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内涵、历史演进与党的二十大新要求

2023-11-30 21:06:31郭一宁胡海韵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历史演进领导力

郭一宁 胡海韵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是党的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对社会大众思想文化的引领感召能力。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演进,成为新时代党进一步团结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方式。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内涵与历史演进规律,考察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社会号召力提出的新要求,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历史演进;领导力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23)02-0052-08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3.02.007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1]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如何进一步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要历史课题。党的社会号召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依据领导水平、政治权威、意识形态、执政绩效以及社会环境变化对社会成员进行引导、感召、动员与凝聚的表现,它是一种能促使社会成员产生强烈的认同力、向心力、归属感和追随倾向的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如何进一步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是近年来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内涵及演进规律出发,探索新时代发展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具体路径,以期进一步丰富党的社会号召力的研究素材。

二、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天然的社会号召属性。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无产阶级投身革命需要进行充分的社会号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进行充分的动员激励。社会号召是党的领导力得以实现并不断提升的重要形式,把握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核心要义,首先要对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基本内涵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属性有着规律性的认识。

(一)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基本概念

号召释义为召唤动员,对该词的使用最早见于《管子·小匡》,“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于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号召是指以某种名义或想法向公众发出书面或口头呼吁,合理实现其预期目标和任务。社会号召从号召这一概念延伸而来,是指通过思想唤醒激发、调动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完成社会任务,特别是重大社会任务,从而实现社会目标的活动。社会号召力是指号召者通过自身的能力、魅力、智慧和文化唤醒群众,使其能够预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是基于某一特定目标、激发出社会成员行动参与的能力,是调控与优化党社关系的重要着力点,是党执政本领和公信力的直接展现。

从广义上讲,社会号召是一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通过政治、教育、宣传、引导等手段影响社会心理、思想和行为的过程。从狭义上讲,社会号召就是通过政治宣传机制、政治参与机制、政策引导机制、利益疏导机制,调动社会积极性、主动性,实现社会力量的整合凝聚,使之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社会号召不是一种强制性手段,而是一种宣传手段。在行为上,其对应的是响应,社会号召与社会动员涵义基本相似,但也存在着些许不同。社会号召和社会动员的概念相近,“社会号召侧重于主体对客体思想观念和精神层面的激发和唤醒,而社会动员不仅是思想上的动员,更侧重于社会大众付诸行动。社会号召是对人的影响,而社会动员不仅包括对人的动员,还有对物的动员。”“社会动员具有暂时性,主要是指在面对重大事件、面臨危机之时集聚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而社会号召具有持续性,不仅有面临重大事件、重要任务、危机之时的社会号召,也包括长时段、和平稳定时期的社会号召。”[2]所以,党的社会号召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依据领导水平、政治权威、意识形态、执政绩效以及社会环境变化对社会成员进行动员、引导、感召与凝聚,使社会成员产生强烈的向心力、认同力、归属感和追随倾向的能力。党的社会号召力以党的领导体系为政治基础、以意识形态为思想引领、以社会动员为主要机制、以政党政治为组织依托,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动力系统。社会号召力与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自成一体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

(二)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主体、客体和载体

主客体关系是描绘政治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支配与被支配、主导与被引导关系的重要视角,党的社会号召力的主体包括党的领袖、共产党员、政党组织,党通过媒体宣传、组织动员、示范引领、形象塑造等方式整合力量实现社会号召,动员社会成员投身到国家重要事务中。

