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理论意涵、历史溯源与时代创新

2023-11-25 11:52张海斌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发展

张海斌

(山东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1 问题的缘起

立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志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国家战略[1]。举国体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国家战略、整体规划、政策体系等方式对国家资源进行系统的引导、动员、调配、组织,通过多元主体的协作运行以实现高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进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体系、制度架构与动员机制。举国体制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政治优势,以全国一盘棋为统筹特征,注重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治理。

基于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建设主线,应时代之需,在竞技体育领域形成了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服务的管理模式,强调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多元融合,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建立健全竞技体育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而实现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一言以蔽之,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在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体育发展体制。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新时代发挥我国体育治理优势的制度体系,它传承并深化了举国体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将竞技体育的新发展理念统一于举国体制的脉络体系。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立于新时代发展的新征程,应基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统一、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相统一、内生发展与外化开放相统一、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统一。

国际体育格局复杂多变,竞技体育已成为国家利益角逐的利器[2]。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成为我国应对国际竞争的有效保障,是建设竞技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竞技体育现代化的建设任务是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和创新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将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与新时期的时代变革融合,以竞技体育赋能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交流等的发展。因此,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急需深化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厘清其理论意涵、历史溯源与时代创新。

2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理论意涵

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理论意涵的研究是时代创新的必然要求,亟待剖析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蕴。本文基于多元理论脉络,探寻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融生空间,阐释其价值,以构建整合式的理论意涵结构。

2.1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演进的时代背景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并无官方的正式定义,学者多从学术研究的视角探讨其概念。钟秉枢[3]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界定为国家与社会在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运行结构、治理效能、效率体现、效益增值等方面所形成的集中式、统一化的新型管理体制机制。鲍明晓[4]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界定为竞技体育在全国一盘棋的国家规划下,将速度优先、注重效率、局部突破作为战略思想,将奥运争光计划作为战略目标而落实的体制、机制、方式的集中体现。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强调的是集中体育资源办国家大事,根据国家的战略需要,以计划方式对全国体育资源进行配置,依托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形成中国式体育组织制度与运行机制。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举国体制在竞技体育领域的深化和应用,其内生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在体育资源极度匮乏的现实条件下形成国家化有效治理的集成。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源自中国历史文明的传承。中国历史的主要特点体现为大一统的国家形态,以中央集权的形式统一调配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要素资源来保障国家生存和人民生活,逐渐确立农业文明形态下的举国体制,这成为中国举国体制的起源。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国家发展举步维艰,资源匮乏,举全国之力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发展方针成为新中国举国体制的主要特征。新中国举国体制体现了中国式发展战略,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成为我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化行动方案,表现为高度集中国家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举国体制产生了新变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全球发展、对外开放、科技文明、社会进步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新型举国体制。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期,举国体制凸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体制和中国制度,集中调配了分散式资源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集中布局与统一力量成为举国体制的显著特征。不同时期,我国面临的发展任务和战略要求具有时代差异,由此衍生了不同的举国体制形态。新时期的举国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战略目标,结合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发展特点,通过国家战略规划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以引导、动员、组织、治理为主要路径,实现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构建“举全国之力、协多元主体、走中国道路”的组织体系、制度设计和发展机制。

2.2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理论特征

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中体现出显著的引领作用。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既体现为竞技体育的高水平,亦体现为竞技体育的新内涵。习近平同志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进行了系统阐述:“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坚定自信,奋力拼搏,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作用”;“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把体育健身同人民健康结合起来,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坚持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基于此,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涵盖了以下3 个方面。

(1)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制度安排,是建设体育强国时代背景下解决重大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有效举措。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充分发挥社会对体育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国家在配置全局性体育资源上的重要功能,构建全国一盘棋的体育资源运行机制,在集中式、统一化的顶层计划指导下攻克竞技体育的重大发展难题。

(2)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特殊的中国政治制度安排,是立足竞技体育长期战略的举国行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通过政治动员方式激活常规式竞技体育发展,形成政治制度以适应新时代竞技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需要。

