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为,邢博雅
(1.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2.甘肃南梁干部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1]。从根本上讲,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恢复、优秀传统保护文化保护与传承、乡村社会和谐稳定都取决于农民群体,作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具备先进的思想观念能使农民从心底里接受、在行动上落实乡村振兴建设。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农民经济主体建设、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强化、农民主体自觉性培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也必须认识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农民自身发展的基本需要,也是乡村振兴乃至国家复兴的必然选择,在农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确保乡村振兴获得农民支持并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2]。
1.1 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我党和人民殷切希望实现的美好愿景,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实现“三农”问题的总抓手。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表明乡村振兴涵盖的主要内容如下:乡村产业兴旺是重点,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农村产业链,建设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增强农民市场经济主体意识,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生态宜居是关键,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乡村乡风文明是保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培养新时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以此提升乡村整体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乡村治理有效是基础,构建和谐发展的乡村社会能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是确保乡村充满活力的重要支柱;农民生活富裕是根本,保障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基于此,乡村全面振兴不仅满足农民的美好物质生活需求,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广泛传播创造了理论基础,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领导在农村得到加强奠定了现实基础,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农民头脑做足了现实准备。
1.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农村、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农村范围内农民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也出现多元化,农民正经历着从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十九大报告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发展实践的重大创新,从传统到“新型”再到“职业化”,是对传统意义农民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产物,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依据社会发展需要,运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引导农民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思想,它对农民最本质的影响体现在意识形态上,通过对农民开展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激励广大农民群众形成建设美丽乡村的创造精神,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
2.1 目标上的同向性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在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担上的责任重大:既要防止返贫,解决相对贫困,也要助力乡村精神脱贫,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一起提升乡村精神文明程度。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关乎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与农民所期待的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美丽乡村建设蓝图相一致。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农村全方位建设得益于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总之,无论是要实现全方位的乡村振兴,还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农村建设进步服务,都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导农民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于建设农民自己的乡村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2.2 内容上的关联性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关联性。首先,加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乡村文化振兴旨在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良好乡风、家风和民风,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倡导诚信道德规范引导农民群众在公共生活领域自觉遵循乡村社会道德秩序。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要务就是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意识观念并促使其在思想上认同、行为上遵守。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可以把农民的思想信念、人生目标和道德理想转化为振兴乡村文化的精神力量,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精神基础。其次,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农业的现代化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引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农民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最后,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乡村环境整洁、生态环境优美能够给与乡村振兴希望和未来,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还是要落在农民群众的肩上。只有农民的观念美、行为美,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乡村振兴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2.3 过程上的融通性乡村振兴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具有互通性的。乡村振兴的实现过程是需要政府及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双向互动来完成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思想引导,使农民群众形成与农村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过程。广大农民群众作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应具备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建设的创造性,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与此同时,农民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只有农民当家作主乡村振兴才能顺利实施、有效开展。乡村振兴是面向农村经济、文化、人才、社会、生态全方位的振兴,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是十分广泛,涉及语言文字、活动、文化以及传媒和管理载体,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载体上具有通用性,比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传媒载体对于今天的乡村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借助“互联网+”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等。总体上说,乡村振兴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与农民群众相互配合完成乡村建设的过程。
3.1 保障农村产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兴旺发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领域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更新农民的思想理念,逐步培养他们的经济主体意识,引导农民正确认识乡村振兴的内涵与真谛,开展实际行动支持乡村全面振兴。
