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定 苏俏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巩固,直至学习成果的获取,都离不开掌握一定方法解决学习困难后形成的正反馈。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性和情境性的多项要求,都在体现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强化,更看重自主學习能力的增长,也就意味着教师要更主动与“知识硬灌输”的方式作切割,从课堂主导者转为引领者、必要时的辅助者,教给学生更系统有用的学习方法。基于教学实践和反思,笔者和课题组团队在开展“基于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实践研究”时,总结认为重点在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指导学生掌握学法,沿“准备——运用——内化”路径,促成学生对学法的自如把握。
一、课前准备,定目标、集素材
(一)解读语文要素,定目标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解读语文要素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寻找规律和方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实践语文要素,尝试从中提炼学习方法,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如五上第二单元,所选的4篇课文均围绕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这一要素来编排,每篇课文均有学习提示,以帮助学生了解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搭石》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这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基础,其反面也是学生在日常阅读过程中易犯的毛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给学生统一计时或默读结束拍手示意等方式,利用外部压力使学生自我督促加快阅读的速度;自主发言讲讲自己读到了什么内容的方式,让学生自我衡量默读过程中是否做到了集中注意力等,使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将相和》要求学生“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要求学生“借助关键词句”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冀中的地道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地阅读,教师应在单元教学前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有层次、有梯度地组织教学并实现教学预期。
(二)搜集整理资料,集素材
语文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查阅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和筛选资料的能力,如通过查阅时代背景资料,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通过查阅与人物相关的事件资料,体会人物的品质;通过查阅与文本相关的人物或事件,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和感悟。概言之,教师要紧扣学习任务,以一定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查阅资料,在学生反馈自己搜集的成果时,指出其中出现的问题,并适恰地运用到学习过程中。
教材在三、四年级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这一栏目,五、六年级设置了单元整组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各年级编排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各不相同,但学习中都离不开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四年级要求学生记录、合作整理资料;五年级要求学生根据需要搜集资料,并分类整理;六年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根据需要筛选、分类整理资料。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处理好二者关系,计划好二者所用时间,课堂上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更多获取信息的方式,课后让学生自主查找需要的资料,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二、课中运用,模块设置、灵活选取
(一)语文教学中要善于“瞻前顾后”
1.同一组课文横向比较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认真解读单元导语,在学习中落实语文要素,同时关注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栏目,根据要求引导学生提炼学法。如六下第三单元围绕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匆匆》用细腻的笔调描摹了时光的无情流逝,抒发了时不我待的遗憾和感慨,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直接表达内心情感,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教学时,可以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交流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接着细读课文,逐步感悟作者用连续的问句直接表达情感、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的方法。《那个星期天》写了“我”第一次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表现了“我”从盼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课文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和景中,指导学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和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比较本文和《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和写作特色,同时也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2.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以文言文教学为例。统编版教材中的文言文多与学生相对熟悉的故事有关,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三上第八单元的《司马光》和四上第四单元的《精卫填海》等,多数学生对这些故事已经耳熟能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阅读经验,交流对文中所涉及故事的了解,为学生理解文言文做铺垫。另外,教材对文言文的编排是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的,在之后的学习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以之为基础开展有效教学。如教学六下第五单元的《两小儿辩日》时,上课伊始可以先带着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学法,接着在解析课题、充分朗读后,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内容,再练习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并且交流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了解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帮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熟读成诵。
3.合理调整各版块的学习顺序。语文学习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各版块的学习顺序。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习作单元,包括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等。具体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精读课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事物、表达情感的,唤起学生的习作热情,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为习作教学的起点。进入高年级以后,在单元学习开始时,可以改变以往教学中按照课文编排顺序依次学习的形式,先让学生自主预写,再学习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后针对学生的预写情况引导。
(二)语文教学中要敢于“节外生枝”
1.唤起学生的相关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必拘泥于文本的遣词造句,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浮想联翩”中深入理解文本。如学习六下第五单元的《学弈》时,为理解二人不同的学习态度,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在学习中的表现更像哪一个。在体会“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或其他同学的表现,明白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或者想想自己将来希望有什么样的学习成果,说说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同一单元中《表里的生物》有“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一句表现出“我”渴望动表的强烈的好奇心,这样的体验对无数儿童来说都会感到似曾相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特别想干什么,父母却又不让,父母越是不让,自己就越是想干的经历,体会文中所流露出的“欲做还休”的苦恼。
2.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教学五上第六单元《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组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实际,从与父母发生的一些小事发现并感受到伟大的父母之爱,体会作者情感,同时将其作为习作素材,为该单元的习作话题“我想对您说”奠定基础。