(3)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制度的政治化体现。为实现竞技体育为国争光、多元赋能和时代引领等目标,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为制度保障,高效集中国家力量,形成了保障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特殊体制,在国家政治与体育制度层面予以赋能和融合,以政治力量促进体育制度的结构合理化、管理有序化、效率优先化,进而构成竞技体育的政治化体制。

2.3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新时代审视

到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成为新时代我国的总体目标,在六位一体的强国建设顶层战略中,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的建设急需体育的赋能,并将体育作为结构要素予以发展[5]。“十四五”时期是实现2035 年远景规划目标的关键阶段,是建设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竞技体育的赋能作用日益突出[6]。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改革持续深化,竞技体育赋能民生、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全民健身普及和全民健康提升效果显著,竞技体育成绩斐然、文化实力增强、科技融合加深、对外交往持续扩大。

然而,由于国内外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冲击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竞技体育发展短板问题突出。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区域间、场域间、领域间、人群间的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竞技体育、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等发展联动不足,竞技体育服务供给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欠缺,文化传承弱化,组织、制度、机制不健全等,致使竞技体育无法满足国家和人民多元化、层次化、全面化的发展需求,急需予以规制、变革与协调。

面对新时代体育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和新机遇,在政府层面制定并实施具有国家战略性、前瞻性与实践性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纲领性文件,将竞技体育发展立于国家重大战略位置,并通过顶层设计予以科学规划与整体布局,将体育强国的建设目标内化于国家意志、举国意愿和共同行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以党中央、国务院、国家体育总局、各省市体育局等机构为执行主体,监督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政治体系保障体育制度的执行,以举国体制确保体育资源的精准配置,通过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集中力量发展竞技体育。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须构建国家主导有力、社会统一有序、市场多元激发、主体多元治理的多域化发展新格局。

2.4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内涵解构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内涵与特征须基于多元视域进行解析,构建立体式的认知结构。

(1)基于政治逻辑视域。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须坚持党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党对竞技体育的全面领导,基于民主集中制的政治核心形成多主体的政治共识,以推进竞技体育重大决策和战略规划在多方协调下有效开展与落实。基于中国特色的政治逻辑实现国家体育战略意志,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制度保障强化中央与地方的传导、协同,保障政府、社会、组织的高效落实,实现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能够转换为体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路线指南和政策标准,并以此保障中国特色的政治逻辑体制聚焦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最终实现党和国家的体育战略意志内生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由此,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核心内涵在于坚持以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以人民为中心三大政治逻辑为中心,引导、调动与激发多元力量促进国家竞技体育工程建设,举全国之力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程、比赛普及工程、青少年竞技体育促进工程、国家竞技训练体系构建工程、科技助力奥运工程、体育产业升级工程、体育文化建设工程、体育志愿服务工程、体育组织建设工程等重大竞技体育工程,以全员参与促进竞技体育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竞技体育成果全民共享。

(2)基于资源配置视域。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为发展竞技体育事业而配置人才、场馆、赛事及信息技术等资源,基于融系统理念、全局理念与统筹理念于一体的配置观念,科学统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以此促进竞技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组织。就“十四五”时期而言,体育强国建设的顶层战略急需国家配置竞技体育资源,发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功能,实现如下目标:①坚持党和国家对竞技体育的全面领导,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层级传递,发挥各级政府和各类部门在竞技体育领域的联席机制,构建党政协同联动的竞技体育工作机制。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化了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机制,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协同体系,以及政府配置、社会主办与市场调节的竞技体育资源流通机制。②继续完善并持续发挥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充分调动全域优势资源,保障竞技体育资源的供给、流动与协调,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育机制,秉持奥运争光计划,提升竞技体育的国际地位,以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为指引建设竞技体育强国。③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竞技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政府与市场的互融共生,推动政、事、社、企之间的竞技体育产业资源流动与增值,依托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构建“国家政策稳定、产业政策精准、微观主体灵活、改革机制创新、社会结构多元、市场机制有效”的竞技体育产业协同新体制。

