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疑趣互嵌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3-11-29 18:04:34孟凡云
天津教育·上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生趣探究过程

孟凡云

“初中语文疑趣互嵌式教学研究与实践”,主要是针对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足、兴趣不高、学习效率相对低下等情况提出的。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研究与实践,不断探索语文教学发展的规律与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助推新时期人才的建设与培养。

一、疑趣互嵌式教学的内涵

“疑”是“疑惑”“怀疑”的意思。心理学上认为:“疑能诱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获得真理。”质疑,往往是学习的起点,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整个学习过程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趣”是“趣味”“兴趣”的意思。兴趣是指个人对研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而产生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性。它不是靠外界强制力量形成的,而是出于个人的强烈愿望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在“疑趣互嵌式教学”活动中,疑、趣不是割裂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问题思考解决开始,学生逐渐开启从已知到未知探索过程。质疑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心理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当然,在激发兴趣之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得到一定程度增强,引导他们再次质疑,甚至是多次质疑,可以说,这也是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延伸与体现。

二、疑趣互嵌式教学的特征

(一)点面结合

疑趣互嵌式教学活动往往由问题引发,由一个问题激发学生产生数个问题,形成学习的问题任务群,从而由点到面,点面结合,加以解决。

(二)交融互生

“疑”“趣”相互嵌入、相互作用,它们以对方为前提,同时又相互促进、交融共生。从“质疑”到“解疑”,学生解决问题,获得了知识与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兴趣;同时,兴趣的产生又促使学生继续思考探究,产生新的问题,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与认可。

(三)循环提升

疑趣互嵌式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质疑”到“解疑”的过程中,学生产生兴趣;兴趣的激发又促使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找寻新的质疑点,并寻求突破;在解决的过程中,又获得了学习的认可与兴趣,疑里有趣,趣中生疑,循环往复。

三、疑趣互嵌式教学的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疑趣互嵌式教学模式就是在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自主学习探究的精神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疑中生趣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他们求知、成长的一个过程。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究即成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在他们的心理上营造一种期待的情境,让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情绪,而疑中生趣的过程就会给学生这样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八年级《壶口瀑布》一课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作者,站在他的观察点上,说出看见了壶口瀑布之水的哪些状态?学生通过阅读,先找出有关壶口瀑布之水的语句,比较容易发现壶口瀑布之水的状态。由此继续设疑,作者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作者观察的视角是怎样的?其间,学生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标示出作者的视角变化角度。学生发现,作者是立足河心,多次转换视角,反复观察,采用了“定点换景”的写法。再联系到《小石潭记》中游览过程“移步换景”的写法,进而延伸拓展到学生的游记写作训练,读写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写作的能力。在疑中生趣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索、探究,进而发现、创造、生成、感受。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由潜伏状态激发为活跃状态,学生兴趣盎然地寻根究底,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成长。

(二)趣中生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求知的兴奋点,让学生乐学、愿学、会学,不断地思考,大胆质疑、设疑、解疑,才能使学生完成思维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

七年级的《狼》一课中,学生熟读课文,掌握了相關的文言词语,清楚大意之后,很容易梳理故事情节,文章描写了一个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的故事,矛盾冲突激烈,可读性较强,主旨也比较好把握。学生在学完之后,也感觉到了故事的“增笑耳”,一波三折的情节也激发了他们“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兴趣。他们在阅读思考之后,也提出了另外一些问题:①在故事中,屠夫最初看见狼之后的情态是怎么样?②狼看见屠夫,第一次、第二次分别接受了屠夫“投之以骨”,此时它的心理是怎样的?③文中,最初的狼是强者,屠夫是弱者,强弱的双方是怎么转换的?④看完全文是“止增笑耳”吗?⑤群文阅读《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狼竖》《梦狼》,有关“狼”的形态都是什么样的?还有的学生联系到《狼》所在的这一单元,关于动物的主题,拓展到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狼子野心》、沈石溪《狼王梦》、姜戎《狼图腾》等作品。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学生基于对课文《狼》的学习后产生的,前三个问题是对故事文本的进一步分析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故事情节;第四个问题是对文章主题的再认识,这些问题都是对课文内容的再加工、再处理;第五个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延伸,由课文《狼》拓展到《聊斋志异》中有关“狼”的各种形态的描述,知道作者描述“狼”的形象有凶残狡猾的,有体现伟大母性被人类利用伤害的,也有作者寄寓讽刺黑暗官场现实的等等,甚或开始思考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表达对动物生存状态的关注等等。学生由一篇课文,在兴趣的引领下,自发地进一步质疑,最后形成了群文阅读,提高了阅读能力,拓展了的知识面,锻炼了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三)疑趣共生

在疑趣互嵌式教学实践中,疑与趣两者之间是互为依存、互相融合、彼此促进,由此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设疑、激趣,学生思考、解疑、得趣、质疑、再思考、再得趣等等,因疑而生趣,又因趣而生疑,“疑趣”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嵌入、相互作用,不断促进生成。这样,进一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原动力,培养了主动学习的精神。

例如:在八年级《桃花源记》一课中,在学生熟读课文,掌握了文言词语与语法现象,翻译完文章,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渔人”是怎么进入桃花源的?②桃花源中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③“渔人”从桃花源出来之后,带人再次去寻找,为什么找不着了?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依据文章的内容,也依据了文体的特点进行设计,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桃花源中的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只要依据课文回答:美在自然风光,美在民风质朴,美在和平安宁,美在人性人情……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也都有自己的观点与依据,这种发散性的设疑打开了学生的想象,也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同时由于本文具有志怪小说悬疑的特点,也让学生带着一种探奇寻疑的思想去思考这个问题,偶然地进入,有心却不可入,可遇而不可求。开放性的问题和探究性的方式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主动质疑:①作者为什么要写作《桃花源记》一文?②《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有什么关系?③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作品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内容?有了兴趣的激发,学生自己查找、搜集有关陶渊明及其创作的各种资料,从点到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解答,而且学生的思考点不仅仅局限在文章的内容,开始思考到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的精神特质与追求,涉猎到核心素养中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内容。

因疑而生趣,因趣而质疑;疑里有趣,趣中生疑;疑趣互嵌,疑趣共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得到了提升,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

古人云:“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我们要让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兴趣成为学生学习中不竭的动力,从而实现让学生乐学、爱学终身教育的目的。疑趣互嵌式教学法尽管进行了一些尝试,有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需要继续的研究与实践,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助力他们的成长与成才。

(侯金鹤)

猜你喜欢
生趣探究过程
稚子添生趣
生趣与生机
北方人(2022年16期)2022-09-21 09:14:32
生趣与生机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重影轻波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