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在闽西苏区的实践探索

2023-11-26 00:23马春玲林妹珍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马春玲 林妹珍

摘 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契合了闽西苏区创建的迫切需要,闽西也为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的成功实践提供了相应的条件。随着红四军入闽,毛泽东关于军民兼顾的理论主张和实践经验,就渗透到了闽西这块新开辟的红色区域,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形成“经济建设配合了政治动员,才能造成扩大红军的更高热潮”“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离了群众就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等重要观点。闽西苏区践行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既实现了军事力量的壮大和发展,又取得了经济建设的成效,改良了群众生活,还建立了亲密的军民关系。

关键词:毛泽东;军民兼顾;闽西苏区

[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210(2023)04-0097-10

“军民兼顾”思想是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当时说的“军民兼顾”是指军队参加生产,节省军费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人民群众努力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军队多打胜仗。此后毛泽东又多次提及,可见他对这一思想的一以贯之和重视。但军民兼顾思想原则的主体内容,也就是其作为处理军事建设与经济建设、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原则,在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游击赣南闽西、创建中央苏区的革命实践中就已初步形成。闽西是福建省西部地区的通称,闽西苏区包括龙岩、漳平、宁洋(现已撤销,分属龙岩、漳平和永安)、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归化(今明溪)、宁化、清流、平和等12县①,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的重要实践地。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简称《古田会议决议》)在“红军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关系问题”中对“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提出了四条规定,确立了軍民关系的原则。当前,学界对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的研究多嵌入军民融合的历史考察中,或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经济建设,或在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对这一思想在闽西苏区实践的研究则较少。此外,从学界对毛泽东在闽西的研究来看,多集中在对毛泽东闽西的革命足迹考证,或是毛泽东群众观的实践,或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主力对创建闽西苏区的贡献方面

参见刘少雄.伟人风范永流芳——毛泽东在闽西的革命岁月(上,下)[J].福建党史月刊,2020(02),(03);李夏.红四军在闽西的革命实践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0(04);吴升辉.毛泽东亲民思想在闽西的倡导与实践[J].福建党史月刊,2013(12)等。

,对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在闽西的实践鲜有涉及。因此,本文拟通过对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与闽西苏区的实践有何联系展开讨论,以期对既有研究作拓展和深化。

一、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在闽西苏区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之所以能在闽西苏区的创建中发挥其作用,一是因为它能为解决闽西苏区创建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供指导,契合了闽西苏区创建的需要,有其客观必要性;二是闽西苏区也具备了使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在实践中推广和运用的相应条件,有成功实践的极大可能性。

(一)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在闽西苏区实践的必要性

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随着红四军入闽而在闽西逐渐得到传播和广泛运用,契合了创建闽西苏区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的迫切需要。

一是发展闽西农村经济的迫切需要。在土地革命政策实施以前,闽西和一切中国农村一样,被束缚在封建的压榨关系下,经济陷于破产状态。1928年7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关于闽西秋暴工作方针中指出:“闽西原是一个地瘠民贫的地方,近几年来,出产品如茶、纸、烟丝等都一落千丈。加以这些杂色军阀仍和豪绅无限制的剥削,土匪的骚扰(永定县遍地皆是匪),弄得农村的经济完全破产,一种荒芜萧条的景象触目皆是。”[1]土地革命政策实施以后,农民分了田地,生产的积极性增强,农产品日渐丰富。但由于敌人的“围剿”“会剿”和经济封锁以及苏区的金融几乎停滞,使苏区的社会经济出现剪刀差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和红军的给养,制约着闽西苏区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的发展。

二是创建闽西苏区对相当的军事斗争力量的迫切需要。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相当力量的红军”。红四军入闽前,闽西的红色地方武装主要分布在永定溪南里、永定金丰、上杭龙岩永定交界一带。1928年初春,闽西各县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运动逐渐由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发展到这一触即发的武装暴动。但这些暴动均以失败而告终。1929年1月,中共闽西特委在报告中分析了暴动失败的军事原因,指出闽西各地斗争未能相互联系的困难:“我们虽然在乡村斗得满天红,但终不能够占据县城,夺取政权。并且农民斗争终因为陷于孤单,而难以扩大与持久。”[2]为了改变各地斗争分散的局面,中共闽西地方党组织作了努力,他们将各地地方武装整编为闽西红军。但这支军队很快又分散行动,他们各自返回家乡活动。可以说,红四军入闽前,党在领导闽西武装暴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相当力量的红军的重要性,但如何建设有力量的红军这个问题却还是个难题。

