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玥
(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0)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年2月农业农村部编制《“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规划要求到2025年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作用凸显、以主体人才为核心、支撑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为基础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形成各类人才有效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格局[1-3]。
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自2022年起每年为每个县培育10名左右“头雁”,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基础[4-5]。天津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采用集中培训、参观考察和教师指导等多种方式联合各高校与社会组织对带头人进行指导与培训。根据回收问卷数据对2022年首批“头雁”人才的现状、群体特征、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能够为天津市“头雁”人才的培训课程和后续发展提供数据参考与理论依据。
2022年天津市10县(区)培育各产业“头雁”人才共100名,各县(区)样本量占总样本量的比例分别为宝坻区10%、北辰区8%、滨海区18%、东丽区2%、蓟州区13%、津南区8%、静海区10%、宁河区10%、武清区13%、西青区8%。“头雁”人才年龄分布在22~56岁,以中年人数居多,35岁以下青年群体仅占比23%。其中男性带头人比例高达78%,远高于女性人数。
1.1 创办农业企业类型丰富,以种植业为主85%带头人创办企业所属行业类型单一,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仅占比15%;其中,涉及种植业的企业比例高达67%,远高于其他产业类型;其次涉及农业文化旅游业与农业生产服务业的企业均占16%;涉及养殖业、销售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分别占9%、7%、6%;另外有9%“头雁”人才所创办企业属于其他类型。
1.2 创办农业经营组织类型集中,以家庭农场为主96%的带头人创办农业经营组织类型单一,创办多种类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占4%。其中,创办农业经营组织类型为家庭农场的占44%,创办农业合作社的占28%,创办农业企业的占15%,创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占11%,创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仅占1%,另外有6%调研对象所创办农业经营组织属于其他类型。
1.3 创办企业用工不稳定,倾向聘用本地员工带头人所创办企业中,有41%的企业总用工人数超过50人,其中仅有21%的企业稳定用工人高于其他形式用工人数,55%的企业季节性用工人数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用工人数。在聘用员工来源方面,72%的企业所聘用员工中包含本地人,19%的企业所聘用的员工中存在外地人,18%的企业所聘用的员工中存在自己家庭成员。由此可见,“头雁”人员所在企业吸引外来人才就业的能力尚为不足,且有部分企业倾向于让自己的家庭成员参与经营管理。
1.4 创办农业组织经营状况不乐观在调研中,92%的受访对象对组织经营时段类型做出了回答,其中约60%的农业组织实施全时经营,约40%的组织实施季节性经营。70位受访对象对组织是否盈利问题进行了回答,其中60%受访对象表示组织达到经营目标,约24%受访对象表示组织几乎不盈利,此外还有约16%的受访对象表示组织正在面临亏损。从数据的显示情况来看,“头雁”成员所在的农业组织经营情况并不乐观。
2.1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受到多重制约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社会群体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带头人群体在农业经营中面临着多重难题。
2.1.1产品销售困难,管理者对组织发展前景信心不足。约半数调研对象表示市场销售和经营情况良好,并且有向上趋势,未来将扩大生产引进新的技术,增产增收,争取成为天津市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但也有43%的调研对象表示,由于销售和经营方式方式单一、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农产品流通不顺畅、农业组织与农户间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消费者购买渠道相对固定等问题导致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品销售困难,且由于疫情因素影响,产品销售情况短时间内难以好转,因此导致部分管理者对其经营组织的发展前景并不看好。
2.1.2技术与人才方面存在短板,无法为企业提供新动能。63%的调研对象表示企业缺乏技术和高水平管理人才,12%的调研对象则表示完全不懂技术。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期盼吸引高水平人才入农,希望掌握机械自动化技术、高科技种养殖技术、经营管理技巧等专业对口的大学生进入企业留在企业,然而受农村地理位置偏远、工资待遇水平较低、工作劳动量大等因素影响难以留住大学生;部分产业带头人表示更倾向于雇用本村村民以及家庭成员,认为吸引大学生就业存在理论知识无法运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情况,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解决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5]。