3.1.1乡村振兴的实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党和政府旨在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带领农民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多元化的浪潮逐渐深入乡村建设,使参与乡村建设的农民群体扮演的角色更加多元化,价值观念也日益多元化,满足农民物质利益需求难度加大。不仅如此,农民的全面发展也应该体现在政治、经济、精神的各方面的发展中,由于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在他们以往的市场经济认知中把城乡差距归结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他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容易陷入“唯经济论”的片面发展观念当中,忽略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体现在农民的思想政治状况是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决定农民能否紧跟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步伐,即农村经济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所赋予的思想引领和动力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价值。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农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是建立在物质利益的极大满足基础之上的相辅相成,两者相互作用保障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教化农民的实践活动,它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和灌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民主法制以及科技文化知识,坚定农民的理想信念,充分调动农民掌握先进生产力的主动权,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1.2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富口袋先富脑袋,思想是灵魂,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发展乡村经济也要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有效提升农民的集体意识和大局意识。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按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引导农民理解国家方针政策以及新的致富理念,启发农民的经济意识,推动农民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经济义利观;可以根据农民的实际特点和需求展开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不断调节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和冲突;可以培育现代农业生产意识、法制观念以及正确的竞争意识,解放思想,促使农民积极投身乡村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农业生产过程是农业产业的价值增殖过程,为了追求更高的农业剩余价值,必然会推动农业产业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3]。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农民认识到旧有的生产关系与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的生产关系已不相适应,转变传统落后观念并确立现代价值观念,推动农民积极投身到新的生产关系实践当中。农民就可以把自身具备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成为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践行者。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而且保证了我国农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
3.2 培养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生态宜居、环境优美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给予生态文明重点关注,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与教育,使农民群体在大环境的熏陶中改变他们不恰当的行为习惯,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美好的生活环境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民追求精神生活的现实基础,所以乡村振兴首先要求乡村生态振兴。当前由于受到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的限制,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打着脱贫致富的口号以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为主要目标不惜牺牲农村生态环境,导致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失衡,农民生存环境遭受破坏。过快的工业化、城市化及市场化破坏了农村原有的秀水青山,生态问题捉襟见肘,已然成为阻碍农村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唤醒农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提供理念指引,创新、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制度,对农民进行环境法律法规、生态伦理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将正确、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理念贯彻到农民内心深处,把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全方位的生态环保格局。
3.2.1帮助农民重塑生态认知,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定期开展宣传教育,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融入农民日常的生活和劳作中,帮助农民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将生态保护观念和生态意识与实际行动统一起来,引导农民认识现实状况,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将农民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升华和推广,与时俱进创新生态治理体系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着力挖掘农村特有的安静、悠闲、自在的生活氛围,吸引更多外来的优秀技术人才扎根乡村、助力乡村,为乡村生态环境恢复给予更多的技术和智力支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能源节约思维观念,培育农民长远的眼光、前瞻性的思维,培养农民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操,对旧有的生态观念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农民认识到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必须建设绿色生态宜人的现代美丽乡村。
3.2.2引导农民遵守生态法规,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4]”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形成物质财富的增收与生态系统建设相统一的绿色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将5大发展理念深入宣传到位,开展既符合农民实际生活需求又不违背法律法规、相关规章制度、生态伦理等有关知识的教育学习活动,引导农民在教育学习中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并规范日常行为。
3.3 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养乡风文明、精神高尚是乡村振兴的软组织保障。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养的助推器,将农村社会所特有的乡约民规精神与现代公民道德要求相结合,对农民进行兼顾农村社会风俗和现代社会道德要求的道德观教育[5]。在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期,以往注重世俗的情感维系、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共同体基础上的传统乡村社会开始瓦解,加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民的“唯经济论”倾向日益明显,价值观念的世俗化和“去意识形态化”日益突出,使得乡村道德丧失、精神贫困、乡风失调等伦理失格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不仅导致乡规民约的德治和自治功能淡化,而且阻碍着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摆脱贫困的首要意义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摆脱意识和思想的贫困......落后的思想不根除,即使短暂摆脱贫困也有可能再次返贫”[6]。面对传统伦理道德和现代社会道德的碰撞和融合,社会更倾向于农民伦理道德审度,为此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通过教育的方式唤醒农民群众的农村社会风俗和伦理道德意识[7]。
3.3.1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农民进行家庭美德教育。新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将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友善作为家庭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孝道文化自古以来就深植于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对新一代农民进行符合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孝道教育,对缓解当前乡村养老危机具有重要价值。夫妻和睦的平等观教育也是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在现代家庭当中,家庭关系的主轴由过去的父子关系转向了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已然成为家庭关系的核心,而家庭关系中子女的行为规范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父母的和睦关系[8]。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出现不少问题,诸如夫妻离异而引发的老人自我养老、老人“赡养”成年子女、儿童缺乏健康完整的家庭教育,甚至出现因为夫妻关系破裂导致孩童被离弃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通过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新一代农民进行平等观教育,引导农民不断克服并消除不平等的重男轻女观念,保障农村妇女权益,提升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有利于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并不断为培养下一代农村接班人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对农民进行邻里教育。街坊邻里之间好的人品道德、行为举止会相互影响,邻里之间的友好交流有助于优秀家风的弘扬和传承,所以引导农民用友善的方式处理街坊邻里的关系能够增强人际关系,营造互帮互助的环境氛围。总体而言,家风是乡风的缩影,良好的家风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能为构建新时代的乡村共同体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奠定坚实的基础。
