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梅 万劲波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
数字时代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向体系化、平台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数字创新和数字经济成为大国竞争的重点,头部平台企业搭建的数字平台及其所承载的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成为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的前沿。2023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明确要求,“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1]以数字创新驱动引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数字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强化头部平台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其在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中大显身手,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强化头部平台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数字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2]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明确要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3]从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到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求持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支撑企业向质量效益型模式发展,塑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头部平台企业牵头、产学研协同创新、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能更好地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可以进一步激活工业体系和产业体系活力,刺激新需求,开拓新市场,催生新业态,培育形成完整内循环体系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数字平台赋能“四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可以优化配置科技与产业创新布局,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畅通供需渠道与网络,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头部平台企业的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代表着国家数字创新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国家参与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战略支撑。
党中央高度重视头部平台企业的创新发展和国际化。2020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4]近年来,头部平台企业大幅增加创新投入,努力从“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向“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并重”转型。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2 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以下简称“《记分牌》”)数据显示,共有19 家中国企业(包含台湾地区)进入全球研发投入TOP100,其中8 家为头部平台企业:华为(4)、阿里巴巴(17)、腾讯(18)、百度(53)、中兴(70)、美团(82)、快手(94)、网易(98)。[5]2023 年4 月,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要求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6]党中央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更好地发挥头部平台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促进数字创新、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以数字创新引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头部平台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数字创新基地,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注重发挥头部平台企业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协同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发和“卡脖子”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平台企业。
全球发展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7],在此新形势之下,传统安全风险与非传统安全风险叠加,美西方对我国数字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断链阻链”力度进一步升级,拜登政府提出“决定性十年”的两个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革命和中国构成的“多方面威胁”。发达国家推动海外制造业回归,美国构建在岸外包、近岸外包、友岸外包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试图与其盟友在重点领域联合建立排华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其他主要国家也积极部署以提升各自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大国博弈加剧,倒逼我国加快强化头部平台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当前,以中美欧为主要体系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正在重塑,跨国企业的全球布局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据2023 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包含台湾地区)上榜数量达142 家,超过美国(136 家)。中美代表性头部平台企业排名分别是:亚马逊(4)、苹果(8)、Alphabet 公司(17)、微软(30)、京东(52)、阿里巴巴(68)、Meta Platforms 公司(81)、华为(111)、腾讯(147)、小米(360)、美团(467)和Uber(477)。[8]这不仅反映了头部平台企业的市场规模和商业价值,也体现了其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等方面的领先地位。
普华永道根据全球上市公司2023 年3 月31 日股票市值排出“2023 全球市值100 强上市公司”,数据显示,市值最高的为苹果(26 090 亿美元),最低的为中国平安(1190 亿美元)。市值前10 名中除了沙特阿美,其余都是美国企业。市值前50 名中,美国有35 家企业,中国仅有4 家企业,分别为腾讯(11)、台积电(13)、阿里巴巴(32)和中国工商银行(40)。[9]美国科技领军企业苹果、微软、谷歌等以其科技与产业创新的优势和领导地位,从美国本土外获取了近六成的收益,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我国科技领军企业的主要收益来自国内。美国拜登政府明确将人工智能视为争夺全球前沿科技产业制高点的关键,是未来“决定性十年”对华竞争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我国未来要更好地发挥头部平台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等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头部平台企业需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开放创新生态,将市场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以数字技术创新驱动数字产业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避免进一步拉大与美国头部平台企业的发展差距。
在数字化时代,头部平台企业是推动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10]平台经济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主要载体,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为重要支撑的新型经济形态。[11]
头部平台企业基于数字科技与产业创新以及互联网平台,强化庞大用户群体的聚集和资源整合,促进数据的海量生产、交换和流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推动和引领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平台经济的兴起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数字服务生态圈的构建,在数据、技术、人才、流量、渠道、市场、资本等资源集聚和要素融合的基础上提供专业化的数字服务,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效率方向发展,赋能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如图1 所示,数字经济为平台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更广泛的产业基础和应用场景支撑。
图1 头部平台企业推动和引领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平台企业及其服务生态,降低产品、信息和人员流动的成本,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与信息的交换,赋能多元主体以更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推动普惠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引领数字经济时代全球产业链创新。[12]平台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态,基于互联网平台将各类市场主体以新的方式聚集在一起,重新组合各种资源要素,促成交易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其一,解决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搜寻、沟通、签约、履约成本;其二,解决信任机制问题,使分散化、个性化、定制化交易变得可靠、高效;其三,拥有几乎无限的扩展空间,具有跨边效应、生态效应、马太效应等特征;其四,颠覆工业经济时代的发展模式及市场结构,不断孵化出更多新业态、新模式。
