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文斌 罗婉艺 吴晶平 袁旑宁 刘紫嫦
(1.广东科学中心,广东广州 510006;2.广州科技服务业协会,广东广州 510006)
目前,国内相关学者对科普资源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尹霖[1]等人结合资源科学和科普内涵对科普资源进行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的界定:广义的科普资源是科普社会实践和科普事业发展中需要的一切有用物质,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知识、信息和组织制度等;狭义的科普资源是指科普活动、科普实践过程中需要的要素及组合资源,如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载体、产品、活动、信息等。莫扬[2]等人认为,广义的科普资源是科普事业发展中涉及的所有资源;狭义的科普资源是指科普实践中涉及的科普内容及相应的载体。朱才毅[3]认为,科普资源是用于发展科普事业的政策环境、人力、财力、物力、组织、科普内容及信息等要素的总和。
科普场所是科普资源建设、共享活动的主要阵地。广州市采取规范、政策引导与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策略,大力开展科普场馆(含基地)、科普设施、科普作品等科普资源建设,建立有效的投入,引导扶持机制,充实科普资源,强化利用全社会科普资源的科普宣传教育功能,取得了显著的科普资源建设与共享成效。
广州市政府结合不同的科普发展与管理需求,及时出台和修订地方性法规《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下简称《科普条例》),从法律层面保障科普资源的有效投入与管理。1999 年,广州市首次颁布实施《科普条例》,着重扶持科普场馆、拓宽科普事业经费投入两个具有广州特色的规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发展。2016 年,结合社会力量建设科普场馆与捐赠、科普资源开放利用、科普活动、科普投入机制等新形势新变化,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明确:一是社会力量兴建或者参与建设科普场馆、对科普事业进行捐赠等捐赠人给予依法享受税收优惠等待遇;二是将每年5 月的第3 周设定为广州市“科技开放日”,市内各有关单位在开放日免费开放是一种法定义务,开放日的设立是广州首创;三是支持建立非营利性科普合作组织,开展两岸四地科普交流活动[4],加强科普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四是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机制,是国内首次在地方性法规中提出的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规定。
科普基地是广州市科普资源开发建设与开展活动的主力军。广州市政府分别于2001 年、2017 年颁布、修订实施《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下称《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主要包括5 个方面:一是科普基地按场馆类和非场馆类进行分类认定;二是场馆类科普基地场地面积要求;三是明确市科普基地认定程序,实行常年申报,每年组织1 次评审;四是量化认定后的市科普基地运行和开放要求。
资金投入是科普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保障。广州市科普工作与科普公益尚处于启动与培育阶段,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是一个重要渠道来源。因此,广州市政府从《科普条例》的法律法规层面出发,规定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确保科普资源的有序建设。同时,借助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政策的推进,建立常态化、财政和社会力量并重的科普投入机制,支持科普场馆、科普活动等各类资源建设[5]。
经过多年的努力,广州科普基地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政策引导、财政引导、机制引导等对科技资源进行科普转化[6],认定188 家科普基地,积极推动有条件的科普场所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并经常性开展群众性主题科普教育活动,为科普工作提供了重要载体。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问题。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经费发挥着支撑引领作用,为科普基地与资源建设与共享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与经济社会,特别是科普发展目标要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在现有的科普基地与科普资源中,绝大部分位于市内中心城区,山区和偏远农村地区数量极少。科普基地与资源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状态,人均享有的资源不均衡[7]。
广州实施的《基地认定管理办法》针对不同投资类别的科普基地设定了科普基地运行开放和3 年一次的考核指标,但还没有形成科学化、体系化的科普资源建设和效果评估标准。
科普经费是解决科普资源建设共享的基础,特别是解决科普资源地域差异的问题。广州市政府各部门应按照《科普条例》的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国家、地方财政科普经费的落实。同时,除了必要的财政投入外,还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激活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为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4.1.1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科普场馆是科普资源建设共享的基础。因此,要确保两方面经费的投入:一基础性科普场馆建设投入,二是科普场馆定期维护投入。科普场馆的维护更新是确保正常运营的保障,需要专业人员定期检查,注重科普设施的安全性能。
4.1.2 增加科普活动及人员经费
科普活动及人员是科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费的持续投入是提升科普效果的重要保障。一是增加科普活动经费;二是简化科普项目申请流程,减少报销限制,将科普工作及成效纳入职称与绩效评定过程,增加科普绩效工资,激发师生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
科普资源开发共享与内容建设,离不开完善的开发共享运行机制、质优量足的科普资源内容、专业科普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
4.2.1 建立健全科普资源开发共享运行机制
