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星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重要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离不开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导向性、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4个原则,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提出了系统构建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构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前提和基础,为了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目标顺利达成,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现有评价指标为参考依据,致力于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政策执行的效果进行准确量化。
一、指标选取原则
(一)导向性
导向性原则强调指标选取应以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战略方向为导向,确保评价指标体系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紧密相连,能够有效引导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应用此原则有助于将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评价行动中,使评价活动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一方面,应体现目标导向。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明确反映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每个指标的选取都应与总要求相关,这样可以直观地反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另一方面,应体现行动导向。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引导行动的功能,能够引导决策者制定与乡村振兴总目标一致的行动计划,并推动其执行。具有行动导向的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激励各方主体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二)科学性
指标选取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客观有效地反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与效果。指标选取应避免主观性,尽可能减少误差,使结果尽量贴近实际,并提供准确的信息反馈。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代表乡村振兴的特定方面,避免内容重复和冗余,每个指标都有其自身价值。同时,指标的含义是稳定的,不会因为环境或者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即在不同的环境和地理位置下都能保持其测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总的来说,科学性原则是保证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信度的关键。
(三)系统性
指标选取应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评价系统,从而准确地反映乡村振兴的整体情况。各个指标必须能够反映各自层面的发展情况,且各个指标之间应具有协调性、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既相互联系又保持独立,共同反映和衡量乡村振兴的整体情况。本文在设计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既保证了指标之间的联系性和独立性,又体现了指标的全面性和相互的协调性,从而形成了能够全面准确反映乡村振兴整体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原则是构建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要求,能够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被实际测量,所以选取的指标应可以被量化或被准确地定性描述,从而形成定义明确的指标,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此外,指标所依赖的数据必须是易获取的,可以利用公开的统计年鉴、报告,或现场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一手数据和原始信息。
二、指标选取思路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来看,乡村振兴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5个方面,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印证。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其思想精华集中体现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维度,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具体且可量化的。因此,本文构建的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这五大维度作为一级指标,基于五大维度的目标继而构建更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经济基础,居于乡村振兴的核心与关键位置。产业兴旺涵盖农业生产的多个层次,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在基础的农业生产层面,需要了解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效率、生产能力,这3个方面共同揭示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同时,还要着眼于产业体系的构建。产业体系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产业,还呈现出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和利益链完善的新态势。因此,產业融合水平这一指标也应该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宜居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其核心要求在于打造一个既有优良生态环境、又有良好人居环境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要素资源与空间载体,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乡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作为乡村发展的空间载体,也为乡村多元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向农村,进而推动农村发展。因此,对于生态宜居的评价需要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两个方面来进行。同时,农业绿色发展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即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强调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因此,农业绿色发展也应作为生态宜居的一个重要指标。
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体现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乡风文明需要从乡村文化生活、文化服务设施、乡村教育水平等方面来衡量。首先,乡村文化生活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丰富的乡村文化生活能够增强乡村社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文明乡风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次,文化服务设施是乡风文明的硬件基础,完善的文化服务设施,如乡村图书馆、文化站等是营造良好乡村文化氛围、推动乡村文化创新的重要平台。最后,乡村教育水平是塑造文明乡风的核心力量,高水平的乡村教育能够传播先进的知识和文化理念,从而形成有利于乡村发展的良好社会风气。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治理能力是根本,提升治理能力是推进乡村全面发展、保障乡村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因素。同时,提高法治水平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关键,法治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公平、公正、透明的运作环境,使得乡村治理更具实效性和正当性。因此,治理能力和法治水平是衡量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维度。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缩小城乡差距的保证,体现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果,也是衡量乡村振兴战略是否有效实施的重要依据。首先,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活富裕最根本体现和最直接反映,其中具体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等。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农民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其次,社会保障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稳定性,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能有效帮助农民应对健康风险。最后,公共服务的便捷性、普及程度等影響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将有力地促进农民生活富裕,推动乡村整体发展和进步。