(3)基于国家治理视域。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实现国家竞技体育治理现代化的支撑。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以动员式治理为主的举国体制,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以常规式国家治理与动员式举国治理动态互嵌的方式推动竞技体育事业的整体性制度部署[7]。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对竞技体育发展的治理空间从重大工程的运动式与动员式治理转变为竞技体育领域的常规式治理。在竞技体育的国家治理结构、社会治理主体、市场治理工具与行政治理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形成治理权责明晰、治理制度规范、治理主体多元、治理机制有效、治理标准规范的举国式竞技体育治理框架,以国家的科学统筹模式、社会力量的集中模式、多元主体的协作治理模式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治理域包括竞技体育的资源举国完善、组织举国培育、主体协同联动、重大工程举国建设,以及职业体育的举国发展、奥运争光计划的举国实施、竞技体育产业市场的举国拓展等领域。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要求转变竞技体育的价值与作用,实现竞技体育从单一管理到多元治理的升级,践行从金牌至上到注重综合实力的转变,凸显竞技体育的健康促进、身体培育、经济提升等价值,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治理能力提升促进竞技体育与多系统的协同、融合、共进。

3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溯源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时代铸就的国家制度,是随着历史演进而不断完善的体育体制[8]。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党和国家为确保竞技体育事业沿着中国时代所需而实施的制度,是实现竞技体育发展规模、质量、领域、功能、地位之变的强力保障,此转变并非突然之变,更非短期之变,而是基于历史之源的转变[9]。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时代演进须以历史渊源为基,以历史经验为线,以历史整合为策,通过历史溯源厘定未来之势,进一步优化竞技体育举国体制。

3.1 集中式与人民化的历史定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囿于我国资源匮乏之国情,党和国家依据国情实际制定发展计划与政策措施,有计划地进行重大战略活动,引导与调节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协调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竞技体育作为促进国家发展和提升国民体质的重要手段,亦体现出集中式发展的显著特征[10]。新中国建立伊始,党和国家迅速将竞技体育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予以部署[11]。面对当时国内外的复杂形势,我国将快速提高竞技水平和融入国际环境作为主要任务,确立了普及与提高双向发展的战略主线。1952 年,我国参加了第15 届赫尔辛基奥运会,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1959 年,我国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竞技体育成绩不断进步。

在集中式发展竞技体育的背景下,深化了一系列措施:完善政府体育机构,强化行政部门责任;加大财政拨款,兴修竞技体育场馆;组建竞技体育队伍,全力为国争光;发展竞技体育科技,激活体育活力;丰富竞技体育文化,提升体育影响力;建立竞技体育学校,扩充后备人才队伍;扩展竞技体育市场,发展体育经济。通过集中式的举国发展实现体育的兴国功能,凸显了竞技体育为人民服务、增强人民体质、为国家发展服务的举国意志。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体质水平亟待提升。青少年群体也面临体质差、身体弱、学习难的困境。基于人民体质弱化的国情,急需发挥竞技体育的引领作用。在此时期,朱德同志倡导开展军事体育竞赛和农事体育活动,旨在通过竞技体育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实现强身健体和保家卫国的目的[12]。国家体委首届主任贺龙同志非常重视竞技体育的带动作用,强调以“为国争光”为首要目标,以“国内练兵、一致对外”为基本要求,以举国方式建立国家队和体训班,以国家和地方的政府体系保障竞技体育发展,旨在通过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引领群众体育的普及[13]。周恩来总理十分重视竞技体育发展,提出通过竞技体育提升人民群众的体质水平,彰显大国形象,促进对外交流[14]。

集中式的资源配置与对人民健康的重视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发展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并上升为举国发展的政治任务[15]。为推动竞技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缓解竞技体育资源紧张的尖锐矛盾,国家重点推进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快速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提升中国的大国地位,同时推进竞技体育社会化进程,国家主导、引领、调动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双源投入推动集中式与人民化的双向发展路径。因此,竞技体育事业集中式与人民化的历史定位确立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社会主义雏形,推动了我国向体育大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3.2 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历史演进

