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生态指数和综合夜间灯光指数的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2023-11-25 04:25姚国慧李海东刘臣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长三角示范区灯光

姚国慧,李海东,吴 京,王 楠,刘臣炜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42)

快速城市化不断占用大量生态空间,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并通过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的协调度制约着区域可持续发展[1-2]。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面临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任务,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聚集全国16.66%的人口(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占据全国24.09%的经济总量(截至2020年底)。随着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增加,长三角区域不仅出现大气污染、热岛效应和水生态功能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3-4],还存在区域开发强度高、资源能耗大和地区间生态环境差异大等问题[5-6]。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长三角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厘清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现状,掌握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是实现长三角区域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紧迫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简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和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示范区主要面向市、县行政级别,以全面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为重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旨在创新探索乡镇、村和小流域内“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和模式,引导地方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7]。截至2022年底,生态环境部先后命名6批共468个示范区和187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目前,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省、市、县和城市群[8-13],且大多基于统计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容易受到统计口径、行政区尺度和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存在时间滞后性。遥感技术的发展为进一步细化评价提供了可能。一方面,2013年徐涵秋[14]基于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生态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因其可以快速、直观地反映不同尺度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被广泛应用到多个领域[15-17]。另一方面,随着夜间灯光数据的出现和相关夜间灯光指数的提出,夜间灯光可用于有效区分城市建成区和未开发利用区,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扩张[18-19]、城市空间结构[20-21]等方面研究,同时夜间灯光也被验证与城市GDP、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具有较强相关性[22-26]。社会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具有非常直观的指代性,因此,以长三角区域2017—2021年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研究区,涵盖市、区、县和乡镇等多个尺度,采用遥感技术手段,从空间布局入手,结合RSEI指数和综合夜间灯光指数(compounded night light index,CNLI)分析自然本底和城市化水平,并以两者耦合协调度为指标评估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提供科学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长三角区域位于我国东部长江下游地区的江海交汇处,东临黄海和东海,以冲积平原为主,平均海拔为134 m,西部和南部分布有山地和丘陵,最高海拔为1 927 m,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四季分明,降水量丰沛,雨热同期。该区域行政范围包括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图1),共41个城市,总面积为35.8万 km2,总人口为2.35亿。区域内分布的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土壤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面积共计136 309.7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38.08%。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和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截至2022年,该区域已命名93个示范区和30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9.87%和16.04%,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审图号: GS(2023)2966号。

1.2 数据来源

1.2.1土地利用产品

1980—2020年长三角区域土地利用产品来自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https:∥www.webmap.cn/main.do?method=index)和Esri平台(https:∥livingatlas.arcgis.com/landcover/)。受遥感影像源和分类算法影响,这些产品具有不同分辨率和分类标准。其中,1980和1990年产品空间分辨率为1 km,2000和2010年产品空间分辨率为30 m,2020年产品为根据Sentinel-2数据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获得,空间分辨率为10 m。涉及的土地类型包括水域、林地、草地、水生植被、耕地、灌木、建设用地、裸地、积雪和冰[27]。在分析过程中,以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为依据,将水生植被归为水域,将灌木归为林地,最终得到水域、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裸地、积雪和冰7种土地利用类型,并据此开展相关分析。

1.2.2NPP VIIRS夜间灯光数据

美国新一代国家极轨卫星Suomi-NPP于2011年10月发射,其搭载的可见光近红外成像辐射传感器(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VIIRS)是继AVHRR和MODIS之后的新一代中等分辨率观测成像,具有22个辐射成像波段,其中的日夜波段(day-night band,DNB)可以实现全球夜间可见光和近红外观测,在低光照条件下以超灵敏性生成夜间灯光数据,空间分辨率为463.83 m,可以有效监测夜间现象规模和人为光排放源。定标的月平均辐射合成影像来自GEE平台(https:∥earthengine.google.com/),该数据有效剔除杂散光,并提高了动态范围,可用于构建综合夜间灯光指数。

