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芳
在幼儿群体中,篮球是一项广受欢迎的运动,但标准的篮球运动具有较强的对抗性与技术性,与幼儿的身心发育水平不相符。为满足幼儿的实际需求,教师应对此类活动施以适宜的教育手段。为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建议,提倡以游戏的方式引出教育活动,避免说教式的教育。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尝试对篮球运动进行游戏化改编,将篮球相关的动作与技术训练与常见的游戏相结合,带领幼儿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增强运动能力,提升身体素质。
一、热身时结合音乐游戏,迅速进入状态
在学前教育中,使幼儿具备正确的运动习惯,养成良好的运动意识,远比传授运动技巧重要,幼儿园篮球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让幼儿刻意取得特定的运动成绩。因此,教师应摒弃急于求成的心理,在对篮球活动进行游戏化改编时,不仅要思考如何在系统化的动作讲解、技巧练习与实战比赛中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还要基于幼儿的成长规律,将热身等运动环节安排好,帮助幼儿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
不论什么类型的运动,热身环节都必不可少,足量的热身运动能够使身体循序进入活跃状态,“唤醒”各项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运动中的各个动作。在探索篮球活动游戏化的过程中,热身环节与音乐游戏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例如,为了增强幼儿在热身环节的沉浸感,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游戏设计热身动作,利用音乐的节奏与旋律带领幼儿有序热身。开发游戏时,教师一方面应根据需要编写朗朗上口的儿歌,作为幼儿提前了解篮球练习的依据;另一方面应选择节奏明快的音乐作为游戏的背景音乐。热身阶段所用的儿歌可以与具体的动作相结合,如“拍拍它的背篮球会后退,拍拍它的胸篮球往前冲,拍拍它的头上下更自由,拍拍它的肩左右跳得欢”等,幼儿学唱时应做出相应的动作,在这些动作的帮助下迅速进入运动状态。此外,为了使游戏内容具备新鲜感,教师也要定期改编儿歌内容,如将歌词换为“眼平肩正腿要弯,拍球高度在腰间,球的落点在脚前,上下齐动美翻天”“两腿蹬地力上传,大臂小臂不能闲,五指撑开似小伞,拍球能力不简单”等。在篮球游戏活动环节,将热身运动与儿歌素材结合起来,构建具有趣味互动价值的篮球教学模式。对于课外的篮球动画、教学视频,也可以尝试对其展开“二次加工”,在指导幼儿学习篮球知识与篮球技能的同时,配合旋律、动作、节奏引导幼儿掌握篮球技能,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边跳边唱的热身音乐游戏预热课堂,幼儿在适应运动的同时也对接下来的篮球运动产生充足兴趣。
二、讲解时结合模仿游戏,强化技巧指导
由于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幼儿在生活中常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容易被无关事物吸引而无法长期投入单项活动,这种倾向在重复性较高的活动中更加明显。在以往的篮球活动中,教师为了使幼儿能够从一开始就掌握正确的篮球运动技巧,常常会在活动开始时,事无巨细地解释动作要领。然而此时幼儿大多已经因即将到来的室外活动时间兴奋听不进去讲解,因此会出现教师讲解的效果并不理想的情况。因此,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接受技巧指导,教师应改变过去的讲解思路,挑选适合的游戏作为辅助工具,将动作演示融入游戏流程,以幼儿接受度较高的方式完成讲解,从而引导幼儿对篮球竞赛中的相关动作进行模仿,通过观察、实践的过程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加强对幼儿的技巧指导,有助于幼儿快速掌握篮球技能。
