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戡乱功臣到朔方叛将

2023-11-30 01:33:39卢玉玮
理论观察 2023年8期

卢玉玮

摘 要:仆固怀恩作为中唐时期的名将,于唐王朝而言有戡乱之功,肃代两朝皇帝也不吝于对仆固怀恩进行封赏。可高官厚禄并未换来绝对的忠诚,广德年间仆固怀恩率军出走,最终走向反叛。史家在叙述仆固怀恩之乱时都着重描述仆固怀恩与辛云京、鱼朝恩等人久结嫌隙。仆固怀恩之乱表面而言是因其藩将身份而受猜忌,辛云京、骆奉先等人构陷所致,实则与当时有戡乱之功的朔方将领所面临的政治压力不无关系,与安史之乱后统治者对待武将功臣的态度策略更是息息相关。

关键词:唐代宗;安史之乱;朔方军;仆固怀恩

中图分类号:K242.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8 — 0096 — 05

肃宗至德二年(757)颁布《收复两京大赦文》,将郭子仪、仆固怀恩、李光弼、来瑱四人同列为平叛功臣。[1]490其中,仆固怀恩最终走向叛唐之路。《旧唐书》在评价仆固怀恩之乱时称其“逆命三年,再犯顺,连诸藩之众,为国大患。”[2]3489可见仆固怀恩的叛乱对唐王朝的影响之大。旧史在描绘这一事件时大多将笔墨集中于仆固怀恩如何与鱼朝恩、辛云京、李抱玉和骆奉先四人结怨,《资治通鉴》更是将仆固怀恩奏置四镇看作其居心叵测的罪证,意在指明仆固怀恩早生谋逆之心,后来的反叛不过是顺理成章罢了。

关于仆固怀恩叛乱原因学界已有颇多关注,学界大多是以仆固怀恩的民族关系、代宗朝的藩镇政策和代宗朝的宦祸为研究中心。①诚然,以上几点当然也是导致仆固怀恩反叛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笔者认为代宗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两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在极力书写代宗如何尽力回护这位朔方军将,仿佛代宗在这一事件中只是一个宽厚却又失败的调停者。仆固怀恩的叛乱表面而言是同僚诬陷所致,实则与当时有戡乱之功的朔方将领所面临的政治压力不无关系。本文力图以官方正史为蓝本,重构代宗在仆固怀恩叛乱一事中的实际角色,分析仆固怀恩的反叛究竟是情势所迫还是其处心积虑。

一、双重身份:藩将出身与结亲回纥

贞观二十年(646)铁勒九姓率众来降,仆固怀恩的先祖仆固歌滥拔,延被封为右武卫大将军、金微都督,此后仆固怀恩的家族世袭金微都督一职。仆固怀恩因为“善格斗,达诸蕃情,有统御才”[2]3477,而被王忠嗣、安思顺视为心腹。安史之乱后又随郭子仪讨伐叛军,一时声名大噪,为中唐名将。

仆固怀恩的胡人血统历来被视作朝臣乃至皇帝猜疑他的依据。陈寅恪先生认为:“唐代当时之人既视安史之叛逆,为戎狄之乱华,不仅同于地方藩镇之抗拒中央政府。”[3]150歧视胡人似乎是安史之乱发生后,弥漫于唐廷的普遍气氛。若按此观点推论,藩将出身的仆固怀恩应该是饱受偏见。诚然,也确有史料可支撑此论,《资治通鉴考异》就记载了史思明复叛后,仆固怀恩射杀牙前兵马使吴元礼一事。

“史思明自称燕王。牙前兵马使吴思礼曰:‘思明果反。盖藩将也,安肯尽节于国家!’因目左武锋使仆固怀恩。怀恩色變,阴恨之。……还遇吴思礼于阵,射杀之,呼曰:‘吴思礼阵没。’其夕,收军,郭公疑怀恩为变,遂脱身先去。”[4]7070

吴思礼因史思明的再次叛变,有意将仆固怀恩一同视为不肯为国尽忠的藩将,此举招致仆固怀恩的忌恨。于是,仆固怀恩在阵前趁乱射杀了吴思礼。耐人寻味的是,郭子仪在得知此事之后竟也怀疑仆固怀恩有反心,率大军撤出战场。这条史料作为“仆固怀恩因胡人出身而受歧视”的证据本身就存在一些疑点。首先,此条史料仅保存于《资治通鉴考异》中,新旧唐书并未提及,若仆固怀恩当真在乾元年间就已有反象,或者说如果这个事件是真实存在过,两唐书在编纂《仆固怀恩传》时又怎会遗漏?此条史料不更应该作为有力证据证明仆固怀恩的叛臣身份吗?其次,《考异》中所提到的那次战役应该是乾元二年(759)李光弼率部与史思明大战相州。《考异》中将郭子仪撤出战场的缘由归咎于郭子仪怀疑仆固怀恩要叛乱所以才脱身而去。而《旧唐书·郭子仪传》对此又有另一番解释:

