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主体视角下普通高校硕士生导学思路探析

2023-11-29 14:27郑碧莲
科技风 2023年31期
关键词:导学导师研究生

郑碧莲

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东广州 510320

一、绪论

“导学”是发生在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两大教育主体之间的,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涵盖专业知识传承、学术指导、职业规划、思想情感等多方位交流的双向互动教育行为,是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已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导学活动是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视角

从文献来看,较早的导学研究多讨论导学关系中的问题现象及矛盾冲突存在的原因,如研究生求学动机与导师预期不匹配、研究生主观能动性不足[1],导生双方的认知和判定差异、导师定位偏差与责任缺失、研究生自我培养的缺位[2],导师过分重视科研而忽略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德育培养[3]。近些年来的研究多结合人际交往行为科学、情感及认知心理学等跨学科视域积极探析有利于导学发展的因素和路径,如从师生交往期望、导学心理契约[4]、导生双方在互动交往中的发展需求和心理健康[5]、共赢发展的互馈导学[6]等视角讨论导学关系的构建和导学行为的优化。可见,导学研究多围绕导生之间的互动交往行为,聚焦于如何构建积极良好的导生关系和导学氛围,以调动导师和研究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达成导师领导研究生持续开展自主学习、实现积极导学成效的目标。

笔者认为,“导学”可被视为是一种以导师为主导研究生为主体、以专业化互动为核心枢纽,涉及多种人际交互活动的系统化教育组织行为。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除了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具体指导业务外,还肩负着构建导生之间良好导学情境,保证导学实践活动得以持续有效进行的管理职责。因此,导师首先在导学组织行为中担任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用系统化的组织管理思维去指导和规划导学实践,让导学活动产出最大的育人效益。其次,导师亦是具体导学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从思想教育、专业传授、学术指导到生活启发全方面给予研究生指导和影响。

尽管当前的教育大环境存在着诸多不利于“立德树人”研究生教育的客观因素,如高校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考核评估机制、研究生教育日趋功利化、导学关系的工具理性远大于价值理性,但不可否认,导师作为专业领域的专家,在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活动中更具专业性权威和影响力。导师对教育价值理性的坚持、对导学育人的投入,都将深刻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基于导师主体视角,结合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学实施所面临的校本生源和培育环境等方面的特点,试图从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探析普通高校硕士生导学发展思路。一方面,提出导师应对导学工作和导学主体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形成系统化认知;另一方面,讨论如何在认知指导下设计和实施导学实践。

三、认知层面:认识导学工作的系统性规划,重视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

导师对研究生导学本质和培养定位的深刻认识,有利于激发导学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有益于科学地规划导学实践。在认知上应意识到,在导学组织行为中,导师扮演着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要用系统化管理思维指导和规划导学实践,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指导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一)透析导学本质,认识导学工作的系统性规划

深刻认识导学行为的本质有利于导师从系统层面规划和设计指导工作,是开展高质量导学活动的前提。程基伟认为,导学关系是通过学业指导和师生间的各类交往形成的由教育与被教育关系、社会伦理关系以及以情感、认知和个性相互作用为主的心理关系等构成的“多角度关系体”[7]。可见,导学不是简单的教学相长的师生互动,而是一种以专业化互动为核心,集学术指导、科研合作、思想交流和情感交往等多种行为于一种的较为复杂的系统化组织行为。导学本质上是一项引导和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化工作,不仅涉及导师的引领指导、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参与,还涉及互动交流情境的创设、学术文化的建设、研究资源的利用等。而导师的导学工作从宏观层面来讲就是领导和管理这个组织行为系统,积极影响系统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

因此,导师应该用系统化管理思维来指导和规划导学实践。要以整体视角分析导学工作,探究让导学系统有效运行的机制和方法,整合系统中可能影响导学质量的因素,进而构建和谐的组织关系和人际互动交往情境,有序引导研究生开展学习。换言之,让教育情感和指导行为适时地、恰当地、有针对性地发生在研究生身上,提升导学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的情感互动体验,以充分调动研究生主体的自主学习意愿和发展动力,促进研究生的学术发展和个人成长。这既是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要求,也是开展导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思路。

