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客家乡音继续“谣”起来
——城市化进程中客家童谣的传承与保护探究

2023-11-26 06:40:13何瑞梅
戏剧之家 2023年28期
关键词:客家人童谣情境

何瑞梅

(肇庆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客家童谣也称“客家儿歌”,顾名思义就是客家儿童唱的民间歌谣。当客家孩子在摇篮时,耳边就萦绕着长辈们的童谣声,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时,童谣更是陪伴他们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客家童谣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每个客家人儿时最珍贵的记忆,也是最早种在人们心田的音乐“种子”,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及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多重冲击下,客家童谣呈现出了日渐式微的发展态势,其影响力和传唱度明显下降。究其原因,这与客家童谣的内容过于陈旧及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与传播途径过于单一、保守有着重要的关联。从实践层面来看,客家童谣面临着“传播”与“接受”双重困境,要想客家童谣在新时期继续流传并焕发新的活力,需要打通这两大“关节”,并从内到外进行创新性探索与实践才行。为此,本文聚焦城市化进程中客家童谣的传承与保护之道,以促其在新时期继续传承与发展。

一、立足童谣内容:整理、筛选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童谣

(一)确立客家童谣筛选标准

客家童谣作为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传统文化样式,精华与糟粕并存是在所难免的。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究竟什么样的童谣适合在这个新时代进行保护与传承呢?这实际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标准”问题,即新时期的客家童谣该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二是“态度”问题,即我们该如何对待目前所接触到的各式童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凝练与升华,它贯穿并影响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把体现中华民族之精神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判童谣可否在新时期继续传播的标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而关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革命导师毛主席早就告诉过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思是当我们面对先辈流传下来的各式童谣时,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它们,把带有封建思想内容及与我国当前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内容坚决予以剔除,保留那些具有时代特色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只有把客家童谣的“标准”与“态度”两大基本问题先厘清后,再面对后续的“传承”与“保护”等问题时才不会偏离根本方向。

(二)整理、筛选客家童谣

客家童谣积淀了客家人的深层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精华,对体现客家族群主流价值观的经典童谣,我们要予以抢救、整理和保存。如以《排排坐,唱山歌》这首客家童谣为例:排排坐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你来唱来我也唱,阿公阿婆笑呵呵。排排坐唱山歌,客家人就山歌多。山歌好比春江水,朝晨(早上)唱到日落坡。山歌绕着彩云走,天上画眉也来和……该童谣描绘了客家孩子一排排坐着与长辈对唱山歌,其乐融融的美好场景。通过学唱该童谣,不但能使孩子亲近客家方言,懂得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且,通过该童谣还能感受到客家人热情好客、坚毅爽朗的性格特征。

再以客家人耳熟能详的童谣《缺牙耙》为例:缺牙耙,耙泥沙,学人阿爸,种冬瓜。冬瓜长,割来尝。冬瓜大,摘来卖。卖到两个钱,拿来学打拳。拳棍断,学打砖。砖对折,学打铁……该童谣中的“缺牙耙”原本是指脱落了耙齿的劳动工具——耙子,在此童谣中是比喻孩子在换牙期牙齿脱落后的样子。《缺牙耙》向人们讲述了如果学习各种技能都只保留三分钟热度的话,那终将一事无成的道理,它告诫小朋友做事切勿偷懒,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当孩子们用客家方言一遍遍吟唱此类经典客家童谣后,浓浓的客家乡音乡情便在他们的幼小的心灵中慢慢地生根发芽,成为他们一生美好的回忆。

不可否认,现存的一些客家童谣虽然形式上合仄押韵,吟唱起来也朗朗上口,但内容上却较为低劣、粗俗,对于此类童谣我们要保持警惕,擦亮眼睛,剔除那些粗俗的内容或添加一些与时代相吻合并适合新时期儿童传唱的内容。只有先把好童谣的“内容”关之后,我们在面对它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革新童谣教育教学方式:让童谣的教与学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

童谣作为寄托我国传统文化启蒙和教化意义的民间歌谣类型之一,说到底它的传播与接受最终还是得回到童谣本身和孩子们身上,要让客家童谣继续在新时代流传,并焕发出新的活力,除了在童谣内容上做筛选与改编外,还需在音乐教育这块主阵地上做推广和普及。因而,如何革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让童谣的教学变得更有趣,使孩子们爱听、爱唱童谣,是目前各地童谣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与趣味吟诵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具体情境游戏中感受童谣之美

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先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或环境来提升教学活动的情趣,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广泛流传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客家童谣《小小萤火虫》为例:火焰虫(萤火虫)、火焰虫,吱吱虫,暗夜(晚上),钓灯笼……为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沉浸在萤火虫近似的情境之中,教师可提前营造一个近似萤火虫生活环境的场景,如拉上教室窗帘、关掉教室的灯,播放郊外虫鸣声,并打开提前布置好一闪一闪的小彩灯,再用语言引导孩子们沉浸在萤火虫的世界之中,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学唱好该童谣。

情境教学强调“感性先行”,它主要通过新奇的情境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游戏的方式进一步激发课堂参与度,如采用丢手绢、点兵点将等游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慢慢掌握客家方言的发言特点及客家童谣的音韵格律等。总之,在童谣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让孩子在老师营造的情境中轻松地学习,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体会到客家童谣的内在美与外在美,让他们从此爱唱童谣。