在党的领袖层面,领袖是一个政党在形式上和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号召力的重要主体之一。在中国,党的领袖就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党的领袖借助政党所赋予的权力、自身能力与魅力,组织和协调各种资源,号召民众、激发热情、凝聚共识,实现政党目标。在共产党员层面,党员是政党中的个体细胞,是党组织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政治要素。共产党员在群众中引领示范,依靠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将社情民意向上级组织反映,用实际工作解决群众困难,从而实现社会引领。共产党员以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在群众中率先垂范,开展不同形式的示范引领,是党实现社会号召,凝聚社会力量的有力保障。在政党组织层面,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敢为人先、率先垂范、无私无畏的伟大形象,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每一次历史飞跃都是党带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顽强拼搏的结果。政党组织所形成的向心力如同一个强大的“同心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强大合力,其中“基层党组织是全党的根基与力量之源,也是发挥党的政治功能的重要载体”[3],在社会号召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历史演进

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中,党通过各种方式凝聚激发社会力量以推进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内容和阶段特点。

(一)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内容演进

党的社会号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党的工作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因为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社会号召工作的开展条件、社会实践要求、时代发展背景等。只要充分考量好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与党的工作目标之间的关系,合理处理社会主体利益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便可以有效实现社会号召工作的稳步推进。社会号召的内容也由革命任务、经济建设任务和社会服务任务扩展到社会事务的方方面面。只有保证动员内容与国家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党的政策方针目标相一致,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动员工作,有效地实现动员效果。

在革命时期,党的工作主要以革命实践和阶级斗争为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为党发动社会大众投身革命、为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另外,注重争取革命胜利、夺取政权也十分重要,这是党的社会号召的主要内容,其中还包括军事形势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士气斗志鼓舞等等。在党内,动员号召工作是围绕党内政治生活展开的,也通过党的决策部署将动员内容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无论是思想层面的整风运动,亦或是关乎国家经济的“三反”“五反运动”,都是通过党的会议部署,下达相关动员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物质基础比较薄弱,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号召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这为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持。社会动员工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员形式,把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各项政策进行了清晰的展示,并将其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期待以此方式在物资短缺时代达到建设国家的目的。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社会号召的内容随着党的中心任务的调整而日益变化,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地实现了最初设定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为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现实成果和实践结果来看,这个时期党的社会号召坚持以推进现代化建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内容,兼顾政策认同和激励动员两个方面。党的政策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于党的政策之中,并不断在国家建设中践行推广。可见,党的社会号召过程就是政党主导下不断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过程,由此来实现党政策方针的具体目标。党的社会号召的内容更加侧重于党的政策导向内容和价值导向内容,最终解决的是中国的现实问题,这说明社会号召与国家顶层设计的价值内容是一致的,党的社会号召加速推动了党的执政实践和国家建设实践。

