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坤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孟郊》云:“工诗,大有理致,韩吏部极称之。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孟郊的苦难造就了他独特的诗风:诗思奇崛,诗境冷峻,诗味苦涩。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唐诗夜空中别具风采的一颗诗星。
孟郊最脍炙人口的诗是《游子吟》,全诗六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千百年来,《游子吟》“母慈子孝”的美德精神,形成了一条传播路径。
在中国三千年诗史上,歌吟“母爱”与“孝母”的诗篇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早在两千年前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就记载了不少歌颂母爱的诗篇,如《诗经·邶风·凯风》:“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宛转黄鸟清和音,歌声悦耳真动人。我娘生子有七个,不能养娘慰其心。)又如《诗经·小雅·蓼莪》: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爹啊是您生下我,娘啊是您哺育我。抚摸我呀呵护我,养我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呀挂念我,出门进门想着我。而今欲报爹娘恩,恩大如天难报清。)
唐代白居易《燕诗示刘叟》云: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元代王冕《墨萱图》其一云: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清代倪瑞璇《忆母》云:
河广难航莫我過,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蒋士铨《岁暮到家》云: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著名诗人黄仲则,其先祖为宋代诗人黄庭坚。他一生劳碌奔波,生活穷苦,正如其《都门秋思·其三》所云:“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因生计所迫,他常离家出外,不能侍奉老母,悲情难禁,深以为责: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别老母》)
其另一首《舟夜寒甚排闷为此》则有“袍少故人脱,绵余慈母装”之句,可见他穿在里面的小袄,都是母亲精心缝制的。细节真切,动人肺腑。
慈禧太后为母亲富察氏所作《祝母寿诗》云: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道尽了天下母爱的无私胸襟、伟大精神与高尚品德。
现代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的《哭母诗》云: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泪痕。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由以上所选歌颂伟大无私的母爱与歌吟子女孝母的诗歌观之,无一不是事真、景真、情真的绝妙之作。
然而,古来最为打动人、最具有艺术魅力、最受人们喜爱的 “母慈子孝”的诗歌,当推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孟郊从小生性孤僻,很少与人往来。他做过昆山县尉的父亲过早去世,家境更加清寒,经济拮据,日子维艰,其处境就更为孤苦。正如他所作《借车》诗写的那样: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借者莫弹指,贫穷何足嗟?
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
孟郊只能和母亲及弟弟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终于在46岁那年,孟郊考中进士。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往昔一次次落榜的羞愧自惭与他人的热嘲冷讽,即刻化为云烟飘散远去,眼前则是天朗气清、前程一片光明。即成《登科后》诗云: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他满以为从此可以扬眉吐气、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按照当时选拔官员的“铨选”制度,孟郊中进士后尚不能很快做官,还必须经过考虑选拔环节。于是,孟郊在等了4年选拔合格之后,才被选派到常州溧阳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然而,他则是个“专职”诗人,不太擅长处理政务杂事,人情往来不够练达。县令大人自然对他的工作能力与状态有所不满,后来索性找人来替代他一部分工作。于是,孟郊就得拿出半数俸禄给人家。这样,母子生活就比较困难了。面对现实之家庭困境,眼看垂垂老矣、白发苍苍的老母,再回忆起以前母亲为他无数次缝补衣服的情景,愧疚自责之情油然而生,不觉潸然泪下,随即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游子吟》。
