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2023-11-28 05:01郭小康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5期
关键词:脑瘫痉挛下肢

郭小康

(长江航运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湖北武汉 430000)

痉挛型脑瘫属于儿科常见的神经运动残疾,发生率占全部脑瘫的60%~70%, 患儿会因肌张力增高与原始放射持续存在而减少有效运动,步行移动功能受到限制[1]。 康复功能训练可有效抑制患儿异常姿势与运动模式,促进正常运动、感觉发育,避免肌肉萎缩,并增强肌力、促进运动功能修复、缓解肌张力。但传统康复训练模式单一, 长期训练可造成患儿出现厌倦、畏难的消极情绪,且训练效果易受训练强度、环境及治疗史水平等因素影响,无法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2-3]。下肢康复机器人具有可标准量化指标、 稳定性好、重复性强的特点,其可通过机器人提供的可模拟正常人的生理步态促使患儿主动步行,逐渐被应用于康复训练[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该院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对象,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其干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符合《神经病学》[5]中痉挛型脑瘫的相关诊断标准;年龄3~9 岁; 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伴有智力障碍者;合并精神疾病者;伴有严重的器官疾病者;伴有遗传代谢性疾病者;接受外科矫治术治疗者;患有脑肿瘤、病毒性脑炎等疾病者;明显遗传基因异常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 例。 试验组:女13 例,男17 例;年龄4~8 岁,平均年龄(6.45±0.57)岁;病程5 个月~4 年,平均病程(2.51±0.49)年。 对照组:女15 例,男15 例;年龄3~9 岁,平均年龄(6.54±0.61)岁;病程7 个月~5年,平均病程(2.57±0.52)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根据患儿运动发育情况给予手膝位保持、坐位保持与平衡、爬行、辅助站立、单膝立位、立位平衡、独立或辅助下步行、跪行、实用性步行等训练。 5 d/周,45 min/次,1 次/d,坚持训练3 个月。

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儿童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C1(广州一康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152190092)进行训练。 患儿取卧位,取大小适宜的护套分别置于患者相应的部位,用腿部绑带和安全带将患儿固定到机器人上,固定所有护具,逐渐将设备调节至直立位,确保其膝关节与髋关节可充分伸展,能对身体质量支撑。取主被动训练模式,根据患儿情况设定参数,一般设定机器人左腿活动范围为0~20°,右腿活动范围为0~20°,速度为50 步/min。 5 d/周,30 min/次,1 次/d,坚持训练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粗大运动功能:训练前、训练3 个月后,采用88 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进行评估,取E区和D 区评估患儿跑跳、站立位及行走能力,前者24项,总分72 分,后者13 项,总分39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越好。

(2)平衡功能:训练前、训练3 个月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估,其包含坐下、站起、转身、独立站立等14 个项目,每个项目0~4 分,总分为56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儿平衡功能越好。

(3)下肢肌力(小腿三头肌、腘绳肌):训练前、训练3 个月后,采用改良Ashworh 量表(MAS)进行评估,分级为0 级、Ⅰ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为了统计方便将下肢肌力量计为0、1、1.5、2、3、4 分。 级别越高表示患儿肌张力越高,活动难度越大。

(4)步行功能:训练前、训练3 个月后,采用10 m步行测试(10MWT)进行评估,平坦光滑、笔直的地面上取14 m 的直线距离,叮嘱患儿沿直线行走,并自己控制速度,分析中间10 m 的步长、步速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比较

训练前,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 个月后,两组GMFM D 区与E区评分均高于训练前, 且试验组GMFM D 区与E 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痉挛型脑瘫患儿GMFM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痉挛型脑瘫患儿GMFM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训练前相比,*P<0.05。

组别E 区训练前训练3 个月后D 区训练前训练3 个月后对照组(n=30)试验组(n=30)t 值P 值38.21±5.26 38.11±5.14 0.075 0.941 41.50±3.04*45.96±2.50*6.207 0.000 30.21±3.25 30.14±3.18 0.084 0.933 32.66±1.98*35.74±1.48*6.824 0.000