从历史上看,我国体育社会化主要表现为普及与提高的转化。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体育事业发展就是一个普及与提高的转化过程。所谓普及是指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提升人民体质水平;所谓提高是指举国发展竞技体育,提高运动员竞技运动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政治独立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基于国民体质孱弱的国情重点发展群众体育,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指引,促进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化与常态化[16]。在改革开放时期,竞技体育以为国争光为动力迅速发展,奥运成绩斐然,群众体育在竞技体育引领下也得以迅速发展。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的颁布与实施加快了普及群众体育与提高竞技体育的转化,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国家政策均体现了注重二者的均衡发展。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体育强国的真谛被重新审视,以普及化带动竞技体育向市场化、职业化、产业化等社会化方向发展,体育正朝着“为国所需、为民所愿”的目标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群众体育在农村得以开展,在城市得以升级。党的十八大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时代之需和改革重点,竞技体育改革成为促进体育社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竞技体育管理机构的精简、转变与放权为体育社会化发展创造了环境。随着竞技体育社会组织的健全与完善、职业化体育的改革与创新、竞技体育产业化的扩大与升级,体育社会化程度不断提升。

依循我国长期深化体育改革的经验和体育社会化发展的实践,体育社会化与体育市场化是紧密融合的共同体,体育社会化为体育市场化提供主体环境,体育市场化促进体育社会化的转型升级,体育市场化在我国体育社会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加深[17]。1992 年,红山口会议提出深化体育社会化改革,引进市场化竞争机制,建立体育市场化体制。次年,基于红山口会议要求,国家体委颁布《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以“两个改革与两个转变”为路径建立国家与市场相结合的市场化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国家主导和社会发展的体育事业逐步推向市场领域,以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满足体育发展需求,减轻国家投入负担,注重社会化经营,并通过市场化调节优化体育资源的流动和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运用市场手段和经济杠杆配置体育资源,发展体育产业,推进竞技体育的市场化与职业化改革,以举国体制弥补体育市场的短板,保障体育市场的良性运转,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供给模式和单一命令模式,将国家有形保障和市场无形调节融为一体,构建适应市场机制、强调经济效益、深化价值增值的中国式体育市场化体制。体育市场化发展源自体育制度改革,体育制度改革体现了制度供给与时代需求的动态关系[18]。当制度供给与时代需求一致时,体育制度呈现均衡稳定状态;当制度供给与时代需求矛盾时,体育制度就会发生变革,通过变革达到新的均衡稳定状态。我国体育市场化的改革实践充分体现了供需失衡与再均衡、制度动摇与再稳定的动态进程,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不断更新和优化。

3.3 责任化与协同化的历史担当

新时代的中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利益格局和日益动荡的国际环境,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层级制度、网格制度与市场制度在不平衡不充分的体育发展现实下衍生治理风险,体育责任的弱化加剧风险的发生,增加政府、社会与市场的矛盾[19]。元责任理论基于政府、社会、市场、个体的作用,构建基础性、协调性、紧密性的责任分化体系,通过加强联动、分体强化、协商同治来规制多元主体参与不足、治理信息凌乱失衡、权力体制联动缺失、边界权责界定模糊等实际问题。其更加注重多元主体责任体系的融合共生,发挥政府、社会、市场和个体的责任优势,强调多元主体间的互为主导、互相协同、多方支持与相互规约,形成多组织互联、多中心互动、多结构互嵌与多渠道互补的责任机制,为建立责任分担的体育制度体系奠定基础。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责任体系融政府、社会、市场、个体的责任主体于一体,以组织利益和组织效能为发展驱动力,包括政府宏观调控责任、社会价值开发责任、市场效益增值责任与个体具化参与责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提高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运营效率。通过对多元主体的责任分担和功能匹配来精准定位体育利益共同体的微观职能,以优化多元主体间的协作、协同与协调,最终实现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共赢。