例如,在篮球游戏的讲解环节,教师可带领幼儿进行“照镜子”的模仿游戏,以肢体动作的演示为主,配以简单的口头解释,让幼儿在模仿中自主感知动作要领。“照镜子”游戏包括两层内容,一层是幼儿要模仿教师的动作,将动作做到位;另一层是幼儿要根据教师的动作表现,做出与教师相反的动作。考虑到运动训练中,教学用的动作演示,原本就是与幼儿动作相反的,这样教师在面向幼儿时,才能与幼儿使用相同的“左”和“右”。于是,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先背对幼儿、再面向幼儿”的方法,让幼儿快速反应出“照镜子”的结果,从而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在投篮的技巧指导中,教师先背对幼儿,双腿微微弯曲,上身挺直,双手持球,随后做出右手向上投篮的动作,做完动作后,立刻转身,并说出“现在我们来照镜子”,维持投篮结束的动作。幼儿要在模仿中思考自己究竟应该使用哪只手,作出选择后再模仿教师的动作。借助此类模仿游戏,幼儿在观察与模仿教师的演示动作时能够显著提高专注程度,在游戏目标的吸引下认真学习动作。
三、练习时结合合作游戏,实现同伴互助
练习是幼儿消化吸收篮球运动技巧的重要环节,丰富多变的游戏形式能够使其持续保持新鲜感,而合作类的游戏则可以让幼儿在沟通互动中取长补短,相互监督,一同高效地完成练习任务。在练习环节中,不同类型的练习任务应搭配不同的游戏方式,教师应针对走、跑、跳等基础动作,以及定点拍球、绕障碍、投球等篮球技巧的不同练习需求设计游戏内容,开发出既受幼儿欢迎,又有良好训练效果的游戏。篮球游戏教学指导了幼儿学习篮球规则、技巧,但不能仅仅以提升幼儿的体能素养为目标,应该尝试设计具体化的练习任务,在练习的过程中组织幼儿开展合作,发展幼儿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从体育技能与人文情感角度深度育人,带动幼儿参与到体育学习活动当中。
例如,在“运球”类的练习中,教师可结合技术动作的特征开发“赶小猪”的游戏,利用生动的游戏情境激励幼儿热情参与练习。“赶小猪”的游戏要求幼儿将篮球看作小猪,拍球的动作则被视为驱赶小猪,幼儿需要使用运球动作,沿着教师提前规划好的路线,将小猪从起点赶到终点。
游戏期间,动作是否标准、用时的长短、运球的速度都会作为评判游戏成绩的依据。为了提高游戏的趣味性,“赶小猪”的路线可增加随机性;教师在准备游戏场地时,在运动区域内同时规划数条路线,如S形、L形、环形、直线形等形式,幼儿参与游戏时要预先抽取路线,完成一轮后可繼续抽取,不同路线获得的积分不同,最终总积分排名靠前为游戏的获胜者。此外,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加入“接力”等元素,使分到一组的幼儿每人负责一半路线,在合作中完成游戏目标。通过设置趣味的游戏背景,教师也可以针对“定点拍球”动作开发“打地鼠”与“不倒翁”的游戏,在玩中“比”。在进行篮球游戏的同时,为幼儿制订具体的游戏规则,结合特定的游戏目标指导幼儿开展游戏学习活动。如对于“打地鼠”游戏的训练,可以将其转化为力度、精准度训练游戏:教师在户外活动场地摆放矿泉水瓶,幼儿轮流进行游戏,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发出指令,要求幼儿利用篮球击打不同颜色、大小的矿泉水瓶,锻炼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反应能力。教师还可以制订具有随机性的游戏规则,将重复性较强的“运球”练习转变为有趣的游戏,在练中“比”在实现游戏化的同时提高篮球活动的效率。除了“运球”类游戏外,也可以针对“投篮”“传球”等动作开发“救火英雄”等游戏,如围绕投篮活动设计的“小鸟回家”游戏:将篮筐比作鸟巢,将幼儿手中的篮球比作鸟,幼儿要在不同的位置进行投篮训练,帮助小鸟回家。在赛中“比”,为每一种训练搭配不同的游戏。
四、比赛时结合竞赛游戏,激活求胜心理
比赛是考验运动技巧与意识的有效方式,但标准的篮球比赛对场地与时间有着严格要求,并不适合学前教育中的篮球活动。立足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采取简化的思想,将篮球比赛的规则改编成竞赛游戏,挑选比赛规则中实施难度较低的内容作为游戏的主体,同时结合幼儿对篮球游戏的期待,加入符合幼儿兴趣爱好的元素,开发出一种兼具竞技性与趣味性的篮球游戏。在竞赛活动设计环节,要综合考虑幼儿的活动兴趣与体育技能发展特点,打造幼儿乐于参与、能够接受的篮球游戏教学方案,展现篮球运动本身的对抗性、团队性特点。在求胜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多元化学习技能,依靠竞赛活动驱动幼儿掌握篮球知识。
