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志新,程 鹏,杨 素,高宏宇
(中国人民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北京 10087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动能是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而体育强国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经济强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育强国建设究竟如何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现有文献多从单一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尚未系统地揭示体育强国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例如,仅关注就业与收入问题[1-2]、健康问题[3],或仅论述体育赛事[4-6]、体育本身[7-8]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系统性厘清体育强国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对于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入手,分析体育强国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结合国内外案例等系统论证体育强国建设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元价值和作用机制;最后结合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现状,提出体育强国建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部署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出台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一定阶段应运而生的,因此能很好地融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大局。2021 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了2035 年体育强国建设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指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进入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也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面临5 个方面的战略任务:一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二是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推进职业体育发展;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四是推动体育文化建设,弘扬民族体育精神;五是扩大体育对外交往,提升体育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要赋予中国体育事业新定位和新使命,将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实现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在体育领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
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包括:商品和服务质量普遍持续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绿色与可持续成为普遍形态,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显著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再仅限于经济增长的单一维度,而更加多元化地关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等因素;不再局限于偏重发展高增长产业,而更强调促进多产业之间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再仅专注于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而更加注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总之,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前进。
体育强国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谋而合。全民健身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水平的关键,是实现劳动生产要素更高投入产出效率的重要途径;体育产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内需、创造就业,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体育文化的弘扬传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体育外交则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表现。此外,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本身就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契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
1.2.1 建设体育强国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建设体育强国本身就契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彰显中国制度优势、体现中国特色,充分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图1 为体育强国建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程序。体育强国建设通过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等多个维度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体育产业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创新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体育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密切相关。体育产业链涵盖了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培训、体育娱乐、体育赛事等多个领域,涉及科技、文化、旅游、金融等多个产业领域,对于推动国家经济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科技创新具有积极推动作用[10]。
(2)建设体育强国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事业作为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应当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共同富裕[11]。通过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育资源配置,可以促使各地区的体育水平逐步提升,缩小城乡体育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3)建设体育强国有利于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体育产业具有低碳、环保的特点,不仅自身消耗资源较少,而且可以通过推广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12]。通过鼓励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推广低碳出行、低碳食品等低碳生活方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扩大体育对外交往有利于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体育对外交往不仅可以提升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影响力,还可以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人文交流。例如,既可以与国外体育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推动体育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也可以加强体育旅游、体育用品等领域的合作,增加国际体育消费,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