2018年6月23 日上午开幕式,开幕式由呼伦贝尔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田振江教授主持。呼伦贝尔学院外国语学院书记金鑫鑫教授和内蒙古大研会会长马占祥教授致欢迎词,各省大研会会长周玉忠教授,董广才教授,李正栓教授,李力教授代表致词,呼伦贝尔学院校方代表陈绍英主任致贺词,论坛常务理事王玫教授提请大家审议通过了2018 NALLTS组委会和学术委员会名单,共有19位专家学者分别担任论坛名誉主席、主席、副主席和执行副主席,有25位各高校外语学院领导成员当选为论坛组委会常务理事。

竞技体育协同化是基于政府、社会、市场、个体构建责任体系而形成的协同体,构建“强政府、大社会、主市场、为人民”的协同体系,发挥政府的主导力、社会的驱动力、市场的原动力与个体的主动力,凝聚成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制度合力,实现竞技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①协同体系中的强政府。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强化监督、加强监管、简政放权、减少微观干预,构建政府“主导、引领、监督、考核”的协同化效能体系,实现精简政府体量和强化政府效能的目标,规避错位、失位和越位的负性效能,创设有为政府。②协同体系中的大社会。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需要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社会组织的鼎力相助、社会服务的完善供给。只有通过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体育组织的深入影响和社会服务的持续改善,方能完成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社会化建构,以应对政府和市场的失灵风险。③协同体系中的主市场。深化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融合,引入多元竞争机制,注重市场增值效应,深化市场供需调节,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精准决策、共享效益,将市场化发展作为竞技体育事业的主要责任体。④协同体系中的为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根本体现在人的发展,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精髓是满足人的个性化体育需求,应深化个体的竞技体育参与力度,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全民化需求引导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基于此,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应是集“稀释政府压力、激活市场动力、凝聚社会合力、提升个体活力”为一体的协作式举国体制,以此扩大竞技体育的影响力。

4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时代创新

紧跟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必须以高质量的竞技体育发展激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效能,形成高效运行机理和保障体系(图1)。新时代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思想观念、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该体制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20]。因此,须将集中力量办体育大事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势转化为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效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依其新理念创设新机制、实现新拓展。

图1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运行机理Figure 1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mpetitive sports whole nation system

4.1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新理念

4.1.1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世界格局动荡不安,立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节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改革步伐深入推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全域推进竞技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在内容上全方位审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注重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节点与活力源泉。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要持续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个体”协调的综合化运行机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创设服务型政府和有为政府。竞技体育社会组织应不断提升行业管理能力和服务效益,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挥协调联动、精准调节的优势,以促进竞技体育的为国争光、体育产业的提质增效、体育科技的智慧升级,进而保障体育重点领域的发展能够紧跟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制度优势推进竞技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制度保障提升竞技体育治理能力,深化政府的简政放权改革,强化政府的监管监督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力量的发展和增强,最大化凝聚多方主体的发展共识和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多元主体的驱动力,进而构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发展的新格局:以深化竞技体育领域的组织体制改革为路径,调节竞技体育资源与群众体育资源之间的动态平衡,激活双向领域的联动;以深化竞技体育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通过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塑造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与弱势项目的可持续化协调发展机制,提升科技引领竞技体育训练的智慧化水平,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的多元化机制;以体教融合引领教育领域、体育事业、社会发展的多方融合,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的多元融合发展。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内容上的落实、制度保障和优势效应促进了竞技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凸显竞技体育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4.1.2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新时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为人民,竞技体育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竞技体育强国的建设依靠人民,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下,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健全、完善、优化和运行不能仅靠政府的行政体系和单线模式,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的内涵体现在:①保障人民体育权益,办人民满意的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国家制度保障竞技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以竞技体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保障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竞技体育的认同感、满意感和参与度。②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价值。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紧密围绕时代所需、人民所盼和群众所指的体制机制,要充分结合新时代人民的体育需求,优化竞技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完善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融合的新模式。通过释放政府、社会、市场和人民的多元主体活力,形成适应人民发展需要、符合人民发展利益、彰显人民发展价值的现代化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须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存在诸多急需提升的地方,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体现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发展效能,是保障其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起点和终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动力和根基为以人民为中心,其是通过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2017 年8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各项工作均体现了一切依靠人民的发展起点和一切为了人民的发展终点。人民群众是竞技体育事业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决定着竞技体育的物质导向;人民群众是体育生活的建设者和评判者,引领着竞技体育的精神指向;人民群众是体育变革的主导者和享用者,引领着竞技体育的变革方向。因此,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主体命脉均由人民掌控,其发展必须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与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须注重并围绕人民群众对竞技体育的关心、期待、需求,并以此为起点,确保竞技体育强国建设的成果为民所享,将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终点。

