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乐
晋悼公在位期间实现了“复霸”伟业,任用几大卿族的贤才,成就佳话。然而,晋国卿族权力进一步扩张,并在之后的平公时期演变成“公室旁落,政在大夫”的局面。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晋悼公的政策与各卿族代表人物,分析其对晋国兴衰的历史意义。
一、晉悼公时期卿族整体形势分析
晋悼公于鲁成公十八年即位,是晋厉公的侄子。他长在洛邑,师从单襄公,有贤名。虽然晋国内刚刚经历了厉公被弑的突变,但晋悼公从即位时就展现了杰出的君王才能,“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从,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从君,神之所福也”(《左传》)。这既安抚了众权臣的自危之心,又强调了君主的尊严;同时也表明自己不会任人宰割,成为众卿的傀儡的决心,体现出晋悼公即位之初收回君权、制约卿族的意图。
然而,晋悼公并没有因为厉公的遭遇而与众卿产生隔阂,反而在即位后就大举任用贤才:
二月乙酉朔,晋悼公即位于朝……使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使士渥浊为大傅……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职佐之。魏绛为司马。
从名单可以看出,被提拔者很大一部分是各卿族的年轻人才。《左传》对这次人才任用详细记述,并高度评价:“凡六官之长,皆民誉也。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师不陵正,旅不逼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
晋国卿族也没有辜负晋悼公的用人不疑,在其在位的十六年间,整体呈现出良好态势。《左传》中有三处有力例证:第一,鲁襄公八年,郑子展称赞晋国“晋君方明,四军无阙,八卿和睦”;第二,鲁襄公九年,秦景公欲与楚一同伐晋,楚共王本来已经答应,但其臣子囊对此反对,作为晋国争霸最大对手的楚国却毫不吝啬地赞颂了晋国自上而下的贤明,以及各卿族之间的和睦,“君明臣忠,上让下竞。当是时也,晋不可敌”;第三,鲁襄公十三年,荀罃和士鲂去世,晋悼公任用新的中军将,对于这一重要职位,范宣子、韩起等人却互相谦让,最终“晋国之民,是以大和,诸侯遂睦”。
综上所述,相较于厉公时期,晋悼公时期卿族整体以和平为主,堪称君臣合作的典范,使晋国的霸业得以维持并到达一个新的高度。相对于本章的宏观视角,下一章将以各卿族的具体人物为例,进一步研究此时期各卿族的发展状况。
二、晋悼公时期各卿族具体发展情况分析
据本文统计,《左传》和《国语·晋语》文本中,晋悼公时期各卿族有二十四人,栾氏有栾书、栾黡、栾纠、栾鍼,中行氏有中行偃(荀偃),范氏有士鲂、士渥浊、士匄(范宣子)、士富、士弱、士鞅,知氏有荀罃、荀家、荀会、荀宾、知朔、知盈,魏氏有魏相、魏颉、魏绛,赵氏有赵武,韩氏有韩厥、韩无忌、韩起。
由此可见,六卿制度虽仍存在,但原本有资格担任六卿的十一大族此时只剩下了七族,而此时七族中最为强大的是知氏和范氏。下文将以家族为单位详细展开论述。
(一)知氏
晋悼公时期,知氏的代表人物是知罃,又称荀罃、知武子,任中军将。在其父荀首的奠基下,知罃将知氏从荀氏中独立出来,成为晋国一大卿族。其主要事迹包括:襄公元年,赴鲁聘问;襄公二年,代表晋国参与两次诸侯盟会;襄公三年,鲁襄公朝晋,陪同晋悼公会盟;襄公九年冬天,诸侯会盟共出兵伐郑;襄公十年,替晋悼公辞谢宋平公的《桑林》乐舞;襄公十一年,与诸侯共伐郑;等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襄公三年一事,当时鲁襄公朝见当时的霸主晋悼公,对其行天子之礼,虽然此时周天子之威仪已不复存在,但晋悼公仍守礼不敢接受,陪同君主参与会盟的知罃在一旁用符合礼仪又清晰的辞令帮晋悼公化解了尴尬,同时也表示了对鲁国君臣的尊重,展现了知罃作为卿族领袖的风采,符合《左传》所赞扬和重点塑造的能臣形象。