(5)体育强国建设有利于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体育强国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要目标、以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为结果的重大战略。体育强国建设通过扩大体育消费,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在稳增长、惠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体育消费对于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扩大体育消费既可以激发市场需求,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亦能满足人民日常娱乐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体育强国建设对于推动高质量就业也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产业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体育赛事、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领域,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发展体育产业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还可以提高就业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升级,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1.2.2 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实现路径
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实现路径(图2)。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等,这对于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通过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可以缩小城乡体育发展差距,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能够为持续优化国内国际资源要素配置提供助力,提升体育对外交流层次和水平。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体育强国建设的实现[13]。
(1)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扩大内需,推动消费转型升级,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过程中,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通过扩大内需,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升级,推动体育产业从简单的生产性目标向消费性、服务性和创新性目标转变,形成体育产业的新动能,从而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优化供给,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通过推动体育产业从低水平、粗放型向高水平、集约型转变,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提高体育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提升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2)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实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促使体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更加合理地配置。通过提升农村地区的体育设施和资源水平,可以扩大农村地区的体育服务供给,缩小城乡体育发展差距,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提高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全民健身。
(3)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助于体育对外交流。一方面,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推动体育外交的发展。在国际体育赛事中,体育外交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之间加强交流、增进友谊、展示实力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加国际性体育赛事,国家可以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扩大友好合作的范围。另一方面,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引入国际顶尖的体育资源。随着全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体育交流日益密切,国际体育资源得到了广泛共享。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引进国际先进的体育管理经验、训练技术和比赛规程等资源,提升国内体育发展水平。
国民身体素质是国家兴盛的基石,也是经济建设的必要保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和劳动力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以及劳动力素质水平至关重要。强健的体魄和高效的劳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保证,也是维持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体育运动作为强身健体的良方,对促进国民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国民身体素质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映了劳动生产要素的高质量供给与高质量投入产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通过体育锻炼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对劳动效率的影响路径包括4 个方面。首先,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增强人体的心肺功能,提高血液循环,使大脑得到充足的氧气和养分,从而提高大脑反应速度,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体内多巴胺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分泌,改善人的情绪状态,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使人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并能增强注意力和集中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再次,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工作压力和疲劳,增强自信心,提高人际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和工作效果。最后,体育锻炼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愉悦的心态,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已有文献考察了体育锻炼对于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并提供证据支撑。Lechner 等[14]利用1994—2008年加拿大全国人口健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显著提高个人的工资水平、就业机会和劳动力市场的参与率,这从侧面反映了体育锻炼对劳动力素质提升的作用。Lechner[15]基于德国社会经济小组1984—2006 年的个人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以及半参数估计方法考察个人参与体育锻炼对国家长期劳动力市场变量、健康和主观幸福指数的影响,发现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在收入和工资方面对劳动力市场有较大、长期的积极影响,并且会提升个人的主观幸福感。Lechner 针对相关结论提出了3 个机制:首先,健康水平的改善会直接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工资水平;其次,积极参与团体类体育锻炼活动有利于社会资本积累,培养团队技能并产生社交网络效应;最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会向雇主发出积极信号表明个人身体素质较好,可胜任更多的工作任务。因此,建设体育强国、推广全民健身有利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提高劳动力素质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在全民健身战略导向下,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群众性健身运动向纵深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6]数据显示,到2022 年底,我国体育场地数量达到422.7 万个、总面积达到37.0 亿m2、人均面积为2.62 m2,相较于2013 年分别增长149.44%、85.74%、79.45%,全民健身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为公共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提供了长期支持,2022 年补助资金又进一步向县级及以上的中小型场馆扩围,这意味着全民健身的门槛进一步降低。