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前军遇贼于邺南,与之接站,夷伤相半,鲁炅中流矢。子仪为后阵,未及合战,大风遽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暝,跬步不辨物色。我师溃而南,贼军溃而北,委弃兵仗辎重,累积于路。诸军各还本镇,子仪以朔方军保河阳,断浮桥。[2]3453

朝廷兵败,郭子仪领兵先退应为事实,但对于这一事件《旧唐书》所描述的缘由与《考异》完全不同。按照《郭子仪传》所载,郭子仪是因大风骤起还未来得及与李光弼、王思礼等人会合作战。《旧唐书·肃宗纪》中也记载:“壬申,相州行营郭子仪等与贼史思明战,王师不利,九节度兵溃,子仪断河阳桥,以馀众保东京。”[2]255以上两条史料证明,郭子仪之所以率军而走是因为李光弼等人在前线失利,而自己也因不可抗力而无法及时救援,在此情形之下,选择断河阳桥保东京。这与《考异》中郭子仪担忧仆固怀恩叛乱脱身而去的说法完全是两个极端,甚至连郭子仪也在不同的史料之间呈现出两副面孔。再者,此次战役之后李光弼就接替郭子仪出任朔方节度使。肃宗为防范郭子仪而将其调离朔方军,若仆固怀恩果真在此时就受累于胡人血统,为何仆固怀恩还能留在朔方军中?更为奇怪的是接任朔方节度使的李光弼也是契丹胡人出身,他的父亲李楷洛曾是契丹酋长,外祖李楷固也是契丹族将领,但是史料中却鲜有因出身契丹而歧视压制李光弼的记载。可见,《考异》中的记载是事后议人得失,并不能代表当时已经有普遍歧视藩将的风气。

仆固怀恩死后,大臣上贺表曾言:“逆贼怀恩者,毡裘杂种,出身微贱。陛下以其久经驱策,尝立勋功,任以枢机,升之上将”[5]2980。其中出现“毡裘”“杂种”等具有侮辱性的词语,有学者以此作为仆固怀恩在朝内受人歧视的依据。[6]140不可否认,此时在贺表中大言其胡人身份确有贬低仆固怀恩之意。但仆固怀恩此时已经是联合吐蕃十万大军入寇唐廷的叛将,因此贺表中对仆固怀恩采取带有民族歧视的用语似乎也不能说明在仆固怀恩尚未叛乱之时唐廷就已经因为民族出身而普遍敌视仆固怀恩。笔者并非要否认仆固怀恩的民族出身给其带来了负面影响,只是以为如果只论民族出身是无法支撑仆固怀恩饱受猜忌这一观点,关键在于仆固怀恩还与回纥有特殊关系。广德元年(763)八月,仆固怀恩上书代宗时曾提到“臣有二女,俱聘远藩,为国和亲”[2]3485。参照《新唐书》可知,仆固怀恩有一女于尚登里可汗,还有一女在仆固怀恩死后于大历四年(769)册为崇徽公主和亲回纥。《旧唐书》中关于仆固怀恩上书自称有二女远嫁突厥,或为讹误或有一女以媵妾的身份陪嫁至回纥。①但毋庸置疑的是,仆固怀恩确与回纥有姻亲关系。这也成为辛云京等人怀疑仆固怀恩的缘由之一。