1.3 研究方法

1.3.1洛伦兹曲线和集中化指数

洛伦兹曲线最初是由统计学专家提出用来反映地区收入分配均衡度[28],后来也在经济学领域用于表征区域资源分配的均衡性[29-30],曲线弯曲度越大,表明指标分布越不均衡。将长三角区域各省市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分别统计各省市数目及其占比,得到相应的洛伦兹曲线,可以用来表示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在三省一市分布的均衡度。

1.3.2遥感生态指数(RSEI)

不同于传统生态指数,遥感生态指数是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4个生态要素形成的以自然因子为主的综合性生态指标,实现生态系统多维度监测,最初用来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状况[14]。

IRSE=f(IV,Wet,TLS,INDBS)。

(1)

式(1)中,IV为植被指数;Wet为湿度;TLS为地表温度;INDBS为建设指标;IRSE为遥感生态指数。RSEI值越大,表示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越好,反之则越差。为了避免季节性差异造成的影响,通过GEE平台,选择植被长势较好的7—9月MODIS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和地表反射率产品,计算长三角区域2017—2021年遥感生态指数及其变化率[6],代表各年份植被生长最优状态,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等级,用于衡量区域内生态环境水平差异及变化趋势。

1.3.3综合夜间灯光指数(CNLI)

综合夜间灯光指数最初由卓莉等[31]提出,相较于其他夜间灯光指数,其优势在于可以通过阈值去除误差技术而无需确定权重,且具有一定物理意义,可以反映区域城市化综合水平,作为社会经济因子用于分析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城市化水平。基于定标的月平均地表辐射产品构造各市区综合夜间灯光指数,指数主要由平均灯光强度(I)和灯光面积比(A)2个部分构成,计算公式为

(2)

A=SN/S,

(3)

ICNL=I×A。

(4)

式(2)~(4)中,ND,i和ni分别为行政区内像素值和像元数量,两者乘积也被称为灯光总强度;ND,m为行政区内所有非“0”像元数99.9%处的像素值,是为了避免出现孤立的极亮像元而设立的阈值,代表区域内灯光像元最大灰度值;N和SN分别为行政区内像素值在[1,ND,m]区间内的像元数量和面积(km2);ND,m×N为最大灯光强度;S为行政区总面积,即各市区国土面积,km2;ICNL为综合夜间灯光指数。CNLI指数可以代表每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受到区域GDP和城市空间紧凑度等因素影响,如高度城市化地区灯光总强度大,灯光面积比也很大,在同等灯光总强度条件下,城市紧凑度高的区域CNLI值就小。

1.3.4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一般用于度量2个及2个以上系统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耦合协调度能体现耦合各方互动关系是否良性,常被用于评价产业、经济和区域发展协调状况[32-35]。耦合协调度越高,说明耦合各方存在良好、高水平的相互促进关系。采用耦合协调度评价长三角区域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的协调性,其计算公式为

(5)

(6)

(7)

式(5)~(7)中,F(x)和F(y)分别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水平,即RSEI指数和CNLI指数;C为耦合度,用来表示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指数;T为协调度,用来表示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D为耦合协调度,用来表示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复合效益最大化情况下的协调程度。D值越大,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协调状态越好;D值越小,两者越不协调。

2 结果与分析

2.1 空间分布

2017—2021年,长三角区域共有77个示范区和22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表1),其面积(分别为214 435和80 298 km2)分别占长三角区域总面积的36%和16%,涵盖了地级市、县(市、区)、镇多级行政区划。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示范区数量分别为27、15、34和1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分别为6、5、10和1个。其中,11个地区既属于示范区,又属于“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为江苏省溧阳市、盐城市盐都区,安徽省湾沚区(芜湖县)、金寨县、岳西县,浙江省安吉县、湖州市、宁波市北仑区、宁海县、衢州市、新昌县。由洛伦兹曲线(图2)可见,长三角区域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均未达到空间均匀分布,前者分布较为集中,尤其在三省一市交汇处形成了一个无缝链接、跨区域的天然功能区。