2021 年12 月,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2020 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17]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7 岁及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人数占比达37.2%,较2014 年提升3.3%;7 岁及以上每周进行1 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居民占比达67.5%,较2014 年提高18.5%。加之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以下简称“疫情”)期间居家健身、线上运动得以发展,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健身选择,体育运动的可及性极大提升。体育锻炼人群的扩大意味着更多劳动者通过运动健身提升自身身体素质,这对于推动实现健康中国、促进劳动力身心素质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竞技体育水平是建设体育强国的硬指标之一,推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除了其本身具备的健身和娱乐功能外,竞技体育还对全民健身、体育文化精神的塑造以及职业体育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促进体育与经济社会融合的核心纽带。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竞技体育的多元价值在各国范围内愈发凸显,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展现。
发展竞技体育有利于提升职业体育水平,创造经济价值。发展职业体育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场馆等体育基础建设投资、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等,打造优秀的职业体育赛事品牌有助于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职业体育的主要收入来自电视转播权、门票、“场租”(包厢、货摊租金等)、特许纪念品销售、赞助等,其中电视转播权和门票所占比重最大。如图3 所示,2010—2019 年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总收入逐年增加,2019 年已达103.7 亿美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作为拥有世界第一商业价值的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在2021 年与迪士尼(ESPN/ABC)、CBS、FOX、NBC 和亚马逊共5 家机构签署了一项为期11 年的新转播协议,在新版权周期中,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的年均转播收入将超过100 亿美元,这一数据较上一份合同增长75%~80%,11 年的总收入将突破1 100 亿美元[18]。由此可见,竞技体育尤其是职业体育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和经济发展价值。
图3 2010—2019 年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总收入Figure 3 Total major league baseball revenue from 2010 to 2019
竞技体育本身的竞争性、观赏性使其极具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各种形式的竞技体育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其中,职业体育赛事水平提升,经济效应持续释放。职业体育赛事是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竞技体育商品化的产物,既蕴含着追求体育成绩、提升体育技能、挖掘运动潜能的竞技体育功能和使命,又通过商业化运作的方式体现经济性目标。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化顶级赛事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以下简称“中超联赛”)和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为例,中超联赛在2020 年疫情影响下仍售出超9 万张的门票,媒体轮均收视1 324 万人次,为近3 年最高;CBA 2021—2022 赛季电视收视累计达9.92 亿人次,咪咕视讯全场景直播观看量超过40 亿人次。职业赛事的群众影响力能够直接转化为商业影响力,2020 年中超联赛获得涵盖13 个行业的13 亿元总赞助,联赛期间中超天猫旗舰店销售额较2019 年增长138%,达122.2 万元,青岛啤酒、蒙牛、58 同城等品牌通过与中超联合广告宣传、联合观赛等方式实现了赛事流量商业价值转化;CBA 商务也开始在游戏、数字藏品、球员玩偶等方面开发授权商品,2023 年赛季发布会数据显示,2021—2022 赛季授权商品总营收就达到了3 448 万元,较上赛季增长213%,直接经济效益明显[19]。
体育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多元价值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体育产业通过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拉动国民消费、促进就业以及加快绿色转型,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1)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发展是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体育产业是围绕人们的体育运动需求而产生的各种体育用品、体育服务业态,是多元化的产业系统,具有产业链长、产业联结程度高的特征。体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正外部性能够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产业间的互动辐射到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带动全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进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历经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图4 所示,2016—2019 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体规模持续增长,2019 年提前实现“十三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增加值超1.1 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1%。受疫情影响,2020 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产业增加值均有所回落。随着居民生活秩序与体育赛事活动的有序恢复,2021 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3 万亿元,产业增加值达到12 245 亿元,较上年增长14.1%,赶超疫情前水平[20]。整体上看,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呈现上升趋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体育产业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强大的发展韧性。
图4 2012—2021 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情况Figure 4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from 2012 to 2021
加快体育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融合是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体育产业的系统多元化特征决定了其本身具备较强的包容性,是极易发生产业融合的产业之一。近年来,体育与旅游、医疗、教育、传媒、表演等多个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了体育服务的供给形式,拓宽了体育服务的市场边界,促进了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此外,通过推进“+体育”发展,以及运用新技术实现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推动新技术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应用。通过引入5G、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可以实现体育产业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从而提高体育产业的效益和质量,培育体育产业新业态,实现体育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下,近年来我国的体育产业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体育服务的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市场边界日益拓宽,实现了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体育服务业产出占体育产业总体规模的比重由2018 年的48%上升到2021 年的53%;从产出增加值上看,2018 年我国体育服务业产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为65%,2021 年这一比重继续上升至70%,体育产业服务化程度得到了极大提升[20]。