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大学生三农情怀择业观培育研究

2023-11-30 04:31李宏英
华章 2023年5期
关键词:择业观三农服务

[摘 要]“三农”问题是我国民生头等大事。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作为乡村振兴的后备军,肩负着不可替代的时代使命。培育其“三农”情怀,可以促进涉农专业大学生充分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同时为实现社会主义强国之梦提供有力支撑。文章分析了涉农专业大学生服务“三农”情怀和择业观面临基层就业意愿弱、惠农政策解读少、乡土情怀淡漠等原因,从深化思政引领,强化服务“三农”的心理认同、加大宣传力度,深化惠农政策共识、建立培育机制,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等方面构建了涉农专业大学生三农情怀择业观的具体实施建议。

[关键词]涉农专业大学生;服务“三农”;择业观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需要大量的涉农专业人才来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作为农业人才储备的主力军“离农”“厌农”现象日趋严重。作为高等涉农院校如何引导高素质人才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涉农专业大学生“三农”择业观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1]。”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涉农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帮助涉农专业大学生更好地择业和就业

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比去年增加82万人,高达1158万人,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涉农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特殊性,其就业领域相对比较窄,再加上与城市相比,农村工作环境较艰苦,他们中很多人更愿意选择在城市工作,导致就业难度增加。部分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很可能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甚至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借助“三农”情怀和择业观的培育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更好地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升对“三农”的热爱,改变“招不来、留不住、待不久”的现状,使涉农专业大学生真正扎根农村,安稳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及较高文化素质的涉农专业人才来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时刻关注这一群体对服务“三农”的真实想法和价值取向,提升对三农的认同感和“务农光荣”价值感,增强其“知农强农兴农”的本领。精准引导涉农专业大学生爱三农,才能扎根三农,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村谋福、为农民谋利和为农业争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前进。

二、涉农专业大学生“三农”情怀的现实困境

(一)基层就业意愿弱

涉农专业大学生由于受“铁饭碗”和“学而优则仕”的固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择业方向相对单一和功利。大多数涉农专业大学生把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作为就业首选,认为重返农村没办法施展理想抱负、彰显自身价值。“宁可去沿海打工,待业考研”,也不愿意选择回农村下基层锻炼,他们认为回农村是“屈才”。同时考虑到城乡发展与现实差距,无法回报高额教育成本,基层就业意愿不大[2]。

(二)惠农政策解读少

涉农专业大学生对三支一扶、大学生创业补贴、大学生村官计划以及相关惠农政策了解和认知水平较少,尤其是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和把握不够,这对涉农专业大学生基层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而很难在未来的工作中为农村、农民和农业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三)乡土情怀淡漠

涉农专业大学生中农村户籍的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乡土情怀,他们涉农工作的意愿远远高于城镇户籍的学生,但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他们更倾向于借机“脱农”,谋求“高枝”。部分被“调剂”到涉农专业的学生,本身对农科类学科不感兴趣,对专业认可度较低,对于学校举办的“三农”活动参与度低。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关于“为何学农”“学农有何用”等问题缺乏正确积极的引导,大部分学生职业规划模糊,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历程、乡村治理、农业科技、乡土情怀、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3]。同时外部“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形成冲击,导致他们对“三农”情怀缺乏认同和体验。扎根农村,服务基层意识淡薄,因而“知农爱农为农”的理念很难践行。

三、涉农专业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路径

涉农专业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工作既是新时代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需求,更是乡村振兴人才储备的现实要求。高校要在坚持建立精准培育机制、深化思政引领,强化服务“三农”的心理认同、加大宣传力度,深化惠农政策共识、建立培育机制、助推校园文化加强家国情怀教育这三方面下足功夫,提升“三农”情怀培育的實效性。

(一)深化思政引领,强化服务“三农”的心理认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不能充分唤醒涉农专业大学生自觉服务“三农”的主动性、创造性意识,则很难解决“招不来、留不住、待不久”的现实困境。

首先,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教育以及职业认知三个层面强化服务“三农”的心理认同,帮助涉农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重视新生入校时职业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发展方向、需要掌握的专业核心技能,以及未来就业岗位、就业前景,进一步树立专业信心。解决好涉农专业学生大一时期“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三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职业能力。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帮助涉农专业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劣势,掌握就业市场的动态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职业认知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国情农情粮情民情,着力熏陶其“三农”情怀,进一步增强专业情感,内化服务“三农”的行为自觉。

其次,发挥思政“以农化人”的育人作用。“猛将必拔于卒武,贤相必起于郡县”,积极做好涉农专业大学生“一懂两爱”等思想教育工作。比如,在思政教育中将“三农”领域典型人物、党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程、脱贫攻坚的辉煌历程、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农业对国际的贡献等典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深入挖掘育人元素,激发学生强农兴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加大宣传力度,深化惠农政策共识

