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璐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上海 202164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和“上海制造”品牌战略,显示了制造业在国内外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人才培养需求,急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电气系统安装与控制》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训于一体。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具备从事电气系统的安装、调试及维修的基本能力,为培养高层次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然而,现阶段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其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从而限制了学生各项能力的形成,以及个人的专业发展[1],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调研发现,课程主讲教师是该实训课程的主要评估对象,对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具有绝对的主导性,这样极易忽视学生的需求和情感体验,会导致学生变得消极被动,进而影响了评估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大部分教师在执教该课程时,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带给学生错误的向导。学生只关注“有没有完成”,不在意“完成得好不好”,不利于培育个人的职业素养。只将完成任务作为量化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
目前,该课程的评价以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为主。通过“理论考试+实训考试”的形式,折合成该门课程的期末总分。显然,这种评价形式不符合当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它不足以聚焦核心素养以及关键能力的评价,仅仅考查了学生外显的学习状态,而不能真实反映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潜力。
当前,很多执教者将实训课的考核评价作为课堂的最后一环,将教学与评价看成简单的线性发展关系,而非循环进阶的关系。一部分教师并未根据考核评价及时修改教学方式,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不能有效落实人才培育的目标。学生不能通过考核评价,系统分析自己的能力薄弱点、能力提升点,不利于学生改进现有不足,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该实践性教学的课程中,不应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其评价主体应更为多元。这样既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而且提升了评价的实效性,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根据不同的实践项目,设定不同的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企业专家等。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其地位不言而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自评的形式,不仅能增强成就感,而且可以反思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通过互评的形式,促进合作意识、集体观念、责任意识的形成,互相取长补短,和谐共进。通过企业专家评价的形式,能促进评价任务实施的客观性,也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创造了了解行业动态、获取行业信息的有效途径。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结果性评价,而且也不能忽视过程性评价。学生参与的理论考试、技能鉴定等考核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但未能有效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由于学生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因此,教师应灵活变通,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应当也考虑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考察,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在实训课程考核评价时,应充分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建立具有记录、评价、激励、反馈功能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以便提高实践课程考核评价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促进学生个人成长。
目前,该课程在教学时,其评价内容较为单一,以实践技能的获取作为考核重点,对于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习态度、职业道德等内容的考察较少,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我们亟需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学习态度为基准,注重职业素养养成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打造以能力、态度、素养为核心的评价矩阵。
职业能力的考核以行业标准为准绳,学习态度的考核以学生课堂表现为依据,职业素养的考核以安全意识、安全规范、团队精神等为主要内容。职业能力、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是个人专业发展的关键,也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重点。职业能力和学习态度决定了未来职业的宽度和高度,而良好的职业素养则能够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今后就业的竞争力。
评价反馈是教学活动闭环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导向以及学习动力的来源之一。作为执教者,应当确保评价反馈的及时性以及修正性,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教师应通过校园管理平台建立该课程的“个人学习档案库”,确保其真实、准确、完整。教师在录入及更改的过程中都应有严格要求,由学生确认后录入平台,并将该门课程的完整学习链产生的实训考核评价单都录入档案库。学生能够通过档案库查询自己各项量化指标的考核信息,明确自己的不足,获悉改进的方向。通过数据追踪,形成个人成长轨迹。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反馈,评估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及时地修改教学目标、调整教与学的方式。通过教学活动的闭环,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螺旋式进阶,助力学生个人成长。
以本课程的典型任务“PLC 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为例,采用“多元—标准—量化”的评价模式,考核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依据行业标准,量化各指标,考查学生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的习得,促进个人职业素养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个人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职业能力”评价项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分为六项。1.器件安装:安装正确、牢固,螺丝固定点符合工艺要求;2.列表绘图:根据控制要求正确列出I/O 分配表、根据控制要求,绘制外部接线图;3.线路接线:线路不得有漏接或错接线;4.编写程序:根据控制要求,编程合理,正确实现功能要求、梯形图指令格式书写正确,有结束语句;5.装调速度:项目调试完成排名;6.信息填写:能认真、完整地填写学材上的相关资讯题。
“学习态度”评价项目,其评价标准包含:1.上课不迟到、不早退;2.上课认真听讲、不扰乱课堂秩序;3.上课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勤学好问。
“职业素养”评价项目包含了安全施工与文明施工两项内容。
安全施工的评价标准包含:1.应穿工作服、绝缘鞋;2.能严格遵守安全规定进行带电或停电检修(调试);3.能正确使用电工工具;4.严禁将工具或器件放置在高处等较危险的地方。
文明施工的评价标准包含:1.工具与器材摆放规范;2.将废弃物放置到规定处;3.任务结束后必须清理现场;4.在规定的工作范围内作业,不影响其他人;5.完成任务后不得将工具或物品遗留在设备内或器件上。
在本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以个体形式展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评价主体为教师和学生。每一项评价内容均由教师及学生本人进行评分,评价等级依次为优、良、及格、较差、差5 种,其等级及比值如表1 所示,其总得分=自我评价分数*50%+教师评价分数*50%,确保其客观性。每项评价内容根据难易程度、学生学情分配不同的分值。各评价内容的得分相加后即为本次实训课的总成绩。
表1 评价等级及比值
以本课程的项目“三相异步电动机继电器控制技术”为例,简述单元考核评价方式。
单元考核是针对经过系统地、完整地学习某一个项目后进行的考核。在考核过程中,着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个人素养三方面。
“专业知识”评价项目中包含:1.能分析线路并简述线路的工作原理;2.能认真记录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3.能根据控制要求合理设计线路图。
“专业技能”评价项目中包含:1.能完成线路的仿真调试;2.能完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3.能根据故障现象,找出实际故障点。
“个人素养”评价项目中包含:1.交谈。在小组讨论中,紧紧围绕主题,与每一位成员都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2.兴趣。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策略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3.活动。在小组合作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全程参与,效果好。4.责任。对自己与他人负责,力争达到小组的目标。5.评价。会对最终成果和自己承担的任务进展进行评估。6.分享。通过与他人分享信息、资源、想法等,为团队作出贡献。7.倾听。具备良好的倾听技巧,并能准确地总结出团队成员的贡献。8.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利用多种沟通技巧以及协同精神,共同制定目标并努力实现目标。
在进行单元考核时,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考核,采用自评、互评、师评、专家评价结合的形式,对学生的单元学习进行系统评价。自评、互评各占35%,师评、专家评价各占15%。
本课程采用过程化评价,将考核评价分散到整个学期,不仅避免了一次性考核对学生造成的较大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学生在考试中的正常发挥,而且也避免了某些平时不认真对待实训的同学浑水摸鱼,侥幸合格[2]。本门课程各项目的加权平均数即该课程的总评成绩。结合单一任务与单元学习的考核评价,再根据每个项目学习的难易度设定权数,最后形成总评成绩,如表2所示。
表2 学期总评成绩表
笔者以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21201 班3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一学期的应用实践,进行线上调查问卷,其统计结果如图1 所示。笔者发现通过评价方式的优化,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有助于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还增强了学生的个人素养,其有效性已获得初步验证。
图1 该实训考核评价方式有效性的调查问卷结果反馈
实训考核评价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在评价过程中,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考核同等重要,均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软实力,直接影响了学生未来在职业领域的宽度和高度。通过评价方式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下实训考核评价的不足,使其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