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
2019 年,在强军事业对人才提出强劲需求、新时代院校体系重塑后转型升级的关节点上,有关重要讲话指出:发展军事教育,必须有一个管总的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进而提出的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课程思政教育的全覆盖,就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的关键手段,这一手段要求除了专门的思政课外,将能够引导学员树立正确政治观和价值观的内容融入所有课程中,这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军事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科学举措。
目前,军校理工科教员相对缺乏进行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手段,但对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比如,笔者所教授的航海学相关课程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其具有的理论抽象性和特定实践操作性,使其与其它课程之间差异明显,难以切入契合的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较为困难。简单地将思政教育内容强行植入军校课程内容不是“课程思政”的本意[4],实际上还是“课程”与“思政”的“两张皮”[5],往往会显得牵强附会,流于说教,打乱课程的教育内容体系,既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又难以达到思政育人效果,甚至会挫伤学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4]。因此,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教员探索军校理工科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施途径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应当用党的理论全面武装自己,即在一脉传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历史、党的建设学说等的基础上,尤其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为它不仅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更是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2]。
在内化以上理论时,要明确“两个巩固”的战略思想,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这一共同思想基础。在做具体的课程思政案例分析和思政元素挖掘等工作时,更要勤于和善于利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时刻牢记军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这一根本要求和战略旨向[2]。
在研究相关文献时,要注重除政治教育内容外,兼顾对学员思想全面发展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文章。这是因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就应兼顾学员科技、法律、文化等素质的培养。
同时,除了搜寻有关指导思政教学的思路、手段、案例和元素等文献资料外,还应重视对提升教员自身思政高度、共情能力的文献。这是因为要确保良好的思政效果,必须引导学员通过教学体验获取对理论知识的情感认同,并以这种情感认同作为内在驱动力推动其自觉走向实践,即构建“理论确证—情感认同—实践养成”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期实现“真知—真信—真行”的良性循环[3]。
总结近年来从本科到培训班等不同层次航海学课程中的思政教学经验、案例和元素等。对于军校教员具体如何做好理工科教学课程思政,以航海学相关课程为例分析如下:
教员应充分认识军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极端重要性和特殊性,自觉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强军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和管控权,充分发挥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上的决定性作用[2]。具体落实这些原则时,教员要做到切实领会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认真学习贯彻相关重要著作和讲话精神,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密切联系教学实践,多体会、多总结、多思考,以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指南,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担负起为强国兴军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
实践中,教员应从理论上牢固掌握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到的“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等重要论述,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始终牢记并围绕“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利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从本学科专业知识中提炼和总结相关思政元素,开展基于专业知识的思政育人。以航海学为例,通过提炼科学精神、航海人精神、安全与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等思政因素和内涵,将思政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以专业技能传授为载体加强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专业课思政教育层面“协同育人”,从而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融合互动,最终实现价值导向下的知识传承[6]。
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价值表达的切入点、寻求内在融合的契合点以及体现专业课程的特色点,重点在于培养“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而运用马列主义等理论即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是课程思政中指导德育实践的根本能力[7]。
在教学实践中,教员应自觉自然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发展观等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强化学员时代使命担当。比如,在讲解航海学相关仪器设备的发展和配备现状时,应用辩证法来看待当下,用发展观来树立自信。其中卫星定位导航,曾长期受制于美国的GPS 系统,但是在党的领导和科学规划下,我们已经拥有了自主控制的北斗系统,大大提升了安全性和保密性;对于一些仍需一定程度依赖进口的设备或者部件,应传递给学员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树立“事实一次次并将继续证明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能扭转被动局面,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信念。这样一方面既能坚定学员对“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也是“四个自信”的现实教育,使学员深入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正如党中央指出的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校教员也要将此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领会,提高自身政治站位,使这一原则在思想中扎根。只有这样,教员的语言和行为才能潜移默化地让学员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听党指挥。
