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淑世情怀

2023-12-01 02:00崔旭
新楚文化 2023年23期
关键词:龚自珍

【摘要】《己亥杂诗》是龚自珍的代表作品,從这三百多首诗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忧国忧民的淑世情怀。龚自珍的淑世情怀主要体现在针砭时弊、补察时政,立志高远、百折不移,关注民生、同情民困与奋智献策、治国安民这四方面。反映了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心系苍生、忧念百姓的淑世情怀。

【关键词】《己亥杂诗》;淑世情怀;龚自珍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3-0017-04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学者。龚自珍仕途坎坷,他因主张改革触及当权者的利益,被排挤出京,《己亥杂诗》记录了诗人辞官离京之后的心路历程。《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其中有不少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淑世情怀的诗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济世热情与高洁傲岸的伟大人格。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但他忧国忧民的淑世情怀是值得肯定的。严迪昌先生在《清诗史》中说“龚自珍确是一代诗歌的殿后巨擘”①,高度地评价了龚自珍的诗歌,肯定了龚自珍的诗坛地位。

龚自珍的淑世情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砭时弊,补察时政

龚自珍生活在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危机四伏,龚自珍在《西域置行省议》中说道:

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蹶,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飨烟草,习邪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承乾隆六十载太平之盛,人心惯于泰侈,风俗习于游荡,京师其尤甚者。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支月日,奚暇问年岁?②

晚清时期,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清朝廷内忧外患,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龚自珍对当时的社会局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出于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意识,他主张改革,要求革除弊政,重建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己亥杂诗》中有很多揭露社会弊端、批判现实的诗歌,清政府不合理的政策以及黑暗的官场现实在《己亥杂诗》中也都有反映,如《己亥杂诗》第十五首:

许身何必定夔皋,简要清通已足豪。读到嬴刘伤骨事,误渠毕竟是锥刀。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实行严刑峻法政策的不满。晚清时期,统治者用残酷的手段去镇压人民群众,是司空见惯的事,诗人便是对这一政策进行批评与反思。很明显,诗人是反对严刑峻法的。以史为鉴,秦汉两朝都有严刑峻法,这对人民造成的精神压迫是不言而喻的。作者在这里借古讽今,以秦汉两朝来影射当时的清政府。诗人认为,暴力手段只会给人民群众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统治者应该以仁爱治天下,这反映了龚自珍的政治主张,同样也是他忧国忧民的淑世情怀的体现。

再如《己亥杂诗》第八十五首:

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遣藏春深坞逢。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幮护阿芙蓉。

这是揭露吏治腐败的诗歌。晚清时期,洋人大肆往中国倾销鸦片,以攫取大量财富。当时,不少人因为吸食鸦片而家破人亡。清政府曾颁布禁令禁止鸦片进口,但是鸦片烟却是屡禁不止,这不仅使大量白银外流,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摧残百姓的心灵,使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为何鸦片烟会屡禁不止呢?诗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这与清政府官员腐败有极大的关系。当时官场黑暗,官商勾结,有很多官员自己就吸食鸦片。即使朝廷明令禁止鸦片进口,但是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有的官员甚至充当起鸦片贸易的保护伞,他们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置国家、百姓的利益于不顾。这个现象深深地刺痛了龚自珍的心,他用诗歌来揭露这一丑恶的现象,抒发自己的愤慨,希望能引起朝廷的重视,从改革吏治入手,杜绝鸦片贸易。

《己亥杂诗》中诸如此类针砭时弊的作品还有很多,龚自珍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作了大胆地揭露,其主要目的还是想引起朝廷的重视,改革弊政,改善民生,体现了诗人的淑世情怀。

二、立志高远,百折不移

龚自珍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从小就树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抱负。他曾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提出的种种改革措施,可惜都没有被采纳,还被排挤出京。在遭遇了这些重大的打击之后,龚自珍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继续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希望有一天能够被朝廷有识之士所重视,革除弊政,稳定政局,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如龚自珍《己亥杂诗》第一首:

著书何似观心贤,不奈卮言夜涌泉。百卷书成南渡岁,先生续集再编年。

龚自珍从政以来,长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但这并没有浇灭他关心朝政的政治热情。他曾提出过自己的一系列改革主张,想要挽救清王朝日渐衰颓的局面。他的一些政治主张触及了当朝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龚自珍受到排挤,自己经世致用的抱负得不到施展,使他不得不辞官。这是龚自珍出京后的第一首诗,这首诗表明了自己坚定的立场:即使受到打压排挤,他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立场,“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龚自珍知道,他的这些政治主张不会得到采用,甚至还会招致当权者的打击,但他依然要把它们说出来。这表现了龚自珍不畏权势、为国为民不怕打击报复的政治态度,从中也可以看出龚自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再如《己亥杂诗》第十四首:

