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先玲
【摘 要】商业银行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商业银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业务,能够极大地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论文阐述了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支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着重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升级和创新、提高数据和模型运用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和加强人才培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6.3;F49;F83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3)10-0194-03
1 引言
中小企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和创新之源。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高质量发展阶段,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不仅事关中小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而且对税收、就业、技术创新,以及实现社会共同富裕,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现实当中,中小企业因各种限制性因素,在金融市场上长期存在被忽视的情况,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正常合理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題,需要寻找破解之道。数字普惠金融实现了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冲破了传统普惠金融服务的“天花板”,在化解获客难、融资难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能够极大地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加大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获取融资的主要途径是商业银行提供的直接融资。基于此,本文着重讨论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2 数字普惠金融概述
2.1 普惠金融的含义和特征
普惠金融最早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其含义是“以可以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是包容性金融,服务对象是长期被金融市场忽视的弱势群体和个人,中小企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惠金融的特征是普惠性和可持续性。其中,普惠性指覆盖面广和利率低;可持续性指普惠金融是有偿的,不同于拨款和援助。
2.2 数字普惠金融的含义
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催生了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新业态。从普惠金融的发展阶段看,其经历了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普惠金融等阶段,当前发展到数字普惠金融阶段。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于2016年在G20杭州峰会上被首次提出,是指通过互联网、计算机信息处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一系列相关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是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我国数字普惠金融长期走在国际前列。进入2022年,之前以电子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数字普惠金融开始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技术驱动金融服务进入网络化、智能化新阶段。
数字普惠金融依靠数字技术,一方面,将服务对象扩展至社会上的所有成员,覆盖范围更广,不断发挥长尾效应;另一方面,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使传统金融产品得以创新,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成本,从而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中小企业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特殊服务群体,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数字普惠金融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动社会共同富裕的实现。
3 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3.1 理论基础
数字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包括金融抑制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长尾理论。金融抑制理论认为,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力通常高于大企业,但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中却不受金融机构青睐,遭遇金融资源错配问题,因而影响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限制中小企业及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普遍较差,且不能提供足够合格的抵押品,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授信因此面临巨大的风险,导致金融机构不敢不愿对中小企业放款,由此带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长尾理论认为,中小企业是金融市场的长尾客户,但是借助数字技术手段,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活动,开发和服务众多中小企业客户,最终也可以获得巨大收益。
3.2 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者纷纷对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展开研究。喻平等[1]认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且该作用对非国有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更为明显。王勋等[2]认为,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世界领先,其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较为稳健的解决方案。赵绍阳等[3]利用银行贷款数据,从银企信息不对称视角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显著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金额,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利率。
4 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
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是信息不对称和融资风险控制问题。商业银行借助数字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两大难题,推动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挖掘、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银行带来业务模式、服务流程的裂变效应,能够冲破传统普惠金融服务的“天花板”,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带来新动能。
4.1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之一是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自身条件较差,经营不稳定,抵抗风险能力不足,并且缺少有价值的抵押资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容易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是利用大数据等技术,通过数据和模型的运用,能够对中小企业进行精准画像,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这个融资痛点,使商业银行敢于对中小企业贷款,同时,拓宽了客户边界,提高了融资的普惠性和覆盖面。
4.2 解决融资风险控制问题
商业银行将数字化创新全面融入客户、产品、风控和生态的全链条,实现数字化的客户准入、数字化的信贷决策、数字化的智慧运营和数字化的风险控制,并且不断优化升级,大幅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便捷性。传统普惠金融业务多为线下操作,贷款的发起、审核、评估等环节都需要人力应对,融资成本高、效率低,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快速、灵活获取融资的需求,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利用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和丰富的产品线,能够持续扩大客户边界,全方位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的普惠性。
5 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5.1 拓展普惠金融服务
