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拓展课程学情调查分析及改进建议

2023-11-29 15:18钱自卫朱术云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国矿业大学专业课程

钱自卫 朱术云

摘    要:专业拓展课程在促进学生多元化技能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专业拓展课程为例,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课程选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效果、课程改进等内容开展研究,发现该课程已整体达到预设教学目标,但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文章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了按专业方向组班因材施教、课程质量标准优化调整、根据学校特色增减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思政等课程改进建议。

关键词:专业拓展课程;地质灾害;调查问卷;学情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2-0055-04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严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1]。地质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地球表层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或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生命和财产造成损毁的一种灾难性的活动和现象,而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人类社会心理也具有很大的震撼与警醒意义,因此,也具有鲜明而深刻的教育作用[2-3]。例如,中国矿业大学每年面向全校本科生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与通识课程性质类似,主要是让学生在主修的专业课程外,学习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兴趣,扩展知识面,以促进自身多元化技能的发展[4]。通过学习“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课程,学生能够涉猎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够把所学知识潜移默化地运用于生活或工作中,能够成为理解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提高保护地球、爱护地质环境,增强防灾、减灾、避灾、抗灾、救灾意识的新时代综合类复合型人才,能够提高解决部分地质灾害问题的能力[4-5]。以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课程为例,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选课、教学、实践、效果等方面分析该专业拓展课程的学情,并提出了具体的课程改进建议。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是中国矿业大学面向地质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及面向全校非地质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拓展课程,共32学时。该课程每年约160人选课,分3个教学班。“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无论是作为专业选修课还是专业拓展课程均采用同一套教学质量标准,理论教学22 学时,分为5个章节,前3个章节主要介绍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后2个章节介绍崩、滑、流、塌等典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另设10学时的实践教学,按照教学质量标准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崩塌、危岩体、滑坡防护技术及地面塌陷防护技术的现场教学。该课程通过基础理论及典型案例相结合、室内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地质灾害,并获取解决部分地质灾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为课堂讲授结合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结合多媒体设备和现场实例,实施研讨式教学和演讲式教学。课程考核采用开卷考试结合实践教学综合评分的方式,现场实践考核、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30%和70%。

三、课程实际开设情况

以中国矿业大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为例,设置3个教学班,班级选课人数上限分别为84人、38人、38人,学生自由选课,不设限制,每个班级均能够满选。课程由地质工程系有一定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经验及成果的教师进行授课。全校共20个教学学院,据统计,84人教学班的学生分布于11个学院,涉及 23个专业,组成情况如表1所示。各学院选课人数差异较大,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学生选课人数最多,达到35人,全部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占总人数的42%。

理论教学22学时,均安排在周一、三晚间9、10节;教师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授课方式。受新冠疫情影响,学生不得出校园,10学时的实践教学调整为采用典型地质灾害治理视频展示(2学时)、校园地质灾害及治理情况调研(6学时)及家乡地质灾害调研(2学时)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整体的出勤率超过90%。期末开卷考试试题包括专用名词解释、简答题、典型地质灾害防治案例分析。家乡地质灾害调研成果以不少于5 min的视频会议形式展示;校内地质灾害防治调研需提交调查报告,要求图文并茂,不少于1 500字。学生综合平均成绩为86.15分,其中实践教学平均成绩为24.46分,期末试卷测试平均成绩为61.69分。

四、学情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式

课程结束后,教师采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对该课程的学情进行调查,设置20道针对性试题,涉及学生选课、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效果及后续改进5个方面,每个方面选择1道典型试题进行分析(表2)。教师把问卷发至课程交流微信群,邀请学生以无记名方式自愿参加,合计84名学生,主动参加调研的有62名学生,整体参与度为74%。考虑到参与学生所在学院、专业较多,调查成果分析根据专业的类型分为3类:第一类为与该课程有一定关系的矿业、土木相关工科专业;第二类为与该课程关系较小的信息与控制工程、数学、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第三类为管理、体育等经管文体类专业。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课程选择

图1为课程选择调研结果。結果显示,学生选课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课程学分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选课,符合专业拓展课程选课模式的基本预期。但仍有部分学生完全以获得学分为目的而盲目地选择了此课程,特别是与该课程相关工科的学生选择此课程的盲目性反而最高。

2.课堂学习

图2为课堂学习积极性影响因素调研结果。结果显示,影响最大的依然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师的教学能力2个因素,选择比例均超过60%,说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魅力依然是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

3.实践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公共选修课尤为如此[6]。“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规划的实践教学多达10学时,主要为深入地质灾害治理现场开展实践教学,此方式针对非地质类专业学生开展教学的难度较大,另外2021年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受新冠疫情影响严重。为此,教师对实践教学部分进行了调整,改为典型地质灾害治理视频展示、家乡地质灾害调研及校园地质灾害调查及治理情况调研。在校园地质灾害调查方面,教师首先对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内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进行了全面勘察,选定了4个典型灾害治理点,在进行深入的备课后,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后续可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点进行进一步调研,最终形成调研报告。

