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在寻常岁月里,也能感受到幸福

2023-11-27 08:51赵俊辉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3年11期
关键词:衣裤南音阿婆

赵俊辉

生活中的哪些时刻让你觉得幸福?是被阳光唤醒的早晨,是微风拂面、夕阳晚照的黄昏,还是记忆里那条人声鼎沸的小巷?在寻常的岁月里,那些幸福美好的生活都是我们共同创造出来的,创造者中有你、有我、也有她。

时文引路

补丁衣,那是母亲给岁月“缝花”

罗 平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寒风到,温骤降,一夜入了冬。人们纷纷穿上了保暖衣、羽绒服。于是,我便想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母亲缝补衣裳的日子,那是一段岁月“缝花”的生活。

每到寒露时节,秋风渐凉,母亲便开始为一家人准备过冬的寒衣。所谓的冬衣冬裤,其实就是每人一两套破旧的长衣长裤,外加一件破了洞、露了棉花的小棉襖。父母的棉袄自我懂事起就每个冬天都是那一件,由于没有外套(那时叫“罩衣”)穿在外面,乡下人把这种穿法叫“穿秃夹衣”。因为穿了一年又一年,面料上已经油光发亮。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父母结婚时的“嫁衣”和“郎衣”。

那时候,家里孩子多的,衣裤是老大穿不得了给老二穿,老二穿不得了给老三穿。只有老大隔上三五年可以添置一套新衣衫。我们兄妹的冬衣也是越穿越小,越穿越短,越穿越破。母亲便每一年都要把我们的衣服袖管和裤腿接长一截儿。小时候顽皮,衣裤常常磨得千疮百孔,那时少不了父亲一顿训斥,母亲却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漫长的冬夜里,母亲却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双膝之上托着一个竹制小簸箕,穿针引线,把一家人的衣服裤子缝缝补补。特别是妹妹衣裤上的破洞用不同颜色的小布片缝补好,看起来不像是补丁,倒像是绣了一朵花。因而,尽管衣裤破旧,经母亲缝补之后,倒是很好看,也有一种新鲜感。也许,那种情景,才是真正的岁月“缝花”。

不久前回老家,母亲还找出了当年的那件旧棉衣给我看:“这是你读小学时穿的衣服,我舍不得丢,收在柜子里了。”这时,我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仿佛看到母亲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缝补衣裳的情景。我劝母亲,这些旧衣裳就不要再收藏了。母亲却说:“旧衣服好啊,改给孙辈做衣服,做尿片用,小孩子长大了不会糙(磨破)衣服。”在母亲眼里,那不是废品,那是一份珍存的记忆,那是自己青春的烙印;那不是补丁,那是一朵朵岁月的花朵, 那是一针针心血的点缀。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过往旧事,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寒冬的冷,什么是生活的苦,什么是父母的爱,什么是岁月的暖。

缝补岁月,那才是中国母亲骨子里的一种治家思想,那是她们一生的情感绣结。也许,她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时尚,什么是新潮,但她们却知道,可以亲手缝补生活岁月,可以给家人带来冬日温暖,可以让子女留下人生念想,可以让如水的流年岁月“缝花”。

如今,曾经年复一年在冰冷的冬夜里为儿女们缝衣裳的母亲们都已经老了,老得甚至拿不起针线。虽然,她们不能再为儿女洗衣浆衫、缝缝补补、操心劳神了,儿女们也不再需要母亲为他们的破旧衣服打补丁了,但母亲们却常常记得,常常唠叨:“天冷了,地寒了,要多穿衣服,莫冻着了。”

因为,不管儿女们有多大,母亲仍在为你缝补岁月,缝补生活,缝补青春,缝补母爱……(选自《散文选刊》2023年第4期,有删改)

快乐演练

1.请你简要归纳一下,文章围绕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写了哪几件事。

2.结合文中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漫长的冬夜里,母亲却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双膝之上(托着)一个竹制小簸箕,穿针引线,把一家人的衣服裤子缝缝补补。”请品读括号里的词语。

(2)“特别是妹妹衣裤上的破洞用不同颜色的小布片缝补好,看起来不像是补丁,倒像是绣了一朵花。”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3.文中反复提到“缝花”,有什么用意?

4.从全文内容来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一件是母亲在衣裤破洞处缝花,另一件是母亲收藏我儿时的旧棉衣。

2.(1)“托着”原意是指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的重量。这里写出了当时家庭条件的艰苦,描述出母亲认真缝补的样子,表现出母亲的俭朴,以及她对子女的爱。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补丁比作花,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缝补出的图案很美,表现出母亲的心灵手巧,以及她对家庭、对生活的热爱。

3.本文通过母亲和老一辈人的“缝花”,写出了她们朴实的美。她们缝补的不仅仅是衣服,更多的是缝补岁月,缝补生活,缝补青春,缝补母爱。

4.从父母的棉袄多年来只有一件,能看出母亲的朴实、节俭;从母亲冬夜为一家人缝缝补补,能看出母亲的勤劳;从妹妹衣裤上的“缝花”,能看出母亲的心灵手巧。

读写直通车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正面描写来刻画

在写作时,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很多,一般多采用正面描写,即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德和技能等。

比如上文中在刻画母亲这一人物形象时,就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到重要的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如闻其声,如见其容”的作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你读小学时穿的衣服,我舍不得丢,收在柜子里了”“天冷了,地寒了,要多穿衣服,莫冻着了”这些语言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勤劳、节俭、疼爱子女的母亲的形象。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其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母亲却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双膝之上托着一个竹制小簸箕,穿针引线,把一家人的衣服裤子缝缝补补”,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托”字,写出了母亲为我们缝制衣服时的样子,表现了母亲俭朴的生活习惯,对子女的疼爱。