三、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具体指标构成
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二)指标解释
一是产业兴旺指标。
第一,农业生产条件。选取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农林水事务支出、高标准农田占比4个指标。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直接反映了农业及相关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数值高则表明该地区拥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耕地面积主要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田地,人均耕地面积数值越高,表明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越丰富。单位耕地面积农林水事务支出指单位耕地面积上政府用于农林水事务的支出,反映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政府的重视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高标准农田占比指达到高标准要求的农田面积与总农田面积的比例,数值高则表明土地质量和土壤管理等方面达到了高标准要求,该地区已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第二,农业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是农业总产值和人员数量之比,反映出该地区农业生产效益。土地生产率是农业总产值和耕地面积之比。劳动生产率关注人力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率,土地生产率则关注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业生产效率整体提高需要确保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都得到有效的利用。
第三,农业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指一年内生产的粮食作物总量,该指标反映了当前产业条件下农业系统的输出能力。农业机械使用率则直观反映了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应用的广度,农业机械使用率越高,单位面积的产出就越高。粮食总产量和农业机械使用率分别从数量和技术两个维度展现了农业生产能力。
第四,产业融合水平。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能够反映出旅游业与乡村其他产业(如农业、手工艺等)的融合水平。乡村旅游业旺盛表明该地区成功地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同时带动餐饮、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产业共同发展。农村网络零售额指农村地区利用互联网渠道销售商品的总额,农村网络零售额增长表明传统农业与现代电商产业的有效结合。因此,这两个指标都是反映产业融合水平的关键指标。
二是生态宜居指标。
第一,生态环境。村庄绿化覆盖率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方面展示了生态环境的质量,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则从大气环境的角度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健康状态。这两个指标综合反映了一个地区在维护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效果。
第二,人居环境。垃圾集中处理的村个数占比、污水集中处理的村个数占比、卫生厕所普及率和道路硬化率分别从垃圾管理、水质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反映了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共同构成评价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多维框架。
第三,农业绿色发展。化肥使用强度指在单位农田面积上施用的化肥量,农药使用强度指在单位农田面积上施用的农药量。绿色农业强调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优化施肥方案。因此,这两个指标均是评价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为评价农业绿色发展实践效果提供依据。
三是乡风文明指标。
第一,乡村文化生活。农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反映了农村居民在文化和教育上的投资意愿与能力,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能够直接展现出农村地区对文明和秩序的追求,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则体现出政府对乡村文化生活的支持程度。以上指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乡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利于把握乡村文化生活的发展潜力。
第二,文化服务设施。乡镇文化站和图书馆作为乡村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政府对乡村文化服务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其数值越高,意味着乡村文化服务的普及性越好。
第三,乡村教育水平。教育财政支出直接反映了政府对乡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义务教育专职教师人数与义务教育学生人数之比可作为衡量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因素。这两个指标共同呈现了乡村教育的宏观资源投入和微观教学实效,继而促进文明乡风的形塑。
四是治理有效指标。
第一,治理能力。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占比是乡村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数值增长则反映出乡村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升级。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越高,表明乡村治理的经济基础和资源配置能力越强。因此,这两个指标可作为乡村治理能力和效果的量化指标。
第二,法治水平。每万人平均信访量反映了乡村居民对于现有状况的反馈和申述,体现了乡村法治与居民互动及反馈机制的有效性。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低则表明较好的社会治安和有效的法治教育。每万人拥有乡村调解员数体现了乡村对于法律纠纷处理机制的重视程度。以上指标构成了对乡村法治状况的全面评估。
五是生活富裕指标。
第一,生活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直接反映出农村居民的经济状况和购买力。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家庭食品开销与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通常来说,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以上指标可以直观了解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社会保障。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员数和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是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参照,体现了社会保障中的医疗服务水平。医保参保率指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与总人数的比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指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数与总人数的比例。以上指标数值高则表明农村居民在面对健康和经济风险时拥有坚强后盾。
第三,公共服务水平。互联网宽带覆盖率指互联网宽带接入的家庭数量与家庭总数的比例,反映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村均拥有物流网络节点数反映了物流便利性,对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和确保生活富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本文依据导向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4个原则,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方面系统构建了涵盖15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的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评价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指标体系,对实施进程和取得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准确掌握乡村振兴的成效,促使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易小燕,陈印军,向雁,等.县域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以广东德庆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8):187-195.
[2]何晓霞,高维新,毛伟.农业技术进步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J].世界农业,2022(4):37-48.
[3]郝新军,沈朝阳.农村电商赋能乡村振兴成效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2,35(5):40-52.
[4]秦妍.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21.
[责任编辑: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