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红
不同的历史时期,伟大斗争精神具有不同的意蕴。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新的历史特点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前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受双重的压迫。一方面受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压迫,一方面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殖民的压迫。在此基础上,斗争精神以不怕牺牲,英勇奋斗为主题。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书中,毛泽东指出“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2]显示出中华民族面对困难与侵略不放弃,英勇奋斗的决心与意志。中共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决定长征。在长征途中,革命战士“爬雪山”“过草地”、勇夺天险“腊子口”的过程中牺牲人数约三分之二。但我党革命意志并未动摇,并未放弃革命理想,显示出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意志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斗争的环境、斗争的形式、斗争的对象和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复杂的环境中,党和人民在继承与发展新民主主义时期伟大斗争精神的基础上,凝练出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斗争精神,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3]。党带领人民通过“三大改造”的斗争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党和人民分析国内外形势以及指出落后的生产力是主要斗争对象,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要发展生产力。历史证明,党和人民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发扬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斗争精神。
新的历史时期,党和人民不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探索,转变思想,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在实践中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伟大斗争精神的内核。
邓小平指出:“在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过程中,经过多次重大斗争的考验,证明我们党的主流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是有能力、有办法解决问题的。”[4]党带领人民打破了“两个凡是”思想上的固化,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原则。在经济方面,在继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激活了经济的活力。在冷战结束后,世界朝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发展,中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江泽民指出“我们同西方敌对势力在渗透和反渗透,分裂和反分裂,颠覆和反颠覆方面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5]我们在斗争中进行改革创新,带领人民“口袋”富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发扬勇于自我革命,勇担时代使命的伟大斗争精神,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把握新时代的斗争特征,提出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以自我革命,“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和勇担时代使命的决心,不断升华伟大斗争精神的内涵。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从而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国内发展的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党和人民实现中国梦任务更加艰巨,形势更复杂多变。这就要求党和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下,坚定伟大斗争精神的意志力、增强伟大斗争精神的战斗力和提高伟大斗争精神的洞悉力,使党和人民取得伟大斗争的胜利,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和人民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性斗争的过程,不断在斗争中总结经验和方法,增强伟大斗争的意志力。中国梦是一个伟大的梦想,是14 亿人口的梦想,是一个长期性的梦想,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成功的,需要每个人的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斗争,才能实现伟大梦想。中国梦之所以是长期性的是由我国的基本矛盾与基本国情所决定。
我国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性的斗争。十九大以来,我国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耐住性子”,守住初心和埋头苦干。斗争的长期性就决定了我们要正确看待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人口老龄化增高与生育率持续降低的关系和收入、行业、职业差距过大问题等问题,需要党和人民不断的科学斗争才能够化解矛盾,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提高人民的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性的斗争。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离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然有一段距离,要缩小这个差距,仍然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斗争任务仍然任重道远。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但一定能够实现。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把握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把握区域间发展的差异逻辑,才能够进行“对症下药”,进行科学的斗争,提高斗争的效率。
新时代下,民族复兴进入关键期、改革与发展进入“深水区”,党和人民实现中国梦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必是艰巨性的,需要党和人民提高战斗力才能实现伟大梦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这是党和人民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关键点上提出的,也说明了民族复兴关键点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之重,道路之坚,挑战之多。