三是军民关系建设的迫切需要。要造成武装割据的局面,既需要军事力量,也需要群众的力量,但闽西暴动中存在不信任群众的力量,不顾群众力量的错误现象。1928年1月,中共闽西地方党组织在总结龙岩、漳平、永定等县农民暴动意义时就指出存在军事投机的错误。军事投机就是组织农民暴动只靠军队、土匪、民军的武力,或只单靠农军的武力,在斗争中表现为只注意枪,完全不注意到“广大群众起来了没有”“有无彻底反抗或推翻统治的决心”等问题。并进一步指出要辩证看待军事力量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一方面,“激烈的斗争,民众没有武装是不行的”;另一方面,“没有群众参加”,“有了枪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武力斗争,“其结果一样是失败的”。[3]因此,中共闽西党组织指出,针对暴动的误解以及军事投机的错误,各级党部同志们应细心研究讨论,坚决纠正为妥。

(二)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在闽西苏区成功实践的可能性

闽西不仅具备践行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的必要性,还具备了相应条件。

一是闽西的自然地理和社会条件优势。闽西在地理上为广东、江西边界之地,也是粤、赣、闽的交通要道,虽然没有工商业发达城市,但崇山峻岭地势险要,红军能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井冈山虽也地势险峻,但其位于湘江和赣江之间的狭长地区,这两条大江无法徒涉,南北又难以发展,在军事上缺乏足够的回旋余地。此外,闽西不仅地域比井冈山大,而且人口比井冈山多,物产也相对丰富。据1930年7月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报告说,当时全闽西的人口“统计有二百五十万”。[4]闽西的人口,给壮大红军提供了群众基础。闽西的物产也很丰富,汀江航运发达,可以给红军提供足够的给养。这些有利条件能促进红军的壮大和发展。

二是闽西的国民党军阀反动统治力量较薄弱。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面对的湘赣敌人相比较而言,闽西没有国民党的嫡系部队,几支地方部队和长汀一带的国民党军郭凤鸣旅、龙岩一带的陈国辉旅等本来都是土匪,战斗力不强。而福建的其他军阀亦无暇顾及闽西。闽北卢兴邦的军队虽有七千,但全是土匪,战斗力弱。军阀杨树庄的部队约三四千人,但防地在沿海一带,要到闽西就必须经过军阀张贞防地,张贞与杨树庄是互相冲突的,要来闽西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张贞的部队虽是福建军阀军队中最好的,有八九千众,且他的防地与闽西接壤,成为闽西的唯一敌人,但在蒋桂战争中,张贞要顾到桂系的军队广东开来向他进攻,一般不会拼全力打闽西,且张贞部队久不发饷,军心甚摇动,尤其怕共产党的军队。在相当力量的红军保障下,创建闽西苏区,发展闽西经济和红军成为极大可能。

三是闽西的党和群众基础好。閩西的工农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极端的压迫下,所过的生活简直是非人类的生活,他们解放的愿望是迫切的。加以在地理上与广东接壤,受到广东工农暴动的影响。所以,闽西群众的革命意识相对较强。红四军入闽前,在闽西的斗争中党虽然受了很大的损失,但党的政治影响已经深入群众。特别是永定在1928年暴动建立过红色政权,更使群众对革命有深切认识。1929年3月12日,红四军进入闽西境内的长汀,随后击败郭凤鸣,占领长汀。这激发了闽西各县群众的革命热情。福建省委报告中指出:“各县农民,一闻朱、毛到长汀,便先后爆发斗争。”[5]中共闽西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革命热情也给毛泽东留下深刻的印象。1929年毛泽东在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提起离开井冈山的艰难时说:“沿途都是无党无群众的地方。”[6]入闽后夸赞说:“闽西党有相当基础,群众亦好,各县斗争日益发展,前途希望很大。”[7]这也为实践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在闽西苏区的践行

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已认识到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就明确指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问题。但由于战事极其频繁,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还未能得到很好实践。由于“经济无出路”[8],再加上湘赣敌人的“会剿”,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游击赣南、闽西。红四军在1929年3月入闽占领长汀后,就开启了红军帮助闽西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从此,毛泽东关于军民兼顾的理论主张和实践经验,就渗透到了这块新开辟的红色区域,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一)“经济建设配合了政治动员,才能造成扩大红军的更高热潮”