颓波难挽挽颓心,壮岁曾为九牧箴。钟虡苍凉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瘖。

龚自珍辞官出京以后,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他对清朝的社会状况也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官场的腐败,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这些他都看在眼里。因此龚自珍也深刻地认识到,社会风气已经败坏,想要挽救社会局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况且此时社会矛盾尖锐,各种弊病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所有的这些局面,并不是凭他一个人就能解决的。他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不要随波逐流,要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政治见解。虽然他也知道,不一定会被采纳,也不会对现有的局面有什么改变,但他还是要大声疾呼。从诗中可以看出,龚自珍不管是在哪儿,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之下,他都不曾改变自己想要振兴国家、改善民生的志向抱负,哪怕受到当权者的打击也在所不惜,龚自珍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深深根植于他内心的。

《己亥杂诗》后期的诗作,已经没有了昔日那种凌厉的锋芒,而是显得宁静淡泊。作者在经过了岁月的磨砺之后,对现实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仅凭一己之力或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现状的,个人在整个历史的洪流中微不足道。但作者在认清现实之后仍不肯放弃自己的济世理想,《己亥杂诗》第二百七十三首写道:

欲求缥缈反幽深,悔杀前番拂袖心。难学冥鸿不回首,长天飞过又遗音。

这是龚自珍后期的一首诗作。这首诗写作者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但是反而越来越沉重。诗人想要化作一只飞鸿,无所顾忌地飞走,但他还是忍不住在人间留下自己的声音。这是作者具有对朝廷对人民高度责任心的体现。尽管他想要摆脱目前的这种心灵上的困境,想要不再关心政治,享受归隐田园的生活,但是诗人那颗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能使他放下一切,读来感人至深。由此可见,龚自珍是将救国救民的责任义无反顾地扛在了自己的肩上,这很沉重,但是他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衰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他自己又深知他无法改变现状,他也曾经做过很多次的尝试,终究无法改变这个社会现实,他的内心是失望、无可奈何的,诗人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备受煎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龚自珍有着济世救民的理想。

龚自珍是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以改革弊政,廓清社会不良风气为志向,即使受到当权者的打击,依然坚持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想要为国尽一份力。即使到了晚年,他对政事已深感疲倦,想要归隐田园之时,仍旧放不下自己肩上的担子。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龚自珍淑世精神的又一表现。

三、关注民生,同情民瘼

关注民生也是《己亥杂诗》中的重要内容。龚自珍离京之后,与社会上从事各行各业的人有了更为密切的接触,对他们的生存境况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写了很多同情民生疾苦的诗篇,如《己亥杂诗》第八十三首: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这首诗是写一条船过闸的话,需要十个人拉纤绳,那一千条船过闸得需要多少人力呀!这是作者同情民生疾苦所发出的感叹。作者只在京城做过小官,领过朝廷的俸禄。他只要听到粮船过闸时响起的号子声,就想到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眼泪就会掉下来。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具有仁爱之心的,他能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下层百姓的痛苦,并为他们难过,体现了龚自珍的悲天悯人之心,这也正是他淑世情怀的体现。

再如《己亥杂诗》第八十六首:

鬼灯队队散秋莹,落魄参军泪眼荧。何不专城花县去,春眠寒食未曾醒。

这首诗同样也是一首讽刺诗,讽刺对象仍然是那些吸食鸦片的人。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吸食鸦片的人已经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他们白天没有精神,晚上异常活跃。到了晚上,这些人提着灯笼走进烟馆,就像是散落的秋莹一样。他们如果吸食不到鸦片,就会浑身难受到流泪。对此,诗人表示:这些人这么离不开鸦片,那不如到种罂粟花的地方去,那里产鸦片,这样他们就可以躺在床上随意吸食鸦片,直到寒食节也不用醒来了。吸食鸦片会对人的身体产生极大的伤害,并且使吸鸦片的人对鸦片上瘾,只要不吸就浑身难受,它会将一个健康的人变得萎靡不振。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对鸦片乐此不疲。龚自珍的这首诗流露出了自己对这些人的“恨铁不成钢”的哀叹。

