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剧舞台的“新国风”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创新

2023-12-02 14:51王巾杰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剧

摘 要:近年来,“新国风”热潮逐渐兴起,带领着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面貌回归,既折射出中国人民日渐提升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又代表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转换和创新。本文在研究中国原创音乐剧兴起与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国风”音乐剧舞台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以及传播渠道上的创新,并对其受众反馈和效果呈现进行了深刻分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剧;新国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13(2023)-05-075-05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06日

作者简介:

王巾杰(1982-),女,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表演、教育。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国际地位和文化地位不断攀升,社会各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日趋重视,中国人文与美学思潮的回归正在重构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基于此,“新国风”文化思潮悄然兴起、蔚然成风,不仅充分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文化魅力,也反映着新时代国人渐变的审美趋势。当下,围绕“新国风”而垂直细分的原创节目层出不穷,音乐剧也不例外。

近年来,中国音乐剧市场日益繁荣,越来越多从业者以高质量的作品传递中国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在传承中助推中国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其中,东方卫视首档全产业链音乐剧文化推广节目《爱乐之都》的播出,更是以“综艺+音乐剧”的形式揭开了音乐剧的神秘面纱,在呈现音乐剧“新国风”舞台的同时,也为音乐剧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开辟了全新道路。在此基础上,以《悟空》《南唐后主》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国风”音乐剧不断涌现,以“国风+音乐剧”的形式充分提炼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借助现代音乐剧的表现手法将中国文化与西方音乐剧完美融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

一、“新国风”热潮下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兴起与发展

“新国风”是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深度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兴起的一种文化风潮,既代表着新生代消费群体渐变的审美趋势,也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由内而外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升级。区别于国潮的符号化,“新国风”是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抽离和再造,进而创造出的一种“风格化”的国风产品体系。“新国风”热潮下,艰难度过数10年的中国音乐剧重焕生机,不仅在现代商业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逐渐发展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回溯过往,从20世纪早期的舶来品到新时代的“新国风”原创音乐剧,中国音乐剧在借鉴和传承中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了中国音乐剧本土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音乐剧的呈现大多以改编西方原版音乐剧、翻译经典版本的形式为主,《音乐之声》《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不仅为中国带来现代化戏剧观念和美学思想,还为中国传统写实与写意的歌舞剧注入新活力,从而推动中国音乐剧走向现代化发展道路。80年代后,受西方音乐剧影响,从业者开始专注原创音乐剧的创作。1982年中国第一部原创音乐剧《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问世,开启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之路。在此之后,越来越多优秀的原创音乐剧诞生,如《风流年华》《海峡之花》等。进入21世纪后,中国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加之大众审美的提升,使得中国原创音乐剧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音乐剧创作者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中国话语形式书写中国故事,并形成具有鲜明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的音乐剧形态,为中国原创音乐剧探索民族化发展提供了方向,如《金沙》《蝶》等。而“新国风”音乐剧就是在之前中国原创音乐剧民族性的基础上转化而来的[1]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已全面提升,蕴藏中国元素的“新国风”产品不断涌现,折射出新时代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新国风”作为当下兼具民族性和现代性双重性质的创作理念,将其融入音乐剧的创作和演绎中,实现中国风格与现代审美并存,建构当下最具文化意蕴的音乐剧景观。在“新国风”热潮下,大量优秀的音乐剧从业者加入原创音乐剧行列,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融入音乐剧舞台设计、念白、演唱、舞蹈等表演技法,不断开创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新高地。如《在远方》《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新国风”音乐剧都获得良好口碑,也培养出一批中国原创音乐剧观众群体。

二、基于音乐剧舞台“新国风”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创新

“新国风”元素是近年来艺术创作的新生力量。在新文化思潮引领下,中国音乐剧创作也应顺应潮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创作基石,融入现代艺术形式和审美理念,实现古今文化的碰撞交融,以全新的艺术形式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同时充分借助融媒体时代的科技元素和传播渠道,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和传播形式。

