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吴维煊
[摘 要]德育是事关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是关乎受教育者“三观”的教育。如何让德育精准对接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让每个教师都深度参与德育,让课程思政更好地实施,本文从“德育小班”建设的角度,探讨将行政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德育小班”,让每个任课教师成为学生的德育成长导师,让“德育小班”的课程与行政班级的德育教学目标深度融合,通过“德育小班”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德育;“德育小班”;因材施教;立德树人
德育是教育的基石,掌握着为谁培养人及怎么培养人的方向。因而,如何实施德育是极为重要的教改课题。以教材为载体,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德育,能够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学习内容,能够从理论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能做的事情应该怎么做,但是,基于每个学生思想建设及行为品德建设的差异性,全班几十个学生接受同样的德育教化,其因材施教的效果肯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立德树人的质量。所以,探索以“德育小班”为主要模式的小班化教学,在德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班级授课制”德育存在的困惑
德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存在很多共性特征,但其直指学生的思想品德及道德行为的特性也非常明显。基于此,德育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德育,其困惑也一直存在。
(一)因材施教端口相对滞后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过程中,因学生之间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及行为素养存在差异,每个学生对德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而,这门看似教学难度不大的课程,在学校教育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却成为因材施教端口较为滞后的一门课程。例如,某学生犯了错误,相关教师会在错误发生后进行以纠正该项错误为主的补救式因材施教,但如何预防此类错误的发生,即将因材施教端口前移的德育还不普遍。
(二)对德育教材的“生本化”开发不足
统一使用的德育教材,是国家的教育意志在德育目标中的具体落实,是每个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依照的纲领性文本。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学校及班级的学情不同,教师在讲授德育教材時必须针对学生实际进行“生本化”的教材开发。当几十名学生同上一个老师的德育课时,老师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德育需求,较难最大化地对教材进行生本化的开发。
(三)不太容易在短期内看到教学效果
在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除了德育课,其他课程都有听不懂的学困生,尽管如此,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却很容易在短期内通过考试进行检测,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能通过各种测试获得教学成就感。而德育课却不同,听不懂德育课的学生几乎没有,但是,老师教得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却很难在短期内进行测试。由于在短期内较难看到教学效果,对老师及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都会造成影响。
(四)缺少让学生挑战难度的知识点
在知识点上,很多学科都有需要学生付出较多努力才能突破的难度,突破难度的过程对学生极具挑战性。因为挑战性的存在,更容易激发出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无论哪门学科都有对这门课程充满兴趣的学生。但德育课却不同,由于缺少让学生挑战难度的知识点,学生无需通过查找各种资料及多角度探究弄懂某个知识点,这门看似容易学的课程,却不太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学业评价方式缺少灵活性
学习与考试是不可分割的,德育课作为愈发受到重视的课程,必须通过考试检测教与学的效果。但是,在期中期末考试时,德育课大多使用纸笔考试的形式进行,而纸笔考试的成绩只能代表学生掌握了德育的相关概念,德育是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很难通过纸笔考试检测出来的,确切地说,今天德育课的教学效果要在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在学生的身上显现出来。由于学业评价的灵活性不足,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德育课教学的高质量开展。
(六)非德育课教师实施德育的积极性不高
课以载道的道理每个教师都很清楚,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以本学科知识点传授为主。部分教师在授课即将结束时会刻意提几句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话语,可能会兼顾不到对学生润物无声的道德启迪;部分教师只在公开课等大型教学研讨中加大知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常态课中的德育渗透略显不足;也有部分教师只顾自己学科的教学,基本兼顾不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二、“德育小班”在学校教育中的可行性
化解班级授课制德育教学中的困惑,其着力点是让每个教师积极参与德育,让每个学生受到量体裁衣的德育。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可尝试以小班化教学实施德育。“德育小班”在德育中的可行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班化教学是教育的理想状态
授课班级人数越少,教学的个性化程度越高,越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基于此,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但是,当下正在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很多“小班”并非根据教学需要而进行的学生及教师重组,而是部分乡村薄弱学校由于生源流失造成的“被动小班”。主动进行小班化教学的意愿虽强,但因受条件与资源的限制,还未能充分将这种教学模式普及,但很多学校还在积极探索中。
(二)师资资源充足
一般而言,小学学段全科教师的培养相对容易,全科教学比较容易实施。到了中学,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到了高中学段,要想让德育老师去上数理化等课程,其难度是较大的。但是,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德育要素,或通过“德育小班”承担德育课教学任务,经过不长时间的培训及磨炼,绝大多数老师都能胜任。所以,把原有行政班级分成若干“德育小班”,让全校教师深度参与德育,都在“德育小班”中开展教学,师资力量是充足的。
(三)课程研发有保障
当一所学校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实行小班化教学时,一定是全体德育课学科教师经过认真研讨后,在德育教学课标的框架体系内,对德育教材进行校本化研发,制订出较为科学的教学实施计划。在“德育小班”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承担“德育小班”教学任务的大多数教师都有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但由于每个非德育课教师都在积极探讨课程思政的方法与路径,他们在做好本学科教学的同时,才有能力进行“德育小班”课程的研发。
(四)教学场地灵活
行政班级按照课程表授课,在上德育课时,每个行政班级的若干个“德育小班”要上不同老师的课,虽然各“德育小班”授课主题一样,但各位教师对授课主题的开发存在差别,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对教学情境的要求也不一样。但因德育课程对实验器材、智能工具的要求不高,学校的任何场所及空间都可以实施德育教学。由于教学场地较为灵活,在各个小班做好统筹规划的前提下,为同一时段几个“德育小班”同时上课提供了教学场地灵活使用的可行性。
(五)学生对个性化教学的需求较高
