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扬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规上工业企业是区域经济的主力军,规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活动反映了一个地区产业创新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指标。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杭州规上工业企业存在创新基础薄弱、研发动力不足、研发投入不强等短板,企业研发能力有待提升。本文基于2021年杭州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调研情况,比较分析了深圳、广州、苏州、南京、武汉、成都、宁波等重点城市,摸清点面底数,精准施策,引导企业增强研发能力,助推杭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企业以中小企业和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为主。杭州规上工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主营业务收入在1 亿元以下的占65.25%,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284 家,占4%,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属于三大科创高地的企业1075家,仅占总数的16.8%。二是企业数量在国内、省内排名靠后。全市拥有规上工业企业6397 家,与深圳(13024家)、苏州(11961 家)、宁波(8830 家)等国内重点城市差距较大;在全省排名第4 位,落后于宁波(8830 家)、嘉兴(6889 家)和温州(6708 家)。三是企业盈利能力较弱。规上工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户均主营收入2.62亿元,排名国内重点城市第7 位,远低于南京(4.4 亿元)、武汉(4.16 亿元)、成都(4.05 亿元)、广州(3.37 亿元)、深圳(3.34亿元)和苏州(3.11亿元)。
一是企业整体研发投入不足。杭州市规上工业企业R&D 经费内部支出342.39 亿元,R&D 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1.96%。研发投入占比在省内落后于绍兴(2.16%)、温州(2.09%)和台州(1.87%),排名全省第4 位。二是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不广。开展R&D 活动的企业2902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4.44%,开展R&D 活动企业比重在全省11 个地市中仅排名第9 位,落后于绍兴(61.98%)、台州(59.29%)、衢州(54.23%)、金华(52.42%)、丽水(51.6%)、舟山(48.47%)、温州(45.8%)和宁波(44.83%)。三是企业研发机构核心作用未有效发挥。拥有研发机构企业2636 家,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40.37%,排名全省第3 位,落后于嘉兴(61.58%)和舟山(40.9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的核心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一是规上工业企业R&D 投入对全社会R&D 投入的贡献率偏低。规上工业企业是实施R&D 活动和拉动全社会R&D 投入强度的主体。全市规上工业企业R&D 投入342.39 亿元,对全社会R&D 投入(666.99 亿元)的贡献率为51.33%,低于全国平均贡献率(62.65%),远低于全省平均贡献率(73.78%)。二是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以承担自主研发项目为主。杭州市承担研发项目的规上工业企业2676 家,占总数的41.83%,共承担研发项目15887 个。其中企业自主研发项目占96.3%,政府资助项目仅占项目总数的3.7%,说明财政资金资助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比例较低。企业开展自主研发仍是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选择。三是区域间创新投入不均衡。杭州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能力区域分布存在较大差距,高新区(滨江)研发实力最强,西湖区、上城区、钱塘区、余杭区创新投入较高,淳安县、建德市、临安市、萧山区、桐庐县等5 地创新投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萧山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市的四分之一以上,但研发经费投入覆盖率、研发项目覆盖率和研发机构设置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如图1)。
图1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区县分布
一是R&D 活动转化率仅六成。调查显示,规上工业企业有研究与技术开发费用支出的共4154 家,但只有2902 家企业开展R&D 活动,R&D 活动转化率仅为69.86%,不足七成。二是R&D 经费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342.39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630.67亿元)比例仅54.29%,低于全省59%的平均水平。企业大量研发活动未纳入R&D 活动统计范畴。
一是小微企业研发能力较弱。大中型企业仍是开展研发活动的主力。规模1 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有4174家,研究与技术开发费用覆盖率57.64%,承担研发项目企业仅占三成,共支出研发费用78.2亿元,户均研发费用187.4 万元,远低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户均研发费用(1018.4 万元)。表明小微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撑,难以开展技术开发活动。二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享受主体仍需扩大。根据调查统计,规上工业企业中有3476 家享受2020 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享受概率仅54.3%。2921家未享受加计扣除优惠的企业中,有研发费用支出企业738 家,有研发项目企业298 家,有研发机构企业586 家,均满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条件。
一是高成长型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有待加强。调查显示,规上工业企业中有322 家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高成长型企业。该类企业在竞争力和成长性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仍然有70 家企业尚无研发项目、79 家企业未设立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2 家企业甚至未设立企业内部研发部门。二是规上工业企业高新化水平有待提高。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043 家,占比47.6%,不足二分之一,规上工业企业高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规上工业企业中的3354 家非国高企中,13家为专精特新企业,有研发费用支出的1139家、有研发机构的901家、有研发项目的560家,1011家拥有知识产权,可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对象。
一是围绕打造三大科创高地、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依托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汇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优势资源,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上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引导规上工业企业以关键共性技术、引领性技术等为突破口,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研发核心能力。二是深入对接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低碳五大产业链,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形式,鼓励规上工业企业开展“链式创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带来产业竞争力的“乘数效应”。三是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汇聚企业创新核心资源。鼓励具备条件的规上工业企业联合高校共同培育研发助理等具备一定门槛的一线研发人员,以浙江工业大学等地方特色高校为试点,由产业研发中心和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开拓解决应用性人才培养、研发人才培育的浙江模式。
一是强化龙头企业的融合创新、产业聚合能力。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企业创新联合体,对龙头企业分享制造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开放供应链资源等给予支持,给政治素质高、经营能力强、科技水平先进、有社会责任担当的大型企业适当放权,鼓励大型企业成为产业链的“链长”,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树立样板企业,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培育“聚能工厂”“链主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云端工厂”五类未来工厂,宣传推广数字化转型工作,转变企业观念。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与服务平台合作,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上云”提升数字化水平。三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推进“规上工业企业高新化”,遴选未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知识产权、有研发经费、研发机构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鼓励其申报国高企和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高成长型企业。
实施1 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态清零、5 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清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出台《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提升实施方案》,将税务、统计等部门纳入创新强工攻坚组,形成“促进研发投入、享受加计扣除、纳入研发统计”闭环管理。二是精准施策,开展“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情况下,建立杭州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电子档案,定期分析统计数据,帮助企业建立研发辅助账、成立研发机构,规范研发管理。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智造强国,实业兴邦”的社会氛围。加强政策宣讲,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享受“未来工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后补助、技术转让合同登记奖补、浙江省新产品试制计划等相关政策;提升统计服务,建议引入专业的服务机构,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归集能力提供全方位的辅导,帮助企业科学规范建立会计科目和研发辅助账,推动企业应填尽填,应统尽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