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迷上了“摆烂式徒步”

2023-11-30 20:45维舟
意林 2023年20期
关键词:躺平玩法年轻人

维舟

有个不无戏谑意味的新梗:“徒步不摆烂,快乐少一半。”指的是当下城市年轻人中时兴的“摆烂式徒步”。有道是“出来爬山,没必要太正常”,很多人来到野外山林,但既不想勇攀高峰,甚至也不想把路线走完,只是走到哪里算哪里,甚至边徒步边躺平,躺在路边、河边、林间草地里、山间石头上,爱怎么躺都行,“在摆谱和摆拍之间,选择了摆烂”。

这种玩法为何会流行,实在让很多人深感困惑,有人说:“不就是不想走了吗?还取一个摆烂式这么前卫的名字……我三岁的时候就会了。”那么问题来了:这算是什么新玩法?又到底好玩在哪里?怎么还對年轻人产生了那么大的吸引力?

孤立地看待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这只是表象,根源却不在这里。虽然都说“摆烂式徒步”是“回归本真,亲近自然”,但哪一种户外活动不是这么宣称的?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只想在野外找块石头趴着,从根本上说还是如今的人们活得太累了。

这是人之常情:当你承受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巨大的压力,一旦有机会放松,就会什么都不想干了。

我的一位老同事非常敬业,被普遍看作工作狂,但有一天深夜加班时,他和我说:“我一直以为自己能扛住,有一次,我离职前还忙到最后一天,想着做完就能好好出去玩几天,可结果是,我一觉醒来,忽然就提不起任何兴致了,在去新公司报到之前的整整17天里,每天就吃了睡睡了吃,活得像个植物人。”

在传统社会中,农民没有“工作”和“休闲”的明确划分,田间干得累了就歇会,就算农闲季节也只是“不用干农活”的日子,谈不上是一种与工作交错的节奏、一种可选择的生活方式,当然更没有“休闲产业”。实际上,“工作/休闲”二元分裂的日常生活,直到工业时代才成为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

当你的一部分时间被工作独占之后,随之也就会专门安排一部分时间来休闲,这就是现代人熟悉的节律:人们就像机器,必须在劳作和“保养”之间不断切换。不过,早期现代社会的“休闲”,往往带有中产阶层那种清教徒式的自我规训,玩耍、娱乐多多少少被看作琐碎无意义,难以为自己正名,因而他们仿佛不是去游山玩水的,而是为了满血复活后神清气爽地回到工作中去。也就是说,休闲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更好工作”的手段。

如果人生中只有工作,这不仅仅是无法摆脱操劳,更糟糕的是,那实际上是人的异化,当然也谈不上自由了。西塞罗在古罗马时代就说过:“对我来讲,一个人如果不能时而无所事事,则这个人断非自由人。”

人毕竟不是机器,让自己被密集的日程表撕裂的生活恢复平衡,你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很自然地,劳动强度越大,你就越是想要彻底地放松。在欧美,早有学者观察到,人们之所以会在休假时躺在沙滩上什么也不干,正是因为过度紧张的工作使得他们内心渴望退回到如婴儿般原始的状态。这种看似“躺平摆烂”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修复反应。

不难看出,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可以说是重演了一遍这样的历程。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工作/休闲”二元分裂的日常生活节奏,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其实是相当陌生的。“休闲”这个词,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流行起来的,因为在此之前,国内城市职工家庭普遍的生活模式就是在一个能全面照顾你的单位里上班下班,连“带薪假期”的概念都没有,更别提特意去“休闲”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休息”对工薪阶层来说是一个“充电”的间歇——这个曾经流行的隐喻就意味着,人们休息是为了以更好的状态回归工作。

就在不到十年前,很多企业还经常组织团建(team building),最受钟爱的活动内容之一,就是去郊外徒步。即便不是公司组织的户外活动,爬山、徒步,其隐含的主基调通常来说也是“征服”多过“放松”——也就是说,人们内心渴望的是不断成功、达成目标,哪怕是在休闲时也在模仿工作。

然而,现在时代变了。新进入职场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所面临的压力极大,却赫然发现机会少了许多,往往需要拼命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成功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是劳作之后必然到来的奖赏。可想而知,这势必会削弱人们奋斗的动力,也会激起一种深沉的无意义感:如果努力未必带来好结果,而是得靠运气,那忙忙碌碌又是为了什么?更何况现在的工作压力还可能比以前更大了。

这样一来,也难怪近些年来年轻人都学会席地而坐了,又或“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有些“00后”尚未大学毕业,但已经相当焦虑,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未来在等着自己,就算出去玩也开心不起来,很难痛痛快快地去玩。在这种情况下,“摆烂式徒步”就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让人找到一种方式,至少可以暂时放空自己,把那些烦恼的事搁置一旁。

不仅如此,“摆烂式徒步”相比一般的徒步,还有一些特殊之处,尤其是花销小、无须特别规划,支撑“摆烂”的是在金钱、精力上最低限度的支出,而消磨掉较多的时间。除了体力付出不同,它的很多特点倒是和前一阵流行的“特种兵式旅游”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当然,明显不同的是,“特种兵式旅游”以工作狂的节奏不停地在各个旅游景点打卡。两者乍看起来相反,但心理上是相通的: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有的人可能选择消极无为的“摆烂式徒步”来放松,这是“向后逃避”;而另一些人则可能选择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些积极的活动上来“向前逃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其共同点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无论是彻底放空也好,还是让自己不停忙碌也罢,至少得以暂时不去考虑笼罩在头顶上的乌云。

这看起来是放弃,但由此才有可能找到不一样的活法:当你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也放下那个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时,突然就轻松了。如今出现了这么一种说法:反正也不买房子,不追求未来的话,用来旅行还是足够的——所谓“旅行”,在此也是一条“做回自己”的道路,人们卸下重负,回归内心。换句话说,“摆烂式徒步”是一个休息的站点,但它不是终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社会动向之所以值得注意,并不只是在于这些玩法有多新,而是因为它透露出社会自我调适的可能性:那些年轻人也许未必理解发生了什么,但本能地去找到一些方法来纾解压力,进而开辟一种新的可能。我们还不清楚那将是什么,但那可能就是未来。

猜你喜欢
躺平玩法年轻人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躺平 花香自来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零跑的新玩法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创意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