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社区法律服务 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2023-11-30 06:43史黎王萌
华章 2023年4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

史黎 王萌

[摘 要]目前高校的法学教育和现实的社会需求不匹配,归其原因在于过于重视理论学习,实践学习流于形式,而法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本文以社区法律服务为视角,以各个阶段法学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依据,以合格的法律人需要具备的特质为标准,构建全阶段法学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法学专业学生;社区法律服务;实践教学

一、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参与社区法律服务实践的意义

社区法律服务是指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以所在地区的社区为平台,为所在社区的居民提供一系列的法律服务,这也是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一种专业实践方式。具体的法律服务,包括法律知识宣讲、法律问题咨询、法律诉状代写等。通过这样的专业实践,可以让高校法学专业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加深对法学专业的认识,加强对法学专业的认同,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增加社会责任感。

1.提高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竞争力。通过社区法律服务的实践,法学专业学生可以自己全程参与一个案件,面对面和当事人沟通,提前适应实务工作,在解决社区居民问题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实务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2.提高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社区法律服务旨在让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或独立办案的形式解决真实案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对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法律知识储备提出了高标准,还要求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责任心,良好的沟通能力、反应能力等,是对法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一个全面提升。

3.推动社会服务功能的创新和应用,促进应用法学的研究。依托社区建立法律服务基地,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效果,对我国各高校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1]。

二、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2]。目前高校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有课堂讲授和校外实习两种。但实际上这两种形式都没能达到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预期目的,尚未突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

1.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为辅。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以老师为教学的核心,教师更倾向于做一个输出者,由学生被动地接受,实践能力无法得到锻炼,长此以往,会造成高校的教学和社会的需求脱节。近年来,随着法学实践教学的不断改革,逐渐引入了一些实操课程,比如模拟法庭、案例分析、法律检索等,但无论是从实践与理论课程的比重,还是从实践课的形式上来看,还是脱离不了学生被动参与的问题。

2.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实践质量不佳。高校法学专业学生通常是在律所、法院、检察院等地开展实习。由于实习时间不长,这些实习单位通常不会将核心业务交给实习生去完成,给法学专业学生安排的工作主要还是一些非专业性的辅助工作。加之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实习期间缺乏监督考核机制,态度散漫,使得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实务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三、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社区法律服务实践能力的现实路径

为更好地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参与社区法律服务综合实践能力,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方案,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合理设置社区法律服务实践的主要内容

1.因地制宜开展普法宣传,扎实法律功底。普法宣传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社区法律服务项目,是指高校教师带领学生前往社区为社区居民进行普法宣传,围绕社区居民常见的法律纠纷来普

法[3]。如《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物业管理条例》等。普法宣传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做成普法宣传的册子,也可以是在社区以案例导入的方式进行专题讲解,或是演出普法情景剧等。高校在组织学生做普法宣传的时候,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比如,在宜宾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就可以更多地宣传森林防火、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可以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普法。

2.开展法律咨询送法下乡提升协作能力。高校教师带领法学专业学生对居民的法律疑问进行现场解答。在法律咨询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解答为主,带队老师主要起监督和后盾支持作用。对于社区居民的“疑难杂症”,学生解决不了的,可以由带队老师来回答。法律咨询较考验学生的法学功底,最好是以两到三人为一组的形式来开展,通过法律咨询,既可以解决社区居民的难题,法学专业学生也可以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参与社区矫正贡献青年力量,增强职业使命感。法学专业学生参与社区矫正活动,通过有经验的指导老师或工作人员带队,法学专业学生可以了解刑事犯罪办案的整个工作流程,熟悉社区矫正程序,提升自身的责任感。目前,以笔者所在的宜宾地区而言,已经建立了川南首个社区矫正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站,是由宜宾学院和宜宾市司法局联合建立的。宜宾地区的高校可以联合当地司法局、妇联、关工委等,整合社会资源,对社区服刑人员集中开展帮扶活动。

4.参与调解工作,化解基层矛盾提升沟通能力。《人民调解法》颁布之后,社区内的村委会居委会都下设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本社区的民事纠纷进行调解[4]。调解作为解决法律纠纷的一种重要途径之一,是法学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实务工作。调解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难度大时间长,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需要以团队的形式,长期跟进一个调解案子。調解工作对法学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所以最好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调解人员为中心,学生跟着老师或者工作人员从旁调解。让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担任人民调解员,在提升他们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5.设置法律诊所,全程办案,锻炼实操能力。法律诊所是法学教育参考医学教育方式,建立一个法律诊所,然后由一位实务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法学专业学生,为有需求的当事人进行法律“诊断”,并且根据当事人的问题和需求开出法律“处方”[5]。法学专业学生将针对这些“病症”以小组的形式归纳争议焦点,提出诉讼策略,撰写法律文书,围绕这个案例开展模拟法庭等,从而对症下药开出“处方”[6]。全过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全程参与了解办案过程,培养其法律思维。而法律诊所作为实践平台,不仅可以为个案全程教学提供案例,还可以让学生立马将所学的知识投入到实践中进行应用。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使法学教育化被动为主动。这种教学机制的每一个环节都旨在锻炼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

(二)分阶段定制社区法律服务实践活动

对大一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在于增强其专业认同感。在社区法律服务的实践课程上,可以参与难度较低的普法宣传,通过普法宣传丰富自身的法律知识。在普法宣传的过程中,也可以收集社区居民最关心的法律问题,为下一次普法宣传做准备。普法宣传的过程中既能提升大一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是让他们初步接触社会,以实践带动学习,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