平台经济促进线上、线下经济深度融合,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发生深刻的改变,为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进步,平台经济的规模不断增长,聚集众多的市场主体和用户,扩大数字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渠道,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的市场拓展和规模扩大。例如,电商平台为用户在线购物提供了便利,共享经济平台让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推动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头部平台企业是数字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数字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经济形态。头部平台企业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先进的管理经验、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赋能、激发产业链上下游的活力,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创造稳健和可持续的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格局。头部平台企业不断推动数字技术的迭代和进步,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促使数字技术得以持续涌现,不断更新和迭代。基于数亿级消费者、千万级企业用户构建有序开放的平台生态,形成即时、在线、专业、低门槛的新技术扩散应用市场,通过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市场发展趋势,不断发现、创造并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头部平台企业是数字前沿技术的引领者。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是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基础。头部平台企业是数字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也是前沿技术科研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头部平台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显著,2021 年我国主要大型数字科技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0.0%,最高可达20.0%。2020—2022 年,我国市值排名前10 位的平台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5000 亿元,年均增速达15%,授权专利总量超5 万件,并通过自主投资或子公司投资等方式加大在芯片、自动驾驶、新能源、农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成为数字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13]
头部平台企业推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优化和升级,是企业、产品和服务出海的承载者。跨境电商、社交媒体、数字信息服务等平台企业的国际化服务生态,在全球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12]头部平台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资源整合与生态建设,推动国际化的产品和服务贸易及信息交换,这就必然涉及数字领域的国际标准与规则制定。平台企业在全球市场中以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全球数字治理,推动全球产业链和国际分工重组,为企业、产品和服务出海营造良好的环境。
头部平台企业以数字科技创新为原动力,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国内外数据资源、创新资源和服务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构建全产业链的互联网创新生态,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影响力和平台服务能力,推动和引领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汇聚。2022 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至40 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4 万家;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已超过75%,762 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 强;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4.8 万亿元,企业贡献了超过80%的技术吸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加或牵头的占比已接近80%。[14]2022年,华为研发费用总额为1615 亿元,占销售收入的25.1%,在《记分牌》中排名全球第4 位。[5]2022 年,腾讯研发支出超过614 亿元,同比增长18%,设立“科学探索奖”并运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激发科研人员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企业专利的申请和授权量占全国专利申请授权总量的60%以上,华为、OPPO、京东方等创新企业在全球PCT 专利申请量排名中位居前十。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的数据显示,全球价值10 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共1361 家,美国以666 家领先(比2022 年榜单增加179 家),中国以316 家位居第二(比2022 年榜单增加15 家)。[15]榜单前十的企业中,共有5 家来自中国,字节跳动居榜首,其他4 家为蚂蚁集团、希音(SHEIN)、微众银行和菜鸟网络,这说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首先,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效能和质量有待提高。少数头部平台企业具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能力,大部分企业需要通过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等方式,参与产学研合作、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共同解决产业链安全问题。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美国在人工智能基础创新、重大产品创新上大幅领先,多渠道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力度远超其他国家;人工智能成为其继半导体之后的又一个对华围堵、断供的关键领域,因此我国可能长期处于较大劣势。具体到人工智能大模型,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多聚焦垂直应用,在通用数据、智能算力和算法及创新环境等方面与美国相比还存在差距,在数据清洗、标注、大模型结构设计与训练推理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不足,融合创新能力较弱。
其次,我国科技创新企业在国际竞争排名上有待提高。波士顿咨询公司公布的2022 年全球最具创新力的50 家公司榜单数据显示,美国企业入围27 家,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苹果、微软、亚马逊、Alphabet、特斯拉排在前5 位;我国企业仅入围7 家,分别是华为(8)、阿里巴巴(22)、联想(24)、京东(30)、小米(31)、腾讯(41)、字节跳动(45)[16],这反映出美国在数字经济、高精尖产品、先进装备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上仍然有较大的领先优势。发达国家的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大多在30%以上,而我国只有4%[17],差距明显。我国只有少数科技领军企业和头部平台企业具备投入基础研究的能力。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一定发展阶段由政府组织领军企业和产业力量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抢占竞争先机,是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从国内经验来看,强化头部平台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必须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地进入市场。强化头部平台企业的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主体地位[18],有利于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对接,构建政府与市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头部平台企业与中小微企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形成不同创新主体、不同利益机制之间的协调联动。
建立以企业为主导,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攻关体系,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加快科技成果产出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头部平台企业包括世界一流企业和大企业。世界一流企业面向全球和未来的研发战略,自主研发投入占比较高,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通过联合研发平台和技术联盟,拓展商业化空间,排斥竞争者进入;重视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基础性研究,通过前瞻布局,确保始终处于行业领先位置。大企业财力优势明显,享有研发规模经济,倾向于通过支持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塑造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在头部平台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中,各类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参与科技创新攻关和产业创新,形成协同互补、开放合作的科技攻关体系。企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创新方向和实践场景,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科研攻关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将促进知识和技术的相互渗透与交流,加速科技成果的生产、转化和应用落地。
发挥头部平台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灵活性,形成协同高效、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塑造有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
