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

2023-12-02 13:38白洁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实现路径工匠精神

白洁

摘 要: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立足当地,深入挖掘本地区民族文化,用民族文化涵养工匠精神培育。本文根据民族地区地方职业院校发展经验,提出民族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人才培育路径:即围绕“工匠精神培育”这一个核心,重点做好“制度建设、教学改革、合作育人、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五项工作,用高质量职业教育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关键词:民族文化;工匠精神;实现路径

A Practical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i Jie

(Erdos Vocational College,Inner Mongolia Ordos 017000)

Abstract:Vocational colleges in ethnic areas should base on the local area,dig deeply into the ethnic culture of the region,and use the ethnic culture to connote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 spirit.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ethnic areas,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ethnic culture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 in vocational colleges,which is to do a good job in system construction,teaching reform,cooperative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ampus culture around the core of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and cultivate more national craftsmen and skilled craftsmen with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ethnic culture;craftsmans spirit;realization path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1]职业教育在彰显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技术与文化、承续民族精神方面有着自己的责任,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2]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应充分汲取民族文化营养,涵养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一、民族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运用本地域民族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于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挖掘民族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可以激发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奠定基础。

2.有利于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将民族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认识到工匠精神其实就蕴含于我们熟悉的地域环境中,存在于看似寻常的民族技艺中,可以帮助学生领会匠人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遗余力的精神追求,激励学生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践行职业行为、信守职业文化,将所学专业作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执著坚守,努力成为技艺精湛、匠心独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有利于加快民族产业发展壮大

民族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可以促进培养更多的服务民族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提高民族特色产品的附加价值,实现民族产业的振兴。

4.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在我国丰富的工艺世界中,从造型到图案,从绘画到雕刻,从印染到织造,从剪到刻,从嵌到绣,从编到织,各民族在文化互鉴融通、多元共生中不断发展。这些宝贵财富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由多元走向一体,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伟大历程。[3]

二、职业院校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院校作为民族文化的保护者、发扬者、塑造者和传承者,在促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融合上,开展了很多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顺德职业学院将墨子文化引入校园,提出围绕创建“墨子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特色文化,培养智慧型、国际化的现代幸福工匠。贵州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利用技艺传承与技术创新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广西地区的职业院校建立民族工艺传承创新基地,推进职业教育与企业融合发展,通过“市场化”参与模式促进工匠精神培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综上,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中注意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但从实践效果层面回看,仍存在以下普遍性问题。

1.对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不够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投入较少。一方面是资金投入不够。办学资金主要用于实验室、实训室及各类教学设备改善,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是精力投入不够,重视程度和研究深度不够,对文化育人的宏观设计和推动不足,教育内容零散而空泛,缺乏生命力和持久性。

2.对民族文化资源重视不足

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社会分工专业化、细分化和西方高职教育理念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导向上存在重视 “工具理性”,轻视“价值理性”的问题,即重视技术技能,忽视人文素养。人才培养理念上,重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得;教学目标上,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谋业”教育,教育全过程围绕特定岗位目标任务制定和实施;课程设置上,技术文化课程和人文通识课程比例失衡,技术文化课程占绝对比重。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723所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调研数据显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方面,46.7%的理工类专业和40.29%的文科类专业均未开设此类课程。[4]

3.对民族文化资源被动应付

早在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特别强调“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但时至今日,此课程在地方高职院校中作为选修或者必修课普及率并不高,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系统性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处于一种离散状态,成为执行上级行政机构行政指令的应景式教育,偏离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本质和初衷,民族文化教育更是如此。

三、民族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育路径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为例,提出民族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人才培育路径:即围绕“工匠精神培育”这个核心,抓好“制度建设、教学改革、合作育人、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五项工作。

1.完善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

健全的制度和专门的机构是保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为民族文化融入工作提供资金、政策、人员的支持。要成立专门机构,落实工匠精神培育的组织机构。鄂尔多斯职业学院设立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全力做好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文化传承及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在探索高职院校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年学院被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与示范基地。

2.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

民族文化传承不仅在于“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和传承,更在于民族技艺传承人的培养。[5]鄂尔多斯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优势,皮雕画技艺,蒙古族头饰及制作工艺等体现了蒙古族的艺术精髓和文化内涵,深受群众喜爱,成为世界文化舞台上颇受关注的产品。加强与传统工艺相关的学科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是振兴传统工艺、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6]鄂尔多斯职业学院通过引进鄂尔多斯非遗传承人作为专业教师,开设视觉传达、民族服饰与饰品等相关专业,为民族文化的弘扬和民族产业的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在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上,学院“非遗”传承人其日麦拉图老师申报的《蒙古族皮雕》获技艺大师二等奖。

3.协同各方力量,深化合作育人

2022年12月出台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协同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力量和资源,构建协同机制,实现合作育人。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可以将传统手工艺品和现代文创理念相结合,形成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赋予“非遗”在文化价值之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与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形成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校际联盟,挖掘民族文化的经济增长点,引导民族民间工艺在创新发展中实现生产力转化,反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4.挖掘育人资源,抓好思政教育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號)中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2021年,鄂尔多斯职业学院牵头组织编写了社科读本《鄂尔多斯历史文化》。该书介绍了鄂尔多斯地区出土的、凝结着历代匠人智慧的青铜器、金饰、陶器等珍贵文物,展现着追求完美、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久弥新的工匠精神。书籍配有视频资源,设置了思考讨论的问题和实践活动,是地方高校立足当地实际,挖掘散落在民族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元素,全方位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益尝试,被评为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1年度社科普及类优秀重点项目。除使用专门读本进行思政教育外,还要通过课程思政提升育人实效,加强在各类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中融入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举办课程思政大赛、培育课程思政示范精品课等方式强化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采用情境式、影像式等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5.实施文化浸润,推动实践育人

校园文化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和动力源泉,是民族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力载体。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要把具有特色民族文化的标志性元素融入校园楼宇、路标、宣传橱窗、指示牌等形象识别体系中,开展“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活动,举办体现民族特色和展示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成立专门学生社团,充分展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增强各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厚植他们的爱国情怀。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以“爱我鄂尔多斯 兴我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品牌为抓手,设计中华民族服装展演、蒙古族传统手工技艺展示、手工剪纸技艺展示、民族工匠故事征集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可触摸有活力的民族特色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和亲切感,以民族文化教育促进工匠精神培育,实现育人水平提升。

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本地域优秀民族文化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巨大滋养作用,挖掘这座富矿所蕴含的育人资源,用优秀民族文化感染学子,发挥文化育人价值,培育出更多的德艺兼修的新时代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民族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大勇,李良品.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文化之关系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22-28、117.

[2]李强,任胜洪.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2):74-78.

[3]陶文辉,甄自明.鄂尔多斯历史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21:05.

[4]王立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要求、新问题与新举措[J].职业技术教育,2021(35):54-57.

[5]井祥贵.疏离与融合:学校教育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5):104-107.

[6]张涛,张域,孙丽.“非遗”项目进校园、入课堂的教育实践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42、43、50.

(责任编辑 吴建荣)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实现路径工匠精神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