政策共识是涉农专业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重要基础,拓宽惠农政策宣传渠道,有利于消除涉农专业学生对惠农政策的认识存在误解和偏差,增强大学生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1.高校层面: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服务“三农”的相关政策,加强涉农专业大学生对政策的了解和认识,深化学生对服务“三农”的政策共识。首先,通过开设“服务‘三农政策课程”“‘三农政策解读会”“‘三农政策宣传讲座”等活动,让涉农专业大学生深入了解服务“三农”的相关政策,增强政策意识和政策理解能力。其次,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媒介增加互动教育频率。通过建立“服务‘三农政策宣传”平台、橱窗等传播媒介发布政策新闻和信息、开展各种惠农政策的知识竞赛活动等方式,及时向涉农专业大學生传递政策信息、行业信息,普及惠农基础知识,让他们了解政策的最新动态和实施情况,强化对各类支农惠农政策的解读。再次,向榜样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邀请行业的创业精英做主题报告、邀请优秀毕业生重返母校,与涉农专业大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在初入社会与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宝贵建议,并将优秀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先进事迹展示出来,构造“榜样名单”,时刻激励学生们不断进步。最后,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就业信息平台,为涉农专业大学生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就业资讯等服务,方便他们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及时把握就业机会,提高就业匹配度。

2.政府层面:一方面,利用本土资源,发挥媒体传播优势。借助农博会、农产品交流会、通过宣传片、电视广播等方式,介绍新农村建设及发展情况,增强乡土就业意愿。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大对基层就业学生的人文关怀力度,改善其住宿环境,使得人才从学校到农村能够顺利过渡。同时完善医疗、社保、公积金等相应的保障措施,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实现城乡均等,让赴农村就业或创业的优惠保障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3.企业层面:薪酬待遇和企业文化是影响涉农专业学生服务“三农”的重要因素。用人单位要想涉农大学生“下得来、稳得住”,首先需要重视人才,关心员工,以免到岗后遭受同事间的有意排挤,在人才选拔、任用和升职等环节做到择优晋升,人尽其才,营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其次提高薪资水平,保障应有的福利待遇,改善生活和居住条件,实行人性化的考勤制度,增加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

(三)建立培育机制,加强家国情怀教育

涉农高校推进专业建设的同时,必须全面加强“三农”情怀教育。以专业课堂为主战场,将三农情怀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双创教育、第二课堂等人才培养各环节。

1.课堂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育人的水平,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开设课堂公开课、田间课堂、强化三农意识,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在思政教育环节,以文化为引领,开展多样化育人活动,通过让学生挖掘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前后发展变化等“三农”问题,厚植爱乡情怀,增强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

2.实践教学。为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择业观,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实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掌握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学校可以借助“政校企”合作共同打造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积极与地方各级政府、企业联合办学,延展校园育人空间,拓宽办学渠道,为学生实习实训实践、社会服务提供更多机会。加强校企协同,通过“订单班”、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培养模式,拓展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夯实学生的实践技能。鼓励一线教师深入企业了解行业人才需要,根据工作岗位实际技能要求及农作物的农时要求,调整传统教学的课时安排,保证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同时聘请行业内专家、企业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3.双创教育。创新创业是实现“三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涉农专业大学生服务“三农”择业观的有效方法。涉农高校抓好以“互联网+”“新苗计划”“乡村振兴”“挑战杯”“创青春”等“三农”为主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引进双创能力强的教师,增强师资配置,带领学生参加涉农研学活动及各种赛事,加强大学生农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邀请行业内的学者专家、能工巧匠开展双创讲座,内化学生双创意识,提升双创技能。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推广和引导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创造新的农业生产和服务模式,为“三农”事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4.第二课堂。首先,厚植“三农”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开展“涉农专业大学生文化节”“服务‘三农主题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刻体验到服务“三农”的情感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组织涉农专业大学生参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文化讲座和文化活动等,培养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提高他们服务“三农”的文化水平和文化品位。其次,高校可以与当地政府、农村社区等机构合作,建立“服务‘三农实践基地”,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资源。组织师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三下乡”“三进农村”“农业教育”的公益宣传活动,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服务“三农”的过程,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此外,学校可以与政府、企业、乡村合作社等机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实习机会,如,“直播助农活动”、扶贫助农“智营销”、义务为当地农民普及互联网的相关知识,介绍电商平台运营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其服务“三农”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推广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术和实践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和与社会的交流和合作。通过跨学科、跨界合作和交流的促进和落实,涉农专业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服务“三农”事业,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结束语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涉农专业大学生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服务“三农”择业观的形成需要学校、政府、企业、学生多方协同,创造长期良好的育人环境,将“三农”情怀培养提升到铸魂育人的高度,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真正培育出具有“三农”情怀的涉农专业大学生,为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柳敏.价值与路径:农业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农民情怀培育[J].中国农业教育,2022,23(06):54-62

[2]白双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大学生“三农情怀”的培养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02):125-126

[3]曾杨梅,何可.新时代背景下农林类高校大学生从事涉农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3279个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2022(12)6:73-82.

作者简介:李宏英(1977— ),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涉农专业大学生服务‘三农择业观的培育研究”(KT2023303)。

猜你喜欢
择业观三农服务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道德中价值观的分析
家长择业观对高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