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
(武昌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美术教育的互动游戏化并不是无根之萍。中外艺术史上的众多思想家、理论家、艺术家在对艺术本质的探索中,就有艺术起源于“游戏”一说[1]。德国古典美学奠基者康德把艺术看成是“自由的游戏”,将艺术理解为超功利性、不受任何外在束缚的“自由愉快”。由此可见,将艺术游戏化是有迹可循的,“有意味学习”模式也是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学前美术领域。
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游戏化的学前美术教学模式被人提出,倡导游戏与教学结合的经典话题逐渐引发关注与思考。不论是高校学前美术专业的学习,还是幼儿美术教师指导幼儿美术学习,都容易陷入重教学、轻互动,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2]。教师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未体现新课程改革的“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而不是将教学作为完成任务,被动接受知识,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互动游戏化教学符合学生的天性,更符合幼儿的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特点,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与自主表现性,能充分让学生参与游戏教学,大胆交流与表现才能。互动游戏不仅传授知识,而且锻炼学生的手、眼、心协调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堂教学不能再遵照传统师讲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积极使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推动翻转课堂式教学,比如分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是研究3~7岁儿童美术教育特点的学科,需要在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等科学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开展,让学生掌握包括绘画、手工制作、美术欣赏、玩教具制作等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3]。教师要启蒙与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现有知识与能力去创作,指导幼儿开展美术创作活动,提高幼儿对美的认知、体验、评价能力,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
学前美术类课程根据学前儿童的学习生活需要设计,虽然不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略有不同,但大多都是从五大模块出发。第一,美术基础,主要涉及美术常识、作品赏析、线描简笔画、装饰色彩及图案和儿童美术创作;第二,简笔画,主要涉及简笔画的基础知识与练习方法,人物、动物、植物、风景、昆虫等主题的简笔画绘画讲解,以及简笔画情节创编;第三,美术鉴赏,主要涉及幼儿美术教学特点,不同绘画技法的了解与尝试,比如,油画棒、色粉、棉签画、水粉画、剪纸、水墨画、民间美术等,以及幼儿美术发展的新趋势;第四,手工制作,主要学习超轻黏土、纸艺、布艺、彩绘、综合材料制作等技法,以及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第五,玩教具创新设计与实践,主要涉及对幼儿园玩教具发展及应用的了解,学习纸材料、泥材料、布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制作幼儿园玩教具,以及对科技玩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如利用现成材料结合本地文化创作具有本土特色的幼儿玩教具。
根据对多所高校的学前美术专业的美术课程大纲与教案的了解,笔者发现大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上实践练习与课后作业为主。部分美术教师辅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网络资源等其他教学方法,还有一些通过写生、展览比赛等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作能力。而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幼儿园实地实践项目的还是屈指可数。
幼儿美术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除去老师个人原因之外,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科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学前美术不像美术专业的学生那样有专门的画室,大多在普通大教室内开展教学与临摹。美术是技能类课程,教室的不固定性,难以为学生提供练习绘画的空间与时间。这使得学前美术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学生也都只停留在临摹的层面,缺乏对幼儿美术整体上的认知,只是机械地临摹与模仿,而不是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改造与创作,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灌输式的教育扼杀了自由想象与创造性,打击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现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多以终结性评价即作业与期末考核作为课程成绩标准,一考定终身,部分会加入期中评价考核与平时表现考核等形成性评价,但缺乏早期的诊断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老师作为评价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缺乏对学生创新力与自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提前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准备情况。
学前美术的课程评价体系不能只以作业即画面的表现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而应从多方面进行常规考核,如考勤、课内表现、课内练习与课后作业、期中期末考核,也要进行柔性考核,如活动组织与团队协作、作品与幼儿美术教育的契合度、想象力与创造力、团队协作与户外实践、知识表达与沟通能力。常规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态度与效果的基本考核要求,而柔性考核是深层次、多维度从学生发展出发,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前美术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是对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实践。
大部分课程的教学设计受三方面的影响:1.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个人能力;2.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设计;3.该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学前美术包括绘画、手工、美术鉴赏、玩教具设计等课程,综合度高、技能性强、实践程度高。对于无基础的学前专业学生来讲,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学校未设置与美术配套的美术工作室,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课程复杂,讲授单调,学生无积极性,课程目标难以实现。