4.2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新机制

4.2.1 新机制的协同结构

2019 年9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女排代表时强调:“坚持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努力开创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推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融合共生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制度创新,决定了竞技体育事业整体发展的结构优化与效能提升,须以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来推进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融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引领下,新机制须重点突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优势互补与系统耦合,以市场调节优势解决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资源增值、聚合、协同等方面的问题,以举国体制优势解决市场体系在运行、监督和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新机制的建立既要继续发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集中资源方面的制度优势,又要凸显市场机制在资源要素流通方面的调节优势,进而实现竞技体育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应基于以下3 个方面构建新机制的协同结构:①发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主体优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深化从严治党,使党的领导力、组织力和号召力得到增强,进一步提升了党和国家调动、组织和协调多方资源的能力,应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突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核心优势。②加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融合。既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具备使得市场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的体制优势。应构建竞争有序、开放透明、资源涌现的体育市场,同时强化政府的职能转变,弱化政府对资源的直接干预,以调控、监督和治理来维护市场秩序,并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以确保市场资源的有效运行。③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新协同模式。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重在协调、组织和主导,新时代的竞技体育事业须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个体的协同创新作用,构建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组织、生产、培育、科研、实践一体化的融合体系,推行五位一体多元参与的创新体育工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涵盖政府的组织服务功能、企业的资源生产功能、高校的人才培育功能、科研的创新支撑功能和个体的实践反馈功能,五位一体化功能体系能够激发多元主体的创新活力,聚集体育创新的合力,实现优势互补、功能互促、协同联动、运行高效、体制完备的协同创新格局。

4.2.2 新机制的应然路径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机制是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必由路径。竞技体育发展经历了由间架性设计向多元化架构的时代转变:间架性设计即在传统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由国家统一组织发动,由上至下进行单一控制式的发展模式;多元化架构即在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由多元主体内生发展,全场域参与竞技体育治理,共享体育发展成果。多元化架构规避了间架性设计单纯依靠扩张举国体制机构的粗放式发展,强调以多元主体的内生合力促进竞技体育效益的提升,规制竞技体育的内卷化现象。在新时代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急需市场机制的引入。一方面,竞技体育分配性的失衡导致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城乡间、人群间的竞技体育发展失衡现状加大了举国体制的治理难度,在竞技体育发展的广度上阻滞举国体制的资源调动公平化,急需市场多元主体发挥资源调节优势。另一方面,竞技体育的发展性匮乏导致有效供给不充分。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异性显著,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执行力和执行范围仍存在真空区域,竞技体育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竞技体育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亟待提升。举国政策的执行、举国资源的调整和举国治理的落实仍存不足,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满足,由此导致的发展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与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制约了竞技体育资源的供给,急需引入市场机制。因此,在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充分结合竞技体育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双向动态规律,解决竞技体育需求的“应然”和不平衡不充分供给的“实然”之间的矛盾,成为发挥多元化架构作用的制度保障。

