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3-11-30 08:22范悦仙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高校

范悦仙

[摘要]近年来,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发各界关注,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也相继出现。目前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成果较多,在基于不同视角和学科背景之下,对这一话题展开了相关论述与研究。文章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主体、客体、路径和意义等五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在内涵研究、教育客体的拓展、实践路径的创新以及教育实践的实效性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育内涵;高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23)03-0067-07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3.03.008

一、引言

2022年10月,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此之前,党中央就已高度重视。例如,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个概念,并倡导应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2]不久后,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在各民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3]这一系列讲话精神充分表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立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后,围绕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开展教育活动也日益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笔者以CNKI数据库文献为主要依据,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题检索发现,近几年来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不断增多,截至2022年11月9日,相关文献就多达1157篇,其中期刊1044篇,硕博论文113篇,但相关图书涉及较少,国外几乎没有。本文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述评。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现状概述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这一领域内的学术成果研究现状,现将学者们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一话题的学术研究成果分类展开,分别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涵、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路径以及教育意义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

目前,国内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概念仍未形成统一的说法,但还是有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相关解释。连媛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涵的核心在于教育,当对其内涵进行界定时,需要明确其包含哪些内容,并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旨在引导中小学生从小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4]任玉丹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教育对象,培养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5]张利国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实现其对政治文化共同体的认可和接受。[6]侯大鹏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要是指从思想认知层面增强五个认同,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7]此外,孙琳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本质上是指民族身份认同教育,即各族成员都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认同中华优秀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8]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体,即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目前学界关于这一教育主体主要涉及学校、各级党委和政府,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校而展开。关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赵心愚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同时党委、政府以及各党政相关部门,要把这一开展教育纳入重要议程,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9]针对高校这一主体,青觉、王敏强调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机构,认为高校社会政治功能较为突出,是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意识、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10]包银山、王奇昌指出民族地区高校处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领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民族团结理念,全面推进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11]学者邓玉光认为高校作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陣地,在培育学生民族情感、增进民族认同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客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客体,即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象。目前,在已有研究中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客体主要涉及到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青少年、教师以及党员干部,其中重点是青少年。

黄丽、赵寒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提升个人精神境界,而且关系到国家和谐稳定发展。[13]具体而言,孟婷指出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虽然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但心理未完全成熟,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正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14]罗天斌提到,中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时期,在这此阶段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要逐步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捍卫者和建设者。[15]其次,针对教师这一群体,学者们指出他们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任强、李德万探讨了教师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责任和使命,强调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和管理班级的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16]对于党员干部,张健在书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17]李慧茹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思想教育,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定力,是新时期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8]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纵观近年来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学术研究可发现,对教育实践路径的探索一直是一个重点问题,关于如何进行教育实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实践路径。

从社会角度出发,焦立涛认为应加强构建整体性教育体系,努力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中小一体化的教育格局和终身教育体系。[19]赵刚、蒲俊烨认为发行与中华民族相关题材的出版物,营造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舆论氛围是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識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方法。[20]刘河燕认为开展社区教育是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因具有覆盖面广、地域性强、教育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社区、进家庭,并逐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化、生活化。[21]此外,周智生、李庚伦认为,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专题内容融入相关学习网站和APP,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提高教育的时效性。[22]

从学校角度出发,蒋文静等人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据大中小幼不同阶段的教育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23]韩宁、阎占定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高度重视教学,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优势,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融入到思政教学之中。[24]李响强调要加强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将自己的未来与祖国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内心。[25]此外,袁同凯、冯朝亮认为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作为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手段,以改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素材单调、短缺等难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6]

(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意义

当前,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意义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万明钢认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以更好地让公民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增强文化认同感,认同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从而让个体成为精神自由、情感丰富、行为规范的人。[27]朱小杰在围绕主题把握主线,深入推进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从宏观角度指出:“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28]陈立鹏、张珏认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不仅是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需要,更是完成教育使命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要。[29]

具体而言,在针对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上,郭锦鹏认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担当时代使命的重要保障。[30]从国家层面考虑,学者余文兵、普永贵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内容体系、实践体系、话语体系,从而为中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坚实理论支撑,进一步推进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31]

三、既往研究成果的局限与进一步研究的拓展空间

以上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研究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学术界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主要呈现出“四个侧重”“四个不够”的特征。

(一)侧重从多层面、跨学科来解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但针对具体知识教育层面的内涵解释不够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种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理论的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或途径对受教育者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使他们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认同感的过程。目前学界已从“多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跨学科”——如历史学、教育学、民族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进行了相关阐释。其中,覆盖的范围比较广,阐释的内容也比较丰富,能帮助我们从历史角度出发,追溯到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与把握;从现实角度出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相联系。但必须承认,目前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解释以及教育内容还未全面,大部分学者在论述自己的研究话题时,主要侧重于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方面,选择从某个相关的角度或单一的学科对这一内涵进行阐述,而针对具体的知识教育层面的相关内涵解释还相对不足。因此,相对于渐趋成熟和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专门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涵的研究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未来学界可以进一步展开相关的研究,突破局限,加强创新,努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逐步形成一套更全面、更新颖的理论体系。

