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政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基于广义合成控制法的实证分析

2023-11-26 03:01殷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管理学家 2023年21期
关键词:城镇化效应能源

殷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由1978 年的17.9%提升到2020 年年末的63.89%。2014 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正式发布,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建设区域协调的城镇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要求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2022年7月,《“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印发,明确“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新型城镇化在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矛盾和问题,使得能源需求和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制约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这对中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及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文章就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实施能否有效降低能源强度、缓解资源和生态压力展开讨论,并为推进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稳步发展提供合理依据与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目前,针对城镇化与能源强度关系的研究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能源强度。张丽峰等(2015)通过对北京市1980—2015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对能源强度产生了促进作用[2]。张瑞等(2015)基于我国1992—2012 年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城镇化能显著增加能源强度[3]。

第二种观点认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降低了能源强度。宋炜(2016)基于非线性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利于能源强度的改善[4]。樊学瑞等(2022)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5]。

梳理以上文献发现,关于新型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的现有研究逐渐趋向成熟,但仍有待补充。研究内容上,以往文献对新型城镇化与能源强度关系的研究多关注两者之间的影响作用,缺乏利用准自然实验分析新型城镇化影响能源强度的政策效应。研究方法上,大多数文献采取需要平行趋势假设的前提条件的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DID)以及只适用于对单个地区进行研究的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 Methods,SCM)。文章立足于政策层面,以2014 年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事件节点,将新型城镇化政策实施后的地区作为实验组、未受政策影响的地区作为对照组进行准自然实验,基于“反事实”视角,运用广义合成控制法(Generalized Synthetic Control Methods,GSC)评估新型城镇化政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一)模型设定

借鉴王倩(2022)[6]、白仲林(2019)[7]模型,假设地区i在第t期受到新型城镇化政策干预时的能源强度用Yit(1)表示,未受到新型城镇化政策干预时的能源强度用Yit(0)表示,即Dit=1,反之Dit=0,则有:

实验组地区i在第t期的个体处理效应为是否实施政策的能源强度之差,表示为δit=Yit(1)-Yit(0),那么实验组地区i在第t期(此时t>T0)的平均处理效应为:

式(3)得到的平均处理效应意味着在新型城镇化政策实施后,实验组地区的实际能源强度与合成组的能源强度之差,也就反映了新型城镇化政策实施的效果。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实施时间和数据可得性,选取2007—2020 年我国30 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由于所收集的面板数据各指标的量纲与量级存在一定差异,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结果的合理性与严谨性,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借鉴阚大学(2010)[8]等人的研究,选取单位GDP能耗衡量能源强度,单位GDP 能耗的具体表示为该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能源强度越低说明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量越少,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度越低,经济产值的质量越高。本研究的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即是否实施新型城镇化政策,取1 表示实施新型城镇化政策,属于实验组;反之取0,为对照组。本研究将2014 年开始实施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江苏、安徽、浙江等12 个地区作为实验组,剩余18 个地区作为对照组,进行政策效应评估。参考罗良清(2022)[9]等人的研究,文章将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变动、能源消费结构、外商投资水平、财政收入和科技投入作为控制变量引入,进行实证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分别用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sind)和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tind)表示。能源消费结构(ecs)为该地区的煤炭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之比,煤炭、焦炭、原油、汽油和天然气等都依照标准系数将其单位统一转换成万吨标准煤再进行计算。外商投资水平(fdi)采用外商投资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占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财政收入(rev)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对数值表示。科技投入(tec)为R&D 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本结果

根据估计结果可知观测期内平均处理效应为-0.0598,能源强度平均降低了0.06%,这表明新型城镇化政策实施起到了改善能源强度的作用。图1 表示实验组和合成组能源强度的变化结果。可以发现在强调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2007—2020 年的能源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符合现实情况。在新型城镇化政策实施之前的时期,实线与虚线基本重合,表明两个组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二者在政策实施前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拟合程度,进一步验证2014年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可参考性。在新政策实施后,两个组能源强度之间的距离差逐渐显现,新政策对能源强度的抑制影响明显且差距一直保持,这与陈夕红等(2011)[10]的研究是一致的。