政治方向对了,教学中可进行思政教育的细节之处也就容易被发掘了。这要求教员自觉地做新时代强军思想的传播者,将相关价值观以及对国家战略的理解和支持融入教学过程,以专业课为载体,使课程思政更具亲和力,更轻松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8]。以航海学为例,在讲解航标表时,可通过对比新旧版本进行思政。我国现出版的《中国沿海航标表》按海区分为黄渤海、东海、南海三卷,而旧版中后两个表的范围仅覆盖东海西部和南海北部,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党和国家向海图强、走向深蓝的海洋强国战略是落实在方方面面的细节工作之中的,并且捍卫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的决心也是更加坚定的。以此结合我海军和海警的使命职责,思政教学就会更容易引起共鸣,使学员切实入心入脑。
课程上完成教学任务和思政目标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这对理工科课教员的自身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展现教学魅力和提高教学效果,教员需要努力提高相应修养,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因为其中蕴含着的众多优秀价值理念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样对真理的追求精神等,能够契合不同专业背景理工科课程,让教育者比较容易地发掘出丰富的思政元素。
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教员授课时还应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中心,避免生硬灌输,做到专业知识和思政目标有机融合。例如,在讲到航海学的航标内容时,就可以在课程上组织学员集体背诵或者由教员领诵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一方面从诗中领略我国古代时期对天然航标的描述和使用,另一方面感受诗人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这样教学需要教员事先搜集充足的文化思政元素,结合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和知识点分布,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丰富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确保思政效果。
同时,军队院校应当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立德树人”要求教员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学员端正价值追求,让他们在进入战位前扣好军旅生涯的第一粒扣子。运用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方法,一方面可以挖掘中国古代军人德育经验以及当代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传承和创新军事文化,把先进军事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尤其是结合案例法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员在分析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筑牢军魂,进而促进其对思政知识的主动构建[9];另一方面教员要牢固树立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意识,通过认真负责、守时守纪、积极正面的言论行为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立德树人作用[10],使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
军队院校教学应当以提高学员军政素质为核心,促进学员科技、法律、文化等素质全面发展。任课教员应当首先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并尽可能地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知识广博、经历丰富并且善于联系的教员往往比较容易做好课程思政。尤其是教员将亲身参与过的本学科工作实践或者科研项目相关经历融入教学过程,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思政效果。对于初上讲台或者缺乏一线经验的教员来讲,借鉴和讲好本专业相关的故事也是一种手段。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发掘历史、对比其他国家情况、以及紧跟时代,将新闻社会热点、理论观察热点等融入到教学中来“讲故事”。比如在世界航海史中,数千年前太平洋岛民的冒险探索和迁徙体现的航海精神、帆船的发明带来的水上技术优势使埃及出现了统一的国家、在青铜时代首先拥有铁器的“海上民族”横扫奴役地中海东部长达两个世纪这些史实不仅可以传达航海学科实践需要的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等精神,更能生动表明“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的海上国防意识。
构建教学故事不仅要精炼且生动,也要求教员善于将所传递精神与理工科课程中无生命的“物”和知识关联起来[11]。例如,在讲解灯塔值守知识时,可以提炼讲述学员们普遍观看过的电影《守岛人》中主人公奉献青春守护开山岛及其灯塔的事迹所表达的“守岛就是守国”的家国情怀和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可对比近年来美国旧金山湾需要提供巨额薪资才能招募到守塔人的新闻,批判资本主义本质,增强学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四个自信”。
结合学院特色,密切联系本校的办学理念、地理位置特征、教育环境、社会背景等进行课程思政,才能让思政内容更加具有实践性,更好地满足学员发展需求[12]。比如某学院的主要使命任务是为海警部队培养各级人才,其与责任以及海洋相关的校训就可以成为课程上的“思政元素”。
例如,在讲解舰艇旋回要素和操纵要点时,可以由近期媒体报道的海警救助遇险渔民等事迹引入,讨论救助时舰艇操纵方法和注意事项,教育学员一切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原则,旋回时注意保留安全距离,始终使落水人员位于视觉可见之处,操纵救助艇从下风接近遇险人员等。这些原则和方法,很好地契合了该学院“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热爱海洋,捍卫海洋。”等校训内涵,因此更容易引起学员共鸣和认同。
由于军校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完全价值中立的纯科学,打开这一思路后,思政元素在课程上的的表现形式便可灵活多样[4]。比如,教学时可以采用以红色为主色调的PPT 课件背景、插入党旗军旗党徽军徽等图案、红歌军歌等背景音乐,营造潜移默化的思政环境。
另外,教员的语言表达也可以成为思政手段。同样以航海学教学为例,教员通常在讲到航道侧面标志特点时,对于左侧标为红色,右侧标为绿色的情况通常选择一带而过。但是经过细心思考和对比联想后,便可描述如下:“左侧标为红色,这是让人骄傲和安心的中国红;右侧标为绿色,就像让人倍感庄严和责任的军装绿。”通过教员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祖国之热爱和对部队之认可的表述,在让学员更好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增强其爱国情操和爱军奉献的意志。
以上关于新时期军校理工科课程教员做好课程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路与实践方法对于教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教员所在院校的资源支持和制度配合,所有教育参与者共同以“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加强专业知识和思政目标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既保证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能对学员进行全方位思政教育,使其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同时也能反过来促进学员专业课程的学习,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能力。这种融合模式下的课程思政可以使学员学到的知识和树立的信念伴随终生,因此其所发挥的育人功效更大[5],学员毕业后在岗位上能更好地履职尽责并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