表1 2017—2021年长三角区域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统计情况

图2 长三角区域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空间分布的洛伦兹曲线

“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除了在安徽西部和浙江东南部呈连片分布外,在其他地区分布较为零散。在垂直空间上,示范区有69.82%的区域面积位于海拔<200 m的平原地区,平均海拔为149 m,地表粗糙度为1~3.530;“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有60.65%的区域面积位于海拔>200 m的低山、中山丘陵地区,平均海拔为220 m,地表粗糙度为1~2.861(图3)。

2.2 土地利用结构

由图4(a)可见,2020年长三角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36.16%)和林地(28.26%)为主,其后依次为建设用地(22.46%)和水域(10.86%);耕地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地区。自1980年以来,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面积占比呈现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267.2%、33.6%和11.7%,草地和耕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降幅分别为94.8%和34.6%〔图4(b)〕。

图4 长三角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结构变化以及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土地利用情况

2020年,长三角区域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土地利用结构主要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图4(c)〕。在示范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占比分别为38.9%、25.6%、22.1%和13.1%。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林地具有绝对优势(面积占比>65%),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占比分别为12%、13.1%和8.1%。草地和裸地在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中面积占比均很小(合计面积占比<0.35%)。通过比较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性可以发现,在快速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保留了较多的生态用地,在长三角区域中的自然环境基础相对较好。

就重要生态功能区而言,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分别有63 736和47 469 km2的面积位于重要生态功能区内,面积占比分别为35.61%和61.05%,去除两者重复区域后总面积为85 861.5 km2,占长三角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面积的63%〔图1和图4(b)〕。就主导生态功能而言,各主导生态功能面积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水源涵养区(66.25%)、生物多样性保护区(30.18%)、洪水调蓄区(3.04%)和土壤保持区(0.52%),“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面积占比(39.44%)高于示范区(21.22%),水源涵养区面积占比(57.02%)低于示范区(76.62%)(表2)。

表2 长三角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主导生态功能面积占比

2.3 RSEI时空变化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017、2018、2019、2020和2021年长三角区域RSEI第1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69.66%、76.13%、71.68%、71.75%和71.13%,说明第1主成分集中了RSEI指标大部分特征。以0.2为间隔将RSEI划分为优(>0.8~1.0)、良(>0.6~0.8)、中等(>0.4~0.6)、较差(>0.2~0.4)和差(>0~0.2)5个等级,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RSEI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具有显著差异(表3)。

表3 2017—2021年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不同RSEI等级面积占比

在RSEI等级占比和变化趋势方面,长三角区域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RSEI达到优良等级的面积占比均>50%,但2017年以来,RSEI优良等级面积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两山”实践创新基地RSEI优良等级面积占比相对更高,下降速率也更大,在2020年RSEI中等及中等以下面积超过优良等级面积,2020年示范区RSEI等级也达到最低水平。到2021年,示范区RSEI等级以中等和良等级为主,“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优良等级为主。

在空间分布(图5)方面,示范区RSEI变化强度较大的区域位于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三省交界处,但在各省、市内,示范区RSEI差异较小。通过降尺度空间分析发现,受到植被指数和湿度的影响,2020年浙江省西部地区RSEI等级发生较大幅度降低,造成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RSEI等级也同步降低,但在2021年又恢复到优良等级,因此形成较大波动。

图5 2017—2021年长三角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遥感生态指数(RSEI)等级及其变化

2.4 综合夜间灯光指数时空分布

根据2020年城市统计年鉴(表4),长三角区域示范区涉及人口数量为9 424万,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05 636亿元,人均GDP约11.21万元;“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涉及人口数量为1 939万人,GDP为15 919亿元,人均GDP约8.21万元。示范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表4 2020年长三角区域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人口数量和GDP水平

