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福
栖梧先生已作古,我却常常忆起他来。
初一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教室里走进来一个五十开外、中等身材、穿着长袖白衬衫、戴着眼镜、刚刮过胡子的老先生。他快步走上講台,把书本轻轻放下,眼睛环顾教室一周,突然大吼一声:“安静下来!”乱哄哄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先生干咳两声,清清嗓子,大声说:“同学们好!”接着,他转身在黑板上刷刷地写下了两个遒劲的大字——“栖梧”,然后望着我们轻声说:“我小姓黄,这是我的名字,叫我栖梧老师就行了,我教你们语文。”
“栖——梧——”,有的同学在窃窃私语,好生奇怪的名字。有搞笑的同学暗暗地说,叫他“锑锅”好了,“锑——锅——”。一小部分同学忍不住发笑,但不敢起哄。在吴川方言里,“栖”与“锑”发音一样,“锑锅”就是用锑合金制成的煮饭大锅。先生并未恼怒,莞尔一笑:“凤非梧桐不栖也。”我们半懂不懂的,但先生的名字和绰号一起刻入了脑海里。二十多年后,我们已想不起很多老师的名字,但忘不了“锑锅”。多年后,我读了《庄子·秋水》,篇中有云:“夫鹓雏(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又读了《见闻录》:“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才确切理解了先生名字的内涵。
先生上课的风格,有点像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尤其是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他用方言给我们范读古诗文,一板一眼,声调抑扬顿挫,读到动情处,丢开书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咏三叹。初三时,先生教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声情并茂,嗟叹不已,差点声泪俱下了,仿佛他就是为蜀国呕心沥血的诸葛亮相父。文言文竟然有此等魅力,我对它的喜欢源自于先生。先生说用吴川话朗诵古诗文更有韵味,因为我们的方言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古诗词里很多韵脚用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用方言读来恰是押韵的。先生用方言吟诵古诗,有时把声调拉得很长很长,让人沉醉不已,也让一些同学昏昏欲睡,但他自得其乐。他说古人就是这样吟诗的,他也常常和镇上的“梅花诗会”成员这样唱和。
栖梧先生批评学生的方式很独特。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或乱讲话时,他会走到跟前,压低声调说:“某某同学,课后到我家一趟。”那同学便不作声了,课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了先生家。先生的家在教工宿舍的二楼201房。学生进了门后,先生会和蔼可亲地说,来了,很好,先坐坐,等会儿喝杯茶。初次去的学生往往受宠若惊,手足无措。先生说,坐,坐,来老师家不客气。便忙着去洗茶壶,洗茶,泡茶,倒了一杯茶放在学生面前,也给自己倒了一杯,才坐在学生的对面。他举起茶杯,对学生说,喝茶,喝茶,别客气。然后,问学生是哪个村子的人,父亲和爷爷的名字是什么,做什么工作的。如有先生熟悉的村子或人,就连连点着头说,那个村子,那人,现在如何如何。他也不批评学生,只是叫学生喝茶,喝茶。约摸半个小时后,先生起身高声说:“好了,你能来我家坐坐,说明你是个好学生,回去吧,好好学习,别辜负父母亲的期待,有空来我家喝茶。”弄得学生怪不好意思的。说来也怪,去过先生家喝茶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也不捣乱了,慢慢也开始努力学习起来。那时,去先生家喝茶成为挨批评的代名词。
我也去先生家喝过一次茶,倒不是因为违反纪律。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完思想政治科的时候,先生叫我去他家。我心里一愣,不知何事。到他家时,先生正在泡茶,叫我坐在沙发上,先喝一杯茶。先生边呷着茶边说:“你是个好学生。”他放下茶杯说,“来,进我书房”。把房门关上,他低声说:“想跟你了解一件事情,不能让别人知道。班里某某同学在政治科考试的时候被同学投诉说他作弊了,你坐在他不远处,诚实地告诉我实情就行了。”我说:“我不清楚这事,我全身心在做题,没看到。”先生说:“那好,他一路来成绩那么好,作弊总是不好的事。好的,没事了,你回去吧,踏实地学习,我们的镇办初中点虽小,但鸡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