对于大二法学专业学生,可以通过“老带新”的模式,由法学专业研一的学生为小组长的形式组成团队,定期前往社区参与法律咨询活动。在参与法律咨询之前,可以与社区进行好对接,了解社区居民最普遍的几种问题,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在有带队老师的情况下,遇到争议较大的问题可以请教带队老师,这样也能更好地保证为社区居民进行解答。法律咨询这一实践活动,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其中更考验法学专业学生面对社区居民阐述事由时倾听与归纳总结法律问题的能力。除了法律咨询之外,参与社区矫正和担任人民调解员,也可以纳入大二和研一的法学专业学生社区法律服务实践课程中,这两个项目往往需要长期参与,所以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来进行实践。

对于大三和研二学生,采取个案全过程式教学的法律诊所模式,因大三和研二学生理论知识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并且在之前的阶段已经初步接触了真实的法律案件,基本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提升。采用此种方式,法学专业学生可以完整地接触一个法律案件办理的全过程,法律诊所是学生以代理律师的视角来对其进行帮助,而与个案式全过程教学相结合之后,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律师的技能,也可以以法院、检察院为视角来对全案进行参与。无论是在与当事人直面接触还是在课堂上的模拟,都能锻炼到法学专业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法律思维和职业责任感。

毕业班的法学专业学生,在经过前期各种社区实践的锻炼,了解了办理案件的全过程,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其毕业之际,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法律实务部门或律所等处实习,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在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之后,法学专业学生可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一个过程。

(三)加强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参与社区法律服务的政策支持

强化政府引导,保障资金支持。社区法律服务实践教学既有利于高校法学专业学生锻炼自身,又有利于社区的法治宣传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应积极鼓励高校法学专业学生走进社区,进行法律服务。建立一个由政府部门引导,社区和高校积极参与社区法律服务的运行机制,为学生购买人身安全险,补贴学生的路费等必要实践支出,保障社区法律服务的有效长久运行。

确立切实可行的评价监督机制。高校可以修订法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突出实践课程的比重,将社区法律服务纳入必修课程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计划,让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让所教的内容与社会不脱节。采用三方评价机制,给予社区工作人员和带队老师评分表,对于缺勤、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可以记录在册。对于前来咨询的社区居民可以在完成法律服务之后随机回访,询问其对法律服务人员的满意度。最后在法律服务结束之后,需要完成一份纸质报告或者以PPT的形式进行小组汇报,进行一个自我评价。通过三方评价,更加客观地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进行评分。

实行单独的实践教学教师考核机制。高校可以聘请有实务经验的教师专门从事法律诊所的教学工作,给予其单独的晋升路径,也可以改变现有的教师评价机制,将实践教学也融入其中。在评定时,结合案件的难易程度、耗费时间等,来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还可以设置基础的任务数量,完成基础任务数量之后,额外完成的可以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参考标准,以此来激发高校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将学生、法律诊所的相关当事人也纳入评价体系,使得教师能关注多方的诉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作为社区法律服务实践教学中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环,要让教师在实践教育中付出的汗水得到回报,才能长久维持社区法律服务实践教学稳定发展。

确立法学专业学生代理案件的合法身份。首先在高校方面,对于代理当事人案件的学生,在选择上应该严格把关,比如,将范围限定在研究生,对其要求专业成绩必须达到全年级前10%并且通过法考等硬指标。另外,由于现有法律规定对代理人身份的严格限制,导致学生要成为代理人还是困难重重。对此,可以借鉴国外的解决方式,比如,美国的一些州的法律规定,为学生代理做出了变通,只要取得了实习生的资格就可以为当事人进行代理[7]。我国的各个相关部门也可以通力合作,制定相关的政策,争取让学生代理变得更可能实现。

结束语

社区法律服务实践教学,是一个利于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培养法律人才、推进社区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项目。未来法学教育,应当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推进社区法律服务实践教学改革,不断依据实务中的现状来更新社区法律服务实践教学的内容,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实践之中的主动学习。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再从实践中得出理论。通过全阶段的实践教学,能让法学专业学生了解当前法律的不足之处、实务中的争议之处,再对其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科研项目的方向。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其理论知识其实也在不断提高和进步,只有主动学习,才能促使法学专业学生主动思考,这样才会使高校的法学教育越来越成功,培养出具有法律思维、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掌握法律实践能力的法学专业学生,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黄彤.法治语境下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J].大学教育,2020(10):124-126,131.

[2]张翼杰.社区法律服务: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新探[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3):94-99.

[3]张海珠.应用型本科高校社区法律服务实践教学路径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8):357-358.

[4]王璐航.社会治理视域下人民调解制度的现代化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1(11):263-268.

[5]谢梅.论我国法律诊所实践教学的发展路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6):182-184.

[6]王晨光.“个案全过程教学法”是探索法律实践教学新路径[J].法学,2013(4):46-51.

[7]江悦庭.美国法律诊所的特色与启示:以美国堪萨斯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8):99-101.

作者简介:史黎(1977— ),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四川轻化工大学,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民法学、商法学、基层司法、法学教育。

王萌(1997— ),女,漢族,四川自贡,四川轻化工大学法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基层司法实务。

基金项目:四川轻化工大学2020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区法律服务路径下的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G-2030)。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