知罃其人于文治方面,深受晋悼公信任,是晋悼公与其他诸侯国外交的代言人之一,出席各种盟会,时刻维护君主的尊严;武功方面,他又基本参加了晋悼公复霸时期所有的大小战役,有勇有谋,战功赫赫。韩厥退位后,他接替中军将一职。可以说,知罃是晋悼公最倚仗的卿族大臣。
另外还有几位知氏有记载的人物:荀会和荀家担任公族大夫,荀宾任国君车右,都是要职;但由于知罃之子知朔早逝,留下年幼的知盈,因此知氏的势力在随后又经历了一个低谷,直到知盈的儿子知跞时才得以再次复兴。
(二)中行氏
中行氏的代表人物是荀偃,又称中行偃,其祖父荀林父是荀首的兄长,因此他是知罃的侄子。同样出自荀氏,相较于知氏,中行氏在此时期有记载的仅荀偃一人,本文推测中行氏到荀偃一代人才相对于其他几家较少,虽然他位极人臣,但家族势力已不如荀林父时期。
晋厉公时期,荀偃与栾书交好,已位居上军佐,“栾书将中军,士燮佐之;郤锜将上军,荀偃佐之”(《左传》),有着极好的政治开端;晋悼公时期,荀偃也屡立战功,参与了包括晋秦迁延之役在内的多次战役。但可能与荀偃参与了弑君事件有关,晋悼公初期的两次任命上,荀偃的升职分别被韩厥与知罃跳过,知罃时任上军将,荀偃的职位甚至在更为年轻的范宣子之下,直到知罃死后荀偃才得以担任中军将。由此可见,知氏、中行氏虽然分家,但在晋悼公眼中仍然同属一家,因此他通过人员提拔避免了三郤这样一家同时任卿的局面再临。
知罃去世后,荀偃还照顾了知氏年幼的继承人,使知氏没有衰落,可以说是他以一己之力稳固了两个家族的基业。但正如前文所言,荀偃代表了中行氏最后的辉煌,其死后中行氏虽仍有贤才,但其一族掌握的权力已逐渐被其他几家蚕食,最终只能依靠与范氏联姻,无法掌握家族的命运。
(三)范氏
相对于前两家,范氏的发展显得平稳很多,范武子(士会)、范文子(士燮)两代人的多的积累与发展被范宣子完美接班,保持了范氏的竞争力,使其一直作为晋国卿族中的佼佼者。
范宣子即士匄,担任中军佐一职。鲁襄公三年,出使齐国,逼迫齐国结盟,展现了极强的外交辞令与政治手段;襄公四年,预言晋国将失去陈国;襄公八年,赴鲁国聘问;襄公九年,参与伐郑;襄公十年,与荀偃攻克逼阳,并在同年被晋悼公派去调停周王室矛盾;襄公十一年,与诸侯会盟;襄公十三年,将中军将让贤于荀偃,自己仍任中军佐;襄公十九年,荀偃去世后继任中军将;襄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彻底铲除栾氏。至此,晋国六卿只剩六氏的局势形成。
从《左传》对范宣子的记述来看,他不但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军事家,还具有《左传》所赞扬的贤者色彩,充满智慧与美好的品德。
范氏的兴盛也离不开其他几位成员:范宣子的叔叔士鲂迎接晋悼公有功,被封为卿;另一位叔叔士渥浊任太傅;同辈的士弱也在军中担任将领;子士鞅之后返回晋国,随范宣子立下许多战功。家主贤明而羽翼丰满,身边多能者,家族自然稳中有进。
(四)栾氏
栾氏的鼎盛时期是栾书任家主时,他的政治生涯很长,最终执掌了晋国大权。然而,这样一位举手投足影响着晋国政局的大人物,却在鲁成公十八年派遣荀罃、士鲂迎回晋悼公后,直接消失在了《左传》文献中。《国语·晋语八》也只是提及其向晋悼公谏言设立公族大夫一事,对照《左传》中的任命时间,此事发生在鲁成公十八年。当书中再次出现中军将的任命时,已是鲁襄公元年,由韩厥继任该职,而栾书可谓生死未卜,本文推测他成为新君上任重整权力的牺牲品。