由于革命根据地和红军一直处于军事“围剿”的环境下,要反“围剿”,就要扩大红军,就要保障战争所需的物资。在反“围剿”的困难时期,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提出:“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9]在《才溪乡调查》中,毛泽东强调经济建设与革命战争之间的利害关系:“我们重复地说,只有经济建设配合了政治动员,才能造成扩大红军的更高的热潮,推动广大群众上前线去。”[10]关于苏区经济建设的中心,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二苏大”)上所作的报告《我们的经济政策》有明确指出,这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11]

闽西苏区的财政来源主要是农业经济,搞好农业生产,关系到能否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也直接关系到能否打破敌人的“围剿”。因此,闽西苏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指出:“土地革命的主要目标,在改良农业生产方法,使土地改善,生产力提高,农产品增多,以发展农村经济,解放贫苦的农民,而解决全社会的生活问题。”[12]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共闽西地方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和措施:

一是奖惩并举,开荒种地。1929年11月,在中共闽西特委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指出:“耕地改良生产品增加者,政府酌予奖励”;反之,对“将田耕坏或荒芜者,由政府收回耕地以示惩戒”。[13]苏区政府还鼓励农民积极开荒,扩大耕种面积,提高农产品收入。

二是组织劳动合作社和耕作队。由于革命根据地内相当部分的青壮年男子都参加了红军、赤卫队、游击队,上前线打仗,造成后方生产劳动力的紧张。为解决这一问题,苏区群众创造性地组织了劳动合作社外,还成立了以村为单位的劳动组织耕作队,统一调配劳力。劳动合作社首创于上杭才溪乡,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和赞扬。此后,为了克服耕牛和农具缺少的困难,各地又先后成立了耕牛合作社。

三是成立粮食调剂局。由于各地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和革命战争的需要,局部地区的粮食仍十分紧张。为此,闽西苏区政府在1930年决定在各区乡成立粮食调剂局。后来,这种组织形式推广到整个中央苏区。粮食调剂局的职责就是负责全苏区的粮食供应和统一调配,打击投机倒把行为。这对于保障苏区军民的粮食供应和稳定革命局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是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和管理。闽西苏区为保护耕畜,规定了屠宰耕牛审批,颁发《土地法令》规定了发展水利和开垦荒地的管理办法。此外,各级苏维埃政府号召开展劳动竞赛、奖励先进、勉励后进,促进农业生产。

闽西苏区除了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外,也重视办好工业、手工业、财政金融和商业贸易等方面事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办好各种类型的合作社。闽西苏区发展工业、手工业方面最主要的经验是组织多种类型的合作社。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领导下,闽西苏区以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工业、手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先后建立了造纸、织布、炼铁、煮锅、石灰、农具、刨烟、竹器、木器、熬硝盐、煤炭等各行业的合作社。

二是逐渐建立一批小规模的公营工业。闽西各级苏区政府建立后,没收了军阀官僚经营的工厂,逐步建立一批小规模的公营企业。在此基础上,逐渐创立公营工业。这些企业有长汀红军被服厂、中华织布厂、汀州市弹棉社、长汀印刷厂、中华商业公司造纸厂等。同时,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闽西苏区逐步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兵工厂,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军事工业系统。

三是加强对外贸易,保护商业,建立财政金融事业。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活跃贸易市场,1932年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经济财政问题决议案》指出要建立与白色区域经常的通商关系。随着苏区政权的巩固和土地革命的深入,苏区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土地税和商业税收。为了统一管理苏区财政,积累资金,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成立闽西工农银行。1930年11月,闽西工农银行在龙岩成立。除此之外,闽西苏维埃政府还在各县区创办信用合作社,以便于群众的资金周转与借贷。

(二)“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

在毛泽东看来,革命战争要取得胜利,就要充分动员群众和依靠群众;而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依靠,就必须关心群众的生活。在二苏大的报告中,毛泽东对革命战争与改善群众生活的关系有更明确的阐述,他指出,“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14]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列举了他在闽西深入调研过的汀州市和才溪乡,指出:汀州市过去有段时间没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市政府对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一点不理,“只管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其结果是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等方面工作也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而才溪乡是“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15]的典型。才溪乡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革命中得到群众支持。

