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杰 郑 俊 周鸿富
(衢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服务中心,浙江衢州 324000)
浙江衢州气候温暖潮湿,是白蚁危害的重灾区。衢州市作为浙江省较早放开白蚁防治市场的地级市,多年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白蚁防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对白蚁防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白蚁防治系统管理水平相对薄弱、白蚁防治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白蚁防治行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以衢州市为例,就如何开展全域白蚁防控进行了探讨。
衢州市目前共有白蚁2科10属21种,为浙江省白蚁种类最多地区之一[1],常见种类有黑胸散白蚁、黄胸散白蚁、台湾乳白蚁、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台湾华扭白蚁等。其中开化县21种白蚁全部有分布,同时发现分布有白蚁“大熊猫”之称的浙江亮白蚁。
1.2.1房屋建筑衢州市城市房屋建筑面积约13 100 万m2,城镇和农村房屋白蚁危害率在22%~25%[1],主要危害种类有台湾乳白蚁、黄胸散白蚁、黑胸散白蚁和黑翅土白蚁,其中台湾乳白蚁的破坏性最大,其特点是扩散力强、群体大、破坏迅速,在短期内就会造成巨大损失。衢州市以危害木地板、护墙板和家具等为主。
1.2.2园林绿化衢州市建成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约663.26 万m2,白蚁危害率约44%,其中江山市白蚁危害率达到70%[1],危害优势种为黑翅土白蚁,其次为台湾乳白蚁和黄翅大白蚁。由于白蚁喜食树木中的纤维物质,园林绿化中大量的树木、花卉、草坪等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成为白蚁生存繁殖的首选地。白蚁可致行道树空心,台风等恶劣天气极易形成安全隐患,还可造成大量泥被覆盖行道树和植被,严重影响城市园林景观[2]。
1.2.3水利工程2011 年对衢州市水库堤坝白蚁危害及防治情况的普查发现,白蚁危害程度Ⅱ级水库42座、Ⅲ级水库26座。白蚁对水库土坝的危害巨大,能够在堤坝内部构筑四通八达的蚁道和数量众多的蚁巢腔,往往贯通大坝内外坡。表面看似完好无损,汛期水位高涨时,水流即渗入蚁道、蚁穴,造成管涌、渗漏等重大事故,严重危害库坝安全[3]。衢州市现有水库基本建于20世纪50—80年代,坝体内的土质构造以及温度、湿度等很适合白蚁生存繁殖,以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散白蚁等种群危害为主。并且由于大坝背水坡多有植被护坡,迎水坡又常现各种漂浮物,都会吸引大坝两侧山坡的蚁群前来觅食、筑巢,极易导致蚁害反复发生。
1.2.4文物古建衢州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较多,易受蚁害威胁的木结构古建筑类和木结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类多达500 余处,占比在70%以上。2019年对118处传统村落白蚁危害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传统村落全部不同程度受到白蚁危害,危害严重的约有60 处,共计5 411 栋建筑发生不同程度蚁害,危害面积近30 万m2,超过90%的古建筑未进行白蚁灭治,部分修缮过的古建筑也未进行白蚁预防,部分房屋因年久失修和白蚁危害导致坍塌,危害优势种为黑翅土白蚁、台湾乳白蚁、黄胸散白蚁和黑胸散白蚁。
1.2.5古树名木古树名木因生长年限久容易遭受蚁害,古樟、古柏、古银杏等蚁害更为严重。乳白蚁喜筑树心巢,掏空的树干易受大风吹折,以致毁屋伤人。土白蚁取食树皮、韧皮部,树木养分、水分输送受阻致使树木枯死[4]。衢州市古树名木白蚁危害率达50%,危害优势种为台湾乳白蚁和黑翅土白蚁。
当前,衢州市每年新建白蚁预防的建筑面积平均在420 万m2,累计实施房屋白蚁预防的建筑面积近8 000 万m2。房屋建筑白蚁灭治面积约21 万m2,既有房屋的灭治工作已市场化。公园绿地每年灭治面积约500万m2,由行业主管部门购买服务。
68 座遭受白蚁危害的水库在各地专业普查结合水库除险加固或单独发包形式开展防治,蚁害问题基本得到控制。如龙游县安排专项资金,委托专业单位对有蚁害的35座小型水库开展了为期3年的白蚁防治专项工作。
当前,文物古建领域的蚁害防治方式主要采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定期蚁情调查和覆盖性防治,结合文物修缮落实相应修缮防治,对已发现的蚁害开展不定期或定期针对性防治。2021 年根据省有关部门统一部署,进行文物保护单位白蚁危害专项调查,按照“全面自查+重点调查”相结合方式,基本摸清了文物保护单位白蚁危害现状,积极开展了为期3 年的文物安全整治行动,对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定期安全督察和日常巡查,按照“隐患分级防控、整改分类实施”治理模式,早发现、早治理,降低了蚁害风险。
根据区域不同,结合古树的养护与日常巡护,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对白蚁危害严重的古树采用树洞防腐修补、树体支撑加固等保护措施,对濒危古树实施“一树一策”,有计划、有方案地开展救护复壮工作。
由于白蚁危害并不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关注点,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很少听闻或发现蚁害,认为蚁害离自己很远;对于管理部门而言,存在不重视等情况;对于建筑施工等具体单位而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免则免,能省则省,致使防治工作流于形式,疏于管理,暂未形成常态化的防治机制。