当仆固怀恩奉诏送登里可汗还蕃路过太原时,“辛云京以可汗是其子婿,疑其召戎,闭关不报,且惧可汗相袭,不敢犒军;及还,亦如之”[2]3482。辛云京的担忧也并非毫无依据的,回纥在参与收复两京的战役中就曾有过劫掠行径,收复西京后,回纥本欲入城劫掠被广平王及时制止,但到了收复东都时,“回纥大掠东都三日,奸人导之,府库穷殚,广平王欲止不可,而耆老以繒锦万匹贿回纥,止不剽。”[7]6116代宗即位后,回纥又听信史朝义,以为玄、肃二宗驾崩唐无国主,再次入境劫掠。代宗派遣仆固怀恩前去会盟,回纥可汗才许诺助讨史朝义。这次会盟仆固怀恩确是奉命行事,但是仆固怀恩又与登里可汗可能进行过私下接触。《资治通鉴》载:“御史大夫王翊使回纥还,怀恩先于可汗往来,恐翊洩其事,遂留之。”[4]7150这件事被马燧得知后,又转告给李抱玉,“观仆固怀恩树党自重,裂河北以授李怀仙、张忠志、薛嵩、田承嗣等,其子玚佻勇不义,将必窥太原,公当备之。”[7]4884在马燧的一番解读之下,奏置河北四镇与交往回纥两件事相结合成为仆固怀恩将会谋反的前兆。此时辛云京因闭城自守一事已经与仆固怀恩结怨,仆固怀恩也屯兵邠州,辛云京紧张不安是可想而知的。他最终做出了与马燧相同的判断并告知骆奉先“怀恩与回纥连谋,反状已露”[4]7147。可见,是先有“仆固怀恩有反叛之心”的观点,时人在为这个观点寻找论据支撑时联想到仆固怀恩与回纥的姻亲关系和仆固怀恩的胡人身份,因此得出结论:仆固怀恩勾结回纥和奏置四镇是因为他早有谋反之心。

二、凌上性格:加剧矛盾的催化剂

两唐书在为仆固怀恩进行历史书写时也有着不同的描述。《旧唐书》在叙史时着力于仆固怀恩的昔日功勋,并且将仆固怀恩辩白书也载于传中。《旧唐书》多根据当朝实录编纂而成,可推断当时史官对仆固怀恩也有些许同情;但《新唐书》中直接将仆固怀恩列为叛臣传中的一员,并更着重描写仆固怀恩及其部将的不法行径。不同的叙事方式体现出两个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两部史书中关于仆固怀恩凌上性格的描述也为他日后悲剧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两唐书都提及乾元年间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之后“持法严肃,法不贷下”[2]3479,一改此前郭子仪容忍将士不法行为的作风,这也直接引起李光弼与仆固怀恩的冲突。《新唐书》对二人的矛盾有着更加详细的描述:

光弼守河阳,攻怀州,降安太清。又子玚,亦善斗,以仪同三司将兵,每深入多杀,贼惮其勇,号猛将。太清妻有色,玚劫致于幕,光弼命归之,不听,以卒环守。复驰骑趋之,射杀七人,夺妻还太清。怀恩怒曰:“公为贼杀官卒邪?”[7]6367

仆固怀恩是一个少数民族气质比较突出的将领。在怀恩看来仆固玚夺人妻子是符合逻辑的,少数民族在战胜敌人之后劫掠财务夺人妻女也是稀松平常的,反倒是李光弼为了敌人而射杀自己手下的士兵才令人无法理解。再加之李光弼又因会军氾水时,朔方将张用济没有按时到达而被斩杀,仆固怀恩此后对李光弼“心惮而颇不叶”[2]3479。邙山之战时二人战略意见相左,“怀恩军争剽获,伏兵发,官军大溃”[7]4589。肃宗对仆固怀恩的失误也并未做出实际处罚,而是“以怀恩功高,恩顾特异诸将,至冬,加工部尚书,敕李辅国及常参官送上,太官造食以宠之。”[2]3479这种不适当的宽容使仆固怀恩最终为自己“刚决犯上”[7]6367的个性付出了代价。

广德元年(763)八月,仆固怀恩上书皇帝,自叙安史之乱以来一门之内四十六人为国捐躯:“兄弟死于阵敌,子侄没于军前,九族之亲,十不存一,纵有在者,疮痍遍身”。[2]3483这些话其实是很令人动容的,但是仆固怀恩并没有继续用这种平缓的口吻去追溯家族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而是将自己昔日功勋列为六大罪证,以反语来表述自己内心的不满。其中怀恩提到:“协和回纥,勘定中原,二陆复土,使陛下勤孝两全,是臣不忠于国,罪六也”[7]6370仆固怀恩的本意在于向代宗表示自己的忠心,但是在君主尊严高于一切的时代,他的言论不啻为对代宗的羞辱。如果代宗此时要追究责任,仆固怀恩就是大不敬之罪。仆固怀恩在辩解自己不敢入朝时提到来瑱之死,郭子仪被猜忌等事,认为这是奸臣弄权的结果。但赐死来瑱是代宗的旨意,郭子仪数次被罢免兵权也是代宗的决定。这些事件的主人公不是程元振、鱼朝恩,而是代宗,仆固怀恩此时提及这些事情无异于指斥代宗是昏君。代宗看到陈情书后,命裴遵庆前往汾州召仆固怀恩进京,但是仆固怀恩认为自己此时已无回旋余地。他担心此番入朝会同来瑱一般落得流放赐死的下场,于是他选择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叛唐。

三、双面君主:绥靖猜忌与仁德宽厚

旧史中对于代宗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的形象描绘是极为正面的。仆固怀恩反叛之后,代宗仍“数下诏,未尝声其反”[7]6372。仆固玚被杀后群臣称贺,代宗却言“朕之凉德,信不及人,致勋臣颠覆,用增愧恧,何至贺焉!”[2]274代宗做足了一个仁君该做的一切,似乎真的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怀恩父子负朕实深”[4]7161。那究竟是仆固怀恩深负皇恩还是代宗疑心生暗鬼有意制裁仆固怀恩导致其走上反叛的道路?