闽西苏区贯彻执行毛泽东关于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的思想。闽西苏维埃政府在第十二号布告中指出:“苏维埃政府一切的经济设施是根据工人阶级与农民联合的观点上,是根据无产阶级领导农民群众的观点上,与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与城市乡村贫农、中农、小资产阶级下层群众利益,密切联系起来而决定的。”[16]为了得到群众的拥护,使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闽西苏区党和政府重视群众生活的问题,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减轻闽西苏区群众因剪刀差的剥削。1929年9月,中共闽西特委发出第七号通告《关于剪刀差问题》,这是迄今为止所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最早一份专门就对农民剥削的“剪刀差问题”的文件。这份通告除了分析造成剪刀现象的原因及后果外,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十项政策。这样,农民卖米买货不为商人所剥削,农村储藏资本得以收集,金融流通,他們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也就更加提高了。

二是解决红军的家庭生活问题。闽西苏区不少乡中的壮丁大数量地上前线去,为解决他们的家庭生活问题,苏区党和政府制定优待红军及其家属的条例,并对该工作进行检查。毛泽东指出:“优待红军家属,是使群众欢喜去并且安心留在红军部队的一个根本工作。”[17]闽西苏区组织了劳动互助社、耕田队,以及其他一切的办法,有组织有计划地调剂了乡村的劳动力,解决了红军家属每一个困难的问题。

三是解决苏区群众受教育的问题。闽西苏区广大民众及其子女,饱受剥削压迫,连起码的生活水平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接受教育。闽西苏区创建后,各县开设列宁小学,对儿童施以免费的义务教育,并为已缺失义务教育的青年和成年人采取识字班、夜校、半日学校、补习学校等形式进行补教。

(三)“离了群众就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

早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但毛泽东不是一个唯武器论者,更没把战争的胜利全部寄托在军事行动之上,而是把群众的支持和向背视为战争成败的主要指标。1929年4月5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就指出:“这时候的红军不是一个单纯打仗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发动群众,打仗仅是一种手段。并且打仗的时间、分做群众工作的时间乃是一与十之比。”[18]同年12月,由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更加明确红军的性质和宗旨,批判了不重视根据地建设的流寇思想和不愿做群众工作的错误,指出:红军的打仗,“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19]。《古田会议决议》重申了红军纪律,坚持了军民团结,强调:“上门板、捆禾草等项是从行动中扩大红军影响、增加群众对红军信仰的良好方法,应当好好地去执行。”[20]《古田会议决议》还对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作了明确的规定,从而确立了军民关系的原则。

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在1929年3月进入长汀就开展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和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的活动。战胜郭凤鸣进驻长汀以后,毛泽东除了召开各种类型的调查会,更多时间走到群众中去充当一个宣传员,或出席群众集会即兴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他兴奋地说:“在长汀县城及新桥、河田等地工作时,夺取土劣谷子的群众,一聚就有几千。”[21]“在汀州组织了二十个秘密农协,五个秘密工会,总工会也成立了。党的组织比前发展二倍。组织了一个赤卫队。”[22]除此之外,红四军还帮助长汀群众建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建立了离开井冈山后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1929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取得龙岩战斗胜利后,中共永定县党部大量印发《红军捷报》,捷报在具体列出红四军夺取龙岩的战绩外,还对红军寄予莫大的希望:“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当用全力为闽西工农群众之助。”[23]到6月19日第三次攻克龙岩的一个月时间内,红四军纵横于长汀、龙岩、永定、上杭、连城五县之间,采取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战术,“坚决的帮助闽西群众暴动夺取政权深入土地革命,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24]。红四军除了1929年3月帮助长汀群众在长汀建立了闽西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外,五六月间又帮助成立了永定、龙岩两个县革委会。随后,各级红色政权先后建立,至同年7月上旬,仅永定县就成立了4个区和66个乡的苏维埃政府。红色政权建立以后,党发动群众实施土地革命政策。

1929年7月底,为了抗击国民党对闽西进行三省“会剿”,红四军第一、四纵队共守闽西。虽然红四军第一纵队都不是福建人,但为了在农村中做好群众工作,他们决心“在短期内变成福建人,一切都要熟悉”。红军战士分散成若干支队深入到周围30里的大小乡村,“总要使地形弄熟,群众与红军打成一片”[25]。在抗击“会剿”的一个半月里,第一纵队抽调了一批政治工作干部分派到上杭县大洋坝、泰拔、茶地、芦丰、蓝家渡和永定县太平里各地担任区委委员或副书记,加强和帮助建立地下党组织,训练地方赤卫队。红四军打破三省“会剿”后,攻占上杭、分兵武平、长汀,在短短一个多月之内,帮助闽西群众把苏区扩大至龙岩、上杭、永定、武平、长汀、连城,成立了4个县、50多个区和40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当时前来福建指导工作的中央代表恽代英在听取闽西苏区情况后,发表《闽西苏维埃的过去和将来》,高度评价了红军帮助闽西群众的成就,说:“闽西八十万工农群众从斗争中建立的苏维埃政权,获得朱毛红军长期游击战争经验的帮助与指导,在政治上确实已表现了伟大的成绩。”[26]