(二)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阶段特点

第一阶段:革命时期的政治动员。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利用武装斗争夺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成为带领中华民族争取革命胜利的领导力量。当时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能最大限度地发动社会力量共赴革命大业,它可以协调整合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各组织之间关系,这一时期的中国国情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复杂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党的社会号召力要具备较高的集中性和纪律性,所以当时的社会号召方式以政治动员为主体,提升了社会大众的组织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镇压发动革命、打击投机倒把,这些都需要党的高度集权,把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才能实现这一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计划经济时代,从国家到单位再到个人的全新支配关系为这一时代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崭新的局面。这样的支配關系需要党具备较高的政治动员效力,来调动党内外的社会力量。政治动员符合当时的时代条件,也创造了巨大政治功能,一方面,全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类资源,需要国家政权得强制力来推动、凝聚;另一方面,政治动员所带动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得到有效统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人民角度思考问题,凝聚人民的力量。所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社会号召主要是为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巩固新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所开展的大规模政治动员。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动员。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带动社会主体进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为社会个体追求个人合法利益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强化了社会成员的独立自主精神。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和宣传动员,激发社会群体投入改革开放大潮,积极响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其动员形式不同于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但也带有一定组织动员成分,所以这一时期党的社会号召力肩负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张力和面向社会的引领力,其方式以社会动员为主。这一时期,市场主体开始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元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得到激励、成长、演变,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让传统的国家与集体单位不再是利益分配与个体发展的唯一来源,这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的利益格局,形成了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党政干部、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家、新兴工作群体等交叉性、多样化的社会利益主体结构。政府权力在社会单位中收缩的过程中,非公企业组织有效地填补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生存发展空间,激发了社会主体的市场活力与生产动力。与此同时,利益主体多元化激发了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总体性社会逐渐分化为多元多层的社会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政治社会,由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组成;二是经济社会,市场系统下的各类所有制企业,通过市场发挥作用的同时也承担社会责任;三是基层社会,包括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民间组织机构,具体包括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随着社会力量的丰富和壮大,中国共产党需要转变执政理念,提升执政本领,紧密联系社会各界力量,动员全国力量投身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之中,党的动员号召方式就从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开始向社会动员转变,面向社会凝心聚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阶段:新时代的社会号召。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结构不断演进,社会组织加速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速了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私营、外资企业工作人员、网络工作者、自由职业者所代表的社会新阶层成为推动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时,社会生活信息化、社会阶层多样化、社会矛盾和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化,党所面临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这些因素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这一时期党的社会号召力更加体现为对社会大众思想文化的引领、对各种资源的调配、对社会大众实践意志的激发,是长时期的、稳定的社会号召。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适应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发展规律,将权力不断下放到社会团体和利益组织,整合精简行政管理体系,激发社会主体的活力与动力,这也是党的执政理念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相应的,党的动员激励方式也在发生转变,从“政治动员”到“社会动员”再到“社会号召”代表了党的领导理念的转变,从强制性的党政动员,到面向社会的积极动员,再到更具有感染性、引导性的社会号召,党的领导能力与方式也更具思想性、制度性、人民性。

四、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的新要求和新路径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4]如何在新时代发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如何更好的优化社会号召力的实践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务必”、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命题党的建设、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命题。这为新时代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提出了方向指引,明确了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的基本遵循。

第一,必须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加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必须从制度上、机制上把党的全面领导具体落实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落实到各级各类组织的活动之中。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改革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出一系列重大制度性安排,确立“两个维护”为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强调要在深刻理解“两个维护”的极端重要性和深刻内涵基础上,践行“两个维护”。完善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与制度规范,强化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职能作用,优化党的决策机制,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提升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健全优化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确保各级各方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序协同,保证中央和地方严格落实党内行为规范,发挥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要将党的领导融入到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健全党领导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具体体制机制,确保将党对领导干部、专业人才、意识形态工作、经济工作、政法工作、农村工作、教育工作等诸多方面的领导落到实处。完善党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领导体制机制,围绕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区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健全党统一领导、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的具体制度,形成党领导的协同合作机制。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的本质要求。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基本理论,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领导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一切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一切工作的原则是尊重人民,一切工作的前提是人民的利益能否得以实现。尊重与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促进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点,当人民的利益得以保障、人民的心真正向党,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便可以得到充分调动,这是实现人民福祉的根本出发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共同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工作的出发点、关注点、落脚点、目标归属点都在于人民,也都关乎人民的真正利益。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了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宗旨,把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增进百姓的民生福祉具体地落实到社会实践当中,将人民的事业和党的事业紧密关联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生福祉等是共产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制定了一系列关注社会保障、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的政策制度,以期促进社会分配制度更加完善、人民的收入分配更加公平有序、社会保障措施更加高效。”[5]有了全面良好的生活保障,人民群众高度认可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自然发自内心地坚定跟随党的领导,这也人民群众听从执行党的号召的重要驱动力量。

第三,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马克思主义是信仰,是力量,也是引导中国社会取得实质性变革的引领标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价值,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能够保证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充分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旗帜,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华儿女迎难而上,一次次取得革命、改革、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理论自信与精神支撑。随着社会利益诉求多元化,人们的个体、自主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新的价值观念开始通过文化平台涌现并且自成话语、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影响社会大众,这对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以及党依靠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整合社会价值形成挑战,给党的社会号召力也形成阻碍。利益群体的多元化进一步扩大了不同群体甚至个体之间的社会体征,群体和个体差异的扩大化影响了党对不同群体的领导和沟通效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个体意识与参政意识,要求人民群众以较好的积极性参与政治生活。社会结构的多层化和多元化使得各个群体都持有各自的诉求与意愿,这为党实现最广泛的社会号召增加了难度,国家必须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通过思想引领提升党对社会各界的领导力。

