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刘卫东,张晓春
(1.菏泽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2.德州学院体育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挥高校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根据《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6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和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2016年)文件精神,菏泽学院孵化了“一体两翼三经五纬”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先后出台了“一二三四五”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建设思路,构建了“五育并举”育人体系[1],颁布实施了《菏泽学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菏泽学院体育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等.基于以上理论,菏泽学院就公共体育课程教育模式创新与改革进行研究,提出了“12345”的公共体育改革思路,重构了公共体育课程体系.
1)课程模式体系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菏泽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采用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构建了公共体育教学与学生健康体质测试、地方特色体育与学校校园体育、国家体育课程与校本体育课程三个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此,体育与健康学院根据菏泽学院校本教材的编写要求和标准,共同编撰了《新时代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该书于2020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充分体现了学校资源挖掘优势和服务学生的信念.
2)课程内容体系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评价都围绕其展开,故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作用重大[2].菏泽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程有: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轮滑、武术、太极拳剑、体育舞蹈、保健体育、健美操、瑜伽、排舞、女子防身术共16门课程,以及支撑“12345”改革思路的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文化教育、体育道德教育4项基本内容的公共体育课程群.“12345”公共体育改革思路,见图1.公共体育课程群,见图2.
图1 “12345”公共体育改革思路
3)课程呈现形式
不断加强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体育、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为提高体育育人的效果和质量,应将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有机结合起来,寓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在构建体育课程的呈现形式上要实现“四个融合”,即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实现体育育人过程的全覆盖[3].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时代课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辨别与调节心理异常,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重点是挫折承受力的培养、压力的释放方式、健康人格的塑造、升学择业的心理教育、生活和社会适应以及学会学习、人际交往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1)落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紧迫性
高校公共体育课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价值,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4].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公共体育课的知识教育过程中,“融入”和“挖掘”思政资源是体育“课程思政”的显著特点,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2)立足学生实际,做到全面融入
课程思政既是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也是教师与课程育人的融合,需要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协调统一的育人局面,承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5].在公共体育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到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的布局之中,融入到公共体育教学计划中.例如,可以增设一些体育人文知识课程,将与之相关的体育理念和精神、体育竞赛与体育新闻、体育文化与健身健康理念等内容巧妙地渗透到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教育工作中.
3)立足课堂主阵地,增强教育效果
课堂是体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内容设置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注重“术道结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通过引入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团队竞争等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教育效果.以“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的提升.如:在武术课堂上,师生互行抱拳礼、鞠躬礼,强调“习武先习德”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拓宽课外体育,丰富德育形式
通过设置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开展体育文化艺术节等方式,营造课外体育锻炼的氛围,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行为.同时,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不定期举办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的报告讲座,推进“校园乐跑”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德育效果.
体育课程育人,以体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为主要形式,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适应能力为主要过程,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为主要目的.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要求,设置体育课程体系,将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养有机结合,紧紧围绕课程、教材、教师、教学等层面,改革教育模式,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将“育体、育心、育人”融入体育课程教学全过程,把体育课程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教学效果优良、学生终身受益的必修课程,凸显体育课程在全过程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1)改进课程观
a.坚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行存在,发挥各自的优势.显性课程是指明确的、可测量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隐性课程则是那些难以测量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在体育教育中,显性课程主要关注体育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隐性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素养.
b.坚持体育课为中心和主线,通过体育课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技能和知识,同时通过俱乐部和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和实践的机会,发挥体育的辅助作用.
c.坚持由技能体育教育向育人体育教育转移,强调体育教育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在有趣、轻松、自主、强身、健体的运动过程中,充分体现育心、育人的成效,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d.坚持将课内、课外融为一体,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课内、校园、社会的各种体育活动,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促进锻炼能力的提升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2)加强多元化教材体系建设
(1) 优化整合统编教材,开发校本教材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依据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合理的构建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练”相统一的过程,有利于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传授和培育,丰富锻炼、养护内涵,有利于体育意识、习惯、能力的养成.为实现体育教学多元化目标和完成多功能教学任务提供保证,必需适时开发校本课程.
(2) 创建网络教材,加强数字化课程平台建设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创建数字化体育教育网络平台,实现体育教学网络化.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化背景下,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渠道和提升能力的途径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挑战.老师们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有机结合,形成课堂与网络互补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转变为以课堂为主,以网络教学和课外活动为辅助的“复合型”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为此,学校搭建了网络互动平台,同时开展多元化体育活动,给学生更多的体育课程空间,用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尝试体育,使之更好地利用大学时光,发挥时间效益最大化.