在教学环节中采用游戏性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以游戏活动为教学载体将知识熔铸于教学过程中,其特点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分解游戏的方式研究枯燥的美术理论,能通过游戏化互动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游戏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寓教于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游戏化的教学环节设计与“有意味”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调动学生学习与美术创作的积极性。
高校学前美术类课程内容总体重技能、轻素养,忽视审美创造力与幼儿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课程。同时,美术类课程的安排缺乏学前教育特色。学前美术的课程设计缺乏实践性与互动性,比如,过分追求素描、色彩、手工的专业性与难度,与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多样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背道而驰。课程内容与课程设计应当与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加强学前美术与社会生活、幼儿生活的联系,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使学前美术能更好地为学生工作和幼儿生活服务。
鉴于此,在“有意味学习”的探索中,笔者提出课程游戏化、故事化和场景化的教学模式,释放学生与幼儿游戏的天性。即使是初期毫无美术基础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游戏教学,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笔者结合学前美术不同的课程内容与各章节的知识点,设计了相关联的互动游戏与户外实践项目。下文将从学前美术三个课程的互动游戏设计入手,展示互动游戏化教学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影响。
简笔画的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简笔画的表现技能,并能灵活运用,以适应未来教学需要,提高教学质量,理解简笔画的相关知识。简笔画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事物转换成具象的图片。同时,教师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简笔画技能,易于学生快速表现,从而使课程更具有生动的感染力。
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与简笔画课程紧密相关的游戏,比如,“你画我猜”“后背传画”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以动物简笔画为例,课内知识学习、练习与考核围绕“你画我猜”游戏进行。首先,教师介绍动物的形体结构特点,通过动物自身的一些特殊结构确定身份。教师进行动物特殊形体结构特点的示范,加深学生对不同动物特点的了解。其次,学生尝试临摹不同动物,掌握作画步骤与常见错误。最后,教师随机在备选动物图中选取某一动物作为题目,让学生作画,其他人抢答,随后加大难度,进行场景化训练,以成语、古诗为题画图,延伸其对文学知识的了解。笔者通过游戏化的设计,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围绕游戏开展学习活动,最后通过课程延伸,加强了他们对其他知识的回顾与了解。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幼儿美术的特点、幼儿美术的审美价值及评价标准、幼儿美术造型的特点。教师充分启发学生对于幼儿美术的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用的美术技巧,不断提高学生学前美术的专业素养。过于理论化的教学内容与复杂的艺术相关知识体系,难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完整的审美体系,反而极易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厌烦心理。
故事化的理论讲述方式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训练感知能力的有效方式。美术欣赏多是以时间发展作为竖轴,以同时期艺术流派发展作为横轴双向发展。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内容中,寻找故事、讲述故事,便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以原始艺术经常出现的鱼这种形象为例,为什么原始人经常以鱼作为装饰图画、作为图腾呢?背后有什么故事呢?学生很快就会被后面的故事吸引,会好奇古人的思考方式,开展讨论。鱼在古人眼中有着多子多孙的寓意,因为鱼身体里面有很多鱼子,一条鱼可以产下成千上万条小鱼。学生从中可以发现古人的思考方式更多的是原始生存需求,远古绘画等远古艺术要么是生殖崇拜,要么是对超自然现象的崇拜。通过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教师要使学生了解远古艺术的最大特征以及一些图腾所代表的含义,在故事中达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手工制作的乐趣,掌握超轻黏土、纸艺、彩绘、综合材料等手工材料的制作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造型设计能力。教师要提升学生人际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手工制作课程是建立在前面所学绘画、美术欣赏等美术常识上的一个手工实践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意识。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学生只停留在教室的练习中,走进幼儿园的时候,会发现手工制作变得生疏、有距离感。
场景化的手工制作上课模式是让学生更快、更直接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模式。以手工制作课程彩绘为例,彩绘扇子、石头、盘子等都是在现成物品基础上的直接绘画。走出课堂,将整个教室甚至整个学校作为背景纸,彩绘井盖、楼梯等,既是对课程内容的丰富,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场景化的手工制作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作欲望,锻炼团队沟通交流、方案制作、合作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前教育是初等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教师的素质对幼儿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高校的学前美术教学除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能忽略其全面育人的作用。教师为了更好地提升学前美术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探索互动游戏化教学模式这一课程改革方向。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融合,在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促进学生的讨论与研究性学习,锻炼学生沟通与协作的综合能力与素养。而游戏性也是学前专业幼儿美术与幼儿美术指导的最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