2017—2021年,长三角区域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CNLI指数在0~0.3之间,以0.1为间隔划分为1级(0~0.1)、2级(>0.1~0.2)和3级(>0.2~0.3)3个等级,分别对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中和高3个层次。在时间尺度上,2017—2021年示范区CNLI处于中高层次的数量占比分别为24.68%、25.97%、32.47%、29.87%和31.17%,均高于“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其数量占比分别为18.18%、13.64%、18.18%、18.18%和13.64%。2017—2021年,53个(68.83%)示范区和15个(68.18%)“两山”实践创新基地CNLI保持增长趋势,平均增幅分别为0.32%和0.27%,示范区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在空间分布方面,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中北部地区CNLI等级较高,而江苏省南部、浙江省东南部和三省交界处呈现增长趋势,2017—2021年CNLI平均增幅为0.39%,最高涨幅达1.46%(苏州市惠山区)(图6)。

图6 2017—2021年长三角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综合夜间灯光指数(CNLI)等级及变化

2.5 耦合协调度

基于RSEI和CNLI数据,计算得到2017—2021年长三角区域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如图7所示,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平均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31~0.35和0.27~0.30,且均呈整体上升趋势,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采用自然断点法对耦合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表5),三省一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三省一市间示范区耦合协调度差别较小,取值分布在0.24~0.44之间,其中,低耦合协调度主要表现为低生态环境质量-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和高生态环境质量-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安徽省石台县和黟县)。三省一市间“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耦合协调度差别较大,取值为0.18~0.50,其中,低耦合协调度主要表现为低生态环境质量-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和高生态环境质量-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安徽省旌德县和岳西县)(图8)。

表5 不同耦合协调度等级的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图7 2017—2021年RSEI与CNLI耦合度变化

图8 2017—2021年长三角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RSEI和CNLI的协调指数〔(a)、(g)〕、综合发展指数〔(b)、(h)〕和耦合协调度〔(c)、(i)〕以及相应指数变化斜率〔(d)~(f)、(j)~(l)〕

2017—2021年,在示范区中,低耦合协调度数量减少3个(37.5%),中耦合协调度数量减少3个(5%),高耦合协调度数量增加6个(88.89%);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中,低耦合协调度数量保持稳定,中耦合协调度数量减少1个(6.67%),高耦合协调度数量增加1个(50%)。杭州市西湖区和上海市漕泾镇分别为耦合协调度最高的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苏州市和南通市崇川区分别为耦合协调度提升幅度最大的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在空间尺度方面,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南部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江苏东北部以及江苏南部与浙江北部连片区域为耦合协调度较高且呈增长趋势的典型区域(图8)。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匹配,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36]。

在低耦合协调度示范区中,惠山区自2017年以来RSEI值不断减小,CNLI值不断增加,两者变化斜率分别为-0.01和0.68,快速增长的经济水平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压力,造成地区耦合协调度进一步降低。这类城市在未来发展中,建议参考苏州市发展路径,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从而由低耦合协调度向中耦合协调度转变,成为耦合协调度增速最大的示范区。安徽省石台县和黟县位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内,RSEI值常年处于0.5以上的高水平状态,但是CNLI值却常年保持在示范区平均水平的10%左右,尽管自2017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有限的增速条件下对区域耦合协调度的贡献较小,这类示范区大量优质的生态产品未能实现价值转换,从而造成耦合协调度低。而安徽省太湖县和浙江省遂昌县同样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内,具有明显生态环境本底优势,虽然自2017年以来RSEI值轻微下降(斜率分别为-0.008和-0.067),但是CNLI值增长32%~87%,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不断增加,因此耦合协调度也显著增加。对于高耦合协调度示范区,保证稳定且优质的生态环境质量(RSEI值>0.45)是其基本原则,同时进一步促进自然资源向生态产品转化,实现自然资源保值增值,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经。这类区域最为典型的是浙江省岱山县,该县有丰富的航道、深水港和岛屿资源,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一方面,高标准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以及双峰新城、美丽渔港等规划,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舒适度;另一方面,聚焦民生福祉,通过精准帮扶,帮助低收入渔农户同步迈向高水平小康社会,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年均10 920元。自2017年以来,该县RSEI值提高3.51%,达到0.59,CNLI值提高417.59%,耦合协调度由2017年的0.21增加至2021年的0.49,增长斜率达0.08,增速仅次于苏州市。

