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娟 邬子豪
摘 要:我国民族地区高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呈现出生源多民族、教育体系缺失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不强的基本现状,同时面临着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特征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增强党团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规范新媒体的价值导向以及优化校园的人文环境,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能够有效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真正培养出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 Path of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for the Chinese N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Ethnic Areas
Chen Wenjuan1 Wu Zihao2
(1.Department of Marxism,Baot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35;2.School of Marxism,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 010022)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in China presents the status of multi-ethnic students,lack of education system and weak recogni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At the same time,it faces problems in internal environment,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By strengthening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Party and Youth League,giving play to the main channe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standardiz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new media,and optimizing th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on campus,an all-round and three-dimensional education system can be formed,which can effectively consolidat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and truly cultivate new talents who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universities in ethnic regions;college students;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national unity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后相继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迅速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在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与重视。高校是实现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主阵地,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目前,学界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都是从教育学、民族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展开的,并且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实质成果。有学者指出,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对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厚植学生民族情感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1]还有学者主张,高校教学应以为地方政治经济服务为重心,将高校作为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2]在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是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面临挑战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挑战,普遍认为需要发挥思政课、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校园网络平台的主体作用。[3]
就学界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及对策的探讨,忽视了学生个体层面的探究。从研究途径方面来看,缺乏有效的教育路径,所提出的教育课程、方案系统性欠佳。有鉴于此,本文将基于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厘清其现状及挑战,进而形成系统化的问题解决路径。
一、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向度
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共建中华民族、共享中华文化、推动民族团结与进步的主力军,更是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因此,对民族地区大学生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助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主力军,[4]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赋予高校崇高的教育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应尽的职责。在民族地区,为各民族培养和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此可见,高校不僅是新时代做好民族教育事业的冲锋者和守夜人,更是勇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责的践行者。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高校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当作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让大学生能够在多种错综复杂的思潮下,始终保持自己坚强的政治定力。在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并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更是保证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
(二)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现实需求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的教育引导尤为重要。因此高校除了肩负着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提升的重要职责外,更承载着思政教育和价值观纠偏的核心功能。通过民族地区高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帮助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促使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起共同体概念,养成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自觉意识和政治自觉意识。
当今世界格局风起云涌,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加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发展状况以及各民族团结奋斗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事实有全面的了解。从而促使广大学子更好地感受各民族团结在一起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使广大青年学子能够真正地认识到,维护国家的团结与发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是各民族团结、祖国统一,高校青年学子应当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遵循
由于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特征的独特性,使其不仅承担传授科学专业知识、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任务,而且还担负着贯彻国家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使命。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多元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要把各民族团结在一起,把各民族的力量与智慧汇聚到一处,从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各民族青年大学生的不懈努力。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能加强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又能进一步激发青年的“四个自信”,更能增强青年的“五个认同”,从而激发青年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強大的力量。
二、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各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方式,为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民族观的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经验。为了能够科学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和各种新因素的影响,有必要在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大学生层面的必要性: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特点
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生活着来自各民族的优秀青年学子,多民族聚居的校园环境促进了各族青年学子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与此同时,多民族共处的现实环境对大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无序、虚拟性的互联网环境也为各类思想的生长和扩散创造了条件。[5]因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更倾向获得一些轻松愉悦的资讯,会使个人主义泛滥,进而导致大学生丧失了对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行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追求失,使得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更多挑战。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如何为各民族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基于民族地区高校生源的多民族性、学生思想易受网络影响的特征,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和实践价值。