科普资源整合与准入、资源维护与更新等高效运行机制,可加快科普资源的开发,可有效提高使用效益。一是从法规与政策层面制定相关规定与促进政策,推动科普资源整合与准入。按照产权清晰、投资者受益的原则界定科普资源产权,针对不同产权性质的科普资源制定不同的共享政策和管理办法;二是资源整合共享。以增量资源盘活存量资源,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强制公有科普资源,鼓励私有科普资源参与共享;三是建立资源维护与更新的管理制度,定期对科普资源进行维护、更新,确保科普资源的良好品质和正常使用,不断提高科普资源的使用效率。
4.2.2 强化科普资源内容建设
结合科普资源内容创作与质量需求,加强科普资源内容建设工作,适应新时代科普传播需要。一是建立大科普、全媒体的科普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体系。参照“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新一代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体系),建立一个面向受众、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体系,以科普资源内容的生产传播为主线,服务于各个科普媒体,为整个科普行业搭建一个支撑优质内容生产的公共平台,聚拢各方资源,形成融合发展合力,实现科普知识“专人专编”,解决科普文案人员不足与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二是积极推动科学资源科普化建设工作,拓展科普资源内容开发共享。结合市内科学资源状况及科普需求,分类制定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扶持政策与指南,支持和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学共同体依托科技资源开发科普资源,建立科普基地或与科普基地合作,普及取得的科技成果,特别是重大科技成果,满足前沿科技成果科普需求。三是持续推进广州特色人文科普内容建设工作,充实人文科普资源开发共享。为改善科普资源内容“重理轻文”的状况,加强与科普资源相关的人口结构、历史文化的研究,继续开展具有广州地区历史文化、历史名人、事迹的科普资源内容创作,提升人文素养。
4.2.3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科普人才的稳定与发展是科普资源建设共享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应加快建立、健全科普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体系。一是加强科普人才的科学传播、科普资源内容文案创作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复合型科普服务人才。根据科学传播、科普资源内容文案创作技能需要,培养科普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组织师资编制相关课程,对现有的科普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使现有的科普从业人员成为复合型服务人才,提升科普资源内容开发共享能力。二是引进科普人才,提升科普人员特别是高端科普人员的供给能力。根据全市科普发展重点,进行科普理论研究,满足特色人文科普、社会时事热点等科普资源内容开发需求,为科普人才供给贡献力量,切实做好可行的科普人才引进与优惠政策,满足全市科普发展需要。三是培养科普人才,充实科普人才队伍。结合当前国内高校尚未设立科普相关专业的现状,鼓励学校、企业、科普基地等机构合作共建科普人才培训基地,开发培训课程,培养师资队伍,对有志向从事科普工作的在校学生进行实践式培养,为市内科普基地及传播媒体等科普运营主体输送科普人才。
在“大科普”的科普理念下,科普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呈现,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线上线下融合的全媒体传播成为科普传播新模式。
4.3.1 打通线上线下传播渠道
线下传播渠道的影响力始终都是有限的,而线上传播渠道尚待开发利用。占据、占稳、占好网络阵地,距离实现“全民科普”的目标就会更进一步。以线下活动为基础,适当“延长产业链”,将线上线下传播渠道有机结合,如科普活动的预告与后续、科普资源分享、科普作品的线上分享,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普活动的影响力。
4.3.2 打造权威科普媒体宣传体系
根据传播的原理和特点,受众的注意力总是有限的。因此,打造权威科普媒体有利于集中受众的注意力,攻占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平台的网络阵地,集合资源“集中火力”打击网络谣言。着力做好“网络新媒体为主、传统媒体为辅”的科普媒体服务体系:一是构建网络新媒体阵地。目前也有许多办得较好、粉丝数多且忠诚度高的官方科普平台。例如,与百度百科合作的权威科普平台“科普中国”、分享有趣科普冷知识的“果壳”、以健康医疗主题为主的“丁香医生”“家庭医生”等,大都以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作为媒体根据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二是继续发挥传统媒体作用。除了网络新媒体,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也是科普资源传播的重要阵地。如电视栏目《科普从化》于每周二19 时45 分在从化资讯频道播出,周三、周六重播,科普宣传效果较好。广州市从化区科学技术协会与广播电视台签订合作协议,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指示,是“科普中国”这个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落地从化的具体体现。
科普效果监测评估可以提升科普资源利用的效果,及时调整科普资源的开发共享策略。因此,建立完善科普工作机制与科普监测评估体系,完善与调整相关工作,提升科普资源共享效率。
监测评估是指定期开展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绩效评估工作,对科普资源建设经费的来源和使用、科普资源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科普资源共享的范围和效率、科普资源的维护和更新等情况进行监督评估,努力解决建设、服务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研究制定监测评估内容及指标体系,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具体的科普工作效果评估标准,使科普实施主体开展科普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如,活动效果量化评估可以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大方面进行,从投入总成本相关因素和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总收益相关因素展开,包括投入的资金量、投入的人力量、投入的物力量;受益的人数、活动的经济收入、活动的宣传效果等。二是建立年度科普资源监测制度。每年对科普基地、科普企业及媒体组织开展科普资源调查统计,监测科普资源投入与效果、问题与变化等实际情况,为科普资源及科普工作的安排与调整提供决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