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忠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五中学)
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校长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采用什么样的课程实施策略对学校的自主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学校的精神面貌。
哈尔滨市第三十五中学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区域名优学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在课程建设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任务,制定课程发展规划,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创造性地构建了“三有”育人的课程体系,助力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课程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跑道,是学校质量发展的关键。2022 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要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结合时代特点,着眼学生未来,以核心素养为指向,把原有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进一步具体化,并通过课程建设加以实现,提出了立足明确人生发展规划的“有志向”课程;立足“五育”并举的“有素养”课程;立足适应社会发展的“有能力”课程,形成以“有志向、有素养、有能力”育人目标构成的“三有”育人课程体系。
“三有”育人课程体系核心是铸魂育人、启智增慧;内涵是责任担当、关键能力、自主发展;目标是实现“三有”育人;内容是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养、发展关键能力;途径是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相辅相成。
学校基于“无处不课程、无人不课程、无事不课程”的课程理念,在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改聚焦素质教育结构的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坚持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相融,基础素养与拓展探究兼顾、多元化与特色化并重,建立了完善的课程开发、建设、管理与评价机制,形成了校本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开展课程的全周期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自主发展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精神,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行稳致远。
“有志向”课程围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维度下的“责任担当”,开设了“文化浸润—精神传承—责任担当”三大模块课程,以实践体验为主要途径,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浸润式教育,从而提升学生价值判断力、国家民族认同感、涵养公德心,增强责任意识,打好人生底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滋养学生茁壮成长的源头活水。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围绕传统节日的弘扬和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两根主线展开主题活动,利用春节、元宵、端午等中华传统节日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自觉做传统文化的宣传员,促进学生自觉弘扬传统美德;开辟实践基地,学生参与茶艺表演、木工雕刻、中国结编制,手工剪纸、陶艺翻模、戏曲表演、经典诵读等十余项传统文化体验式课程,增强传统文化的理解力、认同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发展自身文化的信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校利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一二·九”学生运动纪念日、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通过开展国旗下的演讲、走进红色实践基地、历史剧汇演、红歌汇演等多彩活动来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红色足迹,感悟红色故事,继承革命传统,汲取奋进动力,让个人理想追求与民族复兴同向而行,践行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培养和发展责任担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学校利用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环境日、重阳节等节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他们将责任担当情感与意识内化为自觉行动。学校拓宽责任担当教育的渠道,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走进大自然保护绿色生态文明,践行奉献精神、环保理念、社会责任担当,在活动中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有志向”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追求美好生活,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有志向”课程以教育之火温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焕发德性的光芒,给学生精神上的奠基,使学生在人生起步阶段能立得住,站得稳,走得远。
“有素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这两个维度,开设基础性课程和素养提升两大类课程,其中素养提升类课程又分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实践劳动素养等五个方面。学校以“有素养”课程来激发创造力,培养学习力,夯实学生必备的人文类、科学类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为学生奠基坚实的素养基础,丰盈人生本色。
以国家课程为主,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按照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全面落实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引入大观念、大任务、大主题的问题式学习,项目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学习等综合教学形式,以课程结构化来推动教学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改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迁移思维和整合素养的养成。