白蚁防治涉及住建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文旅局、生态环境局等,仅住建局又涉及园林管理、村镇、住房等具体单位。它们各有法定职责,各管一摊,又相互交叉。不同领域不同单位之间尚未建立统筹协调、系统推进的白蚁防治管理机制,未能对白蚁危害开展全面系统的防控管理,蚁害尚未得到完全有效控制。
有政府资金保障的房屋建筑、园林绿化、水库堤坝、文物古建等已达到防治覆盖,而白蚁危害严重的农村房屋建筑、农林果木、超过15 年的城市小区房屋建筑等尚未全面覆盖。村集体或私人所有的文物建筑缺乏直接责任意识和防治主动性,存在失防失管现象。尤其是全面修缮后长期无人居住、管理和利用的建筑,更易加剧蚁害侵蚀。该防未防、该治未治会导致已治理完成的地区也会成为潜在传染区,造成反复传播、反复治理。
目前,具备蚁害防治质量控制标准依据的仅限于新建房屋预防,其他如文物古建、传统村落、园林绿化、交通设施、水利库坝、通讯电缆、农林果木等还未有现行防治标准。缺乏相应的技术管理标准、质量控制标准及质量监管标准,导致无法在检查、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白蚁治理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衢州市白蚁防治管理在编人员11人,其中市白蚁防治管理科5 人兼房屋使用安全职能,各县(市、区)白蚁站共6人也兼有房屋使用安全等职能,平均年龄55周岁,中青年防治人员少。文旅部门也反映长期存在文物管理人员不足,非专业人员缺乏防治知识和技能。随着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的增强,白蚁防治职能更偏向管理,技术培养不足,造成专业人员流失,防治技术队伍弱化。白蚁防治企业规模小、资质低,专业人员缺乏。
近年来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加大,白蚁防治服务企业数量明显增加,防治项目以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进行为主,但相应的项目监管制度滞后。衢州市本地备案的白蚁防治机构有10 个,吸纳从业人员60 余人,年均营业额仅60 万~80 万元。随着招标门槛的不断降低,可能存在证书随意挂靠,甚至出现“皮包公司”等问题。管理部门因专业技能不够、人员紧缺等导致管理水平跟不上等,造成防治过程中的监管难以到位。
为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防蚁意识淡薄、防治管理多头交叉、防治覆盖面不够广泛、行业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切实加强白蚁防治实施与管理工作,有效推动全域白蚁防控工作,可采取以下措施。
4.1.1充分认识蚁害的严重性和传播性白蚁自古就有“无牙老虎”之称,危害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房屋建筑、水利库坝、风景园林和农林果木,还是道路桥梁、通信电缆、图书档案、布匹家装等,都成为白蚁危害的目标[1]。白蚁的传播性强,是重要的检疫害虫,能够通过分飞、蔓延、携带等方式进行传播,繁殖能力强,可造成治理区与未治理区反复传播,因此进行全域白蚁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4.1.2切实增强防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白蚁防治既是防灾减灾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涉及公共安全的公益性事业[5]。一是白蚁防治牵涉家家户户,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要普及白蚁危害后果及相关防治知识,克服“与己无关”“小事一桩”等模糊看法,号召和动员全体市民积极参与白蚁防治。二是白蚁防治需要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和农村各级组织负责实施,根据各自行业和职业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对本单位的防治工作负总责,确保经济财产和生命安全。三是相关主管部门和白蚁防治主要部门尤其要有责任意识,从安全无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出发,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白蚁防治工作,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推进治理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
4.1.3确立全域白蚁治理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公益属性原则。树立服务民生理念,坚持公益属性原则,使社会共享白蚁防治行业发展成果;积极发挥白蚁防治行业社会功能,鼓励白蚁防治机构和企业以各种形式积极回馈社会;明确白蚁防治的公益性,履行白蚁防治机构公共服务职能[5]。二是坚持分区治理原则。树立防治结合理念,坚持分区治理原则[6],在重点加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白蚁防治工作基础上,拓展领域逐步推进农村房屋白蚁防治工作,积极探索遗产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区、水利工程区白蚁防治工作,最终达到全域治理的目的。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原则。树立环保低碳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原则,减少化学品使用量,实现白蚁防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7];积极推广环保型为主的监测控制新技术,加快推进新技术应用步伐,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全覆盖。