生活中的不幸,成全了孟郊的诗,让他的《游子吟》在“孝母”诗中独冠群艳,堪称天下第一颂母诗,也是天下第一报母诗。
那么,《游子吟》何以独占鳌头、别具魅力呢?就让我们怀着朝圣般的虔诚心情,对《游子吟》进行一番由内而外的深细品读吧。
《游子吟》是一首五言乐府诗,全诗仅6句30字,诗人采用白描手法,通过临行前母亲为儿缝衣的寻常场景描写,歌颂母爱的伟大情怀与无私精神,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敬重与自愧之意。此诗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可知此诗是作者居官溧阳县尉(与县丞同为县令佐官,掌治安捕盗之事。)时所作。此时,孟郊一家人的生活虽不富裕,但可旦暮相见,阖府和聚,日享天伦之乐,此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自得其乐者也。在此情景中,诗人目睹眼前母亲苍老的样子,回想此前母亲在他远行前一次次“密密”缝补衣裳的情景,感激之情、惭愧之意,齐涌心头,不能自已,遂创作了这首游子感恩母爱之千古绝唱《游子吟》。诗人将自己半个世纪辛酸苦辣皆尝遍的“游子”生涯高度浓缩在仅30字的小诗里,选取“慈母”缝衣之动人细节与“游子”“寸草春晖”的贴切比喻,通过正面描写“慈母”缝衣之爱与侧面叙述“游子”难以报恩之惭的手法,在“寸草心”与“三春晖”强烈而鲜明的对比中,凸显出母爱的深厚、博大与高尚。
全诗6句,分三层表述,每两句一层,都是“慈母”与“游子”相向对写,自然呈现出母子连心、亲密无间、不可分割的亲情人伦关系。首二句为第一層:“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以近镜头聚焦于“线”与“衣”二物,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正是这“线”与“衣”的有机组合,才自然构成的“慈母”与“游子”的情感纽带。如此纽带,它使妈妈的慈爱落到了实处,而作为“游子”,每当他穿上妈妈缝补的这件衣服时,他就会倍感亲切、温暖与力量,从而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激励自己努力奋进的斗志。由此想起了我的胞兄,他在八十大寿的当天晚上,特地穿上保存多年的妈妈生前缝补的补丁摞补丁的内衣,倍感温馨。那一夜,胞兄睡得特别香甜,特别安稳,特别舒服。可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线”与“衣”二物,它们已不是普通之物,而是慈母爱子之深情与游子爱母之感恩的生动象征。三、四句为第二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以特写镜头展示“慈母”全神贯注为即将远行的“游子”“密密缝”衣的举动,同时揣度“慈母”担忧“游子”“迟迟”难归的心理活动,一实一虚,自然而逼真地彰显出伟大而高尚母爱的可敬、可爱、可歌、可泣的动人情景!“密密”二字,用得极准确、极细腻、极动人。它将母亲那种神情专注、一丝不苟的神态活脱逼真地凸显出来,使人即刻感受到慈母手中那针针线线所凝聚的博大深厚母爱的山高海深的无比力量。“意恐迟迟归”一句,以诗人揣摩慈母心态的口吻,将慈母爱子至深的不舍之情、担忧之意和盘托出,直抵心底,令人动容。“意恐迟迟归”之“意”字,涵蕴丰厚,耐人寻味。它绾合着“慈母”与“游子”二人之情脉,隐含着母子间血脉相通、情思相系的无可分割的人伦关系。“恐”,即担心、忧虑之意。“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是普天所有母亲的共同心愿。她们总是希望儿女们出门在外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再就是能够早日回家与亲人团聚。在一豆油灯下,慈母静静地一遍又一遍地“密密缝”,“游子”静静地深情注视着妈妈在不厌其烦地飞针走线,如此宁静的场景与寂静的氛围,将慈母之大爱与游子之感恩之母子深情,永远定格在千年前的那个夜色朦胧中的小屋。此一场景,它将永远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感动,给人以遥想,给人以憧憬。五、六句为第三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转换镜头,以画外音的方式,采用比喻手法,将“寸草”(即小草)比作子女,以“三春晖”比作母亲对子女的仁爱。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即指整个春天。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诗人以“寸草”不能报答春日阳光的照耀之恩,比喻子女报答不尽母亲慈爱的深厚恩情。由物及人,联想自然,比喻绝妙,感情真挚,加之“谁言”句的反问意味,从诗人对母亲恩情的由衷感激与深深自责中,更加突出了“慈母”形象的伟大与崇高。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将自己感恩图报“慈母”之情比作是“寸草心”,将博大无私、温暖贴心的母爱比作是“三春晖”,这实在是孟郊空前绝后的独创。如此独创之比喻,也只有经历过无数严冬寒冷的诗人才有此能灵光烛照而顿生妙悟的新语独创。
