魏丽丽 白荣
(1.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陕西 延安 716000;2.铜川市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外科,陕西 铜川 727100)
胆结石是临床常见的肝胆疾病,目前治疗胆结石主要是手术治疗,但手术对患者常常产生不良情绪,治疗效果和手术进程严重受到影响[1]。研究证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前提是良好的护患沟通,其是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保障临床服务质量的关键[2]。临床干预手段中共情沟通的沟通技能是“共情”,心理学研究中,沟通的灵魂是共情,可使个体间做到平等、感同身受、换位思考的交流。共情式沟通有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心理充分了解,使患者吐露心声,针对性心理疏导,明确患者需求,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信心和信任,强化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良情绪得到舒缓[3]。因此,本文探讨术前共情沟通在胆结石手术护理中的效果。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行胆结石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5.25±6.12)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45.11±6.26)岁。纳入标准:符合手术取石适应证;符合胆结石诊断标准;理解、沟通能力正常者;可以接受手术,生命体征平稳者;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恶性肿瘤者;精神类疾病者;存在精神或认知功能障碍者;读写、视听障碍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合理安排病房,室内干净整洁、定期通风、温湿度适宜,术前检查项目和必要性对患者详细讲解,详细解答患者疑问,嘱其按时服药、做好术前准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术前共情沟通:(1)小组由肝胆科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和心理学专家各1名,以及专科护士5名组成干预小组,小组组长由责任护士担任,负责组织培训考核及小组成员职责分配等。(2)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1周,包括:共情理论、共情沟通的技能、方式、步骤、要素、措施等,并考核相关内容,参与研究需考核合格,并对其层次划分,第1层次者考核分≥90分,第2层次者考核分≥80分,第3层次者考核分≥75分。(3)护士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入院后心理状况、对患者的情绪状态密切观察,由第1层次医护人员干预SAS评分≥70分患者;由第2层次医护人员干预SAS评分≥60分患者;由第3层次医护人员干预SAS评分<60分患者。(4)播放专题视频,强化疾病知识,内容包括胆结石诊断、临床表现、病因、手术操作、具体病例分析以及术后常见并发症,对治疗手段、病因、注意事项及术后并发症等重点强调,告知患者胆结石的位置、异物状态、取石及麻醉方式,将患者疑虑打消,治疗信心增强。(5)共情反应形成:医护人员应用共情理论,密切关注患者情绪状态,感受患者的心理压力,劝导和安慰患者,对患者内心担忧及诉求认真倾听,对患者的行为进行密切观察,对其担忧和需求,护理人员通过语言、眼神、肢体动作等表达对其的理解,结合共情理论对其焦虑、紧张情绪充分理解,当患者表现过激行为时,轻抚患者背部,握住其双手,给予其情感支持,缓解其紧张、焦虑感,增强治疗信心。(6)借助音乐舒缓法对术前过度焦虑、紧张等情绪进行情绪排解,通过舒缓、轻快音乐的播放,引导其认真感受音乐,保持放松状态,使其紧张、焦虑情绪缓解,加强患者床边陪护,与患者家属沟通,给予其物质、精神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需求予以满足。
1.3观察指标 术后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遵医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估患者评估两组患者满意度;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SAS评估两组患者焦虑状态;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2.1两组患者术后遵医行为、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度比较 术后,观察组完全遵医29例,部分遵医8例,不遵医3例,遵医率92.50%,并发症发生率1例(2.50%),满意度92.50%;对照组完全遵医20例,部分遵医10例,不遵医10例,遵医率75.00%,并发症发生率8例(20.00%),满意度75.00%。观察组遵医率与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501、4.501,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6.135,P<0.05)。
2.2两组患者焦虑状态比较 护理后,两组HAMA和SAS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HAMA和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焦虑状态比较分,n=40]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n=40]
共情沟通强调共情沟通的方法、技能及护患沟通的重要性,是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临床干预手段,护理人员与患者形成情绪共鸣,从而对患者的情绪、心理变化充分了解,心理疏导及时给予,从而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加强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和信任感[4]。
本文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HAMA和SAS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HAMA和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术前共情沟通对患者的焦虑情绪有缓解作用。究其原因,术前共情沟通一方面通过疾病视频的播放,患者对手术及疾病的认知被强化,病例分析使其疑虑和担忧被打消;另一方面医护人员通过眼神、肢体动作以及语言等与患者形成共情,并借助音乐心理疏导患者,更利于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遵医率与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术前共情沟通能提高患者术后遵医行为和满意度,降低并发症。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5]。分析原因,术前共情沟通使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加强,其术后遵医行为改善;医护人员通过共情反应对患者的想法、需求能够充分了解,医护人员工作及手术患者配合度提高,治疗效果相应提高。本文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术前共情沟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与尚花娣[6]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是术前共情式沟通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对治疗的信任度提高,术后并发症减少,促进术后恢复,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术前共情沟通可提高胆结石手术患者遵医率及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