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2023-11-25 22:53:42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共同体中华民族

董 艳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2019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1]。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当关键,对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实现伟大复兴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怎样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提高共同体意识在大学生心中的权重,是当下的重要课题。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

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本质是“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实践中凝练出的核心内涵囊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等五个方面[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是同一民族的人们所产生的认同感与一体感[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处于共同体中的人们在长时间的相处中形成的情感依赖和归属意识,是一种共有的认同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通过合理的教育手段、利用相应的教育载体、施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影响来促进学生形成“五个认同”的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理念的一种教育活动。学生通过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性教育活动,会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形成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意识与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2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2.1 推动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国家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采取打压遏制手段,加之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破坏活动,对民族团结造成了一定的威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指引学生树立命运共同体理念,增强中华各民族成员的团结力与向心力,从而推动各民族实现大团结。各民族大团结有利于形成同心同德、万众一心的生动局面,有助于汇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阶之路,推动我国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推动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5]。

2.2 增进情感认同、培育行动自觉的重要途径。情感认同是最真挚、最持久的心理根基。高校汇聚了来自各地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深入地交流交融。在交融过程中,学生之间易形成紧密的情感依赖和精神联结,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行为”转为“情感认同”,并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成理性的价值认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行动意愿为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意志为关键,以激发学生的行为力量为目的。在情感认同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会激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育学生的行动自觉,促进各族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者[6]。

2.3 开展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内容和保障。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极其重视的一项工作,先后颁布多份文件强调要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涵盖多维度、多方面的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国家认同感的核心要义。高校学生具有较高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广阔的理论视野,但由于阅历不足导致思想活跃却不成熟,容易受到外来不良思潮文化的影响,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识别不良价值观念,在复杂的现实和思潮中找到正确的方向,为促进学生健康成才提供保障[7]。

3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困境

3.1 系统性的思政课程体系亟需建设。高校思政课程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对培养学生国家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关键作用。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程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也是不成体系地分布于一些思政课程中,且部分学校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障系统性思政课程的实施开展,导致“铸牢”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并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地植入学生内心。因此,亟需建设系统性的思政课程体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2 教师队伍“铸牢”教育理论素养有待提升。教师队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实践者,承担着落实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优质的教师队伍是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所掌握的“铸牢”教育理论存在些许不足,对专业知识的把握也有些许欠缺,难以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工作。因此,高校应采取相关措施来提升教师队伍“铸牢”教育的理论素养,促进教师掌握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以及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融入思政课程中的能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展提供教育支持。

3.3 互联网技术的辅助问题凸显。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法宝,对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互联网世界纷繁复杂,信息类型多样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利用互联网学习时易迷失方向,不良信息有可能会导致学生误入歧途。且高校在利用互联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行宣传时,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高校应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内容,制作新颖的宣传方案,以吸引学生目光,提高学生共同体意识。

3.4 培育氛围淡薄、活动形式单一。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长久的,浓厚的培育氛围和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将极大助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顺利开展。但如今我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氛围营造力度不够,培育氛围较为淡薄,导致培育效果不太理想。且部分高校开展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针对性不强,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难以收到预期效果[8]。因此,高校应营造浓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氛围,深化环境熏陶的培育方式,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的创新

4.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发力、协同育人极大程度上促进着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展,同时也推动着思政建设的稳步前进。“思政课程”是高校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点课程,要重视发挥“思政课程”的作用。首先“思政课程”要与时俱进融入新思想新观点,推动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进入课堂;其次“思政课程”要注重发掘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等民族资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内容支撑;最后可以在“思政课程”中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需求进行专题授课[9]。“课程思政”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路径,二者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关系。“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以催生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情、意、行为着力点,并在实践中深化学生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意识,锻炼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本领。

4.2 加强“铸牢”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铸牢”教师理论知识素养。建设一支专业知识过硬、理论素养强悍的“铸牢”教师队伍是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一环,因此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铸牢”教师的理论知识素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展离不开“铸牢”教师队伍,因此要加强“铸牢”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个别师资匮乏的高校,可以通过引进特聘教师或兼职教师的方式进行补充。引进特聘教师或兼职教师要制定严格的就职资格标准和选聘方法,从而打造一支政治思想过硬、思维视野宽泛的“铸牢”教师队伍。提高“铸牢”教师的理论知识素养,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从理论上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内涵与重要内容,提高教学的理论性;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来提升“铸牢”教师的理论素养与行动自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最后,高校可以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研平台,促进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推动教学与科研协同前进。

4.3 占领网络育人新阵地。在互联网+时代,网络阵地已成为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争之地,掌握网络的主导权就等于拥有话语权,因此要占领网络育人新阵地。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时,要善于运用、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筛除不良信息,传播优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比如,可以利用VR 网络技术开展体验式教学,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情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同时,要利用网络创新宣传形式,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比如,可以结合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微博等新颖形式进行推广,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念深入人心。还可以通过优秀的红色电影、电视剧进行呈现,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让学生由内而外产生自豪感,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4 深化“铸牢”教育的环境熏陶。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隐性的、长久的,因此高校要着重为学生营造有利于“铸牢”教育开展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社会实践环境,深化环境熏陶。建设有利于“铸牢”教育开展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环境成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所[11]。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实施“合班”制度,营造“共学”环境,在学习上实现各民族的相互嵌入,以促进学生的交流交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实行“合宿”制度,创造“共居”环境,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便力。建设有利于“铸牢”教育开展的多样化的社会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而让学生自发地生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心理认同。同时高校可以提供资源和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各民族在党带领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取得的美好生活,从而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地铭记于心。

高校担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是开展“铸牢”教育的主战场。高校创新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式,能够提高“铸牢”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学生“五个认同”的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理念,从而助力民族工作高质量开展。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