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君 上海市闵行区文来实验学校
文来实验学校创建于2009 年,在“文化立校”办学思想引领下,转化传统劳动教育理念,开启“文化育德,劳动修身”的实践探索,探索符合地区经济发展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课程内容,研发实施“跟着节气去劳动”的校本课程(见图1),打造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生态环境,让劳动实践承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形成具有“中国韵味”的校本劳动实践。
图1
教育部先后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等文件,使劳动教育成为一门独立课程予以实施。2022 版的劳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课程与教材开发、精选对孩子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劳动课程内容,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设定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劳动任务。学校研发的“跟着节气去劳动”课程,就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并转化为劳动习惯为切入点,提供实地体验、亲身参与、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实践内容,破解传统意义上的“打卡式、观光式”的劳动教育。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创造发明,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延续着传统,表达着自然,承载着文化。每个节气都与天文气象、农业生产、人文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集结了传统中国人对自然的观察和人文的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涵。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有“跟着节气去劳动”的传统,春播、夏管、秋收、冬藏都依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正是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性,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素材资源,为每个学生参与劳动构建了“一年四季”的实践内容。
作为上海市“非遗在校园”示范校,十几年的“皮影+”非遗教育实践,确定了以“非遗文化”育美育心为重点的课程建设方向。学校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从环境建设、资源利用、学生成长需求、社会发展需要等情况出发,延续基于“皮影+”的特色课程文化,对节气课程内容与形式予以重建,形成了一条以非遗项目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的独特的实施途径。学校的节气楼、百菜园、空中花园等实践场地及我校与上海市农科院、锅圈食汇等单位签订的节气劳动基地等,构建了“节气劳动”教育的实践生态环境。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思考,围绕“劳动教育”的核心思想,遵循二十四节气里的大自然时序,挖掘节气文化以及与节气关联的民俗、农耕、饮食、科学、生活等内容,研发“跟着节气去劳动”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这是当下学校开展“五育并举”的一项重要举措。
以“节气”为核心,在纵向上强调九年一贯低、中、高三段的贯通性发展进阶;在横向上将“节气”与相关文化链接、融统,按“春夏秋冬”时间顺序架构“24+X”劳动内容,由此建构纵横一体化“跟着节气去劳动”的校本课程框架(见图2)。
图2
1.基于“九年一贯”,强调劳动适应性
我校聚焦学生差异,遵循劳动体验为主、知识传授为辅的实施原则,以二十四节气为一以贯之的主轴线,从节气与农业、节气与民俗、节气与观察、节气与居家生活四个角度,研发形成“节气之本”“节气之义”“节气之道”“节气之美”四个模块框架(见表1),既有内容上的衔接,又分三段循序渐进,指向每个阶段不同的劳动素养培育,强调课程体系的“选择性”,体现“劳动生活化,生活劳动化”的课程特征。
表1 “跟着节气去劳动”课程系统架构
2.基于“节气”,突出课程延续性
每个节气有不同的劳动内容,其蕴含的教育内容也不同。因此,我们强调课程的“应时而动”,重视每个节气的特征属性。以每个节气为一个劳动单元,从节气美食、节气习俗、节气农业、节气生活等入手,实施“24+X”节气劳动实践清单(见表2),让劳动内容有季节性。比如“清明”节气,开展“食育、农业、民俗、生活”四项活动,学生学做青团、领养植物、制作风筝、记录天气。每个节气的“劳动”主题不同,“劳动”指向的素养也不同,每项活动适合的学生更不同——这些“不同”就突显了课程体系的“选择性”和劳动形式的丰富性。
1.学科渗透
我们认为,新时代的“劳动”不应局限在体力劳动的范畴,“脑力”劳动同样属于劳动。以学科为背景,依托节气,通过基础型课程中的节气元素整合、拓展型课统整、主题实践活动抓专题,形成跨学科节气教学内容(见表3),变课堂为“学堂”,变讲授式为参与式、项目式体验,以此激发学生跟着节气去劳动的内驱力,增强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
2.环境支撑
对学生来说,节气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为他们很少接触农作物,更缺乏参与农务劳动的机会。因此,利用校园空间设计建造空中花园、有机农场、节气科学实验室、四季果园、节气楼、节气长廊等“四季”劳动场景,校外与农科院等农业基地合作,架起学生与节气沟通互动的桥梁,让劳动跟随四季变迁动态性发展,引发学生自主探索和劳动经验建构。
3.三级联动
我校着眼于“节气节日”,强调节气劳动的仪式感,延续节气+生活的核心理念,设计“节气家庭作业”(见表4),将节气劳动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联结,形成“节气教育合伙人”机制,增强节气劳动的持久性,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从而促进个体成长。
4.知行合一
学校实施《节气知行评价手册》,通过设置学农章、民俗体验章、小小观察员章、小小生活家章,保障课程普及到每一个学生、提高到每一个社团,学生带着节气劳动任务,体验特定情境,全员参与“节气劳动小达人”的评选与展示,体现“展示即评价”的课程评价理念。
“应节而生、因气而动、顺势而教、随时而评”,这是我们以节气撬动劳动教育的新变革,已形成四个方面的新样态:
一是劳动仪式化。节气特有的文化特征赋予了节气课程的文化氛围。一年二十四个不同的节气主题,让学生在四季里找寻、体悟劳动之美。
二是空间课程化。节气楼、空中花园、百菜园等校园实景的劳动探寻诠释了“空间即课程”的深刻内涵。
三是内容匹配化。通过为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劳动项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劳动任务相一致,使每个教育对象都能达到最近发展区。
四是课程综合化。通过挖掘节气中蕴藏着的“大科学”“文化艺术”等元素,形成学生喜欢的校本劳动课程,增强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高度认同,实现了“五育并举”的互融共生。
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在课程节气育人模式的转换中探寻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校本实践,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使劳动育人有了一条新途径。下阶段,我们将着力打造节气劳动文化,让学生们在耕与读、学与用、知与行中播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