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也迅猛发展,正处于青春晚期的大学生在发展与竞争中面临着适应、学业、人际、情感、就业等多重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必然给大学生心理带来压力,压力没有得到合理宣泄、合适释放,常常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类事件在高校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文章在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辅导对策,以期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心理护航,为其学业及未来发展提供良好心理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辅导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高等教育跟着飞速发展,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都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让作为青年人的大学生群体在追寻自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来自社会的竞争压力,正处于青春晚期的大学生由于其自身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他们在学习、成长中面临多重矛盾,比如他们对大学生身份有着强烈的自豪感、优越感,但又在学习、人际、就业等方面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与挑战;他们虽然生理已经发育成熟,但心理上仍处于年轻气盛、稚气未脱的状态;思想上他们往往有着远大理想与抱负,但行为上依赖性有余而社会责任感不足;学业上他们内心渴望学习,但实际中沉迷网络游戏自制能力比较差;生活上他们向往独立,但又自理能力不足……以上种种,使得大学生身心发展时常处于矛盾状态,这样的心理状态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失衡,导致学生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心理不健康状态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其中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是心理疾病,属于心理异常范畴,一经发现需及时送往专业的咨询或医疗机构进行咨询与治疗。本文讨论的心理问题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往往是由现实原因引发的心理波动,如焦虑、紧张、恐惧等,属于心理正常范畴,一般不需要专业咨询和药物治疗,大部分可以通过高校辅导员、咨询中心咨询教师的辅导与咨询使其心理水平回归健康状态。本文将从辅导员的视角,结合实际工作,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大学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类,并提出相应辅导方法,助力学生积极应对所面临的心理问题[1]。
一、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适应型心理问题
适应型心理问题是由于个体的生存、生活环境改变,个体不能及时做出调整,主动适应环境而引发的心理问题。这一类心理问题主要出现在新生入校时,此时他们刚从中学步入大学,学习方式、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都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给大学生心理造成冲击,还沉浸在入学欣喜中的他们发现离开家人独立学习生活面临种种困难。首先,在学习方式上,学生由中学时期学校、家长监管的紧张学习状态中脱离出来,在学业上感觉获得了巨大的自由,除了上课,大把的时间任由自己支配。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大学学习的根本性特点——自主性学习。部分大学生学习自主性比较差,进入大学后他们不能及时转变学习方式,不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脱离了教师的督促、家长的监管,在相对自由宽松的大学校园里容易出现学习能力不足,思维散漫、沉迷游戏、学习成绩下降等现象。其次,进入大学后,在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通过高考一同来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园,与尚不熟悉的同学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原有的生活习惯受到很大冲击,加上大学以前形成的饮食习惯、住宿习惯都需要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被动改变,甚至有的学生对不同地域气候也会产生不适应。这些学习方式、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在入学后产生失落、焦虑、孤僻、郁闷等心理偏差,从而引发适应型心理问题。适应型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好,很容易引起他们对大学生活的厌倦、逃避,导致学生休学,甚至退学,无法正常完成学业[2]。
(二)人际关系型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型心理问题是由人际交往、人际冲突引发的心理问题。它基本贯穿在整个大学期间,但尤以入校时最为突出,大学生入校时的大部分人际关系型心理问题是伴随适应型心理问题出现的,也可以随着适应型心理问题的改善而改善。但由其从小的成长环境引起的人际关系型心理问题过了入校适应期还会存在。这主要是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家庭关心、关注,家里一切好东西都给了孩子,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使得他们独立自理能力相对不足,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特点,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换位思考,不懂得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导致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成长过程中复杂的家庭关系,如离异、组合家庭、隔代抚养等,让他们在成长中与父母的疏离,使他们儿童期安全型的人际依恋没建立好,导致性格内向、敏感多疑。这些孩子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换位思考,性格敏感多疑,在校园的集体生活中时常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好,使得同学间容易发生误会、矛盾,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学生因此引起猜疑、焦虑、恐惧、孤独等心理,引发人际关系型心理问题。
(三)学业型心理问题
学业型心理问题是学生由于学习目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方面的问题而引发的心理失衡。学业型心理问题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首先,新生入校时发生的学业型心理问题往往伴随适应型心理问题出现,主要原因是大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发生变化,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暂未建立,从而引起的大学生对大学学业的不适应。其次,随着大学学习的推进,专业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也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进入大学,学生从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转变为大学阶段的专业性教育,这决定了大学阶段学生不仅要围绕所学专业涉猎广泛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将所学专业知识向纵深发展,要求将专业知识学广、学精,专业学习的难度大、专业的兴趣缺乏及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等都会使得学生在学业上的竞争加剧,使学生在学业上产生挫败感、自卑感、焦虑感,甚至有的学生开始逃避学业,沉迷到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最后,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学业成绩是否全部达到毕业要求,所修的学分是否全部完成,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拿到毕业证,顺利毕业,如果课程成绩没有达到要求,学生将要在毕业前完成相关课程的重修,重修的科目数量、难度等都會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尤其是对于已经联系好就业的学生来说压力更大,重修不合格拿不到毕业证,将意味着还未上岗就面临失业[3]。