(一)传播内容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元素、文化思想、美学观念已体现在音乐剧舞台的方方面面,传统元素和现代音乐剧的碰撞融合可为音乐剧传播传统文化提供新思路。然而近年来,部分本土原创音乐剧在演出市场上仅仅是昙花一现,使得中国音乐剧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是由于中国本土音乐剧在创作过程中仍延续西方音乐剧的创作理念,对中国文化元素却鲜有涉及,无法真正形成“中国学派”的音乐剧创作体系。因此,音乐剧创作者应在内容上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剧的契合,为观众献上古今交融的精彩文化盛宴。

其一,在内容素材选择方面,中国原创音乐剧创作者应从不同民族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中提炼本土化、民族化的创作题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是不同民族在实践中不断演化、汇集形成的能够彰显民族特质的文化,是中国原创音乐剧不可忽视的创作资源。对此,创作者应积极引入不同民族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艺术特色,为音乐剧增添文化魅力[2]。例如,音乐剧《金沙》以四川金沙遗址为核心,将音乐剧置于古蜀文明的宏大背景下呈现金与沙跨越时空的爱情,既展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又为古蜀文化打造出一张现代化的特色文化名片。其次,在内容呈现方面,音乐剧应结合时代语境下大众话语习惯,合理运用地方语言、民族舞蹈、民族樂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元素丰富舞台内容,并聚焦微观视角,从普通小人物出发折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比如音乐剧《花木兰》创作者在编曲中充分运用琵琶、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既彰显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民族风范,又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有益样本。同时,其还从大众耳熟能详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经典历史故事折射出花木兰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3]

(二)传播形式创新

音乐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凭借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近年来表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过去,音乐剧不仅在道具、服装、场景等舞美设计方面较为单一、散乱,而且演员也只能在舞台有限的空间中进行表演,导致其在舞台视觉空间的呈现上也较为局限且缺乏灵动性。而在5G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发展,“沉浸式体验”也逐渐根植于舞台剧、话剧、音乐剧等各类艺术表演中,为舞台呈现带来无限可能。

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原创音乐剧舞台以科技赋能创作,通过元宇宙、移动屏幕、三维动画等技术将艺术、文化、科技三重力量完美融合,既可丰富音乐剧舞台形式,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的视听体验,也可借助科技力量打破传统文化传播界限,使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变得可视、可感。基于音乐剧舞台的空间优势,采用三维动画、虚拟现实、高清全息投影等技术丰富音乐剧舞台的视觉层次,同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增添许多视觉元素。例如,音乐剧《烽火·冼星海》运用全息投影、三维动画等技术创新性地将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手段融为一体,从而为音乐剧舞台的呈现创设独特、逼真的视觉环境,使观众置身于烽火年代,与剧中的人物同悲共喜。

(三)传播渠道创新

中国音乐剧在充分把握融媒体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新旧媒介相互交织的传播格局,既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优势,也要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的“圈层效应”实现传统文化传播效果的递增。

其一,主流媒体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凭借自身公信力和影响力已获得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国音乐剧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积极主动对接主流媒体,形成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联动、现场直播和图文推送互动的立体式宣传模式,实现音乐剧舞台“新国风”元素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比如,大型音乐剧《石榴红了》的宣传方积极邀请光明网、新华网、北京网信办等多家主流媒体到现场观看演出,并在各大平台推送相关报道,由此强化音乐剧“新国风”的传播效果。其二,音乐剧若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借船出海”,还应依托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的多方联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级传播。例如,音乐剧《赵氏孤儿》便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借新媒体平台创新传统文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宣传方将宣传主要阵地集中在社交媒体平台,制作方将音乐剧拍摄过程中的花絮、预告片等内容通过剪辑发布在微博、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平台,并借助社交媒体裂变式的传播效应使传统文化走出去。

三、“新国风”音乐剧创新的效果反馈分析

传播受众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基本方向,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传播活动的效果。