普通高校的学术声望和培养环境较难吸引到优质本科毕业生,生源学术背景和学习起点更偏多元化,部分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和学习态度等表现往往达不到导师的期望。另外,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历史相对较短,部分学科和导师队伍水平仍处于发展上升期,校内研究生教育文化尚处于建设期。这些客观情况给导学的建设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需要导师唤醒自身的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导学组织和管理能力,整合各类导学要素和责权利关系,协调导生彼此间的行为促进良性互动,构建有利于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动力、提升研究生学习体验感、促进研究生个体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导学组织系统。

(二)遵循人本主义教育,重视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

普通高校研究生在自身学术涵养和内在驱动力表现上不尽如人意。不少研究生可能存在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运用能力不足、信息素养相对较弱等特点。因此,可能存在学风较浮躁、内在动力不足、学习自主性不够、缺乏潜心学习研究的精神等。这种形势下,导师如果因为研究生的背景而怠于教育疏于指导,人才培养质量就将大打折扣。导师应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建立积极正面的育人心态投入最大的育人热情,创造性地开展人才培养。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研究生教育应遵循人本教育思想,在尊重研究生潜能和个体价值实现需求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生的潜能,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在尊重学生潜能和个性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个人价值和潜能并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8]。导师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尊重、信任每个研究生,用人本主义的发展眼光看待研究生的发展潜能,尊重研究生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避免先入为主地给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成长可能设限,也应避免脱离实际地拔高培养定位。导师应给予所指导的每个研究生最大的关注和研究,在充分理解研究生个体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差异性、兴趣及职业规划,实施个性化培养,分类培养能够潜心学术创新或实践创新的人才。

导师和研究生双方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达成合理的发展认知和个性化培养定位。导学工作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往行为,师生间的交往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主体—主体”模式的沟通和理解的交互行为。导师与研究生中的交往应立足师生彼此间的生活世界,在彼此尊重和相互理解的语境下,以真诚平等对话的方式开展沟通,了解彼此的个性与现实倾向,表达各自的认识和诉求,进而不断建立认知和行为共识。如此,导师在充分了解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学术态度、职业规划的基础上,立足校本生源实际和办学特色,结合我国社会及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帮助研究生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和培养定位。在此基础上,双方就课程方案、文献研读、科研训练、学术交流、学术发表、专业实践、职业规划各方面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科学规划,协同制订个性化的、可操作性强的培养计划。

四、实践层面:常态化导学互动,优化培养设计

以上对导学工作和培养定位的认知为导师的导学实践提供了指导思路。从整体上,导师对导学互动的构建和实施进行系统性规划,注重整合和利用资源,多渠道、常态化开展高质量导学活动、优化导学互动体验,以创设能够提升研究生学习体验感、激发能动性的导学环境。从微观维度,结合研究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优化培养环节和能力发展模块的培养指导设计,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带动综合能力发展,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展常态化高质量导学互动,优化情感体验激发能动性

导师与研究生主体间的“交往”是导学活动的核心,而处理好师生间的这种互动交往是决定导学关系性质和导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可见,开展常态化高质量导学互动是保证导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导师作为导学组织系统的管理者,负有构建常态化导学互动机制创设良好的导学交往环境的职责,通过组织营造学术活跃、情感和谐的导学互动氛围,给予研究生所需的学术指导和思想生活关怀,并及时解决研究生发展困惑。