2.2 两组平衡功能、下肢肌力比较

训练前,两组平衡功能、下肢肌力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 个月后,两组BBS 评分均高于训练前, 小腿三头肌与腘绳肌MAS 评分均低于训练前,且试验组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小腿三头肌与腘绳肌M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下肢肌力比较[(±s),分]

表2 两组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下肢肌力比较[(±s),分]

注:与同组训练前相比,*P<0.05。

组别BBS 评分训练前训练3 个月后小腿三头肌MAS 评分训练前训练3 个月后腘绳肌MAS 评分训练前训练3 个月后对照组(n=30)试验组(n=30)t 值P 值31.85±3.42 31.21±3.26 0.742 0.461 35.75±3.01*40.48±2.19*6.960 0.000 4.45±1.20 4.37±1.19 0.259 0.796 3.21±0.96*2.68±0.74*2.395 0.020 3.21±0.65 3.16±0.58 0.314 0.754 2.74±0.54*2.12±0.52*4.530 0.000

2.3 两组步行功能比较

训练前,两组步行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 个月后,两组步速快于训练前、步长长于训练前,且试验组步速快于对照组、步长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功能比较(±s)

注:与同组训练前相比,*P<0.05。

组别步速(m/s)训练前 训练3 个月后步长(cm)训练前 训练3 个月后对照组(n=30)试验组(n=30)t 值P 值0.32±0.08 0.34±0.07 1.031 0.307 0.45±0.14*0.62±0.19*3.945 0.000 15.21±2.45 15.18±2.37 0.048 0.962 21.52±4.06*26.24±5.21*3.914 0.000

3 讨 论

痉挛型脑瘫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躯干呈伸直或屈曲状态,其平衡功能和核心肌群力量较差,影响机体正常的协调能力与肢体运动,会对患儿行走、站立能力与步态协调能力造成直接影响,还会造成其生长发育迟缓,严重影响患儿日常生活[6-7]。 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一定的可塑性,尤其是处于正常发育活跃期的儿童的神经系统可塑性更大[8]。 早期实施相应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其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以往临床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多实施Bobath 技术等常规训练方法以改善患儿站立功能与步态,但其多为被动性,患儿积极主动性未充分发挥出来,且患儿主动运动时,会因肌张力弱、痉挛等无法完成动作,降低治疗积极性,易产生对抗情绪,影响康复效果。

下肢康复机器人作为传统物理治疗的辅助手段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可根据患儿运动功能情况,提供更敏感、客观、可靠的评估数据,辅助治疗师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且训练中可根据下肢康复机器人提供的相关数据对治疗方案做出实时调整,以便更好地实施康复治疗。 熊华春等[9]分别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与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8 周、12 周后,观察组患儿BBS 评分和GMFM D 区、E 区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痉挛型脑瘫患儿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更好的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3 个月后,两组GMFM D 区与E 区评分、BBS 评分均高于训练前,步速快于训练前,步长长于训练前,小腿三头肌与腘绳肌MAS 评分均低于训练前, 且试验组GMFM D区与E 区评分、BB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步速快于对照组,步长长于对照组,小腿三头肌与腘绳肌M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下肢康复机器人可引导患儿实施重复性运动, 促使中枢神经系统的重组与代偿,并可为提供相应的控制力辅助下肢进行趋近正常的多关节运动,进一步强化本体感觉刺激,促使其肢体产生主动运动,促进正确的感觉-运动神经通路形成,增强关节稳定性与下肢运动协调性,促进患儿步行移动能力恢复[10-11]。 下肢康复机器人可经对患儿输入接近正常的运动、感觉模式,对其出现的错误动作不断纠正,且促进患儿不断迈步,两侧下肢也随之发生不断转换,使得重心不断转移,可锻炼患儿平衡功能,有助于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12]。

综上所述,痉挛型脑瘫患儿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提高下肢肌力,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功能。

猜你喜欢
脑瘫痉挛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