(一)受众对于“新国风创新”的反馈影响

上世纪80年代,音乐剧引入中国,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中国音乐剧产业逐步成型。但对于中国受众群体而言,音乐剧仍属于小众艺术形态的范畴,其始终无法摆脱曲高和寡的姿态和晦涩难懂的表演,导致国内观众长期对音乐剧存在刻板印象,严重制约着音乐剧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据《2022年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音乐剧全年演出总场次0.41万场,票房总收入3.25亿元,仅占2022年全国演出总场次和总票房的2.1%和3.6%[4]。可见,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在中国市场仍无法打破受众的圈层壁垒,实现受众群体规模的扩大和增长。然而,伴随着“新国风”热潮的逐渐兴起,民乐新奏、国风舞韵的新国风音乐剧舞台旋风式的席卷年轻人市场,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受众不断接受并喜爱“新国风”音乐剧。从受众年龄层面上来看,新国风音乐剧的受众群体逐渐趋于年轻化,以95后、00后的“Z世代”青年群体为主。这是由于新国风音乐剧符合青年一代审美心理和精神需要。其对于国风文化的迷恋不是传统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追求感官体验上的升级和悦己。新国风音乐剧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和创新,赋予了青年一代沉浸式的审美享受和共情式的文化体验,因而也更能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群体。从受众心理层面上来看,新国风音乐剧的火爆出圈彰显出青年一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显著提升,其不仅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自信,而且还从内心表现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二)“新国风”音乐剧的传播效果反馈影响

过去,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依赖于书籍、博物馆、纪录片等形式,不仅传播内容宏大、缺乏地域特色,而且传播方式也比较单一,使得传统文化始终无法摆脱阳春白雪的姿态,真正走出寻常百姓家。音乐剧舞台的“新国风”在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和智慧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元素的巧妙融合、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和大众化的叙事语态,將中国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并扎根于大众心中,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行为,而且还有效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从文化传承效果来看,音乐剧舞台的“新国风”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剧本创作、舞美设计以及舞台呈现等各个方面,并借助现代化的艺术表达和技术创新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既能打破过去依赖于书籍、博物馆、纪录片等形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也可使沉寂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束之高阁的“书斋”中走出来,成为普通受众的精神依托。以中国原创音乐剧《南唐后主》为例,在音乐表演方面,其将民族音乐与当下流行的摇滚电音、说唱相结合;在音乐表演方面,其将现代舞的表演形式融入中国传统舞蹈中,借助现代舞蹈的通俗性展现民间舞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演员服饰造型方面,其在参考晚唐至宋服饰风格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时尚感和写意元素,使整体造型既具古典意蕴,又充满时代气息。观众可通过欣赏音乐剧感知不同层面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传承;从受众认知和行为效果层面来看,音乐剧舞台的“新国风”唤醒了青年用户群体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其在沿袭传统音乐剧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彰显出原创、个性理念的创新表达,也体现出青年一代在传统文化上更加自信笃定的精神状态。

结语

“新国风”热潮的兴起从本质上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塑和传播,既折射出中国人民深层次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也为各领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新国风”思潮的引领下,中国音乐剧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文化内涵与现代音乐剧舞台完美交融,既为中国原创音乐剧实现本土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全新领域大放异彩。在全媒体时代,借助音乐剧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深耕民族特色,积极寻找传统文化和音乐剧的契合点,实现中国原创音乐剧的长久可持续发展,还应借助新媒体、新形势创新传统文化话语表达方式,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由此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梁卿.音乐剧的中国“本土化”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版,2019,32(02):120-126.

[2]田雅丽.中国音乐剧的民族化道路初探[J].人民音乐,2019(05):22-25.

[3]张岳,隋筱鸥.民族文化视角下的音乐剧创作——从民族元素的运用谈起[J].当代戏剧.,2022(04):65-66.

[4]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R].北京,2022.

On the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Chinese Style” of Musical Drama Stage

WANG Jinjie

(Hunan Institute of Arts Education, Changsha, Hunan 4101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upsurge of “new national style” has gradually emerged, lea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return with a new look,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the increas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method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original Chinese musical drama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of the “new Chinese style” musical stage 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content, communication form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its audience feedback and effect presenta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musical drama; new Chinese styl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責任编辑:刘萌雪)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剧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意义初探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