“作弊总是不好的事”,从先生书房里出来,我一直在回味这句话,决心一辈子都不作弊;“鸡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我牢记先生的话,无论周遭环境如何不如人意,也要努力上进。
在先生的熏陶之下,热爱文学的种子在我心里逐渐萌芽。我喜欢上读书,喜欢上写作。高中时期,我在课余时间默默地写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有些在校刊《川西竹》上发表,有两篇散文侥幸发表在很受欢迎的当地杂志《声屏花》上。偶尔和先生联系,他说:“学海无涯,喜欢文学、喜欢写作是好事,能发表习作证明你有一定的写作功底,但目前来说,不能沉迷,考上大学深造是最紧要的事。先养活自己,再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先生的教导之下,我发奋学习,最终如愿考入师范院校,读自己喜欢的中文系。先生常常引以为荣,用我的事迹来勉励他之后教过的每一届初中生。
师范毕业后,我到乡镇中学教高中,期间杂事繁忙,少与先生联系。我觉得我的教学风格受先生的影响比较大,无形当中他的影子就出来了。教读古诗文的时候,我也特别喜欢朗诵,尽情地用声音传达出文中的情感,也会跟学生讲普通话、方言与文言文的关系。
在批评学生的方式上,我竟然与先生的做法如出一辙。我在办公室里备着茶叶和茶杯,每当找学生来训话的时候,尽量克制住激动的情绪,先让学生坐下来,给他一杯茶,然后再边喝茶边跟他沟通。有的同事说,不要太过于仁慈地对待那些违反纪律的学生,他们会得寸进尺的。我只是微笑着回答,也许吧。但我内心仍然坚持认为,狂风暴雨只能让人们把棉袄裹得更紧,阳光却能轻而易举地脱下他们的单衣。一位无心向学的同学被我叫到办公室里,一副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我让他坐下来,递给他一杯茶,他一愣,忙说“谢谢”。我说:“不客气,我们可以随便聊聊天。”我了解到他的家庭背景和读书经历,让他自己说出关于未来的打算。那个学生的心扉被打开了,他说了很多内心的真实想法。离去的时候,我明显看到他的眼里闪烁着光芒。
前几年,我们班举办初中毕业十七年聚会,先生应邀出席。他已退休多年,精神状态尚好,我们和先生亲切握手、合影,他苍老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聚会第二天,先生邀请我去他家喝茶——他乡下的家。乡村里,那座多年没有装修的两层小楼显得很老旧,与周围样式别致、装潢华美的洋楼并不相衬。进了门,室内铺着古老的防潮红砖,显得古朴简陋。最显眼的是大厅的陈旧书桌上放着一堆古籍,有《清诗三百首》《唐宋文选》之类书籍。我想起了刘禹锡《陋室铭》里的两句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先生见到我,很高兴,说他连夜写出了聚会纪念册的序言,又忙着进书房取出稿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给我朗读一遍:“金鸡唱韵,紫气东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恰遇惠风和畅,碧海无波,艳阳高照。师生握手,同学相牵。无拘无束,谈笑风生。推杯把盏,频频祝福。其情浓浓,其乐融
融……”并耐心地给我解释序言里用了典故的地方。最后,再题一首诗放在我们的纪念册上,诗曰:
竂中桃李遇阳春,
十七年来步履新。
敢弄潮头乘浪上,
探骊可获颔中珍。
先生得知我在小镇里教语文,连声说好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语文老师要多读书,多练笔,争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并勉励我写写古典诗词,既可修身亦可自娱。谈到一些同学的发展情况时,先生很认真地听,也连声说好好,都很好,最后缓缓地说:“金钱和地位并不能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认真地过好自己的生活,俯仰不愧于天地,此生足矣。记住,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一定要心存善良,对得起天地良心。”先生再次勉励我认真教书育人,善待每一位学生,业余多读书写作。我谨记于心。
先生还把他花费了十几年精力搜索整理出来的一本关于本地礼仪文化的手抄本送给我,并叮嘱我保存好,对研究古代礼仪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先生于那年盛夏故去,他的风骨在我的身上延续。
(作者单位:广东吴川市吴阳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