(二)客家童谣的创编与汇演,把童谣的“主导权”交还给孩子们

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角度来看,3-6 岁儿童的大脑、神经迅速发展,该年龄段儿童的记忆力与模仿能力较强,语言能力发展迅速,为满足该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朗朗上口、短小精悍,并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经典童谣无疑是孩子们学习的很好材料。在童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该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注意挖掘童谣与日常生活的共同属性,让孩子在童谣学习过程感受客家童谣与日常生活的种种关联,为此,教师可在孩子们充分掌握客家方言及童谣的音韵特点后,鼓励他们对熟悉的童谣进行改编或即兴创编,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童谣的形式即兴表达出来。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如引导孩子们把自己创编的客家童谣通过音乐、舞蹈、绘画、表演等形式表现出来。

童谣创编及其后续的表演,可以看作传统童谣教学的一种延展,它既可以唤醒儿童多重感官通道的参与,把以往传统童谣教学的僵化死板变为灵动飞扬,有效提高了童谣教学的多样性与趣味性,同时,还可以激活孩子们作为客家童谣的“主人翁”意识,“拉拢”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与童谣之间的分割状态。总之,在客家童谣的创编与汇演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把童谣的“主导权”交还给孩子们,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引领他们走进童谣深处,变被动为主动,让他们成为客家童谣真正的接受者与传播者。

三、活化童谣的传承与保护方式:让童谣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利用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力量,扩大童谣的传播与保护力度

21 世纪的今天,客家童谣不能再固守陈旧的口耳相传、平面纸质媒体、音频等传统形式进行传承与保护了,陈旧的传播与保护形式不但降低了客家童谣自身的吸引力,而且还不能给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新鲜感。我们知道,若是得不到受众关注与喜爱的传统文化,即使再优秀也可能面临淘汰的危机。随着如今二维码、VR、3D 动画等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它们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契机,客家童谣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应不断融入新技术和优化传播渠道,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多管齐下”,让它们共同为客家童谣的保护与传承保驾护航。

时至今日,人们的娱乐与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客家童谣很难重返昔日光景,在街头巷尾被儿童们广为传唱,但这并不代表客家童谣已经消亡。对此,专家学者已经注意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试着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如以全球1.2 亿客家人都很有共鸣的客家童谣《月光光》为例: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一口塘,放介(的)鲤嫲(鲤鱼)八尺长。创作者陈善宝作为一名地道的客家人,他或许早已感受到了客家童谣日渐式微的发展态势,因此,他在童谣的创作与宣传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在创作过程中,他既保留了该童谣传统的格律基本特征,同时,他还根据时下年轻人的喜好,为该曲补充了一些新鲜的“血液”,如加入了新创编的歌词、新的编曲制作及RNB 说唱等元素,通过该新编客家童谣《月光光》,我们依然能在它创新、创意基础上感受到浓郁的客家风情。《月光光》一经制作完成之后,立即投放到年轻一代喜爱的Facebook、抖音、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与推广,受到了全球客家人的喜爱,大获好评。诸如此类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特色,又紧跟时代潮流发展的创举是值得推广和弘扬的。

(二)活化童谣的教育与传承方式,让孩子们走进童谣深处

客家童谣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间的变异,往往同一首作品会产生不同的版本,这体现了我国民间音乐的丰富性与变异性特征。据此客家童谣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可以结合时下比较火热的“文化特色游”活动,如开展客家童谣采风一日游、童谣亲子游等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举办“童谣文化节”“文化共传承,非遗润童心”等童谣研学活动,把孩子们带到童谣发源地、传唱地,让他们亲自观察和体验客家童谣所描述的一景一物,在具体场景中感受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客家童谣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客家人的生活实践,童谣中的许多词语很好地展现了客家人的生活与劳作场景,如掌牛(放牛)、割禾(收稻子)担水(挑水)等,而童谣中常见的茶岭、莲塘、水圳(水渠)等词语,都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绘了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及其地形风貌。在童谣相关研学活动中,要注意提醒孩子们细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在实践体验中不断增强对客家文化的整体认知。总之,与童谣相关的系列活动可以看作学校教学活动的一种延伸,它通过“实地体验”的方式,加深了孩子们对客家非遗文化的认知,坚定了文化自信,活化了非遗传承,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四、结语

进入21 世纪,中国的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正以“地球村”的时空概念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到2020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在这一进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客家童谣的传承与保护要想打破“传播”与“接受”两大困境,需做到与时俱进,并把传承与保护的眼光放到孩子们身上,并从客家童谣本身出发,这样客家童谣才有在往后的发展中有自由延续生命的可能。相信在社会与各级职能部门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客家童谣一定能扭转式微的态势,让客家乡音继续“谣”起来,丰富和发展客家文化并代代相传,为孩子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客家人童谣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客家人
宝藏(2021年7期)2021-08-28 08:17:34
童谣里的童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32
快乐童谣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行酒
神州民俗(2016年5期)2016-06-13 10:18:44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福建人(2015年11期)2015-02-27 10: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