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素萍
自古以来,教师被赋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因而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进程,以至于课堂的气氛都由教师决定。体现为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这种模式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控制,教学只满足于考试成绩,只满足于学生知识被动接受,只重视传授方法的设计,而不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忽略学生的主动精神,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被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被扼杀,因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灌输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协作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探究者。
首先,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其角色行为应表现为:教师按新课程的要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供给学生自我展示和发展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设法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
再者,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導,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学习作为自己的职责,因为教师引导对学生发展极为重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循循善诱,激发思维,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思维指向,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动手,并鼓励其联想、猜测、判断,主动思考,进行知识类比,开拓思路,增强发现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活动的位置不再是讲台,而是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参与学生的认知、评判、探究过程,与学生一起探索。这样不仅便于了解学生学习探究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而且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趋向。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还利于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
新课程中,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学生不再是处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而是课堂的主人。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学习和发展既有认识活动,又有实践活动。学生只有在认识与实践的学习过程中才可能充分发挥主体性意识,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实现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通过这种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分组协作,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学生的发展,着力角色转换,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就一定会使课堂教学效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