导生双方的交往频率和互动质量是促进彼此了解、增进信任和强化情感的关键,而稳定的情感能量能够增强双方参与互动的热情和信心[9]。创设能给予研究生良好体验感的导学互动情境,优化指导频率和方式,保证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是构建高质量导学的重要途径。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环境和学术文化氛围可能还处于建设发展中,尤其需要导师花费心思进行规划设计,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和研究生规模,带领师门或学门、课题组或团队成员构建导学相长的常态化互动机制,保证组织研究生定期开展思想沟通、学术交流和科研指导活动,形成师生之间在学习生活、学术科研方面共同成长的氛围。如通过定期的师门或学门交流会、课题组研讨会、读书报告会,或不同形式的团建、一对一面谈指导会等形式,积极营造有利于促进师生共同探索、互动交流的氛围,多渠道创设条件满足研究生进行多方位思想交流、接受良好学术指导和发展人际交往的导学期望,增强其体验感、归属感和内在驱动力。这些都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能,激励研究生持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师生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认知匹配,有助于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促进导学关系的发展。

导师还可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创造机会与研究生在学术和科研上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导师可通过自身的学术资源,为研究生创造更多迈入学术圈获取实质参与学术体验的机会。例如,为研究生争取参加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带领研究生开拓专业视野和发展人际交往能力,能增强其学术参与感和学习成就感。在科学研究中,将研究生当作科研项目的合作者而不是纯粹的劳动力使用者,合理分配任务和科学实施指导,满足研究生获得实质性成长体验的需求。在理解和把握师生双方的心理期望和发展需求的原则下,创设条件适切引领研究生参与到导师的学术科研中,逐步形成同向发力、并肩而行、发展共赢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和保持导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厘清培养定位优化培养设计,强核心素养促综合能力发展

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且满足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普通高校多数研究生的志向不在于追求学术造诣,而更重视未来的职业发展。应避免单纯的学术化培养,而是平衡学术培养、专业能力、职业生涯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形成“三位一体”的培养定位:突出核心素养培养要求、重视高层次职业发展需求、促进综合能力发展。聚焦学科专业的科研训练和实践应用训练,分类别、有侧重地强化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或创新应用能力。在此过程中,结合研究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培养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终身受用的综合素养,包括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知识转化应用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传播能力等。接着,在厘清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围绕科研训练和实践应用两大核心素养模块,优化培养设计和细化培养指导。

循序渐进地开展科研训练。普通高校研究生存在着入学前科研训练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偏弱的情况,导师应将科研训练贯穿培养全过程,有计划地创设研究情境,循序渐进地引导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为了让普通高校中基数较大的“科研小白”走上学术之道,导师往往需要担任一段时间的学术保姆,从文献阅读报告到选题再到开题报告,都需要导师用心进行指导反馈。导师结合研究生实际,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落实复杂的科研创新培养,精心设计训练内容,实施细致化指导,逐渐地从保姆式指导进入向导指导甚至与研究生成为科研旅途中的同伴。例如,入学初导师可结合研究生背景有意识地设定难度适宜、较短时间内可完成的研究课题,或和学生商定选题,初步训练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学术思维,进而循序渐进地指导研究参与到进阶项目中。通过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指导训练,引导研究生发掘潜力与优势,提高信心和积极性,培养其潜心学术的态度、做学问做事的恒心和面对困难挫折的能力,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基础学术素养和学习品质。

创设实质条件指导专业实践。普通高校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和服务领域有自身的特定优势,这为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基于校本特色和专业优势,导师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合作,了解行业领域的最新状况,能更好地指导研究生关注社会发展和行业前沿动态,也为研究生的创新培养创造更多接触行业前沿的机会。导师立足真实的前沿的专业应用情景,指导研究生从专业视角发现问题、设计和开展研究以解决问题,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动性。或结合就业方向突出某专业领域素养的培育,增强实践应用能力和生涯发展技能。立足社会和行业开展专业实践指导,强化创新知识转化和专业实践能力,为研究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结语

导师在导学工作上的投入对导学发展产生着关键性作用。本文基于导师主体视角,从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探析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导学思路。在认知层面,强调导师在导学组织行为中的领导和管理角色,要系统化认知导学工作和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提出用系统化思维规划导学实践、重视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相应地在实践层面提出:开展导生间的常态化高质量导学互动,以优化研究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能动性;厘清研究生培养定位优化培养细节,以强化核心素养并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导学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V eraW an g
导师榜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