中小微企业具有创新创业活力,降低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减少交易费用和转换成本,其灵活创新能力和市场敏感性在一些细分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创新与推动作用。头部平台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之间在竞争与合作中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形成发展合力。头部平台企业在市场份额和资源等方面与中小微企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尤其是在技术和市场领导地位方面;与此同时,头部平台企业也与中小微企业开展多个层次、多个领域、多种形式的合作,如供应链合作、跨界合作等。利用技术、资本、人才和市场等资源优势,头部平台企业在以孵化器等形式助力初创企业的成立和发展、应用和转化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带动增强创新产业集群的技术优势和竞争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鼓励与支持。
在大中小微企业协同高效的创新产业集群中,头部平台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共同参与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的升级。头部平台企业凭借其拥有的资金实力、全球视野和市场影响力,引领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中小微企业利用其灵活性、创新创业活力、市场需求快捷响应能力为头部平台企业提供丰富的创新场景试验。
依托科技园区和创新产业集群,加强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自由流动,实现“四链”的深度融合,形成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支撑数字经济的共生共荣关系。
2022 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与产业数字化规模分别达到9.2 万亿元和41 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分别为18.3%和81.7%。[19]实体经济为数字经济提供应用市场和大数据来源,用数字技术服务现实生活;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组织形式,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流通、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优化,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催生新业态和新模式。
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促进“四链”深度融合,激发市场活力,支撑头部平台企业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吸引更多投资和创业者的参与,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先进生产力转化。加快融合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高质量发展,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良性联动的发展格局。
头部平台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海量的数据资源和广泛的用户基础,是数字经济领域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和引领者。强化头部平台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促进国家科技实力提升的关键所在。[20]以下从六个方面提出强化路径与举措建议。
加强算力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宽带网络覆盖、提高网络速度和稳定性,加强数据中心建设,稳固平台经济发展的基石。建设开放、互联的数据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推动数据标准化工作,制定通用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提高数据互操作性,实现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和整合,充分挖掘和发挥数据价值。加强安全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化支付和金融基础设施等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强化数据隐私保护和监管,鼓励使用先进的数据加密、身份验证等技术,预防数据泄露和滥用,确保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稳健运行。
珍惜与爱护优秀企业家,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敢于冒险、大胆进取的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鼓励企业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实现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以建设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世界一流企业为导向,加快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家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组织者,以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赋能为核心动力,开展关键前沿技术攻关,增强科技创新竞争力;鼓励企业家将科技成果应用于新产品,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做产品创新的引领者;鼓励企业家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打造国际化品牌,对品牌进行升级,支撑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家运用数字技术建立高效的管理和工作流程,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提高企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鼓励企业家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提高盈利能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级、国际市场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多元化的梯度人才队伍,注重科技领军人才、中青年科技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数字人才储备。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推动数字技术领域的在线教育和远程学习,降低培养成本,扩大培养规模,提供学生和职场人士便捷学习的新渠道。鼓励人才跨界流动,打破行业间的人才流动壁垒,完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制度。加强数字技术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吸引优秀的海外人才来华学习和工作,鼓励本土人才到国外学习和交流,促进全球数字技术人才的共享与合作。优化国家及地方科学技术类奖项的评审机制,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项,加大对企业创新人才和团队的激励力度。
充分发挥头部平台企业在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集成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引领、开放创新、场景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支持头部平台企业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引导头部平台企业加快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战略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安全可控的自主技术体系。鼓励头部平台企业采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在重点领域“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支持头部平台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与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组成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现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企业科技创新的合法权益,为头部平台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发挥头部平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领头羊”作用,推动企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高数字技术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中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水平[21],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发挥头部平台企业在生态构建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头部平台企业牵引、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大中小微企业的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加速新兴技术转化和商业化。引导头部平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注重环境保护、社会公益和可持续发展,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生产和环境管理理念,提升企业和行业的社会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立良好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和国际营商环境,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利用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先行先试,推动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1],为头部平台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引导企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跨国拓展业务,加强研发体系、人才队伍、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国际化布局,提升合规经营能力和水平,增强头部平台企业的开放创新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发挥我国大规模市场优势,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面向全球的资金、技术和产业资源配置及整合能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服务、标准、品牌与生态,提升头部平台企业的创新引领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