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小华 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自主思考才能取得进步。当前的小学教育分科过于固定,学生在一个时段内只能学习某一特定的学科,这种情况导致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学习内容单一,思维发展受到限制。
项目化学习是提倡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它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情境项目,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进行开放式的研究和探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语文项目化学习主要以语文学科内核心知识或技能为载体,以综合学习为表现形式,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关键指向。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探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沟通、思辨等,从而生发协作能力、创造能力、批判能力等多方面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本质和学习的乐趣。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项目化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当前,小学语文项目化教学存在三个显著挑战:
教师素养不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仍然不足,仅仅停留在对理论一知半解的层面,又缺乏对实践的深入探究。
教学方式落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是被动的;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项目式教学中,这一现象令人担忧。
缺乏创新思维。学生的语文学习仍然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思维。虽然项目式学习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基础教育,但它仍然存在许多理论和实践运用的不足,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
进行项目化学习时,教师要以大单元教学为依托,从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中提取核心内容,设立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激励学生通过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自主探究,最终形成理解、运用系统,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此单元篇章页的导语为“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聚焦“寓言”这个主题,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笔者设立此大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项目化学习,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明白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运用寓言故事的教益于生活中。
在这个大单元的项目化学习中,以“如何读懂寓言故事”为驱动性问题,笔者设计了三个任务引导学生达到上述目标:①选择一则寓言故事,深入研读和理解其中的道理;学生通过互助阅读、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以及寓言故事的教育意义;②运用所学的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来解释和理解身边的事件;③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道德困境,创作一则寓言故事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通过这些任务,学生通过分析、创作、合作和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寓言故事的内涵,发展多元思维能力,并体验语文学习的独特乐趣。这样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引领学生在具有挑战性的主题下展开深度学习,通过主动探究、积极合作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项目化学习是促进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主题项目,创造真实情境,提供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架起学生与项目核心任务之间的桥梁。
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想象”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和《雪孩子》三篇课文。其中两篇课文以“水”为核心展开丰富的想象,展示了水的神奇变化和不同的性格形象。因此,笔者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进行了调整和重组,将第2 课《我是什么》与《雾在哪里》《雪孩子》整合为“我是什么”的项目化学习任务组,旨在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界事物的奇妙变化。此次项目化学习中,笔者设计了四个任务:①画一画“我”的旅行——借助图文结合的方式,了解水的形态变化;②演一演“我”的脾气——借助表演的方式,体验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③找一找“我”的秘密——走进生活,在小组合作中探究水的变化,并用多种方式记录这种变化;④“百变精灵”就是“我”——选择一个自然现象或物体,通过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深入了解其特点、变化过程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分享研究成果。
“我是什么”项目通过多样性的学习,使学生打开视野,全面了解水的各种变化。它打破了课堂边界,走向生活世界,把原有散点式、碎片化、隐性化的知识学习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究,促使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趣、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开发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开展口头表达、写作、演讲等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沟通能力。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为例。笔者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组织实践活动,深入探究“花中四君子”的主题,实现个性化实践,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一步:笔者组织《荷花》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荷花,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荷花被称为‘花中四君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对“花中四君子”的探究兴趣。第二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活动,了解“花中四君子”。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貌、气味、生长环境等,并记录相关信息。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这些花的特点。第三步:在学生对“花中四君子”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通过课外阅读材料、图片或视频资料,去了解每种花的历史、文化背景、象征意义等。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研究,并汇报成果。第四步: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花中四君子”的代表花,进行个性化实践活动。如选择其中一种花创作插花作品、设计一个海报或制作一个模型等。通过个性化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项目化教学的设计,学生在驱动性问题的指引下,根据多样性的学习内容,通过观察体验、小组探究深入了解“花中四君子”,同时通过实践活动以及个性化实践的体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词汇的运用、写作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实现跨学科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紧密的联系和互动。通过跨学科融合,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语文学习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项目化学习任务,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进行探索和实践,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广泛的收获和成长。
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相关的项目化学习任务:
(1)“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创作一个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艺术作品。例如,制作节日贺卡、剪纸、彩绘传统节日场景等,通过艺术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并结合语文的学习描述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2)“传统节日知多少”创意小报。以项目化小组为单位,研究各个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通过阅读和讨论实现历史与语文的融合。
(3)“传统节日交流会”。探究传统节日在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庆祝方式和习俗,通过口头表达和小练笔实现社会与语文的融合。
通过以上的跨学科融合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还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艺术、历史和社会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评价标准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帮助他们调整和完善学习方法和成果,实现学习目标。项目化学习将评价与教学融合在一起,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非仅仅关注学习结果。
过程性评价是项目化学习中的一种评价方法,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成为自主的探究者,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笔者以“传统节日”主题项目化学习为例,设计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过程性评价表(见表1),根据项目选择、资源获取、研究计划、研究过程、表达能力、合作与交流、反思与进步六个评价要素,通过对学生多维度的评价,以评价标准为指引,调整和完善学生的学习,以实现学习目标,真正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表1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过程性评价表
在项目化学习中,评价不仅关注知识掌握,也注重表达、思考、合作等能力的发展,这种评价方法真正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之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和探究者。
借助核心素养的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项目化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和综合能力,有利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