广德元年(763),在仆固怀恩的奏请下代宗下诏:“以史朝义降将薛嵩为相、卫、邢、洺、贝、磁六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李怀仙仍故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4]7141《新唐书》称仆固怀恩此举是因为平定史朝义之后“自见功劳,且贼平势轻,不能固宠,乃请裂河北分大镇以授之,潜结其心以为助”[7]6369,仿佛是否奏请是能任其心意而为的事情。刘永强认为,仆固怀恩奏置四镇在辛云京、李抱玉等人看来会直接威胁到河东、泽潞的安全,一旦仆固怀恩叛乱,四镇联手,河东、泽路将落入敌手。[6]137-139姑且不论仆固怀恩是否在廣德元年(763)就预判了自己终将反唐,即便仆固怀恩奏置四镇是包藏祸心,那此举也并未达到他的预期所想。仆固怀恩攻打辛云京时,几人只是为其输送粮饷继而趁机“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子不能制”[7]5968。仆固怀恩或许曾邀田承嗣一同出兵,但是田承嗣却对其部下言:“吾蔑从之,俱精练成师,以顺王命,臣子之职也。”[1]4532尽管这段出自田承嗣神道碑的史料可能是执笔者为美化田承嗣所写,但田承嗣也确实未响应仆固怀恩的叛乱。何况为降将奏请授官是仆固怀恩的分内之事并非僭越职权,从肃宗时代起为弭叛乱就尽可能的优待安史降将,吕思勉先生对此曾提出:“观能元皓、令狐彰、张献诚之降,朝廷皆授之元职,可知怀恩实是承朝旨行事。”[8]222仆固怀恩作为河北副元帅有资格并且应该向朝廷申请为降将授官,可是最后的决策权并不在仆固怀恩手中而在于皇帝,即便日后四镇尾大不掉互为犄角,也是代宗的决策所致。裂河北为四镇和前文所提及的两女远嫁回纥,以及与回纥会盟,皆是奉命行事,并非仆固怀恩一介武将就可从中斡旋只手遮天。辛云京、李抱玉等人虽然是地方大吏,但和仆固怀恩一样始终是人臣。能对仆固怀恩做出实际处罚决定其政治命运的人只有代宗一人,事实证明正是代宗对朔方军将的猜疑以及似是而非的态度使仆固怀恩走上反叛的道路。

可以说朔方军自参与平叛之日起,就是一个矛盾的军队。一方面朔方军在平叛中立下汗马功劳,仆固怀恩对代宗追溯昔日荣耀时也曾言:“臣朔方将士,功效最高,为先帝中兴主人是陛下蒙尘故吏”[2]3486;但是另一方面,朔方军始终也处于一个不被完全信任的尴尬地位。至德元载(756),肃宗于灵武登基。此刻肃宗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收复两京。此时房琯主动请缨:“自请将兵以诛寇孽,收复京都。”[2]3321但是房琯毕竟是一个不通兵事没有作战经验的文大军行至陈涛便“为贼所败,丧师殆尽”[2]3450。肃宗本寄希望于房琯能建立一支听命于中央的亲军,避免地方节镇兵权过重而难以驾驭。可是这个希望却落空了,唐中央此后“唯倚朔方军为根本”[2]3451。但由于朔方军将皆出于本镇,面对一支由“蕃汉劲卒”[2]3479组成的军队,朝廷又如何能完全安心?相州之战唐军失利之后,肃宗命李光弼接任朔方节度。李光弼上任之后,左厢兵马使对李光弼的调令完全置之不理,甚至与诸将谋划“以精锐突入东京,逐光弼,请子仪;命其将士皆被甲上马,衔枚以待。”[4]7078仆固怀恩和康元宝得知后立刻劝止了张用济。郭子仪解除兵权回到京师之后也被闲置,上元元年(760)史思明再次攻占河洛地区,此时党项进逼京畿,肃宗授郭子仪邠宁、鄜坊两镇节度使,仍将他留在京师,希望“假其威名以镇之。”[4]7090直到九月有人言:“天下未平,不宜置郭子仪于散地”[4]7076,郭子仪才出镇邠州。郭子仪的离任并未终结皇帝对朔方军的疑心病。上元二年(761)二月,在观军容使鱼朝恩的催促之下并不赞成此时就收复东都的李光弼被迫进取洛阳。随后因战术错误,邙山之战朔方军大败,李光弼也因此被调离朔方行营出镇临淮。李光弼之后,李国贞短暂出任朔方军节度。随后“河中军乱,杀其帅李国贞”[2]3454,又因为“后辈帅臣未能弹压,势不获已”[2]3454朝廷再次启用郭子仪为朔方军将。事出突然,启用郭子仪也只是权宜之计。因此当军中稳定之后,郭子仪就再次被召回京师罢免兵权,由仆固怀恩接任朔方节度使一职。自肃宗灵武登基至仆固怀恩出任朔方节度使,短短六年朔方军已历四帅,可见这支军队虽有战功但颇为皇帝猜忌。