改革与发展进入“深水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发展结构,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经济发展目标,这就决定了实现中国梦是一个艰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上坚定不移,敢于与问题斗争,在维护国家重大利益上敢于亮出利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提高战斗力,增进应对挑战的斗争能力。
在百年大变局下,国际环境变幻莫测,国家间的力量此消彼长,国际间的利益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时,提高伟大斗争精神的洞悉力。
在国际上,国际格局加速澶变出现“东升西落”的格局。经济全球化遇“冷”,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周期在不断的缩短,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党和人民需要在变化中找到“定点”,困境中求生存,洞悉发展的机遇,把握经济发展的脉络,以辩证的思维,加快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国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度”变大,带动了许多行业的更新换代,生产的周期在缩短,效率在不断的提升。人民的消费意愿降低,储蓄意愿增多,不利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这就需要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形势新变化中,提高伟大斗争洞悉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斗争有针对性与高效性,积极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面对不断严峻的斗争形势和民族复兴的使命,需要我们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增强斗争的意志,坚持学思践行常态,把握科学的斗争规律,讲求斗争的方法,提高斗争的艺术,增强斗争的本领。
以“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行动的初心。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党一直以来行动的初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协调发展的向往,是对“钱袋子”鼓起来与脑袋“富”的向往,是对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的向往。
以“时代的使命”为行动的目标。新时代下,党的时代使命就是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强国,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强国,是和平发展的强国。党和人民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明确时代使命,明确新的历史方位,转变斗争方式。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更新斗争方式,转变斗争固有思维,增强斗争的意志与本领。
坚持“学与思”相结合,将理论升华为自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学习党的党史,要做到“回首不忘来时路”,更要学习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此来武装工作者的头脑,才能在思想上做到不懈怠,不松散。学思想就是要坚持“两个结合”“六个坚持”,才能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这就要求我们学深践悟,不断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进行自我的主题教育与反省,以学践行,从中汲取斗争的智慧。
坚持“学与行”相贯通,将“学思想”与“重实践”相融合发展。新时代下,学思想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用以指导实践。实践就要做到脚踏实地,实干兴邦,就要做到践行宗旨为人民谋福利,就要做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要做到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相联系起来,防止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把握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把握斗争的规律,寻求斗争的方法。把握斗争的规律就需要规律与方法的统一,从而找准斗争的对象,提高斗争的正确性,要坚持分清主次矛盾,做到主次矛盾相统一,要做到斗争的过程与斗争实效相统一,提高斗争方法的效率。
坚持规律与方法相统一,提高斗争方法的正确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固有的,在我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要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合理地把控斗争的方式方法,提高斗争方法的正确性,对于发展中的问题精准定位,准确打击,精准解决问题,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
坚持主要与次要矛盾相统一,提高斗争方法的侧重性。在现实工作中,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工作中先抓重点,后抓次要,而不是在工作中揪住小问题而忽略大问题,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在把握斗争规律时,就要辨别主次矛盾,分析主次矛盾形成的成因,“抓大管小”,从而提高斗争的侧重性。
坚持斗争过程与斗争实效相统一,提高斗争方法的效率性。斗争是一个过程,过程的长短却取决于斗争对象是否根深蒂固,斗争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学,斗争的时机是否恰当。在斗争过程中,要提高斗争的能力,注重斗争的方式方法,在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斗争并不是盲目的斗争,一成不变的斗争,要注意斗争的实效性与斗争的策略,才能在斗争的过程中提高斗争的效率与能力。
斗争是生活中的一门艺术,我们要善于斗争。斗争艺术是否科学,要在面临的风险挑战中去检验,在实际问题中去淬炼,在群众需要的呼声中去锤炼,才能够检验斗争的艺术,从而在实践中提高斗争艺术。
在风险挑战中磨练斗争,提高斗争艺术。在面对国际国内多重变化局势下和重大问题挑战中,斗争的精神能够促进党和人民的历史站位,在重大问题下保持应有的定力和警惕性,时刻保持着斗争的状态。在防范化解风险中的斗争并不是冲动的斗争,也不是不考虑历史条件的斗争,而是斗争要有水平,有策略和战略的斗争,更是选择最优解的斗争方式。
在实际问题中淬炼斗争,提高斗争艺术。强化问题意识是伟大斗争精神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承认问题,解决问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是需要长期斗争的,这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认识,精准把握,以正确方式来掌握实际情况,出实招、见实效。
在群众“呼声”中锤炼斗争,提高斗争艺术。“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所需,正是我们所要斗争的目标,党实事求是地为人民办事情,愿意到群众生活中去,做鲁迅笔下的“孺子牛”踏踏实实的为群众办事。在人民所希望的呼声中,不断斗争,提高斗争的艺术效果,最终做到大道如砥,不负人民。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决定了要弘扬伟大斗争精神的意志力、战斗力与洞悉力,弘扬伟大斗争精神也是历史与人们的选择。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伟大斗争的意志和本领,需要牢记初心与使命,坚持人民的立场,以“时代的使命”为行动的目标,坚持学思践行常态,将“学与思”相结合,增强斗争的本领与意志,从而把握斗争规律与方法,提高斗争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