但栾书的儿子栾黡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出现在鲁成公十八年任命百官的名单中,担任公族大夫,同为栾氏的栾纠也任晋悼公战车的御者戎御一职。栾黡担任着六卿中的下军将,有着多次参与战争和盟会的记录,但并没有升官的记载。因弟弟栾鍼阵亡一事,栾黡迁怒范氏,致使两家结怨。在他死后,其子栾盈被范宣子逐出晋国,最终被杀。由此可见,晋悼公时期,栾氏就已埋下了灭族的隐患,呈现出盛极而衰的典型特征。至此,栾氏逐渐退出了权力的中心。
(五)韩氏
韩氏是晋悼公时期最成功的卿族之一:一方面历经灵公、成公、景公、厉公、悼公五朝的元老大臣、晋国官场的“不倒翁”韩厥根据鲁襄公元年的记载,“夏,晋韩厥帅师伐郑”(《左传》),证明其于此年已经位居中军将;另一方面,韩厥的两个儿子韩无忌和韩起都是堪用之人,是晋悼公着重提拔的年轻卿族人才。襄公七年,韩厥告老善终,留下了一段佳话:韩无忌本应继位为卿,但他以有殘疾为由推举自己的弟弟韩起,晋悼公因其仁德将其由公族大夫升为首席公族大夫,并命韩起为卿。这一让贤举动不仅仅是一则典型的兄弟和睦故事,而且直接影响了韩氏的长远发展:韩起任韩氏家主后,几十年间始终身居高位,利用职权极大地扩张了韩氏的势力,此后直到三家分晋时,韩氏都没有呈现颓势。韩氏的强势崛起,离不开晋悼公对韩厥和韩起父子的信任。
(六)魏氏
如果说韩氏的崛起是韩厥苦心经营多年结下的果,那魏氏的发展则是晋悼公授意下的一次飞跃。
晋悼公时期,魏氏主要活跃的是魏绛、魏颉、魏相三兄弟,魏相、魏颉任卿,魏绛任司马。鲁襄公三年,魏绛因晋悼公的弟弟扬干扰乱行伍,诛其车夫,晋悼公本欲杀之,但在魏绛死谏后,晋悼公不罚反而重赏,命其为新军佐。此后,魏绛屡屡进谏,在内外军政方面立下许多功业。
魏绛在晋悼公复霸中起到的作用正如管仲之于齐桓公。魏绛之后,魏氏的发展也如同韩氏一样迅速,在魏舒时更是接替韩起任中军将,成为最有势力的卿族之一。
(七)赵氏
赵氏在晋景公时遭遇下宫之难,由盛转衰,近乎灭族,幸好在晋悼公即位后,赵武被启用为新军佐,为残喘的赵氏提供了复兴的机会,而赵武也不负君望,参与盟会与大小战争。在鲁襄公十三年知罃、士鲂去世后,赵武直接被晋悼公提拔为上军将;范宣子继任荀偃中军将之后,他又被提升为中军佐;最终,在范宣子去世后,他位居中军将。至此,赵氏正式完成了复兴,并逐渐超过了先祖取得的成就。赵氏得以起死回生,除了晋悼公的重用外,也离不开几十年间赵氏与韩氏的修好。
综上所述,晋悼公通过一系列举措,对几大卿族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栾氏、中行氏两家被有意削弱,势力大不如前;范氏和知氏稳步发展,保持住了原有的地位;韩氏、赵氏、魏氏三家受到重用,新一代的杰出人才相继出现,振兴家业,势力大增。从最终三家分晋的结果来看,不管是出于对人才的器重,还是意图以新兴势力制衡其他几族,晋悼公的一系列政令都深刻改变了晋国的命运,甚至影响了战国时期的格局。
十六年放在整个春秋时期只是一瞬光阴,然而这短短十六年,晋悼公大胆任用韩厥、魏绛、知罃、赵武、荀偃、士匄等各卿族贤才,内举国大治,卿族和睦;外使和戎狄,九合诸侯;八年内,镇齐、慑秦、疲楚,天下不能与之争衡,成就了无数君王未成之霸业。即便是这样的明主,面对卿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也是无奈的,虽尽力制衡,但已无力回天。君臣和睦、共同成就霸业的佳话何尝不是一种默契与妥协?这样的关系在他死后,平公、顷公、定公等平庸无为的君主在位时期注定是难以维系的,巅峰之后必然是急速地下滑。晋悼公的举措只能让卿族之间此消彼长,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将权力更多地放给了卿族,推动了韩、赵、魏三家的发展,让人不得不感慨,晋国之兴源于卿族,亡也源于卿族,仿佛是一种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