2.1.3土地问题难以解决,限制企业建设发展。39%的调研对象面临农业生产经营建设用地短缺、土地流转困难、土地分散化严重等问题。农业经营组织若要实现规模化生产,需要大面积土地用于农产品的耕种、养殖、加工、储藏以及生产设施的存放,可用土地的短缺会直接阻碍农业经营组织向更大规模发展。土地的分散化和碎片化阻碍农业技术的改良,同时也会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因此有诸多受访对象表示希望实现土地流转集约化,谨慎有序地推动土地流转,适度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2.1.4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缺口大、融资难、融资贵。目前我国农业方面资金支持体系仍以财政资金为主导,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难以形成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方面需求相匹配的资金供给。调研中50%的行业带头人表示使用自有资金,无须进行多方筹资,其余50%的行业带头人表示组织自身资金短缺,采用向金融机构贷款、找亲朋筹借、使用政府农业项目资金等方式进行筹资。由于组织资金不足,部分带头人将家庭资金用于组织经营管理,导致个人生活压力倍增,希望获得相应的农业补助。
2.1.5生产经营成本高,盈利空间窄。生产经营成本包括生产资料成本、劳动用工成本、融资成本、税费成本、营销物流成本、管理服务成本等。调查研究中46%的受访者表示生产经营成本较高,引起生产经营成本升高的原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要素趋紧,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转型和升级对设施装备的要求更高,生产经营方式不尽合理导致高投入、高消耗的情况存在。
2.2 农业政策了解程度低导致政策实施效果不显著当前惠农政策深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等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各地农业板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业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能够深层次、高领域地推进绿色农业发展[6-7]。在对国家和天津市农业政策了解程度调研中,59%的受访者表示对农业政策了解一些,27%的受访者表示基本了解,6%的受访者表示熟悉,5%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由此可见天津市乡村振兴行业带头人对相关农业政策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但大部分基本了解相关农业政策的受访对象都表示当前农业政策实施力度大、接地气、能够实现精准帮扶,且绝大多数行业带头人表示有深入了解惠农政策的意愿,但由于以下原因难以实现:
2.2.1政策信息传播渠道狭窄。农业政策是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制定的,要想深入普及,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大力宣传。而大部分老百姓只能在电视上听到颁布了哪些政策,对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惠农心中没有“明白账”,即使深入了解了政策内容,也不知道去何处申领,导致很多惠农政策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文字摆设。
2.2.2基层政府执行能力有待加强。“职责同构”的政府间关系, 使得我国形成了一种特色的政策执行过程,即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宏观的政策方针、省级政府进行政策分解并下发给市级政府并逐级下放至基层政府部门进行具体实施,因此无论政策制定者给出怎样的规划,最终政策落实者和维护者均为村镇基层政府工作者。而目前我国基层政府工作者存在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受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在行政层级分割化以及基层治理内卷化的作用下,出现政策执行偏差和执行过程不畅等问题[8]。
2.3 农业经营组织外部需求多样化,内生动力仍需激发带头人“头雁”培训项目需求量前3位分别为:51%带头人需要种植技术、40%带头人需要企业经营管理方法,35%带头人需要电商运营技巧。其余培训项目的需求情况分别为销售技术被选择比率为21%,农产品品牌管理技术为20%,旅游规划方法为18%,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为15%,农业人工智能技术为14%,民宿经营管理技术为12%,农产品质量管理为10%,农产品加工技术为10%,自媒体制作技术为10%,投融资知识为10%,养殖技术为9%,蔬菜保鲜冷藏技术为5%,冷链仓储物流管理为4%,畜禽疫病防治方法为4%。由此观之,绝大多数行业带头人对培训的需求集中在专业技术提升方面。然而在培训过程中,既要注重满足行业带头人的实际需求,大力度、深层次、高效率地进行农业行业技术培训、承认农业从业者作为弱势群体的事实,避免“唯农论”的出现,又要注重培养农业经营组织的内生动力,激发农业经营组织自身的能动力,为农业升级创造条件、拓展空间。
2.3.1农业组织内部要素关系仍需协调。农业组织发展的要素主要包括技术进步、政策变迁、经济绩效等,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变迁能够促进经济绩效的增长,农业主体的经济绩效增长又会激励技术投入,进而引发政策变迁,从而能够形成三者良性互动。深入探究农业技术进步、经济绩效、制度变迁三者之间的内在规律,促进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循环,避免因只注重提升技术而导致三者之间关系运转不良,产生负向内耗使得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绩效增长缓慢或停滞[9]。
2.3.2农业产业发展人才资源培植困难。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最终依赖其内部的人力资源,当前农业产业人才资源面对以下3种问题:一是现职人员能力不足、吸引新人不具优势导致的人才结构断层问题;二是本土人才流失严重、外来人才不愿入农导致的人才资源数量不足问题;三是农业推广技术部门的人才与农村的乡土人才所擅长的农业知识领域不同,导致的人才资源分布两极化问题。
2.4 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运用困难
2.4.1新理念难根植。绿色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我国当前农业行业发展新理念,大部分行业带头人表示希望拓展企业发展新思路,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由于外部耕地资源约束、农业面源污染和内部人员组织僵化,新理念难以根植。
