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佼姣 供图北京画院
近日,由北京画院主办,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借山吟——齐白石的画意诗心』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三、四层展厅面向公众开放。
众所周知,齐白石以书画艺术闻名于世,但他始终强调自己的诗人身份,并自称:『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北京画院所藏的齐白石手稿中,以诗的数量最多,皆与其书画实践互为助益。2014年,画院推出了齐白石的手札展,基于对同一主题的持续性挖掘,此次展览聚焦于齐白石诗文艺术研究,追溯其学诗历程和创作背景,探索其诗画创作的互动关系,揭示齐白石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心绪。
从左至右依次为借山图卷之十二、十六纸本设色 每开30cm×48cm 齐白石 1910年
齐白石幼年家贫,8岁随外祖父在蒙馆读了半年多的私塾。27岁时,师从胡沁园学习工笔花鸟画,并在其引荐下随陈少蕃读书学诗。为了贴补家用,他白天做木工,夜晚才能读书,有诗“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往事示儿辈》)记载了自己早年勤学苦读的经历。同年,在老师胡沁园举办的雅集诗会上,齐白石以一首七绝赢得众人的称赞。其间加入王仲言等发起的“龙山诗社”,被推举为社长,后又加入黎松安组织的“罗山诗社”。齐白石与诗友擘笺唱和,并为他们绘制诗笺。1900年,他典租莲花砦下的梅公祠,添盖了一间书室,取名为“借山吟馆”。
“五出五归”远游归来后,齐白石潜心古文诗词,常与友人联吟对句。他在饱览山川风物和自然之美后,将远游途中的画稿重新整理,创作出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借山图卷》。
及至37岁,齐白石拜著名经学家、湖湘诗派代表王湘绮为师。王湘绮诗从魏晋,以精工见长,称齐白石的诗似“薛蟠体”。虽然与老师创作观念不同,但齐白石也意识到学诗并不简单,需由五言律诗入手,上追古意,熟读唐宋诗画,以便为诗文创作打好根基。齐白石的习诗初衷不为科考官爵,其创作多为陶冶性情,因此不被附庸风雅的制式所束,以“不求藻饰、自主性灵”的主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
诗歌创作是抒怀寄情、言志喻理的方式,也承载着文人社交的功能。诗文相酬兴于汉魏,盛于唐宋,不仅拓展了文人构建关系的渠道,也推动了诗歌的发展,在诗歌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齐白石说:“我的诗既是抒情,也是纪事。”他在求艺、交游生活中与友人诗文酬和、赠答不计其数,由此留下了许多或跌宕起伏或妙趣横生的掌故。齐白石常随王湘绮参加诗会雅集活动,进入由王门关系构建的湖湘文化精英圈,得以结识更多名流文士。1904年,他应王湘绮之邀游历江西南昌。正值七夕良辰,老师招饮同门,首以“地灵胜江汇,星聚及秋期”起唱,然而齐白石和同门都未联上。为此,齐白石深感羞愧,回家便把书房“借山吟馆”的“吟”字去掉了。
青灯 纸本墨笔 30cm×25.5cm 齐白石
读书图 纸本设色 110.5cm×45cm 齐白石
借山馆 楷书 纸本墨笔 32.5cm×89cm 齐白石 1904年
在本次展览中,北京画院所藏《南昌馆七夕连句》小楷,上书有齐白石所作南昌联句“久坐生微凉,竹簟清露滋”,应该是王湘绮事后所誊写,印证了师徒之间这件耐人寻味的趣事。齐白石经营诗学可谓是不遗余力,不仅向老师等求学诗法、与朋友切磋诗艺,还请晚清诗人樊增祥为其诗稿润色,积极策划出版诗集。1917年,樊增祥为齐白石《借山吟馆诗草》所作序文中写道:“凡此等诗,看似寻常,皆从刿肝而出,意中有意,味外有味。”言语间皆是赞美之词。展览中的《谢齐山人赠鹅茸被歌》,也是两人深厚情谊的见证。此外,展览还呈现了齐白石与陈师曾、陈半丁、于右任、罗惇曧等20世纪中国文坛艺界名家交流艺事、往还赠赋的书画文献,讲述了齐白石与师友之间的浓浓情谊。观者可透过多元视角,在篇篇诗文构筑的群像中还原更为立体的齐白石。