《己亥杂诗》中有很多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的诗歌,反映了苛捐杂税给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揭露了劳动人民被盘剥的现实处境,如《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三首:

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这是一首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诗歌。诗中提到,国家规定农民所交赋税是三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往往要交一斗甚至更多粮食。照这样看的话,就是宰牛也要比种田生活得好。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对农民深刻的同情,揭露了官吏对劳动人民残酷的剥削,鞭挞了政治的黑暗腐朽,现实意义深刻。

从这些关怀民生的诗作中可以看出,龚自珍是一位忧念百姓、具有仁爱之心的诗人。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对百姓的痛苦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这是他淑世情怀的又一体现。

四、奋智献策,治国安民

龚自珍是一位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诗人,他发现了很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如《己亥杂诗》第二十一首:

满拟新桑遍冀州,重来不见绿云稠。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

作者曾经提出过河北种桑的意见,但没有被完全采纳,这首诗的前两句即指此事。龚自珍曾经在社会经济方面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杜绝“夷物”。晚清时期,西方社会凭借着工业革命降低生产成本,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倾销到别国。由于西方商品价格低廉,致使大量的中国白银流向海外。面对这一现象,龚自珍主张要杜绝“夷物”,防止白银外流。这一主张在现在看来,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这也是诗人为了防止财富流向国外,改善底层人民生活所提出的建议,同样是龚自珍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

再如第一百四十首:

太湖七十溇为墟,三泖圆斜各有初。耻与蛟龙竟升斗,一编聊献郏侨书。

这是诗人就南方水利资源破坏而提出自己的见解。江南地区是鱼米之乡,河沟广布,水资源丰富。但当地豪强地主为攫取财富,将这些淡水资源强行侵占,种植芦草、圈地养鱼,这极大地破坏了湿地环境,使得湖泊蓄洪能力减弱。为此,龚自珍想向当局贡献自己治理江南水利的计划。他认为,与大自然争利是断然不可取的,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而置长远利益于不顾。

再如《己亥杂诗》第一百七十五首:

琼林何不积缗荃,物自低昂人自便。我与徐公筹到此,朱提山竭亦无权。

这是诗人在经济方面奋智献策的诗。诗人在思考,为什么政府的财库里只要白银而不收铜钱呢?当时政府规定,农民缴纳赋税要交白银,不能交铜钱。可是在当时,随着鸦片在中国的倾销,使中国的白银流向别国,白银的价格也越来越高,而铜钱却是不断在贬值的。而清政府规定人们缴纳赋税必须用白银,这无形之中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就是有一天白银被挖掘完了也不会有任何作用。作者是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希望能够用铜钱来代替白银缴纳赋税,希望可以稍微减轻一点农民的负担,同样体现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还有诗人对朝廷政策的反思。

龚自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他为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虽然他的改革意见并未得到重视,但他始终不曾放弃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是龚自珍淑世情怀的鲜明体现。

五、结语

《己亥杂诗》塑造了龚自珍“位卑未肯忘忧国”的形象。这种淑世情怀贯穿了整部《己亥杂诗》,是整部诗歌的灵魂,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培育我们的民族品格有重要意义。诗人对家国社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对于理想抱负孜孜不倦的追求,为我们后人提供了一个精神榜样。千百年来,正是这些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对理想坚定不移的追求,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注释:

①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第1027頁。

②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第449页。

参考文献:

[1]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王佩诤,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

[2]龚自珍.龚自珍己亥杂诗注[M].刘逸生,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

[3]钱仲联.清诗纪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4]严迪昌.清诗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5]陈加宏.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社会批判思想[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7):14-16.

[6]曾贤兆.龚自珍《己亥杂诗》分类探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01):87-92.

[7]陈锦荣.论龚自珍《己亥杂诗》对七绝的发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98-100.

[8]陈庆元.龚自珍《己亥杂诗》创作心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1):61-64+99.

作者简介:

崔旭(1997.3-),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班。

猜你喜欢
龚自珍
龚自珍早期思想转变原因研究
民国报刊所涉龚自珍接受及其新变探析
龚自珍“性灵”思想的新变及诗歌创作
不拘一格
中年危机龚自珍的又一春
龚自珍爱国主义思想探析
钻一钻《龚自珍》的空子
龚自珍词学研究
怪人龚自珍
龚自珍的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