3.3.2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指社会全体公民在共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9],是乡村文明的基础,也是新时代农民理应遵循的道德基础。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农民进行遵纪守法、爱护家园、邻里和睦、保护环境等社会公德基本内容教育,以此提高农民的社会公德意识;用道德教化引导农民的乡村建设行为、强化农民的道德观念、提升农民的自律修养,唤醒农民的“新灵魂”,增进农民对社会道德的价值认同;不断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摒弃不良风俗和封建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农民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昂扬向上、乡风文明的现代农民新风尚。
3.4 重塑农民主体自觉性主体自觉、共同行动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振兴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集体行动的系统工程,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历程中形成的乡村振兴精神,充分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和科学创新精神,调动亿万农民参与村庄公共事物管理的热情,反映时代要求、遵循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但是也应该看到城镇化进程中大部分青年劳动力在外谋求生计,年轻人对家乡的概念逐渐模糊,还有一部分青年群体从出生到成长都是在非农村地区完成,既没有对家乡的认同,也没有对家乡的热爱,更没有返乡的动力。因此,乡村的青年力量一旦大量缺失,农民的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的作用就难以得到发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文化灵魂,与乡村振兴精神协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舆论的方向,充分发挥凝心聚力和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功能,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重塑农民的协作精神,培植农业产业领袖及现代新型职业农民,以足够的吸引力带动青年群体返乡创业反哺家乡。
3.4.1引导农民在情感上理解和心理上认同,形成强有力的振兴共识。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农民的发展潜力,强化农民的协作精神,重建其对乡村振兴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农民群众的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培育个人与集体之间协作意识,达成集体行动的一致性,争夺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重塑农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实践活动,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实际受益者和直接评价者,可为乡村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营造群策群力、共同参与的乡村共同体,对内培养具有专业农业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的专职人员,对外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形成内外联动发展新格局。
3.4.2引导农民协同合作,形成强有力的行动集体。农村发展是建立在全体农民共同付出、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借助广大农民的行动自觉营造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广大农民群众只有相互认同并积极配合基层组织服务于农村发展工作,开展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乡村振兴精神,提振和鼓舞农民群众建设家乡的士气和决心,激发农民主体自觉、实现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和行动自觉的有效耦合,强化农民的协同合作,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有条不紊地开展,最终有效服务农村建设发展事业。
3.5 维持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治理有效、和谐稳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以时代精神、现代法律法规与乡规民约的有效衔接为契机教育农民,推动乡村社会发展。随着乡村社会的快速转型,依照原有的依赖于国家强制力实现对农村全面管控的乡村“硬治理”已不能与时代发展要求深度契合,要实现乡村全面发展,满足农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殷切盼望,就需要党和政府需将“软治理”嵌入乡村治理结构之中,实现“硬治理”与“软治理”的优势互补与效用叠加[10],以此维持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软治理是相对于乡村硬治理而言的有别于往常以法律、经济、军事、制度等具有强制性、封闭性的乡村治理模式,是指乡村治理多元主体采取柔和、递进、说服、教化等方式,借助地方性法规、乡规民约、社会公德等软权力,以整治乡村社会各种公共问题为目标的协同治理模式的统称。由此可见,推动乡村治理由具体的可感知的物质层面向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层面转变,有利于发挥乡村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同化力,做到真正意义上把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美好局面纳入乡村治理体系中。这就需要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乡村软治理,秉持继承和发扬的原则,将乡规民约与时代精神和现代法律法规有效衔接,发挥教化功能引导农民自觉遵循乡村秩序,强化农民价值认同的同时有效解决乡村社会出现的新问题。
3.5.1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做指导。乡规民约是乡村中群众集体约定俗成的适用于当地人的道德规范,也称之为“地方性伦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乡规民约发挥着不同的道德教化作用。乡规民约在乡村范围内发挥自身的道德教化功能的同时也随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摒弃自身落后的、不合时宜内容的同时也与体现当代思想精髓的时代精神无缝衔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培养农民良好的思想素质、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引导农民树立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人生追求。传统的乡规民约不断整合乡村独特文化资源,让农民在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得到精神熏陶和思想浸润,引导村民遵循村规民约、伦理准则,努力化解农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理顺村民的心理症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村民约束自己的行动指南,共建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外界交流共同密切,开放度、包容性更高,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提升,民主意识增强,新时代先进的思想取代了头脑中过时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农民的价值判断也就更加多元化,这就要求乡规民约要重新整合乡村道德资源,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农民头脑,培养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农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道德内容调节村民及家庭、社会公共生活之间的利益冲突。
3.5.2农村社会的发展不仅靠自治和德治的方式来维系,还需要法治得以保障。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加入的法治观教育可以让农民自觉守法、科学用法,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之成为具备现代法律意识的新时代农民。
传统的乡规民约用道德教化的功代替法律作为评判村民道德行为的价值判断,人们常常用约定俗成的乡村习俗、是非善恶标准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否合理,并且在传统的乡村社会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认同,很好地维持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换言之,乡规民约将法律内化为村民的行为准则与国家法律相辅相成,是国家法在乡村欠缺的重要补充。通过吸收利用其合理内核既促进了村民对法律的践行,又重填和再造了乡规民约并赋予其现代国家的意志。新时代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乡规民约的法律宣传和教育形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贴近实际生活,深入人心,使遵守新型乡规民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来看,进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乡村振兴的精神助力,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依托新时代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寻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