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史”教育为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重大命题,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把“四史”教育融入学校顶层设计、渗入校园文化、嵌入课堂教学、引入社会实践、镶入学术交流、植入师资队伍,厚积大学生史学素养,促进大学生强化“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画卷贡献青春与力量。
关键词:“四史”教育;大学生;史学素养;提升路径
“读史使人明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以史鉴今,可明得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不但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而且蕴含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智慧经验与深厚情感。“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浓厚的认识”[1]。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毛泽东同志多次指出,要把学习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并强调“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2]。在国家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大机遇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视历史为“人类最好的老师”[3],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4],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5],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命题,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6]。“四史”教育具有多种功能,既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体系。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7]。学习教育“四史”,首要学习中共党史,党史贯穿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既是“四史”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血脉和根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力军的大学生,史学素养提升是立德树人背景下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史学素养是大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大学生史学素养提升是高校“四史”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探索“四史”教育指引下大学生史学素养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史学素养及其“四史”教育指引下提升的意义
(一) 史学素养的涵义
对史学素养的定义,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8];史学素养是指历史学科需要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9]。史学素养就是学生从历史学中得到的完整知识体系、基本的史学技能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与之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0]。事实上,对于史学素养的概念,至今仍未有精准明晰的说法。部分学者把史学素养的内涵归结为历史的阅读能力、解释能力、理解能力、评判能力等[11-12]。“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被《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改版)》列为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要素。笔者认为,就高阶学生而言,史学素养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党史意识、党史自觉和党史自信,是通过日常教化修养和实践积累而获得的党史理论知识、情怀品格、意识情感、立场态度、实践能力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是大学生历史理论知识、历史研读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考证能力、历史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的集合体。
(二)“四史”教育指引下史学素养提升的意义
1、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要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史学作为社会科学范畴,既是一门知识学科,也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方法论。“四史”教育尤其是党史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以史为鉴,明德培德,面向未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力拼搏,砥砺前行,自觉提升自身史学素养,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习近平,2019) 中,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辩证态度,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把稳思想之舵,坚持唯物史观,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践行初心使命,担当起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重任。因此,“四史”教育指引下大学生史学素养提升,对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的根本要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与基本内涵》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以及“责任担当”等六素养和“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作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了解国情历史……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13]。由此可见,学习历史及应具备的历史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就必须提升大学生史学素养,否则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犹如空中楼阁。核心素养也是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体现[14]。从“四史”教育目的可以看出,“四史”教育尤其是党史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厚植家国情怀素养,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提升大学生史学素养,对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本质,也是素质教育的内涵所在。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年、成人的青少年时期。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進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5]。历史教育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最重要的担当[16]。通过“四史”尤其是党史教育,能促使大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扩大历史视野,培育历史思维,增强历史感悟,厚积研判能力,筑牢思想之基,健全人格之魂,在沐育“四史”尤其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史中提升大学生史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二、“四史”教育指引下大学生史学素养提升途径
(一) 融入顶层设计,以首育情
高校顶层设计是大学生史学素养提升的总指挥棒。高管重视、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基层执行、师生共育,是大学生史学素养提升的路径。高校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四史”教育指引下大学生史学素养提升,需要高校顶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育人目标、教学质量评价等过程中,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的教育观、人才观、发展观、质量观,融入“三全育人”全过程,融入思政课程和通识课程中,积极营造“四史”教育氛围与教学高潮,为大学生史学素养的提升布局领航、开路前进,提供总体规划和战略决策。把大学生的党史知识、党史实践等史学元素,设计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以评促进,以评促强,助推大学生史学素养持续提升。