图1 实验组与合成组的能源强度结果

图2 表示实验组与合成组能源强度的差值,即为实施新型城镇化政策的能源强度产生的平均处理效应,也是图1 中实线值与虚线值之差。其横轴为观测期的时间轴,横轴上的0 轴为新型城镇化政策实施的2014年,0 轴后的区域为地区受到新型城镇化政策冲击影响的后续时间,图中灰色的阴影部分则是95%水平的置信区间,观测期的平均处理效应均在95%的置信区间内。仔细分析图2 可以发现,在相对处理期的0 期之前即新型城镇化政策实施之前,两个组能源强度的差值始终围绕0 轴上下小幅波动,再一次说明0 期之前的模型拟合程度较好;0 期之后,差值始终位于0 轴之下,两个组能源强度的差值持续为负,也就是实验组的能源强度始终低于合成组,并且一开始政策实施效果有逐渐扩大的趋势,随着时间推移,差异逐渐保持平稳。通过参数重抽样法计算,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平均处理效应为-0.05982。

图2 实验组与合成组能源强度的差值

(二)稳健性检验

新型城镇化政策实施后,实验组的实际能源强度相比于与之相对应的“反事实”结果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但是这并不能断定能源强度的下降就一定来自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效应。针对多个实验对象的研究,采用Stata15.0 中的synth_runner 包实现运行多个合成控制估计的过程自动化。采取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衡量对比实验组的事前拟合效果与事后政策效应之差的依据。政策实施前的均方根误差记为Pre_RMSE,政策实施后的均方根误差记为Post_RMSE,具体公式如下:

经计算,实验组政策实施事前拟合效果的Pre_RMSE值为0.5406,政策实施事后政策效应的Post_RMSE值为0.3914;对照组的Pre_RMSE和Post_RMSE值分别为0.3326 和0.2870。可以发现在政策实施前,合成控制对象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政策实施后的Post_RMSE值小于其Pre_RMSE值,说明新型城镇化政策的能源强度的下降效果明显,这与前文所得结论一致。

借鉴耿文欣(2021)的做法,文章将新型城镇化政策实施前的均方根误差(Pre_RMSE)值作为阈值,下一步是根据此数值筛选出能够进入检验的对照组地区,即若某对照组地区的Pre_RMSE值高于所设定的阈值,则需要将其剔除,然后采用安慰剂检验为估计的政策效应结果提供相应的P值。文章分别列出了在全样本、不大于均方误差20 倍和不大于均方误差5 倍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政策影响效应的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政策实施后的显著性水平整体较小,并且将均方差较大的对照组地区逐步排出后,在不大于均方误差20 倍时,显著性水平逐渐减小;在不大于均方误差5 倍时,显著性水平继续减小,而且部分年份的显著性水平趋于零,这说明新型城镇化政策显著降低了能源强度。这一结果也验证了上文结论的稳健性。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扩大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实施范围,重点推动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初期效果显著而缺乏后劲,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呈现出边际递减趋势。为持续发挥政策的引领与推动作用,深入研究新型城镇化政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程度,获取发展实况,定期监测评估以不断调整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

第二,建立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适时改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进一步在全国扩大政策试点范围,由试点地区带动周边城镇,由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延伸至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形成全方位、有层次、有计划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同时借鉴有效的经验方法,构建合理完善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促进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政策的综合效应,为改善能源强度注入活力。现阶段已经从高速发展逐步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应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调整优化。针对新型城镇化政策在实施进程中经济与生态难以齐头并进的问题,结合经济、人口、社会和环境城镇化四大方面,积极引导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城镇空间布局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相适应。

猜你喜欢
城镇化效应能源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