2.4.2新品种难销售。“十三五”期间,天津培育并通过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91个、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备案品种1 027个,种业创新成果颇丰。引进农业新品种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优化产业结构。大部分调研对象表示尝试培育新品种,但因技术水平有限导致难以获得好的收成,此外还存在新品种上市初期较难被消费者接受,新品种推广机制不健全,信息闭塞使得对引进品种缺乏了解和判断等问题[10]。
2.4.3新技术难应用。首先,由于受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影响,农民群众文化水平偏低,学技术用技术的能力较弱,接受新事物难度较大,为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带来困难。其次,目前推广的新技术中,操作较为简便的技术能得到更好地运用,而如果技术内容较复杂或需要精细操作, 或需要多项技术综合利用, 就难以有效实施和推进。再次,在新技术引进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大部分农业组织科研经费不充足,严重影响新技术的应用。
2.4.4新模式难运转。约60%调查对象表示目前正在通过入驻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网络销售平台、社区配送组织、微信朋友圈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寻求企业向新的经营模式转变。市场需求变化的步伐迅速,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深化改革的目标下农业企业压力重重,难以找到持续高效的农业经营模式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3.1 创新“头雁”外部培育机制
3.1.1实施行业带头人自主选课机制。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对江苏省新型农民参与培训方式意愿进行调查发现,82.08% 的农民更倾向于接受自主选课模式的培训。农民培训应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培训机构应结合带头人需求编制课程,并由带头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修课程,避免出现培训对象瞄准偏差、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资源供需错配等问题,实行课程积分制度,修满一定学分后即可认定为培训合格[11]。
3.1.2实施行业带头人群体分类授课。借鉴新津的培训对象瞄准机制,针对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开展培训,对于具备一定经营经验、学历较高的人群开展管理、运营培训,对于具有务农经验缺乏市场经验的群体,通过示范作用和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其技术能力和信心。针对带头人从事的产业类型和生产任务需求,分期、分批组织学习,将学员划分为多个“小班”,选取各行业代表专家进行授课,实行课堂交流奖励机制,有效提升学员课堂参与感。对基层干部、企业管理者,着重开展农业组织管理、农业产业化市场运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对职业农民开展以种养殖技能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提高培训形式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避免出现所有学员集体上大课的情况。
3.1.3整合培训资源发挥多方合力。围绕“头雁”群体的培训目标,将培训内容划分为基础性培训和技术性培训两类,整合多部门资源改善“头雁”培训的软件和硬件条件。联合知名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基础性培训,鼓励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及中介机构等参与技术性培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挥多方合力,提高培训资源配置效率。
3.2 建立“头雁”内部帮扶机制引导“头雁”组建联合社、创业联盟、新农人协会。推动资源共享、渠道共享、信息共享,实现农民的抱团发展,最终在更大范围实现辐射联动、示范引领。“头雁”群体培育不仅要依靠培训机构,更要注重“头雁”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专家培训不同的是,带头人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加深入实际,交流方式也更贴近生活。首先,促进同行业“头雁”群体资源共享。建立带头人经验共享机制,以组办行业交流会议、创立网上交流平台、组织线下集体参观等形式,促进相同领域从业者之间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以彼之长补己之短”的目标。其次,实现不同行业“头雁”群体资源互补,借助培训平台鼓励学员贡献本企业优势技术或经验,将不同行业领域资源进行信息整合并公开,促进各带头人之间合作交流[12]。
3.3 充分发挥“头雁”领航作用首先,规定“头雁”帮扶小农户名额。培训结束后积极发动“头雁”主动向其他小农户分享经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服务技术帮扶、就业岗位和社会化服务,由“头雁”人员自主制定帮扶计划,规定帮扶人数,营造一个联农带农、兴农富农的氛围。其次,建立培训成果监督考核机制,规范“头雁”队伍履职行为。督促“头雁”培训成果转化落地,导师一对一持续帮扶直到农业组织运行成熟,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头雁”模式。组建独立的第三方专业考核机构对培训项目落地成果进行有效的监督评估,形成考培分离制度,定时跟进培训成果发展情况,督促“头雁”人员引领小农户以“阵雁排空”勇往直前的态势走向乡村振兴。
“头雁”项目面向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乡村产业带头人,在系统性培育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扶持,助力他们成长成才,变“带头人”为“领头雁”,最终带领乡村群众形成“雁阵齐飞”效应。天津作为都市农业代表城市,已基本实现高端高效、绿色优质的农业现代化,应合理有效借助“头雁”项目,瞄准市场需求,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动供给保障能力提升和都市农业功能拓展,推动实现乡村高质量就业、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