从左至右依次为借山图卷之一、十五 纸本设色 每开30cm×48cm 齐白石 1910年
诗是心灵的语言,画是意趣的折射。中国绘画艺术讲究“诗画一律”,强调诗与画的异质而同趣。宋蔡绦《西清诗话》曰:“丹青吟咏,妙处相资。”这种诗画互补的观念,促使题画诗、诗意画得以发展和兴盛。1906年,王振德在《齐白石的诗文与题跋》一文中称“齐白石的诗文多为题画诗作,常常是先有诗情而后升华为画意,社会人生的诗意感受是他书画印创作的基础”。齐白石的书画艺术天真平淡,他将感性体验化为心灵的妙悟,体会诗画关系的内在逻辑。诗画同观,相得益彰。其题画诗,或直陈心曲,折射出对家乡故土的深切怀恋;或联喻类比,表达对天地世相的体察洞悉;或应物斯感,流露出民胞物与的忧患情怀。
上图:南昌馆七夕连句 纸本墨笔 28.8cm×32.5cm 王闿运
下图:命题求画信函 纸本 26cm×35cm 老舍
小鱼图 纸本墨笔 82cm×42.5cm 齐白石 1925年
北京画院藏有一封1951年老舍书写的《命题求画信函》,该信札以四句古诗为题请白石老人作画,并附上画资。齐白石应邀以查初白诗句创作《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中将“蛙”转换为“蝌蚪”,而泉声则嫁接了蛙声,意象互换,可以说是诗画融合的经典之作。题《小鱼图》诗句“群队无惊候几时”,传递着对安宁家园的期盼,与画中惊慌失措的小鱼形成呼应。1919年,齐白石到北京后曾寄住于法源寺、龙泉寺及石镜庵,与僧人交往密切,他认为自己与佛家颇有缘分,自称“心出家僧”。而其作《荫下坐佛图》题诗“无我如来座,休同弥勒龛,解寻寂寥境,到眼即云昙”,或许是他将佛道精神内化于心的感悟。
宋严羽《沧浪诗话》言:“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中国诗歌强调真情实感,抒发诗心灵性,反映诗人的性情、气质和审美趣味。齐白石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失学,毕生为生计辗转。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绘画,多从中国民间文化中汲取创作素材,抒写自己的生命体验,表现普通百姓的真情实感。他说:“我的诗,写我心里头想说的话,本不求工,更无意学唐宋。”他既倾心于文人的诗情墨趣,同时保持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世间万物都成为其笔下的诗思画料,被赋予悠然自得的诗情、幽默诙谐的诗趣、平实质朴的诗理。
展览中,《白菜胡萝卜》所题诗文“欲了前生未了因,拈毫题句太伤神。园蔬也有尘凡福,曾见窗前看画人”,取材素朴、语言平实,表达了这位“湘上老农”最真切的生活感受。作品《葡萄》题诗“实垂星辰摇不坠,影乱龙蛇飞欲惊”,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寻常物象。题《钟馗搔背图》曰:“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痒。”画中的绿头小鬼为钟馗挠痒却总不得其意,颇似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细节,极具哲理。
左图:白菜胡萝卜 纸本设色 138cm×34cm 齐白石 1929年
展览还呈现了齐白石作品图稿,上面不仅标注着诗词修正的痕迹,观众还可以此获悉作品的创意来源。齐白石的诗不拘格律,蕴含鲜活的生命力,描绘现实,贴近人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无形间契合了20世纪新文学思潮的文化氛围,也能以具象且生动的图景唤醒当下公众的诗心,带其回归内心,细细品鉴中国人的诗意生命美学。
为了兼顾展览的学术性与普及性,展览以“讲故事”的口吻展开讲述,穿插白石老人诗意盎然的趣味人生,为广大观众呈现更为立体、鲜活的齐白石。观众也可在展览互动区域,于一张张精美的花笺上感受白石老人的诗趣与诗情。
微信扫码
·订阅《读者欣赏》·品鉴“艺术经典”·走近“历史人文”·畅游“线上博物馆”
钟馗搔背稿 纸本墨笔 47cm×30.5cm 齐白石
钟馗搔背图 纸本设色 89cm×47cm 齐白石 19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