素养提升课程是各学科依据国家课程建设目标和本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而设计开发的校本化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作为载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以学校传统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为载体,开放学校的图书室,教师选定文学类、艺术类、历史类、科技类、军事类等书单,学生每学期自主选择进行阅读,以学年或班级为单位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学科知识走向学以致用,在感悟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人文底蕴。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每学期至少进行科技普及活动课三节,学校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博物馆、三大动力厂等地参观实践;同时开设了计算机、创客、人工智能,数据编程等课程,在做中学,在学中玩,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千变万化带来的挑战。科学素养类课程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中,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培养科学思维,勇于探究实践,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舞蹈、合唱、民族乐器、书法、手工剪纸等课程,通过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美术设计作品展览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素养的舞台,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热情,使学生们的艺术潜能得到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艺术综合素养。
严格落实体育课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轮滑、体适能等课程,使之形成学校体育素养类课程的特色项目。通过体育课和拓展课程使学生掌握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校园体育节、秋季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身优势的平台,培养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创新争先的体育精神。
以开好学校劳动课为基础,每学期要求学生在家开展适量的家务劳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生存劳动技能;在校划定一定分担区,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劳动习惯;走进劳动基地进行专业性劳动体验,充分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劳动能力,培育劳动精神。
“有素养”课程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性课程引领学生走向开放的、深度对话、真实建构的学习过程中,在乐学中主动汲取知识的营养,并获得能力的提升;通过优质化、特色化、个性化、多元化特征的素养养成课程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让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以优质美好的教育培养人。
围绕“自主发展”这个维度,通过开设自主学习类课程、自主生活类课程和自主实践类课程,使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的价值,发掘自身的潜力,有效地应对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
以国家课程为主阵地,采取“学科整合”“分层次教学”等课堂模式,坚持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趣味数学社团”“声动朗读社团”“英语戏剧社团”“科技创客社团”“创意美术社团”“墨香书法社团”“七彩手工社团”“舞动青春社团”“唱响未来社团”“飞扬话剧社团”等社团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优势潜能,达成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学习品质。
通过社团建设培养与人交际的能力。通过“领导力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将校园广播站、团组织活动、校学生会活动等学生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交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领导力。通过“情绪管理”“阳光心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素养。
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实现自我成长。“军训课程”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和班级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入校课程”让学生自主适应环境成长,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的衔接;“文明礼仪课程”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礼貌修养,培养了“六雅学子”;“爱我家乡课程”带领学生走进城市,化身家乡旅游文化的宣传员,在行动中践行,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志愿服务课程”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和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职业体验课程”培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我们秉承“真实问题解决”的理念,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能力”课程从自我参与、自我发现到自我觉醒、自我释放,为学生的领导力和创造力的养成奠基。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是学习意识的转变,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从“别人为我做”到“我为别人做”是学生责任意识的展现。学校通过“有能力”课程为学生全方位成长创造契机,让学生真正达成自知、做到自律,走向自治,从而唤醒了学生实现自我的内驱力,为生命成长赋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这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价值。“三有”育人课程体系是立足主体、面向未来、为生命奠基的多元化课程,成就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多元发展、学校的创新发展。
学生在主动活动中生成素养,走向教育自觉。课程体系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为学生带来鲜活而多彩的学习体验,积极引导学生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对话,在系统、全面、进阶式的课程中进步与成长。“三有”育人课程实施以来,让我们感受最深刻的变化就是使教育回归到本质,学生走向教育自觉,课堂成为以尊重学生人格、个性特征的和谐学习场,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不断进步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性,真正实现了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个性成长”。
教师在教学变革中提升素养,形成专业自觉。教师作为课程规划的建构者、课程问题的解决者、课程品质的提升者,将专业成长成为一种生命自觉,以学习滋养底气,以业绩突显才气,以特色成就名气。我们通过项目研究进行突破,发挥校本研修的作用,培育先锋学科,搭建分享平台,把教师培养成学习的主导者,形成了“主动学习,多元发展,自觉成长”的成长氛围,在实践中促进自身专业提高。
学校在内涵发展中提升质量,塑造特色文化。“三有”育人课程体系,始终以“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让每个学生快乐地走向自我教育”为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了高品位的课程文化,滋养高效能的课堂文化、创新高规格的教研文化、营造高融合的育人文化,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个性+特长”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稳步提升,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办学影响力。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师生能力与水平的最有力证明。学校以“三有”育人课程体系构建为杠杆,持续变革课程理念,扩展课程能力,升华课程境界,构建起学校课程的“新景观”,撬动了整个学校的发展。聚焦核心素养,将课程根植于实践之中,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少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