在低耦合协调度“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中,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属于采矿修复区,受发展历程影响,矿区生态环境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到自然状态,且容易受到修复措施和植被物种的影响[37],因此相对于其他“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其生态环境本底不具备优势。旌德县和岳西县位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内,RSEI值均保持在0.57以上,但是自2017年以来减少4.7%~7.6%,同时CNLI值增幅甚微,仅有“两山”实践创新基地CNLI值增幅平均水平的5%左右。因此,相对于同等生态环境条件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贾汪区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耦合协调度较低。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通过修复水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养殖基地,激活水生态经济,自2017年以来,RSEI值稳定保持在0.55左右,CNLI值增幅达41.67%,在保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经济显著发展,成为长三角区域耦合协调度最高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基于耦合协调度分析,长三角区域生态文明示范区通过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给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策略。对于上海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之间已经形成较好的耦合协调度,但受限于有限的国土空间和生态空间,未来发展时需要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生态资源资产协同发展。对于浙江省,受到山地面积较多的影响,城市分布集中连片,拥有较多的生态空间,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和生态优势,但是省内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将会占用生态用地,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在保证生态环境功能与承载力提升的同时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江苏省以平原为主,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且呈现集中连片的趋势,生态用地也以耕地和水域为主,同时经济基础条件能够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因此优质的生态空间建设需要立足于不断拓展的生态空间功能内涵方面,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产品服务转变,提升生态功能水平。安徽省由北向南逐渐从连片的农田生态系统向丘陵和山区过渡,生态环境质量介于江苏省和浙江省之间,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及两者,生态空间和生态产品价值尚未能充分挖掘,在以后的发展中一方面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工业化推动和城镇化建设中,走绿色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依靠皖南山区生态优势打造生态韧性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社会经济增值主要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和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而这部分经济增益并不能直接反映在夜间灯光强度上,且有研究[38]表明夜间灯光数据主要反映城镇用地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且与第一产业无显著相关性,因此笔者研究中可能低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耦合协调度,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围绕“两山指数”,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准确分析“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此外,笔者研究发现长三角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RSEI值具有不断降低趋势。RSEI作为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其变化受到研究区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等多方面要素的综合影响,且长三角区域内气温、降水等自然条件具有空间差异性,造成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RSEI值降低的具体原因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究。

3.2 结论

从三维空间角度分析了长三角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并基于生态环境指数和综合夜间灯光指数,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和分析,结论如下:

(1)长三角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示范区集中分布在江浙皖三省交界处,69.82%的区域位于海拔<200 m的平原地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空间分布较分散,60.65%的区域位于海拔>200 m的低山、中山丘陵地区。

(2)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用地面积超过70%,RSEI优良等级面积占比超过50%,生态环境质量以优良等级为主。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本底优势,但RSEI值呈不断降低趋势,其中,“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更高,下降速率也更大,更具有脆弱性。

(3)2017—2021年,53个(68.83%)示范区和15个(68.18%)“两山”实践创新基地CNLI值保持增长趋势,平均增幅分别为0.32%和0.27%,示范区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4)2017—2021年,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RSEI与CNLI耦合协调度为0.27~0.35,且呈不断增加趋势,平均增幅分别为10.55%和8.90%,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江浙交界处耦合协调度最高且自2017年以来增幅也最大,涨幅达18%。

猜你喜欢
长三角示范区灯光
水中灯光秀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今晚的灯光亮了天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来一场灯光派对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