例如,在开发篮球竞赛游戏时,教师可先借鉴标准篮球比赛的场地要求,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场地,将3.05米的球筐高度分别改为小班1.4米、中班1.6米、大班1.8米以及将“19×32米”的球场改为“14×8米”,场地的其他界限也相应缩小;比赛的规则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原本40分钟的总时长对于幼儿来说强度过高,教师可将之改为中班16分钟、大班24分钟,由4个4分钟和4个6分钟小节组成。当竞赛游戏的场地与规则都确定后,教师再为游戏加入趣味要素,使之对幼儿具备更强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引入“角色扮演”的思路,使用近期流行的卡通角色作为扮演对象,竞赛双方分别挑选喜爱的卡通角色,跟随背景故事的走向完成竞赛游戏。幼儿在竞赛游戏中挑选喜爱的角色,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为团队的共同目标在比赛中尽力发挥。
五、放松时结合民间游戏,缓解疲惫情绪
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学前教育中涌现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游戏,对民间游戏资源的挖掘也越来越深入,许多经典的游戏都可以作为篮球活动游戏化的切入点。
拉伸作为运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帮助幼儿快速转换身体状态有效缓解运动疲惫。然而,由于幼儿在先前的运动环节中已经消耗了大量的体能,因此在拉伸环节,幼儿常常出现配合度低,不愿做出标准动作的现象,教师应针对此现象融合游戏元素,使篮球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充满趣味。得益于学前教育中丰富的游戏资源,教师在拉伸环节游戏化的过程中拥有多种选择。
例如,在篮球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融入民间游戏“一二三木头人”,要求幼儿模仿扮演“木头人”做出静态拉伸的动作,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以此达到运动后拉伸、放松肌肉的目的。游戏开始前,教师先在场地上画好示意站位的标点,从起点到终点共设置五段距离,每段距离对应一个拉伸动作。游戏开始后,幼儿全部在第一段标点上站好,在听到“一二三木头人”的口令后,保持第一个拉伸动作不动,成功的幼儿可以进入第二段标点,失败的幼儿则要等待下次机会。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幼儿的信息识别能力与肌肉力量,通过保持拉伸动作,提高幼儿的肌肉耐力。在“听到指令、执行指令、保持动作”的过程中,幼儿的活动能力与体育技能水平也在随之提升。教师将不同的拉伸训练引入到篮球游戏当中,引导幼儿锻炼肌肉力量,以此类推,走到终点的幼儿被视作完成了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调整幼儿的动作,确保幼儿在成为“木头人”时,维持着正确的拉伸姿势,实现拉动运动的功能,而不是简单地做到“静止不动”。通过融合幼儿喜爱的民间游戏,原本枯燥的拉伸运动变成了充满挑战性的游戏目标,使幼儿满怀期待地参与其中,能够很好地实现运动后放松肌肉的目标。除了常见的“一二三木头人”之外,也可以设计“投壶”游戏,引导幼儿掌握篮球游戏中的距离、力度、精准度等概念。幼儿在展开技能训练时,被安排在同一起点上,并且以1米为间隔距离,分别进行“投壶”训练。为锻炼幼儿的控球精准度,要求他们将篮球投入到高度为25厘米、宽度为20厘米的网格当中。当幼兒完成初步的训练任务之后,教师指导幼儿逐步调整游戏距离,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篮球技能,在难度上、活动任务上引导幼儿进行体验,从而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大多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篮球运动,但并未接受过系统的训练,需要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考虑到幼儿热爱游戏的天性,教师应积极采取游戏教学法开展篮球训练,将考验耐久力与意志力的技术教学与充满乐趣的游戏相结合,使幼儿在常规练习中保持高昂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练习中。
注:本文系2022年龙岩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游戏化幼儿篮球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JKYJX22-302)的研究成果。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