第四,必须坚持通过思想宣传工作凝聚团结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并指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这就要积极发挥党的思想宣传作用,扩大主流意识形态感召力。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6]党和人民经历过革命年代的纷争岁月,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相信党,党对人民负责任,是中国社会发展一以贯之的传统。在新的形势下,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同志需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地宣传国家主流思想、坚定意识形态、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实际感召力,做好新形势下的新思想工作,不断调整传统的思想宣传方案以适应时代和历史的日益更迭。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将马克思主义充分地与具有重要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进行联接,以思想武装党,以党为宣传口带动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地推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紧跟时代变化步伐,将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经验融入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一同凝聚力量,推进全民族和全社会的有益发展。鉴于此,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需要齐心协力,一同为这共同的奋斗目标打起精神、振奋力量、鼓足勇气,不断促进思想水平的提高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为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善自我、做好充足准备。在文化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将千百年来累积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来,并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生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其中,不能忽视革命文化。在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发展和发扬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先进文化的结晶,有益于为全民族创造文化注入源头活水,有益于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进军。党在这一过程中,将会发挥有力的宣传作用,积极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打牢思想根基,牢固责任使命,在新时代的思想宣传工作中找到自身不足,充分履行宣传职责,完成宣传任务。

五、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回顾党的历次代表大会,这是第一次将“团结”一词写入大会主题之中,“团结”一词的使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社会号召力的高度重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团结好社会各界,利用好社会各界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新的时代使命。增強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必须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与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紧密结合,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结合,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党不断凝聚社会力量,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新华网,http://www.news.cn.

[2] 张素玲.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内涵、功能及特征[J].中国领导科学,2021(1):58-66.

[3] 刘红凛.党的组织力的内外向度与政治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4):162-169.

[4] 本报评论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N].人民日报,2019-07-17(5).

[5] 姬旭辉.从“共同富裕”到“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演进与实践历程[J].当代经济研究,2020(9):42-50.

[6]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J].党建,2018(9):4-6.

[责任编辑:魏净]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CPCs

Social Charisma and Its New Requirements Conveyed by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UO Yining, HU Haiyun

(School of Marxism,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 Dalian 116044, Liaoning )

Abstract:Social charisma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which is principally the ability to lead and inspire the public ideology and culture.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CPCs social charisma have evolved continuously and turned into an important means of uniting and consolidating social forces for the Party in the new era.It is helpful to further enhance the social charisma of the CPC by in-depth grasp of its the connotations and rules in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investigat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put forward by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eywords: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cial charisma; historical evolution; leadership

收稿日期:2022-07-07

基金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立项课题“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提升路径研究”(2021GXDJ-QN035);2021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培养对象委托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协商民主发展创新研究”(2022lslwtkt-065)。

作者简介:郭一宁(1986—),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党政治与政党治理;胡海韵(2001—),女,山东青岛人,本科生。

猜你喜欢
党的二十大历史演进领导力
以大教育观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探索
人民论坛(2022年23期)2023-01-18 02:49:08
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人民论坛(2022年23期)2023-01-18 02:49:08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重大主题报道多维建构的创新进路
——以南京广电集团“党的二十大”融媒报道为例
视听界(2022年6期)2022-02-10 17:27:35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领导力愿望清单
商业文化(2017年23期)2017-04-23 05:12:56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欧美国家媒体自律制度的发展和革新
新闻界(2016年14期)2016-12-24 01:29:53
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9:03:00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演进
人民论坛(2016年8期)2016-04-11 12: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