(二)侧重以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青少年作为教育客体,以党员干部、全国各族人民作为教育客体的研究不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同时也利于促进国家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客体,不仅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青少年,还应包括党员干部、全国各族人民。

截止到目前,相对于青少年而言,学界在对党员干部、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相对少一些,这就要求学界不要把教育客体仅仅局限于青少年,应把目光更多地转向于党员干部和全国各族人民。首先,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一切活动的主体,如果没有高素质和正确民族观的党员干部队伍,那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展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只有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才能让他们在政治上保持清醒和坚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其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费孝通先生曾在书中提到“各兄弟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2]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谁也离不开谁,所以对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以进一步增强共同体理念,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向同行。

(三)侧重对教育常规路径的探讨,创新性路径研究不够

针对教育路径的探索,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大多数研究是以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大中小学生,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的教育路径和实践方法一般是基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或大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一定是毋庸置疑的。总体而言,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两类常规路径:一是从学生角度出发,提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教学课堂,加强对学生的历史观、民族观、政治观的教育;二是从学校、教师角度出发,建议加强培养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教师思政课水平。但在其他方面,如艺术类的创新性路径远远不足,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更多地从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入手,让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歌舞剧、美术作品、影视作品走进校园,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此外,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新时代,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还需要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载体,以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四)侧重教育理论的提出与阐述,对教育实践的实效性关注不够

通过对目前学界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大部分学者在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研究时,侧重于论述“怎么做”,很少关注实施教育实践措施之后的实效问题。实际上,教育实践的实效性不足是以往相关实践活动中的常见的难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活动载体单一等问题比较突出。此外,国内一般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相比,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只有巧用教育策略,及时检验教育成效,才能尽量避免教育徒劳化,从而达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预期效果。总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个问题上,应重视教育实效问题,在实践中检验教育理论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所成效,尽量避免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脱节,更好地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开展。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助于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思想根基。其次,通过对学界相关研究的梳理可知,目前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数量越来越多,研究范围越來越广,并且通过努力已经取得一些诸如从跨学科角度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涵、多方面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等阶段性成就,但研究成果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和创新。同时,相信在未来不久,学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会更加多样化和理想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会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1).

[2] 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20-09-27(1).

[3] 习近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03-06(1).

[4] 连媛.新疆伽师县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21:15.

[5] 任玉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CIPP模式和知信行理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2):209-218.

[6] 张利国.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若干思考[J].民族学刊,2020,11(2):63-70.

[7] 侯大鹏.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12.

[8] 孙琳.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内涵要素、建构过程与培育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2):115-119.

[9] 赵心愚.教育视域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学刊,2021,12(2):1-8.

[10] 青觉,王敏.认知、情感与人格: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治心理建构[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6):26-36.

[11] 包银山,王奇昌.民族地区高校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4):64-68.

[12] 邓玉光.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20(4):5-9.

[13] 黄丽,赵寒.新时代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究[J].三峡论坛,2020(6):91-93.

[14] 孟婷.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8:14.

[15] 罗天斌.在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初探[J].云南教育,2021(1):45.

[16] 任强,李德万.民族院校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22(6):489-492.

[17] 张健.中国共产党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程与道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1-163.

[18] 李慧茹.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思想教育[J].实践探索,2020(9):48-49.

[19] 焦立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遵循与实施路径[J].新疆大学学报,2022,50(3):80-87.

[20] 赵刚,蒲俊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概念、价值、内容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4):12-18.

[21] 刘河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2):174-177.

[22] 周智生,李庚伦.以"四个共同"为核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42(7):1-8.

[23] 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1):13-21.

[24] 韩宁,阎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阐释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41(11):187-193.

[25] 李响.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6):88-92.

[26] 袁同凯,冯朝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小学教育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3):41-48+182.

[27] 万明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57(5):5-12.

[28] 朱小杰.围绕主题把握主线 深入推进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N].中国教育报,2021-08-09(1).

[29] 陈立鹏,张珏.关于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6):143-149.

[30] 郭锦鹏.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1):8-15.

[31] 余文兵,普永贵.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践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5):15-23.

[32]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33.

Education o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Research Review and Prospect

FAN Yuexian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1, Sichuan)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initiative of “foster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roused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researches regarding “education o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ave also emerged successively. At present, plenty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regarding “education o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re available in the academia. Based o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disciplinary backgrounds, relevant discussions and research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is topic.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in terms of connotation, subject, object, path and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o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researches on connotation research, expansion of education object, innovation of practice path an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practice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Keywords:national community of China;consciousness education ; educational connotatio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高校
“发现”中华民族:从文明帝国到主权国家
论四个全面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