体育产业以较强的渗透性、融合性向其他产业注入体育要素资源,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催生出的体育经济新业态不仅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服务需求,还通过与其他产业的协同融合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拉动国民消费。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市场经济与众多消费者的重要联接,对经济增长具有持久驱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着力扩大内需;2023 年1 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统筹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居民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体育产业作为消费领域的重要增量,对于拉动新型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消费不仅与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更是我国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直接反映,与居民健康指数、幸福指数息息相关。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全民运动健康意识得到有效增强,实物型、功能型、享受型、参与型等多种消费需求并存。人们对全民健身的需求形式越来越丰富,消费观念也越发成熟,对体育用品、体育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多元的体育消费场景,全民运动健康意识进一步强化,推动形成更加理智的健康消费需求,有利于消费结构的持续优化,最终促进国民消费升级。同时,由体育带来的引致消费也是拉动国民消费的重要途径,如体育旅游、观赏赛事等体育活动能够拉动相关产业的消费。体育旅游、观赏赛事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吸引人们参与其中,激发体育兴趣和热情,更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体育旅游、观赏赛事等体育活动能够提高人们对赛事门票、纪念品、食品饮料、交通旅游等的消费需求。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对拉动国民消费具有重要作用,进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3)增加就业机会。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背景下,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成为当务之急。2018年底,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35 938 万人,占比达到46.3%,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21]。体育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劳动密集程度高、产业准入门槛不高等特征[22],且覆盖多个职业领域,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较大优势。首先,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和工作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体育赛事的策划、组织、管理、安保、餐饮和住宿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工作人员的参与和支持。举办赛事还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而间接带动就业。其次,体育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可创造就业机会[23],政府需要聘请专业人才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还需要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最后,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能够增加相关产业的就业机会,如健身教练、瑜伽教练、游泳教练等需求量增加,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生产和销售人员进行器材和装备的生产、包装和销售工作。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就业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CareerBuilder 和Economic Modeling Specialists Intl.(EMSI)研究了2010—2014 年美国六大体育相关行业的就业增长,其中,体育相关行业的工作岗位增长了12.6%(表1),而全国就业市场整体增长了5.5%。不仅如此,体育产业对就业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乘数效应,这意味着体育产业可以在其他产业和职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匹兹堡运动队和俱乐部的100 个新工作岗位可为全市带来4 620 万美元的新收入,并在建筑、医疗保健、销售、食品准备和维护等领域创造422 个行业以外的额外工作岗位[24]。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体育法人单位达到28.9 万个,较上年增加21.4%,体育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05.1 万,较上年增加13.8%,体育对就业的正向拉动效应愈发明显[25-26]。在此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2025 年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超800 万人的目标,体育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释放出更大的就业拉动作用。
表1 2010—2014 年美国体育产业相关就业人数Table 1 Employment related to sports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2010 to 2014
(4)推动绿色转型。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资源消耗低、覆盖领域广、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典型的绿色产业[27]。推动绿色转型是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而体育产业作为一个具有潜力和特点的产业,对绿色转型有着重要作用,逐渐成为绿色发展新动能。体育产业作为代表性的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实现场景。一方面,绿色场馆建设带动了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从2020 年全运会场馆到2022 年亚运会场馆、冬奥会场馆,政府和企业聚焦环保技术和设备,大力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应用,为光伏发电、全气候动力电池、节能清洁能源交通工具等绿色产业提供了示范和推广平台。另一方面,户外运动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体育产业不断推出新场景、新模式,户外运动作为自然资源与健身运动结合的产物,更具刺激性、社交性和娱乐休闲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群青睐。2021 年《阿里巴巴2021“十一”假期消费出行趋势报告》[28]数据显示,平台露营、徒步、攀岩等项目预订环比增长均超出10 倍以上,冲浪、潜水预订量环比涨超200%,户外运动项目热度激增。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 年)》,对我国户外运动产业作出进一步规划,户外运动作为健康产业、绿色产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民健身水平提升、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已经成为未来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赛道”。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体育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还具有政治、文化、生态等多重属性,体育文化和精神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人心,保持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对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 ”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中华体育精神反映着中国体育的价值导向和文化追求,不仅是中国体育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不仅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更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体育文化是推动文化产业繁荣的特色资源。