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杰
(山东省新泰市人民医院疼痛科,山东新泰 271200)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常见分型之一,其患病率占颈椎病的50%, 主要是由于人体颈椎间盘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化及继发病理影响了神经根,导致患者产生相应节段的上肢性疼痛及麻木等症状[1]。目前,临床常采用颈椎牵引、镇痛药、手法按摩等保守治疗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感, 其中颈椎牵引最为常见,该治疗措施能够帮助患者拉开椎间隙,减轻神经根受压情况,继而减轻痛感,但相关文献报道保守治疗方式具有不确定性,且少数患者存在疼痛控制效果不佳的情况[2]。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颈椎硬膜外阻滞被广泛应用于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治疗,经椎间孔入路将镇痛液注射于累及的神经根周围,能够直接作用于受到炎症刺激的神经根,镇痛效果更好[3]。类固醇激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快速发挥抗炎效果,缓解患者神经根水肿症状,且经椎间孔入路注射能够强化抗炎作用[4]。 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我院2021 年6月—2023 年1 月收治的84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对象,探讨类固醇激素经椎间孔注射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响。 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收治的84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经临床CT 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2)颈肩部疼痛超过3 个月;(3)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颈肩部疾病者;(2)无沟通能力者;(3)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n=42):男23 例,女19 例;年龄37~65 岁,平均年龄(51.34±4.68)岁;病程4~11 个月,平均病程(7.96±1.13)个月;体质指数18~26 kg/m2,平均体质指数(22.19±1.47)kg/m2。 观察组(n=42):男20 例,女22 例;年龄36~62 岁,平均年龄(51.48±4.61)岁;病程4~13 个月,平均病程(8.04±1.19)个月;体质指数18~26 kg/m2,平均体质指数(22.26±1.43)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治疗。 采取颈椎牵引机(富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豫械注准20222090038,型号:FL-QYJ-B),患者取坐位,颈部向前倾约20°,辅助患者将颌枕帆布佩戴好,并设置牵引重量为患者自身重量的10%~20%,进行颈椎牵引,患者适应一段时间牵引重量且无不适感后, 可适度调节增加牵引重量;每次治疗持续30 min,1 次/d,共治疗4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类固醇激素经椎间孔注射治疗。(1)患者取仰卧位,并将头部偏侧以暴露颈部; 利用X 线明确患者节段椎间孔的管状视野以及行穿刺的进针点。(2)铺巾消毒,用单手食指接触颈椎侧块并将颈动脉椎反向推动,用1%利多卡因(西安风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0861,规格:5 mL:0.1 g)对穿刺点进行麻醉。 (3)维持患者颈动脉处于推开状态,右手持穿刺针,于穿刺点内5 mm 处刺入,针尖进入皮肤约1 cm 时调整穿刺针角度,继续进针至针尖碰触椎体侧块。 (4)通过X 线透视调整针尖方向,确保针尖进入椎间孔,保证正位片针尖与斜位片针尖分别低于侧块宽度一半、指向目标椎间孔后上方。 用注射器确认无出血及脑脊液后,注入造影剂进行神经根造影, 如针尖已位于目标神经根周边,则可获得神经根走行,反之则通过调整针尖位置直到取得神经根走行。注入0.5 mL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080062,规格:1 mL)和2 mL 的0.9%生理盐水,完成注射后的1 h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1 次/周,共治疗4 周。
(1)颈部疼痛: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VAS 满分1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颈部疼痛感越强。
(2)颈椎功能:于治疗前后,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评估,NDI 共包含60 个条目,满分5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颈椎障碍越严重。
(3)炎性反应:于治疗前后,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x依s)表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颈部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VAS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VA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对照组(n=42)观察组(n=42)t 值P 值6.56±1.22 6.51±1.15 0.193 0.847 4.72±0.97 3.53±0.76 6.258 0.000 7.651 14.011 0.000 0.000
治疗前,两组颈椎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DI 指数分值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DI 指数分值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NDI 指数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对照组(n=42)观察组(n=42)t 值P 值46.52±3.46 46.79±3.57 0.352 0.726 29.56±2.86 22.84±2.13 12.213 0.000 24.485 37.337 0.000 0.000
治疗前,两组炎性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TNF-α、IL-6 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炎性反应比较(±s)
表3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炎性反应比较(±s)
组别TNF-α(pg/ml)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IL-6(ng/L)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对照组(n=42)观察组(n=42)t 值P 值22.14±3.91 22.56±3.83 0.497 0.620 17.72±3.24 12.36±2.19 8.883 0.000 5.641 14.983 0.000 0.000 116.45±5.62 116.75±5.74 0.242 0.809 89.76±3.55 71.42±2.74 26.504 0.000 26.021 46.187 0.000 0.000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严重程度与神经根炎性状态高度相关,因颈椎失衡、颈椎发生退行性变化等因素导致神经根受压,继而引起炎性反应,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导致根性疼痛,故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会出现颈部疼痛的情况[5]。 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解除患者神经根受压状态,缓解神经根炎性反应,继而帮助患者减少疼痛,促进颈椎功能恢复。
颈椎牵引的作用原理是向颈椎施加应力,通过物理牵拉将相邻的椎体拉出间隙,保持一定距离,促使突出的髓核复位, 缓解颈部血管与神经的受压情况,进一步促进神经根局部水肿消退,减少患者痛感[6]。颈椎牵引还可缓解颈部周边组织的紧绷状态,避免肌肉痉挛症状,促进颈椎稳定性的恢复[7]。颈椎牵引主要通过物理机械作用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具有一定效果,但其产生的拉力使部分患者不能忍受,临床效果大打折扣,应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增加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VAS 及NDI 评分、TNF-α 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类固醇激素经椎间孔注射联合颈椎牵引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颈椎功能,减轻炎性反应。复方倍他米松的成分之一倍他米松磷酸钠,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吸收,发挥抗炎作用,迅速减轻患者神经根内炎性症状;其成分之二丙酸倍他米松被人体吸收较慢,能够保证长时间的药物浓度,发挥长效抗炎作用[8-9]。 通过经椎间孔入路将复方倍他米松药液注射于神经根周围,可促使药物成分与病灶组织充分接触,利用药物的消炎作用减少炎性因子渗出,从而减轻炎症刺激引起的疼痛感,利于颈椎功能的恢复[10]。
综上所述,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取类固醇激素经椎间孔注射与颈椎牵引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抑制体内炎性反应,减轻患者痛感,且有助于患者颈椎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