新机制的应然路径为:①加快竞技体育市场孵化,调整市场多元主体供需行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应加强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坚持市场多元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强化市场自主决策与运营,加大培育、开发和整合资源的力度,以竞技体育的痛点、热点和关键点为切入点,孵化创新,优化供给。②扩大竞技体育市场规模,扩充竞技体育有效供给。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的规模并未得到有效、充分、绿色的开发和利用,新时代竞技体育的需求虽急剧膨胀,但相关供给无法充分保障。应发挥举国体制的主导作用与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创造市场条件。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市场发展,加大竞技体育用品业、赛事业、表演业、培训业等产业的市场供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③推进市场多元创新,促进竞技体育产业升级。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关键社会领域均在持续发生动态演进,人民的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竞技体育需求日益广泛,动态需求加快了竞技体育市场的创新进程,市场利益驱动着创新实践,市场需求压力转化为动力推动竞技体育的供给创新。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机制须加强市场模式与信息技术的创新,拓展新的经营模式,推广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化消费者的体验感,通过满足消费者的健身、健康、休闲、观赛、社交、心理等需求,拉动竞技体育市场的注意力经济,推动市场扩大规模、提高速度、扩大效应。

4.3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新拓展

4.3.1 动力结构的新拓展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为适应新时代之变化,在政府、社会、市场、个体的多元融合下形成了新的动力结构,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动力范围更广、动力形式更新、动力联动更优,结构创新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新时代拓展提供了动力,推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引领新时代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①动力范围更广。新型竞技体育举国动力具备新的特征,即基于国情现状和世界格局,集合各类群体,以实现最广大群体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凝聚共识,集聚多元力量形成强大动力源。“汇聚诸力,举国发展”成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新时代特征,举国合力不再是传统体制的政府单一力量,举政府、社会、市场、人民之力成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制度结构优势。②动力形式更新。举国动力在新时代有了新拓展,传统的人力、财力、物力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新发展,应重点开发中华体育精神的原动力。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独特的精神标志,其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源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业已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之路和举国战略,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必须着重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强大动力,以精神力量推动现代化建设,进而丰富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动力形式。③动力联动更优。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基于多元的动力结构和丰富的动力表现形式,展现出高效的组织方式,更加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动力结构互补、融合、互动与协同,形成要素联动的组织形式。动力联动有利于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协同、个体协助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共同体,促进人力、财力、物力、精神力量协调运行,提升政产学研用的链式价值。

4.3.2 举国方式的新拓展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主要通过举国方式彰显制度特征,新时代的举国方式有了新拓展,即举国的方法与形式有了新变化。举国的实质就是解决由谁来配置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资源以及如何配置资源的问题。举国的方法与形式也围绕资源配置而展开,具体而言,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举国方式主要体现在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范围、作用与手段的变化:①范围。新型举国方式不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单一配置,而是政府在发挥引导、监督和治理的作用时,注重市场失灵的领域范围,以政府的主导作用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短板与不足,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强调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生,由此克服政府单一主体的局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不平衡不充分阶段,物质建设和资源生产仍不能充分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需求,因此,多元主体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应注重规避短板,在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能动优势时,应更好地厘定政府配置资源的范围与广度。②作用。新型举国方式在作用维度上主要体现为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社会的主体运行作用、市场的有效调节作用、个体的参与反馈作用。政府通过顶层设计,以战略规划与政策文件等方式对社会、市场和个体的发展规划予以宏观引导,协调多元主体高效运行。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政府主体应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基础上,引导、鼓励、扶持社会组织和市场成为资源配置主体,促使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结构发生积极转变。③手段。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手段不同于传统的行政命令,在遵循依法治国的前提下,通过多元化手段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政府的职能作用已经发生转变,多元主体参与的竞技体育举国方式业已形成,资源配置的手段也具备了多元综合的特征。新型竞技体育举国手段集行政、社会、市场、治理、科技、法治、民生等于一体,形成多元问题解决体系以满足举国发展资源配置所需。

5 结束语

体育强国建设的伟绩表明了集国家多元主体力量办竞技体育大事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解决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路径和制度保障,是立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方案,也是实现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构建了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国家意志、社会资源、市场调节和人民需求的共同体。在中国式现代化举国战略引领下,须深入总结、完善融多元结构于一体的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进一步解析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越性与实践的契合点,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竞技精神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