第二,环境描写来烘托

作者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往往会给出场人物营造出一定的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某种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比如上文开篇就渲染了一种氛围,“寒风到,温骤降,一夜入了冬。人们纷纷穿上了保暖衣、羽绒服”,寒冷的冬天,自然让作者想到了母亲缝缝补补的那些日子。社会环境则是交代时代大背景,通过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去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社会环境来突出母亲这辈人勤俭、朴素的特点。

文题亮相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入学时,老师一声“同学,你好!”的问候;百米冲刺时,同学们“加油!加油!”的呐喊;餐桌上,饭菜喷香可口;台灯下,纸笔沙沙作声;枝头上,嫩绿的新芽;田野间,金黄的麦浪……这些平常真实的点点滴滴,也许我们不曾深思,其实往往蕴含着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力量。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①文中不要透露个人身份信息;②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③不少于600字。

写作思路

一、选材构思

我们要根据对作文题目的理解,先确定要通过什么来展现生活中的“美好”时刻,比如:妈妈做的一道你最喜欢吃的菜,朋友一个鼓励的眼神,同桌及时递来的一支铅笔,甚至陌生人一句轻轻的问候……我们可以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素材,展现美好,抒写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表现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审题立意

作文题目中提到了一些细节:老师的问候、同学的助威……这些日常的点点滴滴,蕴含着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力量。这些材料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的思路,即要从生活小事中发掘前行的动力、发现生活的美好,凡是那些让我们的心灵受到触动的、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小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三、确定文体

我们要审清作文题目的要求,文章要写成记叙文。所以,我们在写作时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做到详略得当。并且通过人物的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展现人物形象,表现生活中的美好时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可以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揭示“美好”的意义或作用。

佳作工坊

南音悠悠

滕思淇

刺桐花尚未盛开,绿叶洒下浓荫。我依稀听见那熟悉的嘈嘈如急雨、切切如私语的琵琶乐声,不禁循声而去,抬头竟发现自己不知何时走进了这条定格在記忆深处的老巷,往事就这样轻轻地展开……

小时候,我同外婆住在一起,印象中的老巷里有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外婆负责一家人的饮食起居,有时忙碌起来无暇顾及我,便会将我委托给邻居林阿婆照管。林阿婆年纪很大了,她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说着一口亲切流利的闽南语。她衣着整洁,白发绾在脑后,眉目慈祥,笑起来很温柔。林阿婆总是抱着一把琵琶,琴板背面刻着这把琴的名字“望乡”。一凳,一人,一琵琶,一方翘角屋檐下,一曲南音悠悠弹破碧云天。

我一直认定林阿婆唱得不输戏院里那些戏装光鲜的表演者,而老巷就是她的舞台,街坊四邻便是她的听众,像我这样的“发烧小友”却只有一个。我捧着润饼菜,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似懂非懂地听林阿婆弹拨琵琶,她的吟唱是别有韵味的南音,那是我儿时无忧无虑的幸福时光。只见林阿婆低眉信手弹,声音或起或落,她抬起头,那目光悠远:“一身爱到我君乡里……”唱到动情处,她的眼边儿便染上一抹红,声音微微有几分颤抖,却被众人当作是表演的绝妙安排。阿婆最爱这首曲子,却从不与我道明缘由。

街坊们说,林阿婆爱南音,是爱了一辈子的,她仿佛在这里唱了很久很久。大家犹记得一向温和的她,曾经因为有人未经允许碰了她那把珍视的“望乡”而情绪激动。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一个外乡人要在这里守候。

一曲唱罢,林阿婆必放下琵琶,把我抱进怀中,宠溺地拿一方干净的手帕,为我擦去唇上沾染的菜汁。“乖囡仔呀,今天又来看婆婆喽!”我憨憨地咧嘴笑:“嗯,我最爱听阿婆咿咿呀地唱曲子。”林阿婆探身取来矮几上的收音机,拨弄三两下后,便有清澈的女声唱起南音,有时是《元宵十五》,有时是《直入花园》《风打梨》。“南音呀,最好听了,阿囡仔要不要学?”“要!”从那以后,老巷里便多了一个女娃娃清亮稚气的声音也唱起“咿咿呀”。

毕竟我年幼,每次学十来分钟便要缠着林阿婆讲故事,于是那一曲曲南音背后关于人生、爱情、家国情怀的动人故事,便充盈、丰富了我的整个童年。

漫长的一段时光里,那老巷房檐下,常常坐着一位老妇人和一个小丫头,时而捧着收音机听曲,时而抱着琵琶弹唱。我以为,这场景会直到永远。后来,虽然我已随家人迁居城市的高楼居住,但每逢周末,我还是能回去看望林阿婆,唱上一曲悠悠南音,吃一盘喷香的润饼菜。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告别,从此那把琵琶不再响动,只静静地躺在那里。

润饼菜依旧飘香,却不见檐下人的吟唱。每当唱起林阿婆最爱的那支曲,我便眼角晶莹,泪珠盈睫。试问从此南音入谁耳?为了爱和梦,林阿婆在他乡,用岁月将青丝染成白发。

她,终是归家了吧?愿琵琶起舞换新声,不绝是南音。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情深意切的记叙文,作者通过细致的环境、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位热爱传统文化南音,并向“我”言传身教的外地人林阿婆的形象。文章开头以自然环境入笔,描写南音时用了许多拟声词,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责编:胡蕊

猜你喜欢
衣裤南音阿婆
我会叠衣裤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李进杰的南音情
小镇阿婆茶
阿婆
重阳糕送阿婆
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
洗衣机
妈咪法宝:让宝宝乐做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