(二) 渗入校园文化,以境育情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史学素养提升的滋养沃土。把“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史学素养的提升,需要充分利用大学校园文化这个大环境。融入现代大学精神、党风、校风、学风、教风、校歌、校训,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和学校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劳动、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媒体网络中。如,通过组织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党课专题讲座,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良好的学风就是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通过涵养优良学风主题沙龙,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延安整风运动伟大意义的认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培养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所学的知识用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以致用,才能发挥知识的最大绩能。总之,以“四史”文化和“四史”精神滋养大学生心灵,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渲染,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史实与史料的熏陶和感化,陶冶情操、厚积担当、牢记使命,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嵌入课堂教学,以知育情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史学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提升大学生史学素养的基础。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书法家等多个领域成就非凡者,源于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所带来的深厚史学素养。历史知识的积累、理解与升华,更大程度上来源于史学教学。把“四史”教育全过程融入思政课程和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迁移,最终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史学素养。“四史”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四史”教育资源,以“四史”教育为锁钥,引导学生成长[17]。“四史”教育融入通识课程,为大学生史学素养提升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以经济史通识课为例,在讲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及发展时,恰到好处融入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使大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中科学研判国情、世情,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与伟大贡献,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在课程学习中自然而然提升大学生史学素养。
(四) 引入社会实践,以行育情
围绕大学生史学素养提升,引导大学生带着问题和目标学,深入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研读“四史”与学习本领、创新创业、担当使命有机结合。伟大的史实和史料,如,全国烈士纪念日(每年9月30日)、烈士纪念馆、英雄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馆、重大战役纪念馆(如:辽沈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湘江战役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战争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这些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日,是最真实直观的历史,每学期组织1~2次参观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必修课。此外,也可以组织大学生观看《国家记忆》《山河岁月》等优秀纪录片、《大决战》(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长律湖》等优秀电影并撰写观后感。借助史料,情境创设,神入历史,同理心智,思想升华,信念坚定,言行坚决。一方面,让大学生穿越时空,“亲临”惨烈战争现场,感受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以培植大学生史学情怀;另一方面,使大学生通过这些历史“体验”,深刻体会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习近平,2019),以增进大学生历史担当。从而进一步“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而提升大学生史学素养,厚实家国情怀素养。
(五) 镶入学术交流,以研育情
学术交流是大学生史学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都是一篇篇气壮山河的史诗,都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历史人物、历史文物、历史故事、历史歌剧、历史小说等大量的史料,都需要大学生以历史思维和历史眼光、历史唯物观的方法,通过师生互动与自我钻研,学习研究与学术讨论,辩证思考和去伪存真,百家争鸣与集思广益,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问题—思考—争论—分析—交流—探索—解答”中,不断增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学术交流中,注重筛选具有重大转折性质的历史事件进行研讨,如,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改革开放、一国两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国梦。又如,以“大学生如何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主题征文或演讲比赛,在论证和探讨问题中,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集思广益,沙里淘金,使大学生胸怀大局,争做时代先锋,担当时代责任,史学素养得到进一步升华。
(六) 植入师资队伍,以师育情
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史学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和根本保障。培养大学生史学素养的首要因素和关键条件是师资队伍,尤其是历史教师和思政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史学素养水平。历史教师和思政教师以及其他专业教师,要有高度的史学育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自学、师训、继教、能训、干训、教研等各种学习培训方式,并与教师考核、晋级、发展挂钩,努力培植和提升教師史学素养,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博古论今、畅谈历史、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引导大学生历史思维、开拓视野和历史感悟,善于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建设史,通过感悟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无数英雄儿女捐身躯、照汗青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质和感人事迹,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国家观,从汲取养料中,促进大学生厚积史学素养。
结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18]。“四史”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历史记忆的根基,也是中华儿女在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过程中,聚精会神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源泉。“四史”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现代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精神支柱。历史知识与文化价值合二为一,伟大精神与民族感情水乳交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齐心给力,思政通识与科研学术多管齐下,师生同心同德互育培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养成良好的时空观念,理性辨析史料实证,正确认知历史解释,涵养厚植家国情怀,促进大学生在提升史学素养水平的同时,强化“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2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3]習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N].光明日报,2015-08-24(01).
[4]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7-08(02).
[5]习近平. 《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N].人民日报,2019-03-01(01).
[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7.
[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改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9]周妮.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史学素养[J].文教资料,2018(06):75-76+177.
[10]陈林.学术型课堂:史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J].基础教育课程,2017(08):23-29.
[11]王雄.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23-27.
[12]何成刚,沈为慧.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11):3-11.
[13]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14]裴英竹.论核心素养与大学生合理“增负”政策的博弈逻辑[J].大学教育,2020(07):117-120.
[1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03):4-13.
[16]胡江涛,何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8):23-26.
[17]李丹,徐晓风.“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1):84-89.
[18]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9-01-04(01).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资助经费重点课题(A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及评价体系研究——以教育学为例”,项目编号:2019A001。
作者简介:魏钰(1998-),女,广西藤县人,助教,研究方向:素质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责任编辑 曹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