孟郊之前后,我国文学史上诸如“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主题书写及歌颂母爱、感恩母爱的诗文如山似海,为何《游子吟》能够出类拔萃、别具神韵,关键是孟郊却能抓住“慈母”缝衣之动人细节与将子女之感恩喻之为“春草心”“慈母”对子女之博爱喻之为“三春晖”之绝妙比喻,并加以对比描写,这正是完美体现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王国维语)的创作至境。张宽《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圈套》说过:“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孟郊的寸草春晖比喻,都在暗示俄狄浦斯式的家庭三角关系。”《游子吟》始终将母子两者情感关系对应描写,层层深入,最终将“慈母”之爱与“游子”之孝的精神境界推向了峰巅,从而铸造了“寸草春晖”这个万古不灭的闪耀人性之美光辉的意象丰碑!吴庚舜等编《唐代文学史》中曾高度评价说:“可以说写母爱再也没有比这更为真切、更为感人的了。”这是“游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是一首百世流芳的歌颂母爱之绝唱。
如果说《游子吟》的前四句是通过母亲缝衣细节的实写,侧重于歌颂伟大母爱的话,那么,后二句,则是从游子感怀之情与愧疚之意的虚写手法,委婉呈现出游子对慈母感恩的一片孝心:
慈母的恩情与儿子的报答,犹如太阳的光辉之于小草:以小草那拳拳之心,如何才能报答太阳的沐浴之恩呢?“意”的感发和情的斡旋,填平了前四句描写与后二句抒情之间的沟壑,使二者水乳交融、密合无间。
(吴小平《唐五代诗鉴赏·游子吟》)
因为慈母爱子之深,感动游子,所以游子便铭恩在心,恒存感激。由此,《游子吟》便以最动人的细节、最深厚的感情、最温馨的语言、最优美的比喻,谱写了一曲“慈母”深爱与“游子”感恩之至情重奏,清音飞扬,摇荡心旌,感动古今,启人良多。
此外,孟郊另有一首《游子》五绝诗: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据说,种植“萱草”可使人忘忧,故称为“忘忧草”。后遂用为咏愁思之典。这是一首从慈母“倚堂门”企盼天涯游子早归团聚之角度来歌颂母爱的佳作,与《游子吟》别具异曲同工之妙。正因《游子吟》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慈子孝的人性之美,又鉴于炎黄子孙对“百善孝为先”的价值判断与共同认知,所以千百年来赓唱不绝、共鸣不已。
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诗,后人却将其约定俗成为童叟皆知的言雅意深的成语“寸草春晖”。它已成为“慈母”之爱与“游子”之孝深情重奏的动人乐章,亦已成为中华孝道思想的结晶、符号与标识,后人多所引用。如明代何景明《过先人墓示彭天章》:“此身如寸草,何以答春晖”;清代方成培《雷峰塔·祭塔》:“寸草春晖无根处,枉教丹桂吐奇芬。”直至今日,很多养老机构都直接冠名为“寸草春晖敬老院”“寸草春晖养老院”“寸草春晖护理员”等,清晰表达子女孝敬父母长辈的情感意蕴,一目了然,如沐春风,百看不厌,温情脉脉。母慈子孝的爱的优秀传统,如江河贯地,日月行天,恒辉人间,万世不绝。
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是,1992年香港文化机构举办评选民众最喜欢的十首唐诗的大型测评活动,孟郊的《游子吟》赫然名列榜首。毋庸置疑,它在民众中的信誉度、喜欢度是最佳的,可见其影响力之大,生命力之强。此诗,还有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各国推荐为小学生必修课。近年来,《游子吟》正以不同的演唱表演方式在传播其“母慈子孝”美德文化精神。“常州吟诵”是常州的传统音乐形式,它是介于吟唱和朗诵之间的语言艺术,特别适合诵读古典诗词。“常州吟诵”是语言界的活化石,于2008年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子吟》的吟诵,已成为“常州吟诵”的重点保留节目,不少学校也时常开展《游子吟》的表演,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游子吟》经过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谱曲后,到处传唱,还上了央视一套的“经典咏流传”节目,让中华民族“母慈子孝”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播得更广更远,大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洲》)的欣欣向荣之情势。由此观之,《游子吟》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
尤其令人高兴的是,《游子吟》的诞生地溧阳,从宋代至清代,当地文人呤诗作词缅怀孟郊的就有十余人。近年来,溧阳市十分重视对孟郊文化资源的开发。上世纪90年代起,先后建造了3座高规格的《游子吟》雕塑。1998年,在104国道陶家村转盘处建起了第一座《游子吟》大型雕塑。基石上镌刻着两院院士吴良镛书写的《游子吟》诗篇,该雕塑如今成了溧阳的地标之一,2003年,天目湖畔又竖起了巨型浮雕《游子吟》,浮雕长30多米,高4米多,中间突起部位镌刻了中英文对照的《游子吟》,两侧是“灯下苦读”“春风得意”等四幅浮雕,充分表现了溧阳人孝道传家的感恩情怀。2004年人民广场上建起了刻有《游子吟》大型浮雕的“慈母春晖”圆形大柱。毫无疑问,人们对《游子吟》“母慈子孝”的道德文化精神的宣传可谓是“八面来风”、深入人心了。可以相信,在全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孟郊《游子吟》所蕴含的“母慈子孝”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一定会传播得更深更远,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文学博士、江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