4.2.1构建政策法规资料体系由市政府制订出台起统领作用的文件,由住建局、文旅局、水利局等职能部门出台相关配套文件,以明确防治方针原则、主要任务和部门职责等。编制全域白蚁防治工作技术资料,制订包括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及房屋建筑、园林绿化、水利库坝、历史文化遗存等领域的白蚁治理地方标准。
4.2.2建立全域防治质量管理体系从我国现有白蚁防治技术标准出发,以全域防控的基本概念和系统性框架为基础,构建房屋建筑、园林绿化、水利库坝、历史文化遗存等领域的白蚁防治质量控制和监督管理体系[8],为全域治理打下良好基础。
4.2.3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市白蚁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住建、资规、水利、农业农村、文旅、生态环境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局,负责制定全市白蚁防治政策,统筹协调工作计划,研究解决重大事项[8]。其他部门负责职能范围内的防治工作和监督管理,协同配合、合力推进白蚁防治工作。各县(市、区)也应参照执行。
4.3.1建立白蚁防治智慧平台发挥数字赋能作用,积极采用绿色监控技术实施智能动态管理。构建整体智治系统,运用数字技术实现防治智能化,将房屋建筑、园林绿化、水利库坝、历史文化遗存等全面纳入智治系统。依托市政务平台将全市白蚁防治项目纳入大数据管理,实现白蚁防治线上全过程管理和实时动态监督管理。
4.3.2完善白蚁防治管理制度加强白蚁防治管理措施研究,全面提升白蚁防治机构服务保障能力。建立全市统一的白蚁防治项目报备、方案审查、质量考核、处罚整改等管理制度,加大白蚁防治机构规范化管理力度,加强诚信建设,推行行业自律管理机制,实现防治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7]。
4.3.3推广应用绿色防治技术采用白蚁防治新药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禁止使用高残留药剂,严禁使用违禁药物、三无产品和不达标产品。对历史文化遗存等重点领域、重点对象的防治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使用量。
4.4.1开展白蚁防治专项行动在全市进行一次大范围的蚁情蚁害调查,全面摸清白蚁危害现状,建立蚁情蚁害基础数据库。根据调查结果制订防治方案,区分不同领域和危害程度,全面开展蚁害综合治理,最大程度减少蚁害造成的潜在安全风险和财产损失。通过几年努力,把蚁害及其损失降至最低。
4.4.2抓好白蚁防治专项培训分层级、分批次开展白蚁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主要讲清白蚁防治工作重要性,提高防治自觉性;讲清白蚁危害特点,提高防治针对性[8]。要特别重视对建筑施工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加强建筑施工中的前道防治,从而减少防治成本,减少蚁害发生频率。
4.4.3做实乡镇街道基层防治各乡镇街道应重视白蚁防治工作常态化管理、灭治应急和实施防治项目,积极配合和完成辖区范围内的蚁情蚁害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县(市、区)部署,制订并落实本地防治计划。充分利用现有网格体系,把白蚁防治纳入网格工作范围,推进白蚁防治工作到边到底,不留死角。
4.4.4强化相关单位防治责任具体责任部门要增强责任心,对重点危害区域定期开展白蚁活动监测。文物部门要推进文保单位“活化利用”,积极开展调查,摸清文物建筑全面修缮后长期无人居住的现状,加强管理和利用。水库安防主体要切实加强坝体及周边环境清理,结合除险加固开展蚁害治理。用于坝体加高、增厚的外来土体必须及时清除灌木杂草,并检查和消除白蚁隐患,以免遗漏成灾。
4.5.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鼓励各白蚁防治机构引进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加强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监督管理,建立并实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努力培养一支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白蚁防治专业队伍。
4.5.2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将白蚁防治列入全市公共服务保障范围,各领域受白蚁危害行业应将白蚁防治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予以保障。全额保障蚁情调查、白蚁防治日常维护、蚁害应急灭治,以及轻微危害或基本无危害区域动态监测项目经费[7]。
4.5.3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开展科普知识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对白蚁危害性和防治重要性的认识[7]。组织巡回宣传指导小分队,进村入户进行现场指导,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白蚁防治,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