当仆固怀恩与辛云京发生冲突时,无疑也会唤起代宗对朔方军昔日的记忆。徐志斌认为,是因为宦官专权而导致君臣相隔。[9]365旧史中在描述郭子仪、李光弼、来瑱和仆固怀恩四人的沉浮时也常常提到宦官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当然,不排除鱼朝恩、程元振等权宦对代宗决策的影响以及对功臣的构陷,但是代宗难道在这些事件中从未起过主导作用吗?从代宗暗杀李辅国,流放程元振,利用元载诛杀鱼朝恩的经历来看,他的政治手段是比较老练的,绝不是甘愿受宦官牵制的傀儡。对于代宗而言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势力才是他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之所以会发生数罢郭子仪兵权、赐死来瑱这样的事件,是因为安史之乱后皇帝对这些久居地方的军将本就没有太多信任,只不过宦官此时体察到圣意顺水推舟罢了。仆固怀恩与辛云京的这场冲突代宗并未进行实际调节,对于代宗而言这正是他利用二人的矛盾平衡地方势力,削弱勋臣的大好机会。所以他只是“以辛云京有功,手诏和解之”[2]3483,然后给仆固怀恩升官并赐铁卷,图形凌烟阁。但这些对于仆固怀恩与辛云京而言并未解决问题,也难堵悠悠众口。仆固怀恩再次上书企图为自己辩白,代宗“欲其悔过,故推心待之”[7]6370命裴遵庆召仆固怀恩入朝。尽管代宗在《招谕仆固怀恩诏》中已经言明:“若有负功臣,是大欺天下。为人君者,岂有此乎?”[10]618可此时副将范志城认为:“嫌隙成矣,奈何入不测之朝”[7]6371,仆固怀恩也回想起来瑱入朝请罪却被流放赐死,于是拒绝入朝并逐渐走向叛唐之路。

四、结语

作为中兴名将仆固怀恩于功成名就之时走上叛乱的道路不得不令人扼腕长叹。在这一事件中,仆固怀恩的民族出身、二女远嫁回纥本不是主要原因。只是出身藩将结亲回纥、统领朔方受皇帝猜忌、性格刚决这些特质都集中于仆固怀恩一身时,在他人眼里仆固怀恩就有了非反不可的理由。仆固怀恩自视为帝国肱股,他也确实是戡乱首功之臣。但是当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仆固怀恩还以首功之臣自居并且在陈情书中对代宗出言不逊,“狡兔死,走狗烹”[11]1746或许就是其必然宿命。仆固怀恩没有郭子仪懂得隐忍退让,即使入朝请罪也难保不是第二个来瑱。

在这一事件中,代宗虽非主角但也绝对是一位至关重要的角色。辛云京出于对河东安危的考虑认为仆固怀恩奏置四镇是仆固怀恩将要叛乱的信号,但是对于代宗而言如何平衡地方势力是第一位的,何况此举还能打击功臣的气焰。所以在仆固怀恩与辛云京刚起冲突时,代宗并没有评价孰是孰非,而是不痛不痒的调解。似是而非的斡旋并没有得到认可,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在长期受人猜忌、代宗有意压制、仆固怀恩自身性格等多方因素的推动之下,仆固怀恩最终沦为叛将。

〔参 考 文 献〕

[1]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華书局,1983.

[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6]刘永强,张剑光.从河东镇的政治处境论辛云京与仆固怀恩之乱[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04).

[7]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徐志斌.仆固怀恩叛乱与代宗治国[J].敦煌学辑刊,2005(02).

[10]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责任编辑:包 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