(二)教育者层面的必要性:丰富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
现阶段,一方面,高校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仍以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为主,方式比较单一。教师不能形成系统性、全面性的教学体系。对民族地区高校来说,教师需要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有深刻理解,将有关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另一方面,就“第二课堂”而言,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活动,大都是对已有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补充,在学校人文氛围的营造、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仍有待提高。与此同时,学校需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结合,进而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工作措施和制度。这充分表明,教师和学校不仅需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思想教育工作中,而且应当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三、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优化路径
如前所述,我国民族地区高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着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特征等问题。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际的有效路径非常必要。
(一)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组织引领
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涉及学校、学院和学生组织三个层面。为此,高校必须从学校党委、学院党委、学生党团等三个方面入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坚持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明确并细化学院党委的主导性职责以及增强学生党团支部的思想引导功能,进而在纵深层面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立体化格局。
第一,坚持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在高校场域,坚持党的领导中的“党”首要就是校党委,作为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总指挥,校党委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以战略性的眼光看待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学校的资源,进行统一部署、整体计划,采取多种措施以长期的计划及系统的方式,积极地创造出一个全员育人环境。第二,严格明确院党委主导职责。学院党委是各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党委和领导负责。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院党委应当把主题党日活动和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为主要内容,深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聚学院共识,从而推动学院层面对学生进行最大程度的塑造。第三,充分发挥学生党团支部的引导作用。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织,学生党团支部肩负着信息传递的重任,是沟通的重要桥梁。学生党团支部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育人目标,以学生党支部为主体,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党建促团建的重要作用。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大学思政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前沿第一线,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思政课堂效果的好坏,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以达到立德树人和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目标。
第一,按照“金课”的要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的同时,遵循全面与突出的原则,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五大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追求一致的教学目标,构建协同的教学系统,打造互相支持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整体的最佳效果。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中国的历史和政制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具有至上性,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息息相关。又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要把中国各民族在近代史上同舟共济、共同抗敌、共同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做以充分的阐述。
第二,提高高校教师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对纯粹灌输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变革,改变学生完全被动听讲的授课方式。将教师在课堂上一板一眼的“大水漫灌”变成设置问题、设置指导等形式的互动式、探索式、激励式、启发式的课堂,[6]让课堂上的课程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说服力,在课堂上的参与、思考和交流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生的思想中。
第三,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塑造和教育功能。大学要利用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夯实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和民族观,从而提高他们爱国主义、团结意识、奋发思想和责任感。在思想层面,加强学生对中华文明、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正確认识;在观念层面,引导他们从历史的推进发展中,认识到自己对于当今社会和社会的使命、荣誉和责任,从而从根本上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观念。
(三)加强和规范新媒体的导向性
在全媒体发展的今天,高校的主流媒介已经由以报纸和广播为主的传统媒介转变为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新型媒介,高校学生最常使用和最多接触的传播手段就是网络传播。各高校可以通过将学校、学院等门户网站同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校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的新媒体平台要全方位、立体化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和精神塑造。
同时,高校也要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管。高校应当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并从学校中挑选一支政治素养高、专业技术强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队伍,专门对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监督展开工作。高校也要对网络上的负面消息和各类错误观点,进行及时回应和处理,并对其展开正确舆论引导,持续强化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和对校园网络信息源的管理,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校园网络环境提供保障。
(四)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校园环境
第一,营造“共在”的校园氛围。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因此,在大学里要为不同民族的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一方面,实施“合班”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所谓“合班”,就是各民族大学生安排在一个课堂上授课。另一方面,实行“合宿”生活,所谓“合宿”,就是各民族大学生安排在同一宿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形成各民族大学生“共居”模式。各民族学生一起学习、生活,能够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第二,为学生创造多元化实践环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高校应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在寒暑假或者课余时间引导并组织大学生前往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实践,促进各族学子的互相认识和互相尊敬,促进各族学子的广泛交往与深入交流。另一方面,以学生专业实践为渠道,让学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在民族区域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将深切地感受到国家的迅速发展,真正地感受到在党的带领下,各民族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切实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结语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然发生实质改变,中华民族的发展将面对新的历史课题,民族区域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青年学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尤其是在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必须要有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高校应当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通过加强组织引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规范新媒体的导向性和优化校园人文环境,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切实在大学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从而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1):13-21.
[2]包银山,王奇昌.民族地区高校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9(4):64-68.
[3]商爱玲.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8(1):3-8.
[4]卞成林,罗利玉.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31-136.
[5]王丽,代宏丽.内蒙古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6):170-176.
[6]包小红,舒曼,白林千.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优化路径——基于具身认知视角[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18-124.
(责任编辑 蔚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