评价某个教学模式是否能够行稳致远,关键要看学生是否喜欢。在很多学校的大多数学科还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时,由于“德育小班”教学模式新颖,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场域开放,教学内容直指学生成长需要,其个性化特征与班级授课制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定深受绝大多数学生的喜欢。当学生们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时,就为“德育小班”的向好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及发展动力。
三、“德育小班”的实施路径
小班化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提供量体裁衣的教育,是绝大多数学校的共识。但由于受办学条件及教师编制的影响,真正以小班为行政班级,或根据教学需要将原有行政班级分解成若干个小班,将教师分配到各个小班里实施教学的学校并不多。而且,质量越优质的公办学校,小班化教学越难实施。如何在办学条件未能改变的情况下破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应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在班级布局调整及教师配置上下功夫。
(一)建立“1+X”导师制,让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德育导师
在部分学校,教师之间任教学科划分明确,各学科教师各扫门前雪的现象较为突出。在部分教师的意识中,德育只是德育教师的事,除德育之外的其他学科教师只负责本学科教学,不需关注学生的品德成长,即使发现学生存在品德上的问题,也不太愿意实施品德教育。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建立以班主任或德育学科教师为带头人的“1+X”德育导师制,将各学科教师分配到行政班级,让每个教师负责一个“德育小班”的德育,并对其提出明确的德育目标要求,这样不仅极大地释放了学校的德育师资资源,也压实了每个教师肩上的立德树人重任。
(二)把行政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班”,让学生人人有导师
德育教学中的小班化教学,需要把原行政班级分成几个小班,小班的个数应根据班级任课教师人数决定,有几名任课教师就分成几个小班,这样的划分能极大开发学校的德育师资资源。当每个小班有一名德育導师,一名德育导师负责小班里几个学生的德育时,该老师就能够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就能够为每个学生设计量体裁衣的德育课程,不仅能够开展因材施教的德育,也能促进本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以化解“德育困惑”为切入点实施“德育小班”教学
“德育小班”分好了,每个小班的德育导师确定了,如何实施德育教学,首先,摒弃按照课本进行讲述的概念性教学,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确定教学内容;其次,以化解学生的德育困惑为目的实施“德育小班”的教学,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学方法要灵活,例如,利用教育场馆的现场教学,营造教学情景的情境性教学,基于某主题的沙龙研讨,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教学等;最后,期中期末时,要不要考试,何时考,怎么考,应给予德育导师一定的自主权。
(四)小班课程与行政班级课程的融合
“德育小班”导师的课程自主权是有一定限度的,必须以教材为依托,以班级授课计划为目标。例如,按照德育教材,近几周德育的教学内容是环境保护,班主任或德育学科教师组织各德育导师制定好环境保护教学方案,行政班级的各个小班在这个时间段内的授课内容必须以环境保护为重点,至于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先上什么,后上什么,到哪里去上,怎么上,自主权可交给小班导师。这一单元的课程结束后,各小班导师应在班主任或德育教师的组织下,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研讨,并对下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做出计划。
(五)以“走班制”让“德育小班”更加契合学生的成长需求
行政班级划分为几个“德育小班”后,因每个“德育小班”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存在差异,应允许学生根据自我的德育需要在各个小班之间“走班”。“德育小班”“走班制”的实施路径是:各德育导师提前一周将下周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教学方法等信息向全班同学公布,需要走班的学生提前向班主任及小班导师报备,并对走班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下课后,每个走班的学生要对学习情况向原“德育小班”导师进行汇报,以此防止无序走班。在教学实施环节,每个导师要对走班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确保走班制能够走出实效。
(六)“德育小班”导师要定期进行集体备课
“德育小班”是以原有行政班级为全集的子集,小班课程如何实施,应在国家教育方针及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既要有每个小班的现实需要,也要基于原班级的教育目标。所以,每个行政班级的“德育小班”导师要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定期进行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的集体教学研讨。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每个德育导师对德育的理解能力、教育资源整合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德育方法及理论的研究能力,让每个行政班级的“德育小班”教学既有个性又有班级教育目标的共性,助力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德育,切实提升全班学生的德育品质。
(七)德育导师如何处理好“德育小班”与学科教学的关系
绝大多数“德育小班”的导师都不是德育学科教师,都有自己的任教学科,从事“德育小班”教学后,从表面上看,一定会减少在本学科教学上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弄得不好,还会影响本学科教学成绩。实则不然。如果德育导师能够处理好“德育小班”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不仅不会对本学科教学造成影响,还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德育导师在进行“德育小班”教学时,要加大对学生“三观”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知及积极的态度。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应注重以课载道,让学科教学与德育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让“德育小班”教学与学科教学在相互促进中协调并进。
(八)如何对“德育小班”进行教学评价
阶段性教学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实施,对“德育小班”的教学评价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以纸笔考试为主,尽可能以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上的进步,对学生做出学习评价;二是评价周期尽可能拉长,一个学期进行一次评价即可;三是评价结果要少用分数等硬性指标,应以总结和建议为主,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让每个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规划自己;四是在进行必要的纸笔考试时,尽可能少用填空题、选择题等方式检测学生的概念掌握情况,而应以论述的形式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
“立德”是“树人”的前提,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体发展,也关乎国家的强大,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德育过程中,“德育小班”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德育的质量,也为其他学科因材施教提供了方法引领。
参考文献:
[1]施建英,全员导师制下提升教师家校沟通能力的探索[J].中国德育,2023(02):67-69.
[2]王华锋 罗玲燕,成长课堂:乡村小班化学习变革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师,2022(12),102-104.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