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文化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运用体育文化创意,可以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积极参与。利用优秀体育文化作品作为载体传播体育文化,生动讲述中国体育故事,宣传和弘扬优秀体育文化,营造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公平诚信、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进而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此外,体育文化的价值观也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引导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和文化修养,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体育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在推动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国际体育赛事既是竞技场,也是外交舞台。以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为代表的体育对外交往不仅是国家间友好交流的重要方式,更是促进经济发展、吸引外资、打造国际会客厅的重要平台,对于实现经济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具有深远的影响。扩大体育对外交往,向世界阐释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既有利于实现文明交流互鉴,也为推动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打下坚实基础。自中美“乒乓外交”以来,体育在我国国际交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发挥着媒介和“先遣队”的作用,为国家间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和互动交流创造条件。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世界80 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开幕式。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国政要共进行了上百场会晤,共同规划双边关系发展蓝图,商讨如何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达成了重要共识。通过体育对外交往,各国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人文交流基础,为推动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辐射效应亦有利于吸引外资,推动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体育对外交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国际体育赛事成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托。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有利于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国内外已有关于国际体育赛事等对经济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投入产出模型[29-30]以及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31-32]已被普遍用于评估国际体育赛事的经济影响。Leontief[33]开发的投入产出模型框架的本质是一个投入产出交易表,它由3 个主要部门组成:中间(加工)、初始投入和最终需求部门。CGE 模型由IO 模型发展而来,由描述模型变量的方程和与模型方程一致的数据库组成。例如,Li 等[34]构建了北京奥运会的CGE 模型来估计举办奥运会的经济效应。在模型中采用的主要函数类型有Leontief 函数、柯布-道格拉斯函数、CES(常替代弹性)函数和CET(常转换弹性)函数。Huang 等[35]研究评估了三大体育赛事[一级方程式大奖赛(F1)、ATP 世界巡回赛1000 大师赛(ATP)和上海国际马拉松赛(SIM)]对中国主办城市的经济影响,通过使用IO 模型估计发现:举办F1 产生了11.8 亿元的产出增加值、1.2 亿元的税收收入以及9 048 个新增就业岗位;ATP 赛事为主办城市带来了3.4亿元的产出增加值、0.34 亿元的税收收入以及2 627个新增就业岗位;举办SIM 赛事会增加1.1 亿元的产出、0.1 亿元的税收收入以及807 个就业岗位。
(2)体育对外交往为非官方经济合作创造条件。体育作为一种软实力资源,是超越政治的存在,具有明显的非政治性和公众性。结合中非合作论坛、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总体外交大局,作为重要媒介,体育在促成非正式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独特价值。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为增强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马拉松系列赛、汽车拉力赛、乒乓球邀请赛等“一带一路”体育活动层出不穷。这些国际性体育项目一方面为民间经济贸易、旅游文化等合作提供了交往平台,体育俱乐部、旅游企业等非政府主体以此为契机,开展体育相关产业和项目的宣传和商贸交流,助力达成经济合作;另一方面,民间企业能够通过这种体育互动,造访重要港口、交通线路、园区等“一带一路”建设基地,吸引大批资源型、技术型非政府资本进入“一带一路”的投资建设,实现企业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共赢。
3.1.1 完善体育事业发展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享”不仅是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还包含文化共享、社会共享、生态文明共享等全方位内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体育健身、体育竞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多层次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要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体育需求,切实推进体育民生事业全面发展。一方面,积极开展健身操、足球、社区趣味运动会等群众性体育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体育健身需求,提升生活满意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竞技体育发展成果,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体育需求。引导职业性体育竞技资源流向群众性全民健身项目,开办多层次群众性赛事活动,为不同水平的体育运动爱好者提供平台。“以人民为中心”、以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3.1.2 统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推进全民健身是践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方面。建议通过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体育场地资源、体育设施资源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协调的问题,推动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持续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地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水平,加强农村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场地建设,优化区域体育基础设施的布局和配置,缩小城乡、区域差异。同时,提升现有体育基础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互联网、5G 技术推进体育场馆更新改造,完善场馆和设施的运营管理,提高体育健身场地的利用率和效益。通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规划、科学运营,确保全民共享公平合理的体育服务,践行全民共享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
3.2.1 打造绿色体育赛事,推广绿色发展模式和理念
体育赛事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广泛的传播度,可以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举办绿色体育赛事,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绿色创新和转型升级,向观众和参与者传递绿色理念,对于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绿色发展模式推广上,联合体育赛事主办方、政府部门、参与企业及消费者等各个主体,形成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的合作机制,将大型体育赛事的绿色模式落实到场馆建设、组织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绿色转型。在绿色发展理念推广上,充分利用赛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宣传环保场馆建设、碳排放抵消措施的典型案例,营造绿色低碳、自律健康的社会氛围,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3.2.2 拓宽赛后设施运营渠道,打造经济可持续发展典范