从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评价结果可知,整体上学生对此方式的认可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认为达到或高于预想实践效果(图3)。从3个不同类型专业方向对比可知,与地质灾害关联性最小的经管文体专业方向学生认可度最高,实践教学分数平均分也最高(图4)。通过对此类专业方向学生进一步采访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此种教学方式具有新鲜感”,相关文科类课程几乎没有类似的户外实践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起到高于预期的专业知识拓展作用。

4.效果评价

从该课程整体教学效果调查结果可知(图5),该课程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学生认为起到或超过预期学习效果的比例达到100%(表2)。对比而言,与教学内容差异最大的经管文体专业方向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专业拓展的效果最大”,而与地质有一定关系的工科专业学生选择比例相对最小。初步分析认为可能的原因为经管文体专业方向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几乎没有任何此领域相关的知识储备,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模式对于他们来说均具有新鲜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与地质相关的工科专业学生原本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就已具备少量的地质相关知识,对学习本课程来增强专业能力的期望更高。另外,3类专业方向学生的课程成绩如图4所示,其中,综合成绩以相关工科专业最高,非相关理工科专业最低。这应与学生的学缘背景有一定关系,相关工科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模式有所接触,没有认真对待,导致其实践考核成绩相对偏低,但因其具备一定的工科基础知识储备,期末试卷测试成绩较高。

五、课程改进建议

(一)同类专业方向组班因材施教

根据所有选课学生的学科特征分为3个方向进行对比调查、分析发现,不同的专业方向在课程实践教学的评价、整体教学效果评价、课程成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学缘背景、对课程的期望及课程的新鲜感均不同。不同专业方向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不同,对课程预达到效果的期望也不同,因此,不同专业方向学生混班教学,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建议按照专业方向组班教学,具体做法为先合并为1个班级选课,选课完成后,根据专业方向分为3个教学班,再进一步根据每类专业方向学生的学缘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做到因材施教。

(二)课程质量标准(大纲)优化调整

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课程在地质类本科生教学体系中也有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当前,学校统一制定的课程质量标准中,该课程仅设置了一个标准,没有考虑到专业拓展课程的实际情况,而且该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内容涉及的深度较大,教学效果要求高,更适用于地质类专业学生。虽然在后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已根据选课学生的学缘背景进行了适当调整,但也只是减小了难度较高内容的讲授量。建议后续在进行该课程质量标准修订时,应设置2套标准以适用于地质类专业学生及非地质相关专业学生,新标准制定时应充分参考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使课程质量标准更能指导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根据学校特色进行教学内容增减

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应根据教学整体规划、课程传统内容组成、学生学缘背景、教学效果要求等综合确定。中国矿业大学作为能源资源特色高校,其从事的矿山类地质灾害防治,如矿井水害、冲击压力、岩爆、煤与瓦斯突出等并不在传统的地质灾害范畴中。近几年,针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课程进行的多次研讨、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均指示该课程应结合学校特色增加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内容,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增加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知识”(图6)。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尝试增加此类内容,在讲授时结合自身及学校相关知名教授的研究成果、典型矿井地质灾害事故防治实例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四)加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构建

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使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师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巧妙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隐性地向学生灌输主流价值观与正确理念[7]。“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课程思政元素较为丰富,如从事灾害防治等安全保障类工作的职业责任感及荣誉感、老一辈地质学家所体现出的地质工匠精神、灾害抢险救援所展现的不怕牺牲的品质、党和政府重视灾害防治所呈现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等[7-9]。

六、结束语

专业拓展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兴趣,以促进自身多元化技能的发展。中国矿业大学长期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专业拓展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该课程已整體达到预想教学效果,但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课程选择、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表现均有一定差异,分析认为专业学缘背景的不同应是造就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文章结合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分专业方向组班教学、改进课程质量标准、根据中国矿业大学特色增加矿山地质灾害教育内容及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  郑国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  全面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J].旗帜,2020(5):14.

[2]  穆文平,张彬.“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课程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42):77.

[3]  董静兰,张晓宏.电力特色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34.

[4]  张改玲,隋旺华.公选课“地质灾害与防御”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7(3):81-84.

[5]  赵鹏大.高等地质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与新任务:科学发展观与地学教育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5(4):13.

[6]  柳林,王东启,陈圆圆,等.基于营销理论视角的通识选修课程教改实践:以灾害地质课程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5(3):110.

[7]  钱自卫,朱术云,张卫强.地质野外实习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与构建:以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3):12.

[8]  胡秋菊,杜丽,张红.课程思政建设的“一核两翼三层”模型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76(12):74.

[9]  钱自卫.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经验:以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4(9):64.

收稿日期:2022-10-24                                                          修回日期:2023-01-04

作者簡介:钱自卫(1986—),男,安徽蒙城人,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地质工程专业教学及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地质工程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资助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动力中国·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地质工程专业‘专业生产实习实训A”(2022KCSZ32)

猜你喜欢
中国矿业大学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校学生评教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中国矿业大学教育培训工作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