(四)恋爱型心理问题
恋爱型心理问题是由恋爱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晚期,生理已经发育成熟,思想和心理也在渐渐走向成熟,他们对异性的关注由中学时期的遮遮掩掩变得大大方方。他们有了爱慕的对象就勇敢地追求;他们在校园卿卿我我、搂搂抱抱;他们海誓山盟、相偎相依;大学生恋爱已然成了大学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是处在青春晚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他们的思想、心理相对还不成熟,缺乏对自我全面认知,也缺乏对爱的认知、对爱的了解,面对爱情他们能够享受爱情的美好,却难以承受爱情的挫折。求而不得的苦闷、偷食禁果的恐惧、失恋的打击,甚至是家长的反对等,都会给大学生带来焦虑、无助、抑郁、恐慌、茫然等情绪,大学生因此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仇恨心理、报复心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甚至威胁大学生的生命安全。
(五)就业型心理问题
就业型心理问题是由能否顺利就业、就业是否满意所引发的心理问题,主要发生在大学生毕业阶段,此时是大学生迈出校园、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是他们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一方面,他们怀抱着远大理想抱负,兴致勃勃地期待走上岗位,一展拳脚;另一方面,国内就业市场还不健全,社会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创业机会并不多,加上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就业目标等与其应聘的单位、应聘的岗位存在着差距,导致一些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屡试屡败,不能顺利就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业的压力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严重心理落差,就业的失利给他们带来了焦虑、自卑、逃避、愤慨等心理[4]。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辅导策略
(一)鼓励大学生阳光心态,正视现实,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
马克思曾说:“在框架的限制中寻求自由”,适者生存的法则不仅适应于动物界,也适应于人类,针对适应型心理问题,新生入校时高校辅导员要多与学生接触、多观察,及时发现存在适应不良的新生,运用个体访谈、团体辅导等工作技术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到既然不能改变环境,就要正视现实,适应环境,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战,在挑战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适应能力。
(二)家校联合、团体辅导、朋辈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型心理问题
人际型心理问题常常与大学生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或幼年期、童年期的安全依恋没有建立好相关,对于“唯我独尊”型的独生子女出现的人际型心理问题,作为辅导员要善于引导他主动融入集体生活,学会换位思考,多理解包容他人;而对于后者,往往容易发生在幼年或童年期是留守儿童或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大学生身上。辅导员要通过学籍卡信息、个别谈话等途径了解生源情况,针对存在这类心理问题学生,高校辅导员要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家校沟通,引导家长用合适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从而帮助学生重拾家庭亲情的纽带。家长发自内心真诚地关心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自己被爱,那么在爱的鼓励下他们常常能够慢慢敞开心扉。另外辅导员可以开展团体辅导、朋辈辅导,帮助这类大学生建立人际信任,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帮助他们融入集体生活。
(三)培养兴趣,明确目标,筑梦未来应对学业型心理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面对学业型的心理问题学生高校辅导员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业成绩,找出学困的原因所在;要加强与专业教师的联系,联合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了兴趣和目标,他们就不会把精力放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而是会在兴趣和目标的引领下主动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生涯规划,为自己将来做准备。
(四)加强爱的教育,学会自尊自爱挥别恋爱型心理问题
爱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年轻气盛的大学生因生理的成熟渴望爱与被爱,是人之常情,而且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恋爱观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但是学会爱、合理爱才能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所以爱是一项能力,如果不具备爱的能力去追求爱,最终会受到伤害。高校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大学生恋爱心理等课程开设对大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辅导员教师也要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观察了解学生的恋爱状态,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爱,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生在美好的爱情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让他们既能欣然接受爱的喜悦,也能坦然面对爱的挫折。
(五)心理疏导,就业辅导,助力大学生直面就业
就业是大学生迈进人生事业的第一步,各高校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开设了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针对就业型心理问题学生,高校辅导员要与学校心理咨询师、就业专干一起,在学生毕业期间开展好心理疏导、就业辅导、就业帮扶等工作,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兴趣、爱好,理性思考职业发展方向,克服就业过程中的从众心理、自卑心理、焦虑心理。
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任重而道远,作为辅导员应把握好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时段、形成原因、表现特征,针对不同类型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整合学校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就業专干等教师资源,加强家校沟通,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类型心理问题,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这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健康的心理,促进其身心发展成长、成熟。
参考文献
[1]徐晶,赵梦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5):151-152.
[2]范晶晶.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9):27-28.
[3]李丹.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疏导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2):209-211.
[4]刘智莹,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1):59-61.
作者简介:欧阳洁(1979— ),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
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课程思政科研课题“课程思政融入学生专业协会有效途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CSZ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