(3) 挖掘体育教材思政教育元素
体育教材应从多维度挖掘思政元素,使学生领悟体育真谛,维护健康法则,审视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明其理,悟其道,进而崇尚体育并付诸于体育实践,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将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体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体育精神的塑造相结合,寓乐于体,让学生在学习和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培养能力,磨练意志,陶怡情操,塑造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为未来人生奠定健康基石.
3)整合学校资源,建设体育教师人才体系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无论何时都是学校教学建设的主体.从体育育人的大体育观审视体育教师队伍,单一的体育教师队伍已经不能满足大体育教育育人需求,因此,建设一支以体育教师为主,辅导员、班主任为辅,并有学工、团委、教务、二级学院、后勤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体育教师人才队伍是实现以体育人改革成功的保证.建设体育育人教师队伍如图3所示.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阐述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四大作用.因此,体育文化担负着强心健体、陶冶情操、塑造人格、道德规范等育人功能.发挥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需要建设高校体育文化保障体系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1)创建系统体育文化教育工程,打造精品育人课程品牌
通过体育文化教育工程建设,实现“三个一”目标,即“一个体系”“一个环境”和“一个品牌”.
“一个体系”是指形成一个校园体育文化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体育物质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等多个层次的内容.体育物质文化是基础,包括体育设施、器材等硬件设施;体育行为文化是载体,包括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和表现;体育制度文化是保障,包括体育管理制度、规范等;体育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包括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等.通过这个体系的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个环境”是指实现一个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优良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和谐的体育人际环境、高雅的体育人文环境、健康的体育心理环境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个环境的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度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个品牌”是指把校园体育文化打造成为校园文化品牌,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2)举办体育文化展览,强化体育文化育人功能
将举办体育文化展览、讲座、讨论会,作为重要的开放性教育场所,为教学、观摩、研究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丰富的体育资源培养学生体育科学、体育情感和科学健身意识,普及体育科学知识、传播体育科学文化.利用体育文化方面的实物、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
3)组建体育文化社团,搭建体育文化育人平台
体育文化社团建设要把加强学生体育精神文化教育摆在首位,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社团活动为载体,先“育体”,再“育心”,终“育人”.在体育文化社团建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提升,又要注重塑造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同时,要注重良好的组织管理和活动安全,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参与并获得成长.
校园体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它不仅要追求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体育精神文化,更注重内在的体育操守与体育理想,塑造健康体育道德人格的培育,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营造良好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传承先进体育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体育育人体系建设要以“一个文化内核、四种文化形态”为统领,以弘扬体育精神,繁荣校园文化建设为具体内容和主要形式,以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一个文化内核”就是以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将它作为实现校训的载体和媒介,把它融入到体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四种文化形态”就是指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体育传统文化、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是基础,体育行为文化为体现,体育传统文化是内容,体育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以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支撑点,推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传统文化”的综合建设.
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为内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立足点,以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主流思想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引领和心智塑型的双重功能.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如图4所示.
1)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必需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心,准确把握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教育引导大学生领悟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精华、感受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魅力、接受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洗礼,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把个人成才与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学习传统体育伦理和礼仪,提升学生伦理道德
教育部于2014年4月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的课程和教材中去.高等院校通过传统体育伦理和礼仪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学艺的过程中尊德重礼;通过践行传统体育中的“天人合一”法则,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和谐共生观,并在持守传统文化为本的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对自身的传统文化进行定位.
3)培育校园体育传统,凝练特色课程
在地域体育文化与学校文化结合中,菏泽学院创造性地利用学校文化与地域传统文化资源,使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文化走进新课程.依托深厚的武术文化与学校传统的“二万五千里象征性接力”文化资源,开设特色课程,将地域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走出了一条特色课程发展之路.
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和教育模式创新与改革,在服务于学生、服务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不断提高.以改进课程观、加强多元化教材体系建设、建设体育教师人才体系为始,通过打造精品育人课程品牌、强化体育文化育人功能、搭建体育文化育人平台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按照高等体育教育的深化改革要求,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提高理论质量,更好地服务公共体育教学,以期为新时代培养高质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