三、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在闽西苏区实践的成效

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中说:苏区扩大红军后经济战线上的成绩以及群众生活的改良事实,“粉碎一切机会主义者的瞎说,如像说国内战争中经济建设是不可能的,如像说苏区群众生活没有改良,如像说群众不愿意当红军,或者说扩大红军便没有人生产了。”[27]这段论述印证了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在闽西苏区的实践成效。换言之,闽西苏区践行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既实现了军事力量的壮大和发展,又取得了经济建设的成效,改良了群众生活,还建立了亲密的军民关系。

(一)壮大了红军和发展了闽西地方武装力量

毛泽东军民兼顾思想在闽西苏区的成功实践,使红四军得到壮大和发展。1930年8月,《红旗日报》刊载的《另一个世界的闽西》一文指出:“朱毛初到闽西,人数仅三四千,数次游击的结果,打得反动军阀如张贞、金汉鼎、郭凤鸣、陈国辉……无不尿水横流,闻‘朱毛两字即色变;夺取枪械,军用品无数,士兵们都纷纷哗变,投入‘红军,郭凤鳴亦战败阵亡,及占领上杭,卢匪新铭全旅缴械,使红军猛速地滋长起来,这次重回闽西,人数激增至四万余,编成第三、第四、第十二、第十三四军,合编中国红军第一团,朱德为总指挥,毛泽东为总政治委员。”[28]同时,闽西苏区的军事力量也得到发展。1929年7月,毛泽东在中共闽西一大闭幕时指出:“闽西各县已建立了人民武装——红军、赤卫队。”[29]

1928年闽西斗争失败后,中共闽西地方党组织就特别重视武装建设,后因人力、财力、环境关系未实现。1929年红四军第二次入闽时,毛泽东指示邓子恢“要建立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巩固、军事上具有坚强战斗力的红军”,指出这是保证革命胜利和建立人民政权的基本条件[30]。1929年6月9日,红四军前委在上杭旧县召开会议,决定将长汀赤卫队、永定湖雷溪南游击队和部分土匪及北四区五十九团合编为红四军第四纵队第七支队,另将永定、龙岩、上杭东五区武装编为第四纵队第八支队[31]。四纵队成立之时就有兵力800余人,400多支枪。四纵队成立之后,编入红四军序列。

除了四纵队,闽西各县十分重视群众武装的建设。各县赤色区域发动群众收缴民团、豪绅武装,组织赤卫队。为了统一指挥,闽西特委于8月间将龙岩、永定、上杭3县赤卫队变成系统组织。永定县有赤卫大队24个,兵力2000余人;龙岩县有9个大队和1个特务大队,共2000余人;上杭县有4个大队,第一特区3个大队,第二特区1个大队。闽西苏区在1930年4—6月间,先后编制成立了3个军,兵力约8000人。闽西还编制了红十二军、红十九军。与此同时,各级苏维埃政府另再建立与发展赤卫队、少先队等群众武装。1930年6月前后,全闽西有赤卫队二三万人,另有少年先锋队约5万人[32]。这样强大规模的武装保证了苏区群众的安全和苏区的巩固与发展。

(二)保证了红军物质上的给养和改善了工农的生活

在毛泽东与闽西苏区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苏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苏区农业不断获得丰收。1930年,龍岩、连城苏区的水稻产量比1929年增长20%,永定、上杭、长汀苏区增长10%。1933年闽西苏区的农业生产又比1932年增长了20%[33]

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积极缴纳农业税,把大宗粮食支援红军。据《红色中华》报道,1933年3月,中央发出号召“借二十万担谷子给红军”后,群众立马行动起来,热烈节省谷米,愿意尽量借给红军吃。在上杭县才溪、官庄、旧县三区,劳苦群众在《红色中华》号召每人借三升谷给红军的运动后,纷纷自动地、踊跃地借谷给红军,已集中一百多石。特别是才溪区的劳动妇女,要求不要谷票借给红军,这样的计有四十余石[34]。这保证了红军的粮食供给,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使红军和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有了物质保证。