2010年以来,我国进入了以电子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数字普惠金融阶段。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数字化升级。从2022年开始,我国银行业迈入以智能化、开放化为特征的数字普惠阶段。其中,工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在我国银行业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工商银行于2015年推出e-ICBC 1.0版和2.0版,2017年推出e-ICBC 3.0战略,着眼于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圈,力促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围绕“数据驱动、场景获客”理念,工商银行打造了数字普惠金融“小微e贷”线上品牌,借助经营快贷、网贷通、e抵快贷三大主力产品,持续扩大客户边界,丰富服务内涵,全方位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2022年2月,工商银行推出集团数字化品牌“数字工行”,将e-ICBC升级为D-ICBC(数字工行)。其中,D(Digital)代表“数字生态、数字资产、数字技术、数字基建、数字基因”五维数字化整体布局。这次重大战略升级,标志着工行数字化建设迈向新的高度,将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5.2 加大融资支持力度
近年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融资规模显著扩大,融资成本大幅降低,融资效率得以提高,中小企业普惠贷款余额大幅提高。2021年末,全国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8万亿元,同比增长29.3%。2022年半年报显示,工农中建等六大国有银行上半年中小企业普惠贷款余额超过7.84萬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6万亿元,增幅达20.99%。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融资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线下产品和模式,线上产品和服务快速增加,服务周期缩短,服务范围扩大,融资成本不断降低。
5.3 融资问题仍待解决
虽然商业银行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现阶段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仍需加强,具体地表现在:第一,资金供给仍然不足。亿欧数据显示,目前只有不到30%的中小企业与银行有资金借贷交易,90%的中小企业贷款仅占银行贷款总额的15%,而且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新增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积累,长期缺乏稳定的融资渠道。第二,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高于大企业,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复杂,具有“短、小、频、快”的特点,差异化的融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中小企业对商业银行融资服务需求旺盛,数字普惠金融有待进一步发展。
6 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6.1 数据及其应用不足
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是基于数据和模型的应用。依靠足够、合格的数据和数据运用能力,才能为中小企业精准画像。目前,对于商业银行获取的中小企业数据,各机构的数据标准不统一,储存的字段有差异,大量数据缺失,部分数据清洗后质量不高。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获取的数据很难反映中小企业发展经营的真实情况。许多银行缺乏数据价值挖掘能力,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格式和整合能力,对数据分析、加工、挖掘的能力有待增强。
6.2 存在多重风险
数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对金融安全有很高的要求。数字普惠金融面临比传统普惠金融更复杂的多重风险,不仅涵盖传统普惠金融的信用、流动性等风险,还面临网络安全、数字技术等风险。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具有金融混业的特点。在商业银行和金融平台上,金融创新的活跃度较高,银行、证券、保险产生事实上的金融混业交叉。若发生金融风险,传染性和破坏力更强,甚至可能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6.3 缺乏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
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创新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既懂普惠金融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商业银行的人才结构中,具有金融科技专业背景的人才较少,具备金融与科技双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银行的薪酬结构和水平与高度市场化的互联网机构存在较大差异,选人、用人机制不灵活,对银行吸引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构成挑战,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人才短缺的问题更为严重。
6.4 中小企业征信系统不完善
完善的征信系统能有效减少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中小企业得到较高的信用评分,增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的了解。但现阶段我国整体征信体系不够完善,信用信息分散且未得到有效整合。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得到的中小企业的金融信息数据无法补充到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当中。
7 推动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建议
数字普惠金融是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金融管理机构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是支持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应担负起社会责任,协同政府、监管机构,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7.1 加快商业银行数字化升级和创新
商业银行应加快普惠金融数字化升级和创新,利用数字技术不断创新普惠金融新模式和新业务。目前,商业银行数字化战略已进入智能化的2.0时代,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应持续进行战略升级。商业银行要不断创新普惠金融新模式和新业务,如线上金融超市模式、数字供应链模式等。这些新模式和新业务既可以扩大客户边界,增加客户黏性,还能增加便捷性和降低成本。中小企业融资最大的难点是信息不对称和融资风险问题,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的新模式和新业务能较好地解决融资难点,提高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水平。
7.2 提高数据和模型运用能力
商业银行应提升数据积累能力和数据开发能力,增强数据运用能力。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数据资源,加强数据分析,将数据用于中小企业经营分析、精准营销、客户需求洞察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构建资金需求模型,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的相关流程进行简化,实现客户群体基数的拓展;构建风控模型,实现对融资风险的控制和预警。模型使用的精准性十分重要,需要通过实践的积累不断迭代优化决策模型。
7.3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
金融科技进步和数字化创新需要雄厚的资金投入,拥有大量高水平的“业务+科技”复合型人才是关键。商业银行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同时,积极引入既懂普惠金融知识,又懂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的高科技人才,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做好人才储备。
7.4 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生态
数字普惠金融要求中小企业的征信信息、金融信息充分共享。数字普惠金融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统一的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并完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商业银行应积极深化与政府、银行同业、企业、媒体等各方的合作,推动征信、融资担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构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普惠金融新生态,合力推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7.5 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及加强金融监管创新
目前,我国普惠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普惠融资中存在权责不清等问题,政府有必要密切关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规范能够得到充分执行。
数字普惠金融比传统普惠金融更具传染性和危害性,其健康稳定发展也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支持,既要鼓励金融创新,又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应鼓励商业银行等机构运用数字技术,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和模式的创新,密切关注和跟进监管模式的调整,以普惠监管的思维看待数字普惠金融的升级创新,从而创新数字监管模式。具体来说,可以借鉴国外“沙盒监管”的实践,审慎处理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为数字普惠金融健康稳定发展创造优质环境,也为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喻平,豆俊霞.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吗[J].财会月刊,2020(3):140-146.
【2】王勋,黄益平,苟琴,等.数字技术如何改变金融机构:中国经验与国际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22(1):70-85+6.
【3】赵绍阳,李梦雪,佘楷文.数字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来自银行贷款的微观证据[J].经济学动态,2022(8):9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