学习六上第五单元中《盼》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围绕“曾经特别盼望做什么事情”这一话题展开交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体验,再探究文中“我”盼望什么、文中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进而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事例、将重要部分写具体的手法,为接下来的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做准备。教学六下第六单元阅读材料《老师领进门》时,让学生回想自己的老师教育自己的故事,可以是自己初进校园时的感受,可以是一节难忘的课,可以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诲或鼓励等,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三)语文教学中要勇于“取舍创新”
进入中高学段,有些课文篇幅较长,计划两课时完成的课文可能三四课时都结束不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突显教学中的重难点,结合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敢于取舍,长文短教。
1.紧扣课题。一些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内容或与文章主旨高度相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题引领全文的学习。如六上第四单元中《金色的鱼钩》一文,课题既是文章线索,记录着老班长伟大的英雄历程,又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抓住课题,借助学习提示,在自主阅读中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2.设置核心问题。有些课文的学习可以概括为几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文章内容。如学习六上第四单元中《穷人》一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相机提出并让学生带着“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为什么以‘穷人为题?”再读课文,把握小说的叙事背景,继而启发学生思考:在自身已经艰难度日的困境中,桑娜做出收养孤儿的决定容易吗?让学生通过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并感受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最后以“学完本课,你们认为桑娜和渔夫是穷人吗?”这一问题总结全文,让学生在交流中真切地感悟桑娜和渔夫两个角色的人性之美和精神之美。
3.抓中心句或重点段。一些文章以中心句或重点段的形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呈现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这些文章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或重点段,并加以解读和感悟,从而对学习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四)语文教学中要勤于“因体择法”
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教材编排的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应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小说类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刻画人物言行的语句来感受人物形象,如六上第四单元《桥》《穷人》《金色的鱼钩》等;叙事、写人类的文章,引导学生重点梳理课文脉络,善于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一步体会人物品质和精神,如五下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等;诗词类的教学,第一步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第二步借助插图、注释等理解句子意思,第三步体会诗词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五)语文教学中要精于“优选时机”
1.激发兴趣时。为了激起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欲望,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以观看影视作品片段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五下第二单元《猴王出世》一文,可以让学生观看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相关片段;学习六上第七单元的《京剧趣谈》,可以让学生观看京剧表演片段;学习六下第一单元的《藏戏》,可以让学生欣赏藏戏表演片段等。
2.理解疑难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瓶颈”时,教师可以恰当地使用课外资源,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如五下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结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有关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主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英雄事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六上第二单元的《七律·长征》,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图片资料、长征路线图等了解长征,结合视频资料感知“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故事,体会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感受红军战士的英雄壮举,体会他们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总结拓展时。教师在课堂结束时的恰当总结有利于升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学完五下第二单元中《红楼春趣》一文,可以出示作者曹雪芹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激起阅读原著的兴趣,进而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这一经典著作。六下第二单元《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3篇课文都出自外国文学名著,学完后教师可以借助名著的目录、其他精彩片段,或者结合原著拓展梗概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三、课后内化,拓展延伸、综合感知
(一)将课内学法延伸至课外阅读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学法的总结,并引导学生将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当中。如五下第二单元以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4篇课文,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根据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外,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如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猜读,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地读,能大致读懂意思即可,并让学生将所学方法尝试运用到古典名著当中,产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六下第二单元围绕外国文学名著选编了3篇课文,教学中可以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引导学生总结学法,并将学法迁移到原著和其他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当中。
(二)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
以口语交际而言,教学中应遵循学生口语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要允许学生不会说、说错话和说不好,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记住别人所说内容的主要信息,对不清楚的地方要有礼貌地追问,从而逐步把话说正确、说清楚、说流利。口语交际活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无处不在,除了课堂上的训练,教师应处处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口语交际,比如课堂内外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和父母亲人的沟通等,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课堂中所学到的方法,逐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三)充分利用阅读策略单元
统编版教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资源,让学生在学法习得中博采众长,并且自主、灵活地运用。三至六年级的上册教材中,阅读策略为主线的单元内容有“预测”“提问”“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有目的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策略,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如六上第三單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选编了3篇课文:《竹节人》以学习提示的形式,安排了3个不同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目的地阅读,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体会读同一篇文章,学习目的不同,关注的学习内容和采用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学习《宇宙生命之谜》时,可以结合学习提示明确阅读目的,充分地自主阅读,并有针对性地落实旁批,了解班里学生根据阅读目的阅读文本的思维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反思阅读过程,进一步梳理阅读学法;而非连续性文本《故宫博物院》一课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将前两课的学法迁移运用,逐步做到根据阅读目的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应将3篇课文加以整合,并适时小结学法,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方法运用到平时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本文为保山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实践研究”核心成果,课题编号:135zdd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