实现体育赛事场馆和地区经济的联动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对于赛后体育场馆设施,除了可以通过举办其他体育赛事、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承接企业活动和商业演出等方式实现高效再利用,还应从长远角度整体谋划,将场馆的赛后利用融入地区发展,制定多元化运营策略,积极拓宽赛后体育场馆和比赛设施的运营渠道。例如:利用赛后场馆和设施的资源优势,吸引体育品牌和企业入驻,积极拓展体育培训、运动装备制造、体育营销等相关产业;充分利用大型赛事的体育遗产建设体育博物馆,继承和弘扬体育赛事历史文化;打造体育旅游线路,发展体育旅游经济,进一步促进当地就业及经济发展,为赛事东道主地区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3.1 深化数字体育技术应用,凸显数字要素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数字技术与传统体育融合生成的数字体育、智慧体育是发挥体育产业独特优势、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建议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智能化生产线,对体育运动装备和训练器材进行智能化改造和升级。以数字技术核心优势抢占体育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同时,在数字体育服务领域,强化数据赋能,利用数字体育设备采集体育运动数据,形成体育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科学运动、体育训练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精准分析和匹配体育市场需求,刻画体育用户形象,提出智慧体育解决方案。通过体育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拓展数字技术创新业务,发挥数字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3.3.2 建设数字体育产业生态,拓展产业数字化转型思路
数字体育的发展重点并非局限于体育发展的某一特定环节或领域,而应渗透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的发展理念。因此,在新型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宽数字体育的范畴,形成从城市到场馆再到全部体育设施终端的数字体育智能场景,推动体育的线下场景走向全面数字化和智慧化,实现体育行业的“数字孪生”;另一方面,可以基于体育产业与医疗、文化、旅游、教育、科技等产业的强关联性,打造数字体育产业生态,推动提升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同时,推进体育重点领域全产业链数据库建设,充分发挥技术、数据等核心要素在全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3.4.1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凝聚经济协调发展动力
中华体育精神不仅是体育事业的重要发展成果,也是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需要物质力量作为根本保障,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内在指引。中华体育精神团结、奋斗的精神内核为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强化发展信心、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贡献出了体育力量。因此,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体育精神,充分发挥体育精神的社会凝聚力作用。一方面,创新运用短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工具,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强化社会凝聚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线上直播、电视转播等手段,扩大体育赛事的社会影响力,大力弘扬运动员团队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文化精神,树立榜样标杆,在全社会形成追求卓越、勇往直前的精神信念。以中华体育精神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凝聚力。
3.4.2 盘活特色体育文化元素,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体育大有可为。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元素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禀赋。一方面,结合地区特色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开发体育旅游产业。例如,在适宜登山的山脚或山区,建设登山步道,组织登山比赛,提供登山配套服务,开设登山文化体验服务。通过打造特色体育旅游产品,提高地区知名度,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依托特色体育人物、体育事件,开发特色文化产品。持续总结、搜集在地区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体育人物和体育事件,以体育电影制作、体育短视频拍摄、体育音乐录制等文化载体,将区域特色体育文化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最终打造成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支撑、以多元的文化载体为表现形式的区域特色文化产品,充分发挥体育文化资源的功能价值,赋能区域经济增长。
3.5.1 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活动,疏通对外合作渠道
国际体育活动是打开全方位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通过在国际体育领域的互动,可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共性与差异,充分发挥体育交流的辐射带动效应,探寻经济合作的可能,服务于对外开放总体布局。因此,要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活动,拓宽对外经济交流的方式和途径。一方面,充分发挥国家主体在体育外交中的全局指导作用。通过参与国际体育交流活动,建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伙伴关系,以“体育朋友圈”拓宽“经济朋友圈”,促进国际贸易、旅游和投资机会最大化。另一方面,重视非国家主体参与国家体育活动,为非营利组织、体育协会、运动员、裁判员等主体创造参与国际体育活动的机会,向世界体育传达中国声音,通过国际体育舞台,全方位展示国家形象,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以国际体育活动作为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5.2 搭建体育对外交流平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对外体育交流平台为深化国家间互动合作提供了契机。通过“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为拓展国际经济交流的深度注入新的动力,助力实现更加深化、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例如:充分利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社会传播度和影响力,吸引国际投资,实现与相关领域内国际组织、国际企业、海外投资方的密切沟通与深度协作;通过开办体育博览会,邀请国内外各类体育用品、体育装备的品牌参会,同时为国内品牌提供对外展示契机,汇集最新国际市场信息,为高端化、品质化、专业化的国际商贸合作提供洽谈机会,提升对外经济合作质效;聚焦体育文创,助推优质体育文创“走出去”,丰富国际形象宣传途径,以更加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姿态谋求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
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体育强国建设对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应持续贯彻体育强国战略,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引导竞技体育健康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弘扬先进体育文化,持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体育交往活动,以更好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当然,本文的研究发现基于文献归纳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尚缺乏系统性规范化的实证分析证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体育强国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分析,如评估全民健身运动对劳动力素质的具体提升作用、分析职业体育赛事品牌的成本效益打造等,以更好地为公共体育政策的设计和优化改革提供建设性建议。
作者贡献声明:
代志新:提出论文选题,设计论文框架,撰写论文;
程 鹏:梳理论文逻辑,调研文献,修改论文;
杨 素:提出理论建议,修改论文;
高宏宇:校对、修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