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如上杭才溪乡:米方面,“暴动前,贫农雇农平均每年只有三个月吃米饭,其余九个月均是吃杂粮。青黄不接时要吃‘羊蹄子,更有吃糠的。现在,有了六个月的米饭吃,配合六个月的杂粮,一年就够了”。肉方面,“暴动前贫农雇农平均每人每年吃肉约一元(大洋),现在为二元,增加百分之一百”。衣方面,“暴动前平均每人每两年才能做一套衫裤,暴动后平均每人每年能做一套半,增加了百分之二百”。[35]

总之,闽西工农群众自推翻豪绅的统治,建设了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实现了土地革命后,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就使群众把自己的命运和共产党、红军、工农政府紧紧联系在一起。毛泽东指出:“这种经济战线上的成绩,兴奋了整个群众,使广大群众为了保卫苏区发展苏区而手执武器上前线去,全无家庭后顾之忧。”[36]

(三)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

在创建闽西苏区进程中,红军牢记为人民打仗的宗旨,始终严紧军队的纪律,除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红色政权外,还在战争间隙帮助群众耕地。1931年由毛泽东和朱德共同发布的《红一方面军关于动员部队帮助群众插秧耕田的训令》指出:苏区群众迅速动员在作战中做放哨、侦探、运输等工作,影响了田地的按时耕种,“我们全体红军在不妨害作战及警戒时,理应立时派大批能栽秧耕田的同志,在各住地帮助农友栽秧耕田。”[37]并强调红军帮助栽秧耕田完全是一种应尽的义务。红军还在收成季节保护和帮助群众收割稻谷。1929年8月上旬,在抗击三省“会剿”期间,毛泽东来到上杭大洋坝会见红军领导干部和当地党政负责人时,对红四军第一纵队部分干部说:“农民分了土地,你们部队要保护群众收谷子,这样我们就站稳脚跟了。”[38]

红军“因此得到群众万分的信仰”,“一般群众看见了红军,好似碰见了自己的亲兄亲弟一样,对红军表现非常亲密,纷纷地自动地来拥护红军,慰劳红军”[39]。同时,在红军与敌人作战时,工农群众加入参战的组织中,且在战争未结束时,群众均热烈募集米菜,煮饭送到火线上去,同时又准备了许多担架床和火把等。红军参战缺粮,苏区群众就把自己的粮食节省下来,纷纷借谷给红军吃。红军缺少弹药,群众就帮忙收集子弹壳,把军用材料被单棉花等廉价卖给或送给红军。如连城新泉下罗地有一户群众,在受了敌人的摧残而逃出来后,还返回到他自己的家中挑来子弹壳一百零两斤给红军。

总之,建立了如此亲密的军民关系,为保障工农群众的利益,红军战士以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粉碎敌人的进攻,为争取革命战争的全部胜利而战斗到底,因此红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同时,闽西苏区各地群众因为得到红军和赤卫队的护卫,不再惧怕敌人,他们成了红军抗击敌人最有力的助手。

【参考文献】

[1][3]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员会.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1辑[M].龙岩:龙岩地区印刷厂,1981:228,157-160.

[2]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闽西特委文件:1928—1936[M].福州:福建新华印刷厂,1984:15-17.

[4][26]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员会.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3辑[M].龙岩:龙岩地区印刷厂,1982:372,220.

[5][7][12][13][23][24]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员会.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2辑[M].龙岩:龙岩地区印刷厂,1982:59,106,133,293,91,222.

[6][8]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5,54.

[9][11][14][1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0,130-131,136-139,140.

[10][17][18][21][22][27][35][36]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9,329,57,58-59,59,340,335-336,340.

[16]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员会.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5辑[M].龙岩:龙岩地区印刷厂,1984:136.

[19][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27,748.

[25]熊寿祺.红军第四军状况(从一九二九年七月到一九三GA996年四月)[J].党的文献,1999(02).

[28]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员会.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4辑[M].龙岩:龙岩地区印刷厂,1983:71.

[29]星火燎原全集:第2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23.

[30]邓子恢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0.

[31]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8册[M].福州:福建新华印刷厂,1986:137.

[32]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6册[M].福州:福建新华印刷厂,1986:228.

[33]蒋伯英.闽西革命根据地史(第二版)[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366.

[34]借谷的响应[N].红色中华(第69期),1933-04-14.

[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86.

[38]毛泽东年谱(1983—1949)(修订本):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82.

[39]拿一切来慰劳红军!载下乡群众的热烈[N].红色中华:第66期,1933-04-02.

(责任编辑:单孝虹)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百年历程和经验研究”(224DJ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春玲,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妹珍,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